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年輕是種資本,公關是種態度(5)
- 真希望我20幾歲就知道的公關策略術
- 蔡亞蘭
- 4916字
- 2016-02-16 11:49:12
孫臏是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軍事謀略家,他立即想出一條脫身之計。當天晚上,孫臏就偽裝成得了瘋病的樣子,一會兒號啕大哭,一會兒嬉皮笑臉,做出各種傻相,或唾沫橫流,或顛三倒四,又把抄好的書簡翻出來燒掉。龐涓懷疑他裝瘋賣傻,派人把他扔進糞坑里,弄得他滿身污穢。孫臏為了自己的遠大志向,在糞坑里爬行,顯出毫不在意的樣子。龐涓又讓人獻上酒食,欺騙他說:“吃吧,相國不知道。”孫臏怒目而視,罵不絕口,說:“你們想毒死我嗎?”隨手把食物倒在地上。龐涓讓人拿來土塊或污物,孫臏反而當成好東西抓來吃。龐涓由此相信孫臏確實是精神失常了,疑心逐漸解除。
此時,墨翟的弟子禽滑厘把他在魏國所見的孫臏的情況告訴齊國相國鄒忌,鄒忌又轉告了齊威王。齊威王命令辯士淳于髡到魏國去見魏惠王,暗中找到孫臏,秘密地把孫臏接回齊國。
孫臏在身陷囹圄之時,冷靜沉著,故意裝得愚蠢瘋傻,忍受巨大的恥辱與折磨,騙過龐涓,保住了性命。后來,在馬陵之戰中,孫臏以卓越的軍事才能,設計除掉了龐涓,洗刷了恥辱。
裝瘋賣傻,能起到麻痹對手的作用,為你贏得有利的時間和戰機。在人生斗爭中,大愚才能大智,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三十六計”中有一招叫“假癡不癲”,正是以裝瘋賣傻之術,達到麻痹對方的目的。確實,裝聾作啞,癡癡呆呆,假裝不行動實際上暗中策劃等待時機,這一策略不論作為政治謀略還是軍事謀略,都是高招,用在公關上也同樣能獲得奇效。
向變色龍學習——以變應變,變中制勝
在熱帶地區生活著一種爬行動物——變色龍,它的皮膚表層下有多種色素塊,能隨環境任意變換膚色。
動物學家研究發現,變色龍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通過自己的大腦控制變色的。當環境變化的信號傳至變色龍的大腦時,大腦就會立即把變色指令傳到皮膚表層下的色素塊,體色便能改變成與所處環境一致的顏色。
變色龍改變體色來迷惑敵人,躲避敵人攻擊,而且這種保護色還能幫它們不知不覺地靠近各種蟲類,從而輕易地捕獲到食物。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變色龍”是善于偽裝的代名詞,很多人不屑一顧。但是我們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現實:那些有成就的人沒有幾個不是在“踐墨隨敵,以變應變”中取得勝利的。當今社會千變萬化,如果我們墨守成規,恐怕只能被社會淘汰。
那么在為人處世方面,如何才能成為左右逢源的“變色龍”呢?以說話為例,就是要懂得“見什么人說什么話”。
1.看對方的身份、地位說話
與上司說話,或是探討工作,我們應該盡量向上司多請教工作方法,多討教辦事經驗,這樣他會覺得你尊重他。所以,在工作中,在辦事過程中,即使你全都懂,也要裝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后主動去問上司:“關于這事,我不太了解,應該如何辦?”“這件事依我看來這樣做比較好,不知您覺得這樣辦行不行?”上司一定會很高興地說:“嗯,就照這樣做。”“這個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大體這樣就好了。”如此一來,我們不但能減少錯誤,上司也會感覺到自身的價值。而有了上司的幫助和支持,后面的事情就好辦多了。
2.針對對方的性格特點說話
和人交談除了要看對方的身份、地位外,還要看對方的性格特點,針對他的特點,采取相應的說話方式,這樣才有利于解決問題。
春秋時期的縱橫家鬼谷子指出:“與智者言依于博,與博者言依于辨,與辯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高,與貧者言依于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于敢,與愚者言依于銳。”意思是說,與聰明的人說話,須憑見聞廣博;與見聞廣博的人說話,須憑辨析能力;與善于雄辯的人說話,要切中要害;與地位高的人說話,氣度要軒昂;與有錢的人說話,言辭要豪爽;與窮人說話,要動之以利;與地位低的人說話,要謙遜有禮;與勇敢的人說話,不要怯懦;與愚笨的人說話,可以鋒芒畢露。
3.摸準別人的心理說話
東晉時,貴族們喜歡品評人物,有人問大將軍桓溫:“你覺得某某人怎樣?”桓溫剛要評論,忽然停下來看了看這個人,然后對他說:“你這個人喜歡傳閑話,還是不告訴你為好。”
像桓溫這樣,摸準對方好“傳閑話”的心理,因此明白自己什么話該說,什么話不該多說,這就是一種高超的應變技巧。
因此,聰明人的往往是在沉默中暗暗觀察他人,從而想出最佳應對策略。
向蝴蝶學習——包裝一副好形象
人們喜愛蝴蝶的原因在于它們有著美麗的外表。同樣,一個包裝得恰到好處的人,也會受到人們的歡迎。
一個衣冠不整、邋邋遢遢的人和一個裝束典雅、整潔利落的人在其他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去辦一樣的事情,恐怕前者很可能受到冷落,而后者則容易得到善待。特別是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辦事,給別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一個人若能穿著得體,仿佛把自己的身價都提高了一個檔次,而且在心理上和氣勢上增強了自己辦事的信心。著裝藝術不僅給人以好感,同時還直接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氣質與情操,它往往能在別人尚未認識你或你的才華顯露之前,向別人顯示出你是什么性格和氣質的人。因此,在這方面稍下一點工夫,就能讓別人更容易接納你,你辦事也會更加順利。
良好的形象猶如一支美妙的樂曲,它不僅給人以自信,也能給別人帶來審美的愉悅,使你辦起事來信心十足,一路暢通。
我國東北盛產大豆,以其粒大、油多、脂肪豐富而聞名全國。改革開放時期,一大批農民企業家迅速崛起,陳志貴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就地取材,以當地特產的優質大豆為原料,創辦了一家豆粉餅加工廠。由于經營有方,業務很快就做大了,客戶不僅發展到了全國,甚至還發展到了東南亞地區。
一天,陳志貴收到一張來自香港的大訂單,他親自帶領工人連夜加班,終于在規定的時間內完工,將貨物發往了香港。幾天之后,香港公司打來電話,說貨物“有質量問題”,要求退貨。
陳志貴十分納悶,自己的產品一向以質量過硬而贏得卓越的信譽,況且,這批產品由自己親自監工生產,怎么會出現質量問題呢?一定是其他環節出現了問題!陳志貴十分自信,他簡單收拾了一下行李,立即飛往香港。
當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的陳志貴出現在香港公司的總經理面前時,對方竟然驚訝得張大了嘴巴。雖然還不明白退貨的原因是什么,但感覺敏銳的陳志貴已從對方的細微變化中捕捉到了什么。
在之后兩天的相處中,陳志貴不卑不亢、侃侃而談,充分表現出一個現代企業家應有的氣質和風度,最終不僅使“質量問題”煙消云散,還和那位總經理成了好朋友,成為長期的商業伙伴。但是“質量問題”始終是陳志貴心中的一個疑團,因為他和對方談的多是企業管理和人生修養,根本沒有提什么“質量問題”。直到多年之后,陳志貴向那位總經理詢問,才得知真正的原因。
原來,這批貨是香港公司的一個部門經理向陳志貴訂的,但在向總經理匯報后,總經理得知這批貨是由農民家庭加工生產的,腦海里憑空臆想出了一個土得掉渣的農民形象。他顧慮重重,對那批貨看也不看,就做了退貨的決定。但當形象良好、魅力十足的陳志貴出現在他面前時,他才知道自己犯了個多么可笑的錯誤。
亨利·福特說:“好形象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通行證。”這句話是對陳志貴的成功的最佳注釋,同時也提醒人們:公關能不能順利進行,先看你會不會給自己打造一個好形象。
向鳴禽學習——以對方的弱點為攻擊目標
別看貓頭鷹是一種猛禽,但在鳴禽這樣的弱小者前面,它們并不能得勝。
在一個黃昏,一群鳴禽覓食歸來,聚集在灌木叢中準備過夜。這時,一只貓頭鷹從天而降,停在附近的樹枝上,看來,它是想抓幾只鳴禽作為自己的晚餐。不過,機警的鳴禽不會這么輕易讓它抓住。一眨眼的工夫,鳴禽們也飛上了這棵樹,停在貓頭鷹周圍的樹枝上,將貓頭鷹包圍了起來。接著,每只鳴禽都對貓頭鷹發出刺耳的尖叫聲。貓頭鷹在尖叫聲中只堅持了一會兒,就展開雙翅疾飛而去。
貓頭鷹是怎么被這群鳴禽打敗的呢?弱小的鳴禽敢在貓頭鷹面前主動“出擊”,是它們長期與貓頭鷹 “打交道”時發現了“秘密”:貓頭鷹面對“群起而攻之”的情況,不僅不會反擊,反而會感到孤單和驚恐,最后便會退卻飛離。
鳴禽戰勝貓頭鷹的過程給了我們一個啟示:針對對方的弱點主動出擊,便可以使對方敗下陣來,甚至為你所用。
每個人都有弱點,它通常是一種不安全的、不可控制的情緒或者需求,也有可能是一個小小的隱秘的喜好。不管是哪一種情況,一旦找到這個弱點,就可以利用這個弱點去牽制他人。而要想找到一個人的致命弱點或軟肋所在,就要摸清他的底細,將其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西漢宣帝時,趙廣漢為京兆尹,為京城長安的父母官。
趙廣漢上任時,長安的治安形勢混亂不堪,百姓受害時有發生,官匪勾結亦十分猖獗。面對嚴峻的形勢,趙廣漢召集屬下說:“我上任伊始,并不熟悉此中內情,想打擊犯罪,也不知從何下手,而情況不明,亂下重手只會引起混亂。我想讓你們暗中偵察,把盜賊的蹤跡摸清。”
屬下面有難色,他們說:“盜賊行蹤詭秘,出入不定,即使用全力也難出成效。從前官員都是有事打壓,無事清閑,大人何必自討苦吃呢?”
趙廣漢表情嚴肅,鄭重道:“盜賊不絕,根源就在我們不曉根底,從前官員不盡職所致。我志在剿除盜賊,自然不能和從前官員一樣無為。這是我的命令,違者必懲!”
趙廣漢命人暗中詳查,表面上故作輕松。盜賊們以為趙廣漢碌碌無為,于是放下心來,任意胡為。一時之間,盜賊蜂擁而出,長安形勢更糟。
朝中大臣上疏指責趙廣漢失職,無比憤怒地說:“京城盜賊橫行,京兆尹趙廣漢卻放縱不管,不知他是何居心。趙廣漢定與盜賊勾結,望陛下徹底肅查。”
漢宣帝也怒氣沖沖地質問趙廣漢說:“朕深居宮中,都聽說了城外盜賊橫行之事,你如何交代?”
趙廣漢叩頭不止,連聲說:“陛下不要擔心,請聽臣說。賊情不明,輕舉妄動便會打草驚蛇,這也是臣最擔心的。臣故意裝作不聞不問,只是想讓盜賊悉數暴露,以便臣的屬下摸清盜賊的狀況,查清他們肇事的根源,以及那些和他們勾結的差吏收取了多少賄賂。只有將這些情況都搞得明明白白,才能一網打盡,讓他們無法抵賴。陛下放心,臣已廣布人手,過不了多長時間,便是盜賊的末日了。”
漢宣帝聽罷,不再責怪趙廣漢,他擔心地說:“朕暫且相信你一次,你還是好好把握時機吧。”
不久,已經全然掌握賊情的趙廣漢四面出擊,每擊必中,長安盜賊被肅之一空。
趙廣漢在摸清盜賊的底細之前,不貿然行事,待將一切情報了然于心,時機成熟時,才果斷出擊,從而一擊奏效。
把對手的底細摸透,是戰勝對手的一個重要前提。一個人的實際情況是不會輕易顯現的,需要耐心細致地調查和取證才能搞清,這沒有捷徑可走。沒有底牌可出的對手是最脆弱的,在他們的要害處輕輕一擊,就會致命。摸清他們的虛實,便能掌握他們的動態,從他們的弱點下手,從而掌握主動權,達到自己的目的。
向狼學習——看見“利”中的“鉤子”
狼是一種非常小心謹慎的動物。如果狼在某個地方發現一頭死去的小牛,它不會直接上去食用,而會表現得冷靜和謹慎。它會警惕地審視四周,仔細觀察。當它經過謹慎的判斷,認為安全可食時,才會慢慢地走過去享用。這足以看出狼的“膽大心細”。
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要面對眾多的誘惑,若你只貪圖眼前的小利,看不見“利”中的“鉤子”,就難免上當受騙、受人鉗制。會公關的人應該向狼學習,不貪圖小利,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
某工廠從日本某企業引進一套發電設備,派人去日本驗收產品。驗收人員來到日本,受到該企業的“熱情接待”,一連幾天設宴招待,安排游覽。直到他們要回國前三四天,才拿出一大摞日文資料,使人無法細細查對,只好帶回國仔細研究,就那樣簽訂了合同。哪知到貨之后,仔細一查,大部分零件無法安裝使用,才知道上了人家的“鉤”,受了人家的騙。
這種“拿錢買教訓”的事,當前著實不少。其實,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關鍵在于人的貪婪本性,大家卻太容易被利益迷惑,殊不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當然,若明知自己得小利,會給企業和國家帶來大損失,卻知“鉤”而進,那就是另一種性質的問題了。以“回扣”為“鉤”,是商戰中的常用手法。
一個自稱是“外商代理人”的“吳老板”到處活動,說給外商代銷通訊器材,可給經辦人3%的回扣,引得大批企業紛紛上“鉤”,拱手交出了數千萬元。后來案發查明,這位“吳老板”手中竟無一部通訊器材,也無任何貨源。
“吳老板”以回扣為餌,“空手套白狼”,滿載而歸,這個例子足以給很多人敲響警鐘。
社會上,上當受騙的事屢屢發生,其中一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遇事缺乏深思熟慮,輕信對方,只見“餌”,不見“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