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國醫養生之道與理論精髓(1)

“道”、“醫道”、“道以醫顯”

“道”是什么呢?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質和核心就是一個“道”字,“道”不僅僅是理性、規律或原則,它更是一種體驗,一種切身的感受,一種信息,一種身體力行的實踐,一種深入骨髓、自然到讓人無法察覺的習慣。中國有個詞叫“福至心靈”,這個詞用英語是無法翻譯的,其實很多中國的詞語都無法用西方語言直接翻譯,即使譯出來,也失去了其原本的意蘊。所以,何謂“道”,為什么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質和核心就是道,這還是要用中國的思維來理解。

古人有句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講得很深刻。其實,道,就是一種形而上的東西,從哲學上來講,就是很宏觀、很全面地看一個事物。就像中醫,談養生治病不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把人體看做一個小宇宙,與天地陰陽五行都有關系,人體各部也不是彼此獨立的,你頭疼就可能是全身的哪個經絡出了問題。中醫還講飲食要法地道,居處要法天道,而且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制喜制怒,因為飲食、居住和情志都是可能導致生病的因素。

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這樣,是站在很高的位置去看事情,很善于從斗轉星移、日月變化中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能夠從毫不相干的事物中總結出相同點,所以中國的語言中有很多比喻、類比。比如用“白駒過隙”來形容時光流逝,這究竟是怎樣的迅疾飄忽呢,需要你自己去想象;“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的句子讓人讀了就有一種惆悵之氣;還有《黃帝內經》中“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雖然沒直接說出形狀、功能,但一個比喻,把心的重要性說得很形象。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所謂“道”,其實就是存在于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已經習以為常的語言、行為和思維習慣,只是我們生活在這種大的環境下,已經不敏感罷了。

與中國文化相對的就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多關注“器”,也就是形而下的層面。拿西醫來說,其發展的過程就是重解剖、重實驗,這是由他們的思維方式決定的,他們更相信從解剖和實驗中得到的結論。因此,西醫要借助很多儀器和數據來進行診斷,他們認為這就是科學。但是,西醫近些年遇到了一個尷尬,就是很多人明明感覺身體不舒服,而醫院的檢查數據卻顯示一切正常。不過,正是因為西方文化的這種“器”的本質,它更易于理解,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而學習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就是悟性,是福至心靈的一剎那。

“醫道”,是古代對中醫學的稱謂。在浩瀚的中華文化經典中,“醫道”始終獨立而鮮活地存在著:一方面,“道以醫顯”,即醫道是中國文化最集中的體現,陰陽、五行、中庸等觀念在醫道中無不盡其所極地鋪設張揚;另一方面,對習醫者而言,從醫入道又是一條必經之路。大到天地宇宙,小到個體生命,天與人盡在此中融合,象與數也不再虛無縹緲,而是如我們的每一次呼吸那樣真實而令人感動……總之,學習祖國醫學一定要懂得傳統文化,一定要參悟中華之“道”的根本所在。

國醫之道就是生活之道

中醫,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國的國粹,同時也是一門古老而神奇的醫學。現實生活中,有許多西醫不能解決的問題,卻被中醫解決了,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但現在很多人說,中醫一講就是抽象的陰陽五行,太深奧了,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是那么的深不可及。至于中醫之道,那就離生活更遠了,無從談起。

其實,中醫是非常生活化的醫學,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只是大多數人不曾真正認識它而已。比如被蚊子咬了抹點蘆薈,壓力大、工作累就去做做足療,這些都是中醫應用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例子。

而中醫之道,也在幾千年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滲入我們的血液,讓我們覺察不出來了。大家都知道春天多吃薺菜和香椿芽對身體好,可是誰知道這是為什么呢?按照中醫的觀點,陽氣乃生命之本,春季正是陽氣生發的季節,而薺菜性平溫補,能養陽氣,又是在春季生長,符合春天的生發之機,所以春天吃薺菜對身體就比較好。另外,按照中醫理論,凡是向上的、生發的東西都是陽性的,而香椿芽長在椿樹的枝頭,又在早春就開始生長,這表明它自身有很強的生長力,代表著蓬勃向上的一種狀態,也能激發身體中陽氣的生發。可見,我們祖輩傳承下來的一些生活習慣中都暗含著中醫之道。

中醫歷來強調預防疾病,在世界醫學史上,也只有中醫有一套悠久而完善的預防疾病的方法——養生之道。養生之道,就是生活之道,也就是國醫之道。它強調生活方式要樸素,飲食結構要簡單,它不僅讓無病的人使用之后,能夠保障生存質量和自然壽命,而且讓不遵守養生之道而有病的人使用之后,也能夠保障生存質量和自然壽命。強調養生,是中醫至今不衰敗的原因之一,也是中醫與西醫的根本區別。

另外,中國人都奉行中庸之道,骨子里或多或少都有一種隨大流的觀念,這又是什么原因呢?為什么中庸之道能成為一個國家的共性呢?這里我們只從中醫的角度來講。

《黃帝內經》里說:“中央生濕,濕生土……其蟲倮。”“倮蟲”,就是人,即沒有毛的動物。人為倮蟲,五行屬土,而土生于中央,集合了東西南北土的特點,又把土散向東西南北,處于中間又無處不在,這就是土的本性。而人就是五行屬土的一種動物,所以人身上同樣有土的特點,這就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中庸。

人體內部運行同樣講究中庸,人體中的氣血分陰陽,血為陰為體,氣為陽為用;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不足,易得淤積之病,如腫瘤、血栓等;氣太過,易得腦出血之類的病。只有氣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現在,“中庸”這個詞有時候帶有貶義的色彩,其實這是把中庸之道理解得過于狹隘了。中國人講究的中庸不是“合事老”,而是謀求一種平衡與和諧,這也正是中醫的魅力所在。中醫講究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克,互相制衡,一物降一物,有因必有果,只有身體處于一種平衡的狀態時,人才是健康的,如果哪一方的力量占了上風,不受制約,人就會生病。

以上種種,都體現了中醫之道,它已經深入我們的骨髓和血液,通過生活的點滴來映照我們的心靈,默默無聞地引導、護佑著我們。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中醫是我國的傳統醫學,幾千年來,中醫靠自己獨特的診療手段,在防病治病和重大疫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民眾的福祉與社會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關于中醫,古人有“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一說。在古人看來,治國與治身的道理是相通的,“知治身,則能治國”。上醫是指深諳治亂之道的宰相,他能襄贊國君治理天下,使國家安定,人民安居樂業。中醫就好比是能治國的宰相,只是行業職責不同,中醫是技術高明的醫生,他告訴人們各種預防和養生方法,使人們防患于未然而得享天年。而所謂的下醫,就是技術一般的醫生,他們只能憑借藥物來祛邪治病。

關于“上醫醫國”,還有人解釋說上等的中醫可以看清一個國家的未來,之所以這樣說也是有緣由的。秦國有一個醫生叫和,有一次在給一個國王看病的時候,和說:“大王你這個病治不好了,因為你過于貪戀與女色。不僅你的病治不好了,你死之前還會把責任都推卸給大臣,并殺掉這個大臣,等國家滅亡以后,這個大臣就成了罪人。”后來,這個國家的發展真像和說的一樣。

再說“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中醫把人看做是一個活躍的、運作良好的、系統的有機體,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人自身打破了自身的運作規律。比如,吃一碗飯就飽了,因為好吃就吃三大碗;人困了不睡覺,熬夜熬到天亮,等等。對于這種情況,好的醫生,也就是“中醫”會告訴你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讓身體進行自我修復,他們是不主張開方下藥的。而“下醫”怎么辦呢?他只會見病就開藥,病人說頭疼,他開治頭疼的藥,還有咳嗽,再加上治咳嗽的,還發熱,那發熱的藥也加進去,總之就是有一種癥狀加一種藥,完全不管什么辨證論治,他根本不明白什么是“證”。吃各種藥把病癥壓下去,表面上好像是好了,實際上是落下病根了,循環往復,最后病入膏肓。

由此可見,見病治病只是一種消極的措施,能見微知著,使人民臻于幸福康樂、健康長壽之境者方能成為“上醫”和“中醫”。

未雨綢繆,不治已病治未病

在《黃帝內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大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意思是說,聰明的人不會在生病了再想著去治療,而是未雨綢繆,預防在先,防患于未然,這在祖國醫學中叫做“治未病”。

據記載,扁鵲弟兄三人均為名醫,尤以扁鵲最負盛譽。某日扁鵲為魏王針灸,魏王問扁鵲:“你們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醫術最高?”扁鵲不假思索道:“長兄最高,我最差。”魏王詫異。扁鵲接著說道:“我長兄治病于病發之前,一般人不知他是在為人鏟除病源、防患于未然,所以他醫術雖高,名氣卻沒有傳開。而我是治療于病情發作和嚴重之后,人們能看到我為患者把脈開方、敷藥刺穴、割肉療傷,我也確實讓不少病人化險為夷,大家就以為我的醫術比長兄高明。”

最高明的醫術是治未病,扁鵲認為能夠及早消除疾病的隱患,將身體遭受疾病侵蝕的危險降到最小,這才稱得上是“上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港区| 浙江省| 和田市| 崇州市| 阿坝| 龙江县| 蓬安县| 泽州县| 锡林郭勒盟| 瑞金市| 临武县| 广饶县| 临沭县| 邵阳县| 仙桃市| 五河县| 商都县| 昌平区| 隆德县| 巫山县| 涿州市| 佛教| 米脂县| 鹿邑县| 汾西县| 同德县| 长汀县| 德钦县| 汨罗市| 金川县| 翁牛特旗| 德昌县| 来宾市| 卫辉市| 洛扎县| 缙云县| 大新县| 视频| 仙居县| 溆浦县| 越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