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智愚——聰明與智慧相差幾許(1)
-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莊子:達觀自如的人生智慧
- 張莉 陸杰峰
- 2648字
- 2016-02-29 10:23:44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在《老子》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論述:“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段話的意思是大概看上去越厲害的東西其實越不怎樣,實際上越厲害的,看上去卻越普通。這讓人想起《神雕俠侶》中楊過的玄鐵重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越是深謀遠慮,能力出眾的人,可能看上去越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老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真正的良才看似沒有鋒芒,實則具有大智慧。這種人常常能包容一切人的長處,而自己卻以普通的面目示人,比如漢高祖劉邦,三國的劉備,水滸的宋江,無用之人攬有識之士,天下英雄盡入我囊中,皆是深諳此道。
《老子》中提到一個問題:“愛民治國,能無知乎?”既然要愛民治國,肩挑天下大任,豈是無知無識的人所能做到的?歷史中所記載的黃帝、堯、舜,都是神武睿智,或生而能言,或知周萬物,哪里有一個無知的人能完成愛民治國的重任?然而,老子此處并非明知故問、故弄玄虛,而是另有深意。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這是在說真正天縱睿知的人,絕不輕用自己的才能來處理天下大事,而是集思廣益、博采眾議,然后有所取舍。“知不知”與老子思想學術中心的“為無為”異曲同工,所謂知者恰如不知者,大智若愚,才能領導多方,完成大業。而英明神武之人,能成就永世不朽的功業,恰恰也正因為他善于運用眾智而成其大智。
漢高祖劉邦,表面看來滿不在乎、大而化之,當統一天下,登上帝位后,他曾坦白地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吾擒也。”
所以,天縱睿知的最高境界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在《詞源》里的解釋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出自宋朝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均有此意,表現的是以無化有的智慧。
希望將能力表露出來是人的天性,但貌似強悍、威風凜凜的人并不是最有能力的;真正有本領的人懂得隱藏自己的實力,不會輕易將才藝外露,做到韜光養晦是聰明人所為。大智若愚,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有智謀的人保護自己的一種處世計謀。因為任何有所圖謀的人,都有可能從事情剛開始籌劃時便被識破。一旦發現有人獨具慧眼,那么為了保全自己,他人往往會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地加以掩蓋,散布流言,捏造罪名,甚至謀殺。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不勝枚舉。所以一些真正有智慧的人,大都采取“守拙”的方法,以保護自己。
好自夸其才者,必容易得罪于人;好批評他人之長短者,必容易招人之怨,此乃智者所不為也。故智者退藏其智,表面似愚,實則非愚也。孔子也曾說:“大智若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鋒芒畢露是容易的,藏鋒露拙卻是不容易的,唯有真正洞悉世事、明察秋毫的人,才知大智若愚的深意。
才智總有困窘時
世人常因自己的聰明才智而自命不凡,甚至投機取巧,最后往往葬送了自己。所以,老子反對標榜圣人,反對賣弄世智辨聰。春秋戰國時期,善于奇謀異術的高人很多,一個比一個高明,然而,社會動蕩不安,人命危如累卵,隨時都可能被毀滅。由于老子對那個時代感到痛苦和不滿,因此便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即人們如果不賣弄聰明才智,本來還會有和平安靜的生活,卻被一些標榜圣人、標榜智慧的才智之士攪亂了。
從前有一商販養了兩頭毛驢,為的是幫助他馱貨物。這天,商販要把兩袋黃豆和兩大口袋棉花拿到鎮上去賣,沿途需要翻越幾個山頭才能到達目的地。其中一頭聰明毛驢聽到以后便謊稱自己身體不好,沒有力氣馱黃豆,只能馱棉花。主人雖然懷疑它在耍滑頭,但想了想后還是同意了。
就這樣,商販趕著兩頭毛驢上了路。一路上,馱棉花的毛驢感覺很輕松,時不時還回頭嘲笑另一頭毛驢,它沿路不停地蹦蹦跳跳,當看到馱黃豆的毛驢累得氣喘吁吁,它心里好不得意。
不一會兒,山上竟然起了風,看樣子馬上就要下雨了。此時馱黃豆的毛驢依然步步踏實,而馱棉花的毛驢被風吹得搖搖晃晃,東倒西歪。正當它抱怨時,天空下起了大雨,它開始感覺背上的棉花變得沉重,腳下慢慢聽使喚了,心中不免暗暗驚喜。但雨越下越大,馱棉花的毛驢漸漸感覺體力不支,最后在山頂的時候連棉花帶自己滾下了很深的山谷……
生活中,人們有時就像那頭自以為聰明睿智的小毛驢,依仗自己的“才智”讓自己處于有利的形式下。但很多時候,當這種“才智”走到極點,也就成為累贅。
宋元君晚上睡覺的時候夢見有人披散著頭發在側門旁窺視,看著他說:“我來自名叫宰路的深淵,我作為清江的使者出使河伯的居所,但漁夫畬且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不慎捕捉了我……”宋元君早上醒來以后,就立刻派人占卜,占卜的人說:“這是一只神龜。”宋元君立刻問道:“漁夫中有名叫畬且的嗎?”左右侍臣回答:“有。”宋元君說:“叫畬且來朝見我。”第二天,畬且就奉命來見君上。宋元君看著他問:“你昨日捕撈到了什么?”畬且回答:“我的網捕捉到一只白龜,大約五尺長。”宋元君滿意地點點頭說:“獻出你捕獲的白龜。”畬且聽命后退下。后來等白龜送到的時候,宋元君一會兒想殺掉,一會兒又想養起來,猶豫不決。于是,他便卜問吉兇,說:“殺掉白龜用來占卜,一定大吉。”于是宋元君命人把白龜剖開挖空,用龜板占卜數十次也沒有一點失誤,眾人稱奇。孔子知道這件事后搖搖頭說道:“神龜能顯夢給宋元君,卻不能避開畬且的漁網,也不能料到自己的結局。雖然神龜的才智能占卜數十次也沒有一點失誤,卻不能為自己找到正確的逃命方法。”
如此說來,才智的確有困窘的時候,即使是神靈也會有考慮不到的地方。那么,普通人即使有著超群的智慧,也同樣匹敵不了萬人的謀算。所以,人們要懂得適時擯棄自己的小聰明,這樣才能去除自己矯飾的善行,才能使自己真正回到自然,回到自己的本性。
有人說,聰明是一種先天、自然、本質的東西,人們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很多人總是羨慕那些聰明人,但聰明不一定能令人成功,因為才智總有困窘的時候。聰明這種天賦就像水一樣,可以載舟,亦能覆舟。眾所周知,在音樂的世界中,擁有技巧、手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過多的花哨技巧只會減弱人們對情感的真實表達。人生也是如此,如果人們過度顯露聰明才智,就只會讓世界更加繁雜凌亂,糊涂一點,才能樸實安然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