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合理而高效分配時間的6種策略(2)
- 如何掌控你的生活:掌握生活的平衡規律,邁向高效完美的成功人生
- 羅婷婷等編著
- 3143字
- 2016-02-26 11:28:04
此刻熱氣球即將墜毀,必須丟出一個人以減輕載重,使其余的兩人得以存活,請問該丟下哪一位科學家?
問題刊出之后,因為獎金數額龐大,信件如雪片般飛來。在這些信中,每個人皆竭盡所能地闡述他們的見解。
最后結果揭曉,巨額獎金的得主是一個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將最胖的那位科學家丟出去。
朋友,你答對了嗎?
當人們在討論應該丟掉哪位科學家時,無論選擇哪一位科學家,他們都有理由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可是小男孩卻是最終的勝利者,他的答案也是最令人信服的。
氣球即將墜毀,我們最亟須解決的是如何減輕氣球的重量。因此,將最胖的那位科學家扔下去,這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而只有在確保氣球不會墜落的情況下,再討論其他的才有意義。
再看看下面的一則故事:
一場罕見的洪水襲擊了一個小村落,許多人被無情的洪水奪去了生命。一個三口之家也是這場災難的受害者,丈夫在洪水中救起了自己的妻子,而他們10歲的兒子卻被淹死了。對于這個家庭的不幸遭遇,許多人都深表同情。
但事情漸漸出現了變化,另外一些人對那個男人的選擇產生了疑問。在突如其來的洪水面前,丈夫挽救妻子的生命,而放棄了他們的兒子。“難道在災難來臨的時候,孩子就應該成為被舍棄的對象嗎?”圍繞這一話題展開的爭論,一時間成了山村里人人談論的話題。
一個報社的記者路過此地,聽說了這件事。對于爭論,他不想了解。只是他很想知道:如果你只能救活一個人,究竟應該救妻子還是救孩子呢?妻子和孩子哪一個更加重要?于是他專門去采訪了那個丈夫。
“我根本來不及想什么,當洪水到來的時候,妻子就在我身邊。我們都不想失去對方,于是我就抓住她拼命地往山坡游。而當我返回去的時候,兒子已經不見了。”他痛苦地回憶著。
“請不要過于悲傷,畢竟你從洪水中救回了妻子。”記者最后說道。
抓住離你最近的目標,你才有可能體現效率的價值。那個男人的選擇是對的,救活一個,勝過失去兩個。面對洪水,他可以做到的就是緊緊抓住離自己最近的妻子,這是最為現實和明智的,同時,也是最為有效的。如果當時他放棄妻子去救孩子,可能最后一個人也救不了。太高的奢望和不切實際的目標,對我們而言是沒有價值的。只有把握好最近、最現實的目標,付出才可能有回報。
在時間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抓住最主要的、最緊迫而又最現實的事情。只有這樣,我們在討論其他事情時才不會失去意義。
也許,這樣說你還不太明白。那么,我們再來舉個例子吧!
如果今天有人給你幾千美元,要你自己出去生活,你將怎樣使用這些錢呢?你一定不會先去買電腦游戲,也不至于先去看百老匯舞臺秀,而是在解決了衣食住行的問題后,才開始考慮這些娛樂的支出。
同樣的道理,在你有了時間的情況下,你不能先拿去打電腦游戲和看電影,也不可以先去整理相簿、看小說和胡思亂想,而應該先安排出自己睡眠、工作和學習的時間。因為沒有充足的睡眠,你的身體狀況不可能好;不花時間乘車,你到不了公司;至于上課、讀書則是你現階段最重要的事。分清什么是重要的事和必須要做的事是十分必要的。當然,除此之外,你必須吃飯、交際,并處理生活上的瑣事。但是這些事在整個時間的分配上,應該占的時間要盡量少。
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做最現實的事,把你的精力發揮到最見成效的地方吧!
做“必須做的事情”,不做“想做的事情”
生活中有許多必須做的事情,要是為了想做的事情,而把應該做的、必須做的事情給忽略了,就會出問題。因此,我們需要調整理想和目標,找準人生中最重要的、必須要做的事情去做。
美國有一個天資聰穎的年輕人,叫柯雷基。他才華橫溢,卻不懂得一心一意地做任何事,而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這一點幾乎成了他的致命傷。他曾就讀于著名的劍橋大學,但沒有畢業,就參軍去了。參軍后,他因為不肯服從洗馬匹的工作,結果又離開了軍隊。從軍隊離開后,他又進入著名的學府牛津大學攻讀。可惜,沒完成學位,就又離開了。后來,他還創辦了一份報紙,但這報紙只出了十期就停刊了。雖然報紙沒辦成,他仍然夢想著著書立傳。他常說:“我的書已經完成了,就差把書從腦子里拿出來,交付印刷廠變成鉛字了!”他甚至說自己已經完成兩套8開本的書了,不過,還沒寄給出版社呢!
事實上,他說的這一切著作,都只字未動,僅僅是留在腦海里而已。柯雷基的一生,最后以失敗收場。他躊躇滿志,最后竟然一事無成。原因何在?有人這樣評價他:“柯雷基的失敗,是因為他想做的太多,結果什么都沒做成。雖然才華橫溢,但他欠缺毅力和集中力。”
現在要問你,目前你的生活中,你必須做的是什么呢?是求學嗎?如果是,就應當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在功課上面,把你的書念好再說。在這個時候,其他的交際、嗜好,都把它們放到一邊。等學好了功課,考完了試,再好好交際娛樂也不遲。
再問問你,今天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你必須做的又是什么?
1984年的夏季奧運會,田徑運動員魯伊斯一共贏得4枚金牌。他雖然表現出色,卻遭人批評,說他的跳遠并沒有盡自己的全力。的確,魯伊斯在首跳之后,就知道金牌已經是十拿九穩了。于是他沒有竭盡全力,跳出個世界紀錄。但他很有道理地解釋道:“我參加奧運會,是為了拿金牌,而不是為了創世界紀錄。除了跳遠,我還要給自己留些力氣,參加其他項目的比賽,爭取更多的金牌。至于世界紀錄,今天我創立了,不用多久,一定有別人破紀錄。何必把全部力氣花在不能長久的事上呢?”顯然,魯伊斯懂得“衡量輕重,分清主次”。對于他來說,金牌才是最重要的。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總是抱怨時間不夠用,其關鍵原因就是他們將事情的優先級別搞錯了。
必須做的事和想做的事不同。想做的事可以有很多,比如,想上網聊天,想郊游,想逛商店,想睡覺……但生活中有許多必須做的事情。要是為了想做的事情,而把應該做的、必須做的事情給忽略了,就會出問題。因此,我們需要調整理想和目標,找準人生中最重要的、必須要做的事情去做。
關注可控范圍,而非不可控范圍
對于我們不能夠控制的事情關注越多,我們能夠控制的事情就會越少。而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可控范圍時,可控范圍就會逐漸變大,我們的影響也會逐漸增強,我們的最終目標也因此而容易達成。
我們的一生當中,要關心的事情有很多。我們可能關心自己的健康問題、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可能希望事業有所成就、家庭更加幸福,我們也可能關心世界和平、全球氣候、兩岸關系等。很明顯,在我們關心的這些事情中,有一些是我們可以控制的,而有一些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所以,我們可以將自己所關心的諸多事情簡單分為可控范圍與不可控范圍。從一個人的關注焦點是在可控范圍還是不可控范圍,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相對來說,關注可控范圍的人會比較積極,他不受外界環境的控制,不管外在世界是晴朗還是陰沉,他的內心都自有一片天空。而關注不可控范圍的人會比較消極,他容易受周圍環境和他人的影響。當他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贊揚時,就會很開心,反之則沮喪抱怨;當外在環境一切隨愿時,他就積極自信,反之則消極退縮。要想更加了解“可控范圍”與“不可控范圍”,可以看下面這些例子。
不可控:“究竟要等到什么時候,孩子才會聽我的話?”
可控:“我該如何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不可控:“我的女兒為什么老是跟那種類型的朋友混在一起呢?”
可控:“我該如何更有技巧地教育孩子?”
不可控:“要是我的房屋貸款還清了,我就無牽掛了。”“如果我有足夠多的錢,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了。”“如果我的老板不那么挑剔……”“如果我的丈夫脾氣好點……孩子聽話點……”
可控:“我可以更明智、更有耐心……”“我們有選擇的自由。”
不可控:“客戶為什么老是無理取鬧?”
可控:“我該如何為客戶服務?”
不可控:“我們的產品為什么定價這么高?”
可控:“我怎么做才能賣出定價這么高的產品?”
不可控:“為什么我老是不加薪?”“誰來明確我的職責?”“我做了這些事情,他們怎么就沒發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