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托起體內的“太陽”,男人生命之火更旺(4)
- 養生就是養陽氣:男性健康的革命
- 趙鐵鎖
- 4254字
- 2016-02-26 09:48:17
我在走訪一些偏遠農村的時候,看到那里的人們保留著一些傳統的養生小方法。那會兒是冬天,當地的老鄉們都穿著大土布棉襖,厚厚的袖子,雙手互抄在一起,窩在胸前。我一直以為這只不過是為了防寒取暖,不想在一個鄉村老中醫那里得知原來古人流傳下來的這個動作是有著養生意義的。
看似隨意一抄,兩手一窩,其實是雙手手心的勞宮穴護住了手腕內側的內關穴。這個內關穴大家應該很熟悉了,它是一個保養要穴,經常按揉,可以養心安神、緩解疲勞,還能增強免疫力,對男人尤其有養生效果。
內關穴是心包經上的穴位,心包經保護心臟不受外邪侵擾,同時它又能反映頭腦的供血狀態,所以常刺激此穴有護心養腦的效果。勞宮穴也屬于心包經,它是五腧穴之滎穴。五行屬火,具有溫養的效果,所以常以手心勞宮穴去護住內關穴是一種非常好的養生之法,可以調心臟、安睡眠、強體質。
平時,您只要一坐下來就可以雙手一抄,來個“溫關通竅”。在公車上、地鐵上、辦公室里,隨時隨地都可以溫通心陽、安神補腦。經常做一做,能讓您情緒安穩,保持喜悅平和的狀態。
俗話說,偏方治大病,土方法未必不科學。養生的秘訣就隱藏在我們的生活中。
最簡單的修陽真方——經絡導引養生功
經絡導引養生功把小周天和大周天結合起來,從而起到通經活絡、通暢氣血、引氣歸元的作用,使元精、元氣、元神充沛,達到有病祛病、無病健身延年的目的。
最近在看賀普仁教授的中醫著作,發現了賀教授研究的一套氣功養生法——“經絡導引養生功”。這是一套祛病升陽的功法,是賀老根據氣功原理,在經絡運行的基礎上自創的,功效非常顯著。1976年,賀老在赴非洲執行援外醫療任務時患上高血壓和心肌梗死,由于堅持練習經絡導引養生功,至今身強體健,精力充沛。
賀老的經絡導引養生功把小周天和大周天結合起來,從而起到通經活絡、通暢氣血、引氣歸元的作用,使元精、元氣、元神充沛,達到有病祛病、無病健身延年的目的。賀老認為,這套功法最適合無暇鍛煉的成功男士和活動不便的患者。因為它不受場地、時間的限制,只需坐姿即可,時間1~5分鐘,可根據個人情況而定。
經絡導引養生功共分為六步:
第一步:練功前的準備,采取端坐式,項挺直,目向前平視,閉口、舌抵上腭,全身放松,思想安靜、灑脫,自然呼吸,氣要均勻。
第二步:以意領氣,先由會陰(在肛門與外生殖器之間)開始上入發際,沿任脈的關元、神闕、膻中、天突、廉泉到頭頂;沿督脈由頭頂下行至風府、大椎、至陽、命門至尾閭骨(即尾骨),歸會陰,再上入小腹。
第三步:由小腹向左行至氣沖、髀關,沿足陽明經直下到內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間縫紋端),走足心涌泉,再從足三陰(大腿的內側)由下向上行經陰廉(氣沖穴直下二寸,大腿根部)到氣沖穴,右側運行路線與左側運行方向相同。
第四步:由氣沖穴到任脈的曲骨穴經關元、氣海、神闕、中脘、膻中到天突。
第五步:由天突向右經俞府、中府到肩井、巨骨、肩髎穴,沿手陽明經向下到陽池,再分別下行至大、食、中、無名、小指之后,從手三陰由下向上到極泉(在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經中府、俞府,到天突穴,再向右行與左側運行路線相同。
第六步:由天突向上到廉泉穴,因舌抵上腭,使任督相通,經氣到頭頂,再向下到風府,沿督脈直下至尾閭,回歸會陰,再上行至丹田到終止。
男性健康小貼士
經絡導引養生功的常見問題
1.練過其他功法,能不能練習“經絡導引養生功”?
答:可以。只要求在功法上不要混淆即可。
2.性生活對練功有影響嗎?
答:通關前要節制,以免延誤通關。
3.練功主要有哪些禁忌?
答:不要在大饑、大飽、大怒、大驚等情志沖動時練功。風雨雷電時也要暫停練功。
八卦連環掌,喚醒體內沉睡的陽氣
八卦掌全稱八卦連環掌,是由清代河北文安縣人董海川在江南游歷時得到道家修煉的啟示,結合武術加以整理而成的一門拳術。
八卦掌傳承弟子眾多,其中屬尹福和程庭華最有名氣,分別開創了尹式八卦掌與程式八卦掌。
賀普仁教授積數十年的練功經驗,總結了修煉尹式八卦掌的許多法門,下面我把我學來的一些簡單實用的基本功法跟大家一起分享。
1.站樁
站樁是八卦掌的基本功,樁法有很多種,這里只介紹一種常用的“乾卦獅形樁”。
【預備式】
身體面南背北,兩腳并攏站立,雙手自然垂于兩側,平心靜氣,全身放松,精神集中。
【起式(左式)】
左腳向左側橫開三足步幅,重心放在兩腳中間,同時兩手從體側升與肩平,手心向下。手上升時有提物感,用意念使兩手的勞宮穴采氣,雙腳下踩,涌泉虛空,足趾抓地,呼吸細長、慢勻。
身體下沉,雙掌下壓,雙腿微彎,成半馬步,兩手四指并攏,大拇指內扣勞宮穴,成牛舌掌形。
【定式(左式)】
向左轉腰,左手由肩平向下過胸向左側甩出,手心向上,左手與眉同高。右手向左上方探出,肘與頭頂齊,右大臂距右耳一拳許。雙臂成獅子張嘴之式。
【收式】
身體右轉,面向南方,重心移至右腿,同時雙手自然向胸前呈十字交叉,左搭右,雙手手心向內,隨雙手呈分手式由下經外向上向內畫弧,下落至胸,掌心向下,掌指向內相對,同時左腳回收至右腳處,兩膝相貼,兩手慢落于身體兩側,兩眼平視,調整呼吸,身體逐漸直立還原成預備式。
右式反向做,要領同上。
練習獅形樁可健腦益智,強筋壯骨,通經活絡,提高抗病能力,改善身體的觸感(聽力)。站樁要左右換練,每天須練習一小時左右,習者也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設定時間。
2.蹚泥步
蹚泥步也是八卦掌的一種入門功法,它的動作要領如下:
(1)身體保持中正、放松,同時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
(2)雙掌下按至丹田處,意如按水中浮木。
(3)屈膝下蹲至適宜高度。
(4)重心放于左胯,右腳蹬地,向前蹚出。
(5)左右兩胯重心相互轉換,向前直行。
(6)摩膝蹚脛(小腿),腳掌平起平落。
3.走圈
走圈是八卦掌特有的勁力與身法相結合的方法。初練走圈可以轉樹,即用蹚泥步法以樹為圓心不斷走轉。剛開始先走大圈,腳微微內扣,上身擰轉不要過大,否則腰不活,硬往里擰,走轉不穩,就會內氣不調,五臟受損。等身體完全變穩,再擰腰轉樹,不斷收縮。
初練時走轉要慢,由慢到快,不可操之過急。呼吸任其自然,氣自然往下沉,意念上有“松沉”的意境,日久氣沉涌泉,乃至地心。待丹田氣足,催動全身,則走轉會越來越快。
另外,八卦掌根據身體重心高低不同,將身體分為上、中、下三盤,由此演化出了三種走圈方法。
(1)練上盤:身體直立,走轉時重心與平常走路一樣,不向下坐胯或稍向下坐胯,重心的高低與走路時相同。
(2)練下盤:腿極力彎曲,使膝和胯相平,重心下降的距離與大腿長度相等,走轉時好似蹲著走一樣。
(3)練中盤:腿彎曲,介于中、下兩盤之間,走轉時重心在上盤至下盤的中間過渡段。
一般來說,老年人或體弱者以走上盤為宜,不用花費很大力氣就鍛煉了身體。中盤一般人都可以練習,也是現在最普遍采用的一種。下盤是最困難的,而且需要較長時間的練習之后,才能從中盤走到下盤。如果能走到下盤,下肢就會有超乎尋常的力量。
八段錦,為陽氣不足者開通“陽光大道”
八段錦一共包括八段,其中前四段的功用在于治病,后四段的功用在于強身。鄧鐵濤教授提到八段錦的功效時說:“八段錦簡單易學,經常鍛煉,對增強體質,提升陽氣,調節人體各臟腑經絡氣血的運行,均有顯著的功效。”
八段錦是古代導引功法的一個重要分支,它起源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宋代,發展于明清。我今天在這獻給大家的是,中醫大家鄧鐵濤教授歸納整理而使之臻于完善的養生功法。
顧名思義,八段錦一共包括八段,其中前四段的功用在于治病,后四段的功用在于強身。正如鄧老所說:“八段錦簡單易學,經常鍛煉,對增強體質,提升陽氣,調節人體各臟腑經絡氣血的運行,均有顯著的功效。”下面,我就介紹鄧氏八段錦的具體鍛煉方法。
第一段:雙手托天理三焦
【起勢】直立,兩臂自然下垂,手掌向內,兩眼平視前方,舌尖輕抵硬腭,自然呼吸,周身關節放松,足趾抓地,意守丹田,以求精神集中片刻,兩臂微曲,兩手從體側移至身前,十指交叉,掌心向上。
【動作】
1.兩臂徐徐上舉,至頭前時,翻掌向上,肘關節伸直,頭往后仰,兩眼看手背,兩腿伸直,同時腳跟上提,挺胸吸氣。
2.兩臂放下,至頭前時,掌心由前翻轉向下,腳跟下落,臂肘放松,同時呼氣。
3.如此反復16~20遍,使呼氣吸氣均勻。
【收勢】十指松開,兩臂由身前移垂于兩側。
第二段:左右開弓似射雕
【起勢】自然站立,左腳向左側跨一步,兩腿屈膝成馬步,上體直,同時兩臂平屈于兩肩前,左手食指略伸直,左拇指外展微伸直,右手食指和中指彎曲,余下手指緊握。
【動作】
1.左手向左側平伸,同時右手向右側猛拉,肘彎曲與肩平,眼看左手食指,同時擴胸吸氣,模仿拉弓射箭的姿勢。
2.兩手回收,屈于胸前,恢復起勢,但左右手指姿勢相反,同時呼氣。
3.右手向右側平伸,同時左手向左側猛拉,肘屈與肩平,眼看右手食指,同時擴胸吸氣。
4.如此左右輪流進行開弓16~20次。
【收勢】還原預備姿勢。
第三段:調理脾胃須單舉
【起勢】立直,兩臂自然垂于體側,腳尖向前,雙眼平視前方。
【動作】
1.右手翻掌上舉,五指伸直并攏,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時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開,頭向后仰,眼看右指尖,同時吸氣。
2.復原,同時呼氣。
3.左手翻掌上舉,五指伸直并攏,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同時右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開,頭向后仰,眼看左指尖,同時吸氣。
4.復原,再呼氣。
5.如此反復16~20遍,運動時宜注意配合呼吸均勻。
【收勢】恢復起勢狀態。
第四段:五勞七傷往后瞧
【起勢】直立,兩臂自然伸直下垂,手掌緊貼腿側,挺胸收腹。
【動作】
1.雙臂后伸于臀部,手掌向后,軀干不動,頭慢慢向左旋轉,眼向左后方看,同時深吸氣,稍停片刻,頭復歸原位,眼平視前方,呼氣。
2.頭再慢慢向右旋轉,眼向右后方看,吸氣,稍停片刻,再旋轉復歸原位,眼平視前方呼氣。
3.如此反復16~20遍。
【收勢】恢復起勢狀態。
第五段:攢拳怒目增氣力
【起勢】自然站立,兩腿分開屈膝成馬步,兩側屈肘握拳收于腰間,拳心向上,兩腳尖向前或外旋轉,怒視前方。
【動作】
1.右拳向前猛沖擊,拳與肩平,拳心向下,兩眼睜大,向前虎視。
2.右拳收回至腰旁,同時左拳向前猛沖,拳與肩平,拳心向下,兩眼睜大,向前虎視。
3.左拳收回至腰旁,隨即右拳向右側沖擊,拳與肩平,拳心向下,兩眼睜大,向右虎視。
4.右拳收回至腰旁,隨即左拳向左側沖擊,拳與肩平,拳心向下,兩眼睜大,向左虎視。
5.如此反復進行16~20遍。
【收勢】注意配合呼吸,拳出擊時呼氣,回收時吸氣。最后兩手下垂,身體直立。
第六段:兩手攀足固腎腰
【起勢】兩腿直立,兩手自然垂于體側,成立正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