第2章 走近世界屋脊上神秘藏醫學(2)
- 藏醫養生密碼:藏醫養生大智慧
- 薛慧
- 3889字
- 2016-02-15 15:22:54
細讀藥師佛的十二大愿,在感受藥師佛慈悲之心的同時,還能得到諸多養生啟示。如,第四大愿、第五大愿、第六大愿、第七大愿、第九大愿都在指向個人修養方面。在佛教看來,尚未開悟的眾生都會有各種煩惱困擾騷亂身心,特別是貪、嗔、癡等,相互混合而產生繁雜的四萬八千種不同煩惱。而心理方面如此多的煩惱,就會導致生理方面有四百零四種的傳統疾病和失調,使身體受到病苦之亂。藥師佛的愿力就是為救濟一切眾生的病苦。
神秘而偉大的藥王城
據藏醫傳說:藥王門杰拉是釋迦牟尼的化身,他曾在藥王塔嘎爾普等天庭侍醫、君希普等眾位醫仙、梵天等外道諸神和觀音等諸菩薩,傳講醫學。所傳講的內容流傳到世間即成為《四部醫典》。
藥王城坐落在非常遙遠的地方,是一座由寶石、金銀、白珍珠、紅珍珠、藍琉璃構成的正方形無量宮。正座無量宮的宮墻有五層,并設有有四個門,東門由持國天王守護,南門由增長天王守護,西門由廣目天王守護,北門由多聞天王守護。無量宮內裝飾著各種藥物寶石,望樓、房檐上懸掛著五種用天上寶石制成的瓔珞,五種用菩提寶石制成的金頂、佛幢和屋脊,光彩奪目,清澈透明。
藥王城的南面是陽光普照的錐頂山,那里長滿主治寒性病的各種熱性藥物;藥王城的北面是雪峰山,那里生長和存在著主治熱性病的各種寒性藥物;藥王城的東面是香茅山,那里生長著七種訶子;藥王城的西面是馬拉亞山,那里生長著六種良藥(肉豆蔻,小肉蔻,草果,滑石粉,草紅花和丁香)及寒水石、五靈脂,還有溫泉和五種藥水(治療隆病,赤巴病,培根病,雙型混合病及三型混合病的藥水)。
藥林上空,群鳥歡歌;藥林四周,軀體內存佳藥的象、熊、麝等群獸伏臥。無量宮正中陳放著鑲嵌各種寶石的寶座,寶座由神獅、神象、天馬、鯤鵬、孔雀馱伏,座上端坐著正在傳講醫學的藥王門杰拉——藥師琉璃光佛。當藥王門杰拉傳醫學時,又化身為古、松、土、元丹、赤列五位熱白益西,并通過這五位化身神仙的相互問答揭示醫學奧秘。
《四部醫典》:藏醫學中的不朽經典
《四部醫典》是藏族著名醫家宇妥.元丹貢布于8世紀下半葉撰寫完成的一部藏族醫藥學經典著作,也是世界醫藥學名著。由于本書內容豐富,具有較普遍的實踐意義,因而受到藏族人民的普遍歡迎。
《四部醫典》的正文是以兩位仙人對答的形式,用9字韻體藏文敘述的。全書共計156章,四部分組成,即《根本醫典》6部,總論人體生理、病理、診斷及治療;《論說醫典》31章,介紹人體生理解剖、病癥分類和治療原則;《秘訣醫典》92章,闡述臨床各科疾病之診斷和治療;《后續醫典》27章,主要論述脈診和尿診、各種方劑藥物的配伍、藥物的炮制、功能、給藥途徑及外治法,如放血、艾灸、火灸、外敷、撥罐等。
《四部醫典》總共收載方劑430方,單藥1002種,根據藥物來源、質地、生境、入藥部位的不同,分為貴重藥類、寶石類、土類、木類、精華類、平地產類(指作物類)、草類、動物藥等八大類。并對藥物的性味、炮制作了記載。作者認為藥物的生長與五行(土、水、火、風、空)有密切關系;并將藥物分為熱性與寒性兩類,熱癥用寒性藥治之,寒癥用熱性藥治之,這與中醫用藥理論類同。
全書從生理到病理,都貫串著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五臟六腑,寒熱氣血等理論,具有藏族的民族特色,其中有一些疾病是高原所特有的,有些病名至今未能找到中醫或西醫學中相匹的病名,藏醫中關于胚胎學的認識,認為是由父精母血的結合,逐漸發展起來,并且由簡單到復雜,最后形成胎兒。藏醫在胚胎學方面的認識在世界生物學史上是很先進的。
另外,《四部醫典》中還有80幅彩色曼唐,繪制這些曼唐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此書更通俗易懂,對初習的學童和淵博的學者都便于理解。曼唐就是醫藥學掛圖。
《四部醫典》在成書過程中,作者在總結本民族醫學經驗并吸收和借鑒了漢族醫學、古印度和大食醫學的部分理論和醫藥成果。成書后,歷經各代藏醫學家的修定、補充、注釋、整理而愈趨詳細完善。直至公元12世紀,經老宇陀的十三世后代宇陀·薩瑪元丹貢布全面的修訂,成為后世的通行本。
《四部醫典》是一部對藏醫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奠基之作,是藏醫藥學的必讀課本和醫藥經典,也是研究藏醫藥學的理論基礎。歷代醫家都把它作為行醫指南,是藏醫的必修教科書,其學術地位相當于漢族之《黃帝內經》。
藏醫的基礎學說
五源學說
五源學說又稱為五元學說,它認為物器界(器世)及人和一切生物(情世)產生的根源為土、水、火、風、空,稱之為五源。這種學說起源于印度,是古印度的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認識論。土、水、火、風是構成世界萬事萬物的四種基本物質,空是物質存在、增長和運動的空間,.它們之間相互資生、演變、發展,并進行抽象推演、演繹、歸類,用以解釋物質世界的結構和運動形式,這便是五源學說。
五源學說很早應用于佛教哲學,以后應用于壽命吠陀醫學,藏醫藥學在形成過程中將它移植到藏醫藥理論中,廣泛應用于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診斷、防病治病及藥物方劑等很多方面,正如《四部醫典》后續部說:“眾生身由四源成,疾病緣由四源起,藥物性味四源定,身病藥皆四源生。”
五行學說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學說就是以它們的屬性和相互資生、制約的復雜關系來歸類、演繹、解釋物質世界的構成和事物變化。藏醫運用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及其與外在環境的相互關系,進行辯證論治。藏醫將五行學說主要應用于脈診學,其他方面藏醫多用五源學說。藏醫早在公元8世紀末,從中醫編譯而成的《月王藥診》中移植過來,在藏醫經典著作《四部醫典》中有詳細的闡述并有所發展。
藏醫將五行(金、木、水、火、土)與人體的心、肝、脾、肺、腎之脈象聯結起來,稱之為五行脈。即金主肺脈,木主肝脈,水主腎脈,火主心脈,土主脾脈。按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原則,若在心脈上(火主心脈)出現了脾脈(土主脾脈)跳動,即為正常脈(火生土)。與此相反出現了五行相克的脈(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則為病脈,如在心脈出現了肺脈(金主肺脈)跳動,則為病脈(火克金)。
藏醫也認為不同的時令季節,人體的脈象也有所變化,這些都跟五行有著密切關系。即將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屬七十二天,在兩季交替之間有十八天,這樣將一年分為五個七十二天,然后冠之以五行聯系。即春季七十二天屬木,為萬物生長季節,肝膽屬木,亦屬旺盛季節,故木主肝(膽)脈;夏季七十二天屬火,是心活動的旺盛季節,心屬火,故火主心脈;同樣道理,秋季七十二天屬金,金主肺脈;冬季七十二天屬水,水主腎脈;春末夏初、夏末秋初、秋末冬初、冬末春初各有十八天,四個交替時節共七十二天屬土,土主脾脈。
藏醫藥的理論體系
藏醫藥學的理論有:五行、六味、八性、十七效。
藏醫學認為藥物與五行有關,藥物的生長源于五行,即土、水、火、氣、空。即土為藥物生長之本源;水為藥物生長之汁液;火為藥物生長之熱源;氣為藥物生長運行之動力;空為藥物生長之空間。五行缺一,特別是空缺少,藥物則無生機。這一精辟論述,闡明了藥物生長與自然環境的辯證統一關系,這就是當今所說的生態環境對植物生長的特殊性。
另外,藏醫認為藥物的味、性效亦源于五行,土性強的藥物具有強筋骨,增生體力,滋補強身之效,可治龍病。這種藥物味甘,具有重、穩、鈍、柔、潤、干之性,根及根莖類藥材大都屬于土性。
水性偏強的藥物具有使七大物質基礎(即飲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聚集,具有增生肌肉之效,可治赤巴病,這種藥物味澀、酸,具有寒、涼、潤、稀、鈍、軟、柔之性,。皮類和時類藥材大都屬于水性。
火性偏強的藥物具有促進七大物質基礎成熟,助消化,促吸收,增生體熱,榮潤膚色,可治培根病,這種藥物味辛、澀。大部分花類、種子類藥材都屬火性。
氣性偏強的藥物具有強筋骨,通經活絡,增生體溫,收斂瘡瘍,促進七大物質基礎運行,這種藥物味苦、澀、咸。皮類藥材大都屬于氣性。
空性強的藥材,具有四性的通性,其功效通行全身無阻,舒胸寬腹,遍及肢體,適用于一切疾病。果類和種子類藥材大都屬于空性。
除將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皮類藥材分屬五大外,還將其藥材的顏色和五行聯系。即黃色或淡黃色者為土,白色者為水,紅色者為火,綠色者為氣,藍色者為空:于是可根據藥材的顏色來考慮其屬性,決定其味、性、效。
六味,即甘、苦、酸、辛、咸、澀。甘味具有增強體力,補氣固本,榮潤膚色,開竅舒胸,生肌愈瘡,干黃水之功效。苦味具有清血熱、赤巴熱,健胃舒胸,增生腹肌之功效。酸味具有健胃消渴,增生體溫,生培根之效,對赤巴有益。辛味具有增生胃溫,健胃消積,鎮靜催眠,驅殺腸胃寄生蟲,榮潤膚色之效。咸味具有熄風鎮靜,消腫化積,消煩渴,增生體力,生血,生赤巴,干黃水,下死胎之效;但對麻風病、痘疹、瘡癤有害。澀味具有通淋止瀉,復蘇開竅,榮潤皮膚,驅蟲之效。
另外,還有三化味,即服藥后在體內經吸收,其原來藥物之味發生變化。如甘、咸味轉化為甘味,辛、澀、苦轉化為苦味;酸味吸收后仍為酸味。因此,甘、酸、苦稱之為三化味.
八性,系指藏藥具有八種性能,即寒、熱、輕、重、鈍、銳、潤、糙。藥性重、潤、寒、鈍者可治龍病、赤巴病;藥性輕、糙、熱、銳者可治培根病。
十七效,就是藏藥有十七種功效,即寒、熱、溫、涼、干、稀、潤、糙、輕、重、穩、動、鈍、銳、柔、燥、軟。十七效是藏醫遣藥組方的理論基礎,每種藥都有其固有的性、味、效,而在臨床上具體應用時,則應根據其功效配伍組方,組方原則是以十七效為對治,即寒與熱為一對治,寒性病用熱藥治之,熱性病用寒性藥治之,在一對治中,一為藥性,一為病性,互為對治。同理,溫與涼、鈍與銳、穩與動、潤與糙等均互為對治,這是藏醫辨證施治用藥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