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以動為貴,動養天年——國醫大師的鍛煉功法(1)
- 大國醫2:30位“國醫大師”的養生秘術與治病絕學
- 王耀堂 焦亮
- 4480字
- 2016-02-26 10:43:55
鄧氏八段錦,為體質弱者打開健康之門
大師手記
運動有剛有柔,我認為柔性的運動對于體弱、年老及婦女兒童都更為合適,所以我主張柔性的運動。一講柔性的運動,自然會想到太極拳。但我除了太極拳之外,更喜歡八段錦……八段錦簡單易學,經常鍛煉,對增強體質,調節人體各臟腑經絡氣血的運行,均有顯著的功效。
——鄧鐵濤摘自《八段錦:鄧鐵濤健康長壽之道》
養生館
八段錦是古代導引功法的一個重要分支,它起源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宋代,發展于明清。到了現代,中醫大家鄧鐵濤教授又對其進行歸納整理,使之臻于完善,從而成為在養生界中廣為流傳的養生功法。
顧名思義,八段錦一共包括八段,其中前四段的功用在于治病,后四段的功用在于強身。正如鄧老所說:“八段錦簡單易學,經常鍛煉,對增強體質,調節人體各臟腑經絡氣血的運行,均有顯著的功效。”下面,我們就介紹鄧氏八段錦的具體鍛煉方法。
第一段:雙手托天理三焦
【起勢】直立,兩臂自然下垂,手掌向內,兩眼平視前方,舌尖輕抵硬腭,自然呼吸,周身關節放松,足趾抓地,意守丹田,以求精神集中片刻,兩臂微曲,兩手從體側移至身前,十指交叉,掌心向上。
【動作】
1.兩臂徐徐上舉,至頭前時,翻掌向上,肘關節伸直,頭往后仰,兩眼看手背,兩腿伸直,同時腳跟上提,挺胸吸氣。
2.兩臂放下,至頭前時,掌心由前翻轉向下,腳跟下落,臂肘放松,同時呼氣。
3.如此反復16~20遍,使呼氣吸氣均勻。
十指松開,兩臂由身前移垂于兩側。
第二段:左右開弓似射雕
【起勢】自然站立,左腳向左側跨一步,兩腿屈膝成馬步,上體直,同時兩臂平屈于兩肩前,左手食指略伸直,左拇指外展微伸直,右手食指和中指彎曲,余下手指緊握。
【動作】
1.左手向左側平伸,同時右手向右側猛拉,肘彎曲與肩平,眼看左手食指,同時擴胸吸氣,模仿拉弓射箭的姿勢。
2.兩手回收,屈于胸前,恢復起勢,但左右手指姿勢相反,同時呼氣。
3.右手向右側平伸,同時左手向左側猛拉,肘屈與肩平,眼看右手食指,同時擴胸吸氣。
4.如此左右輪流進行開弓16~20次。
【收勢】還原預備姿勢。
第三段:調理脾胃須單舉
【起勢】立直,兩臂自然垂于體側,腳尖向前,雙眼平視前方。
【動作】
1.右手翻掌上舉,五指伸直并攏,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時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開,頭向后仰,眼看右指尖,同時吸氣。
2.復原,同時呼氣。
3.左手翻掌上舉,五指伸直并攏,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同時右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開,頭向后仰,眼看左指尖,同時吸氣。
4.復原,再呼氣。
5.如此反復16~20遍,運動時宜注意配合呼吸均勻。
【收勢】恢復起勢狀態。
第四段:五勞七傷往后瞧
【起勢】直立,兩臂自然伸直下垂,手掌緊貼腿側,挺胸收腹。
【動作】
1.雙臂后伸于臀部,手掌向后,軀干不動,頭慢慢向左旋轉,眼向左后方看,同時深吸氣,稍停片刻,頭復歸原位,眼平視前方,呼氣。
2.頭再慢慢向右旋轉,眼向右后方看,吸氣,稍停片刻,再旋轉復歸原位,眼平視前方,呼氣。
3.如此反復16~20遍。
【收勢】恢復起勢狀態。
第五段:攢拳怒目增氣力
【起勢】自然站立,兩腿分開屈膝成馬步,兩側屈肘握拳,拳心向上,兩腳尖向前或外旋轉,怒視前方。
【動作】
1.右拳向前猛沖擊,拳與肩平,拳心向下,兩眼睜大,向前虎視。
2.右拳收回至腰旁,同時左拳向前猛沖,拳與肩平,拳心向下,兩眼睜大,向前虎視。
3.左拳收回至腰旁,隨即右拳向右側沖擊,拳與肩平,拳心向下,兩眼睜大,向右虎視。
4.右拳收回至腰旁,隨即左拳向左側沖擊,拳與肩平,拳心向下,兩眼睜大,向左虎視。
5.如此反復進行16~20遍。
【收勢】注意配合呼吸,拳出擊時呼氣,回收時吸氣。最后兩手下垂,身體直立。
第六段:兩手攀足固腎腰
【起勢】兩腿直立,兩手自然垂于體側,成立正姿勢。
【動作】
1.兩臂高舉,掌心相對,上體背伸,頭向后仰。
2.上體盡量向前彎曲,兩膝保持正直,同時兩臂下垂,兩手指尖盡量向下,頭略抬高。
3.如此反復16~20遍。(注:此段可用自然呼吸。)
【收勢】恢復起勢狀態。
第七段:搖頭擺尾去心火
【起勢】兩腿分開,屈膝下蹲成馬步,兩手按在膝上,虎口向內。
【動作】
1.上體及頭向前深俯,隨即在左前方盡量作弧形環轉,頭盡量向左后旋轉,同時臀則相應右擺,左膝伸直,右膝彎曲。
2.復原成起勢姿勢。
3.上體及頭向前深俯,隨即在右前方盡量作弧形環轉,頭盡量向右后旋轉,同時臀部相應左擺,右膝伸直,左膝彎曲。
4.復原成起勢姿勢。
5.如此反復16~20遍,可配合呼吸,頭向左后(或右后)旋轉時吸氣,復原時呼氣。
【收勢】最后直立而收勢。
第八段:背后七顛把病消
【起勢】立正,兩手置于臀后,掌心向后,挺胸,兩膝伸直。
【動作】
1.腳跟盡量向上提,頭向上頂,同時吸氣。
2.腳跟放下,著地時有彈跳感,同時呼氣。
3.如此反復進行16~20次。
【收勢】恢復成起勢姿勢。
以上八段錦,每一動作都能對某一局部起到應有的效果,通過局部調節整體。此八段動作,運動量不大不小,老弱咸宜,既可以強身防病,又能醫疾治病,特別是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患者,通過鍛煉確能收到效果。
健康錦囊
上面我們為大家介紹的屬于站勢八段錦,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坐勢八段錦。相對來說,坐勢練法恬靜,運動量小,適于起床前或睡覺前穿內衣鍛煉。由于篇幅所限,此處只把口訣告訴大家:
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叩齒三十六,兩手抱昆侖。
左右敲玉枕,二十四度聞。微擺撼天柱,動舌攪水津。
鼓漱三十六,津液滿口生。一口分三咽,以意送臍輪。
閉氣搓手熱,背后摩精門。盡此一口氣,意想體氤氳。
左右轆轤轉,兩腳放舒伸。翻掌向上托,彎腰攀足頻。
以候口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口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任督慢運畢,意想氣氤氳。
名為八段錦,子后午前行。勤行無間斷,去病又強身。
王氏五禽戲,助你精、氣、神三元合一
大師手記
五禽戲的五種功法各有側重,但又是一個整體,一套有系統的功法。如果經常練習而不間斷,則具有養精神、調氣血、益臟腑、通經絡、活筋骨、利關節的作用。神靜而氣足,氣足而生精,精足而化氣動形,達到三元(精、氣、神)合一,則可以收到祛病、健身的效果。恰如華佗所說:“亦以除疾,兼利蹄足。”
——王玉川摘自《中醫養生學》
養生館
自華佗之后,五禽戲輾轉傳授,不斷發展,形成了各種流派,王玉川教授去粗取精,集各家之長,編成了一套完善的保健功法,不僅大大提高了保健功效,而且使其更具現代特色。下面我們就把這套健身功法介紹給大家:
1.練功要領
(1)全身放松:練功時,首先要全身放松,情緒要輕松樂觀。樂觀輕松的情緒可使氣血通暢,精神振奮;全身放松可使動作不致過分僵硬、緊張。
(2)呼吸均勻:呼吸要平靜自然,用腹式呼吸,均勻和緩。吸氣時,口要合閉,舌尖輕抵上腭。吸氣用鼻,呼氣用嘴。
(3)專注意守:要排除雜念,精神專注,根據各戲意守要求,將意志集中于意守部位,以保證意、氣相隨。
(4)動作自然:五禽戲動作各有不同,如熊之沉緩、猿之輕靈、虎之剛健、鹿之溫馴、鶴之活潑,等等。練功時,應據其動作特點而進行,動作宜自然舒展,不要拘緊。
2.基本動作
第一式:虎戲
手足著地,身軀前縱后退各3次,接著上肢向前、下肢向后引腰。然后面部仰天,恢復起始動作,再如虎行般前進、后退各7次。
鍛煉功法:做虎戲時,手腳均著地,模仿老虎的形象;身體前后振蕩,向前3次,向后3次,即前后、前后、前后;做畢,兩手向前移,伸展腰部,同時抬頭仰臉,面部仰天后,立即縮回,還原。按照以上方法繼續做7遍。
注意事項:本動作取虎之神氣,善用爪力和搖首擺尾、鼓蕩周身的動作。動作過程中意守命門,可益腎強腰,壯骨生髓,通督脈、祛風邪。
第二式:鹿戲
手足著地,頭向兩側后視,左三右二。然后伸左腳三次,伸右腳兩次。
鍛煉功法:做鹿戲時,手腳仍著地,伸著脖子往后看,向左后方看3次,向右后方看2次,即左后右后、左后右后、左后;繼而腳左右伸縮,也是左3次,右2次
注意事項:本動作取鹿之長壽而性靈,善運尾閭,故本動作當意守尾閭(長強穴),以引氣周營于身,通經絡、行血脈、舒展筋骨。
第三式:熊戲
仰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右側分別著地各7次。然后蹲地,雙手交替按地。
鍛煉功法:做熊戲時,身體仰臥,兩手抱著小腿,抬頭,身體先向左滾著地,再向右側滾著地,左右滾轉各7次。然后屈膝深蹲在地上,兩手在身旁按地,上體晃動,左右各7次。
注意事項:熊體笨力大,外靜而內動,練熊戲時,著重于內動而外靜,可使頭腦虛靜,意氣相合,真氣貫通,且有健脾益胃之功效。另外,運動過程中要求意守中宮(臍內),以調和氣血。
第四式:猿戲
如猿攀物,使雙腳懸空,上下伸縮身體7次,接著以雙腳鉤住物體,使身體倒懸,左右腳交替各7次。然后以手鉤住物體,引體倒懸,頭部向下各7次。
鍛煉功法:做猿戲時,身體直立,兩手攀物(最好是高單杠),把身體懸吊起來,上下伸縮7次,如同引體向上。在兩手握杠、兩腳鉤杠的基礎上,做一手握杠、一腳鉤杠,另一手屈肘按摩頭頸的動作,左右各7次。手腳動作要相互配合協調。
注意事項:猿機警靈活,好動無定,練此戲就是要外練肢體的靈活性,內練抑制思想活動,達到思想清靜、體輕身健的目的。要求意守臍中,以求形動而神靜。此動作有一定危險性,做好準備工作之后方可進行,老人及孩子不宜。
第五式:鳥戲
一足立地,另一足翹起,揚眉鼓力,兩臂張開如欲飛狀,兩足交替各7次。然后坐下伸一腳,用手挽另一腳,左右交替各7次,再伸縮兩臂各7次。
鍛煉功法:做鳥戲時,雙手臂向上豎直,一腳翹起,同時伸展兩臂,揚眉鼓勁,模仿鳥的飛翔。坐在地上,伸直兩腿,兩手攀足底,伸展和收縮兩腿與兩臂,各做7遍。
注意事項:鳥戲又稱鶴戲,即模仿鶴的形象,動作輕翔舒展。練此戲要意守氣海,以調達氣血,疏通經絡,活動筋骨關節。
健康錦囊
事實上,不僅我們中國人向動物學習,印度的瑜伽中也有很多動作是模仿動物的,保健效果同樣可觀,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招:
1.鴿王式
左腿回蜷至大腿根部,右腿伸向身體后側,然后將小腿收回,雙手在頭頂扣住,然后身體向右側彎曲,手臂與右腳靠攏。
功效:臉部轉向左側,對腰左側有充分拉伸的作用,能夠起到減脂的作用。
2.蜘蛛式
雙腿打開,身體前傾而坐,雙手從大腿下穿過,反向后面,在背部相交。下巴、肩膀、腳后跟、屁股四點著地。
功效:能充分鍛煉手臂的靈活性和柔韌性,有助于背部放松。
3.蝗蟲式
腹部向下,平躺在地上;抬起臀部讓雙手放在腿下,手臂保持伸直;以下巴、胸部和腹部為支點,吸氣時腿向上抬起,呼氣時緩慢放下。
功效:能夠鍛煉背部的力量和靈活性,塑造腿部的線條,經常做可以緩解背部疼痛。
4.牛面式
雙腿在身體前側交叉,讓大腿相互接觸;坐在兩腳后跟之間,雙腳盡量向臀部靠近,背部保持垂直;右手舉起從肩膀向下彎曲,左手反向背后與右手相會,緊緊扣住,保持8個呼吸。
功效:在擴胸的同時可以打開肩關節,使手臂變得更加靈活,同時可以增強膝蓋的靈活性。
5.獅子式
保持蓮花坐姿,然后整個身體前傾,以手臂承受身體的重量;吸氣時下巴上揚,背部凹下;呼氣的時候張大嘴巴,吐出舌頭,睜大眼睛,使面部肌肉充分展開,發出獅子般的吼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