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黃帝內經》藏大藥,體健壽延從中求(2)

顏老指出,人體在正常情況下處于“陰平陽秘”的狀態,機體陰陽協調,水火相濟,清氣升,則水谷精微四布;濁氣降,則水津暢利,二便通調,達到內外環境的平衡。一旦陰陽失調,人體即發生各種疾病,治病的目的則是“平其不平而已”。他認為,氣血失和是臟腑失調和機體病變的集中表現,而淤血則是產生氣血不和的重要因素。“血液循經而行,環流不息,周而復始,濡養全身,若因各種原因出現血行不暢,或血液淤滯,或血不循經而外溢,均可形成血淤。”因此,通過調氣活血,就可達到“有病可治,無病防病”目的。

健康錦囊

國醫大師賀普仁教授根據氣功原理自創了一套導引養生功法,可調氣活血。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步,采取端坐式,項挺直,目向前平視,閉口、舌抵上腭,全身放松,思想安靜、灑脫,自然呼吸,氣要均勻。

第二步,以意領氣,先由會陰開始上入發際,沿任脈的關元、神闕、膻中、天突、廉泉到頭頂;沿督脈由頭頂下行至風府、大椎、至陽、命門至尾閭歸會陰,再上入小腹。

第三步,由小腹向左行至氣沖、髀頭,沿足陽明經直下到內庭,走足心涌泉,再從足三陰(大腿的內側)由下向上行經陰廉到氣沖穴,右側循行路線與左側支行方向相同。

第四步,由氣沖穴到任脈的曲骨穴,經關元、氣海、神闕、中脘、膻中到天突。

第五步,由天突向右經中府、俞府到肩井、巨骨、肩穴,沿手陽明向下到陽池,再分別下行至大、食、中、無名、小指之后,從手三陰由下向上到極泉,經中府、俞府,到天突穴,再向右行與左側運行路線相同。

第六步,由天突向上到廉泉穴,因舌抵上腭,使任督相通,經氣到頭頂,再向下到風府、沿督脈直下至尾閭,回歸會陰,再上行至丹田終止。

此功尤其適合于無暇鍛煉的人和活動不便的患者,因為它不受場地、時間的限制,只需坐姿即可,時間1~5分鐘,可根據個人的情況而定。

存正氣,邪不入,病不生——班秀文解讀《黃帝內經》

大師手記

《內經》認為,疾病能否發生,雖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正邪斗爭的結果,關鍵在于人體之氣虛與不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手法論》),也就是說,在一般情況下,人體正氣充沛,抵抗力強,邪氣就不易侵犯,人體不會得病。反之,“邪氣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篇》),正氣相對虛弱,不足以抵抗外邪之時,邪氣就乘虛而入,侵犯人體而發病。

——班秀文《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班秀文卷》

養生館

班秀文教授對《黃帝內經》有著透徹的研究,他從“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中得出,正氣在人體預防疾病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他指出:一個人會不會生病,重點在于這個人正氣是否充沛,充沛則邪氣不可侵犯,人就不會生病;反之,虛弱則不足以抵抗外邪,人就會因邪氣侵入而發病。

班教授進一步解釋,所謂“正氣”,實際上就是我們身體的抗病能力,也就是現代醫學上所說的免疫力,它包括了臟腑、經絡、精、氣、血、津液等正常的功能活動。這就好比一個國家,如果政治、經濟、社會發展都是均衡、穩定、強盛的,外敵就無法入侵。同樣的道理,如果人體各方面系統功能正常,外邪(即致病因素)也是不可能侵犯你的。因此,我們要想不生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固正氣,使自身強大起來。

那么,正氣又從何而來呢?《黃帝內經》中說:“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正氣是由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氣和自然清氣結合而成的陰氣與陽氣。

父母之精氣是先天之本,正氣的強弱首先由先天之本所決定。父母身體好的孩子,先天正氣就比較充足,身體的抗病能力也會比較強。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有一些同胞兄弟姐妹,有的健康強壯,有的則體弱多病。有人會覺得奇怪,兄弟姐妹之間遺傳基因相近,先天條件差距應該不大才對,但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在孕期有無其他因素的干擾。如受孕的時間,孕婦孕期有無飲酒過量、服藥等情況,孕期心情,孕婦營養狀況,等等。因此,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正氣足、身體棒,在懷孕之前就應該做好準備。

正氣雖來自父母之精氣,但這些先天帶來的精氣只夠維持七天的生命,一個人要想活下去,就要吃東西、呼吸自然之氣。因此,人體正氣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要受到后天之本,即水谷精氣和自然清氣的影響。有的人父母身體不是很好,先天正氣沒有那么充足,這樣的人雖然從小體弱多病,如果他知道自己先天條件不好,注意養生、存正氣,也能夠健康長壽。

關于如何存正氣,方法很多,在后面還會有相關的探討,這里我們只提幾個小點:

1.無論何時都不要“硬熬”

“硬熬”最消耗人體正氣。許多人為了工作,即使身體已經很疲勞,還在硬撐。事實上,疲勞是身體需要恢復體力和精力的正常反應,同時也是人體所具有的一種自動控制信號和警告。如果不按警告立即采取措施,就容易損害人體正氣,最終積勞成疾,百病纏身。尤其是對于氣虛體質的人來說,本身就會經常感到周身乏力、肌肉酸痛、頭昏眼花、思維遲鈍、精神不振、心悸、心跳、呼吸加快等癥狀,如果再“硬熬”下去,可能就離“過勞死”不遠了。

2.五谷最補正氣

在中醫理論中,五谷雜糧是最好的補品,它們都是植物的種子。對于植物來說,種子是為一個即將萌發的生命貯備能量,是植物中能量最集中的一部分,也就是植物的精氣所在,對人體的正氣自然大有補益。那么,應該怎么吃呢?最好是熬粥吃。現在商場里都有專賣五谷雜糧的柜臺,到那里多選幾種,回來一摻和熬成粥,每天吃一碗,比吃山珍海味更能補正氣。

3.氣虛的人可以多吃點雞肉

《本草綱目》中記載了雞肉的眾多療效,其中提到這樣一個方子:“脾胃弱乏,人痿黃瘦。同黃雌雞肉五兩、白面七兩,作成餛飩,下五味煮熟,空腹吃。每天一次。”在中醫看來,雞肉可以溫中益氣、補精填髓、益五臟、補虛損,對于治療身體虛弱而引起的乏力、頭暈等癥狀,以及由腎精不足所導致的小便頻繁、耳聾、精少精冷等癥狀有一定的功效。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雞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這會加重腎臟的負擔,有腎病的人應盡量少吃,尤其是尿毒癥患者應該禁食。

小偏方

香菇燉雞

材料:肥嫩母雞1只,水發香菇3朵,料酒50克,雞湯750克,丁香5粒。

做法:

1.香菇泡發,洗凈撕成小塊。

2.將雞洗凈,從背部剖開,再橫切3刀,雞腹向上放入燉缽,鋪上香菇,加入調料、雞湯。

3.缽內放入盛有料酒、丁香的小杯,加蓋封嚴,蒸2小時后取出缽內小杯即成。

功效:增進食欲,滋補強身。

健康錦囊

《黃帝內經》指出,一個人想不生病,除了“內養正氣”之外,還要“外慎邪氣”。班秀文教授認為,邪氣包括“外感六淫之邪、疫癘之氣、七情過極以及一切肥甘厚味、痰飲、淤積等足以致病的各種因素”。“六淫之邪”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疫癘之氣”指具有傳染或流行特征疾病的邪氣;“七情過極”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過于激烈;“肥甘厚味、痰飲、淤積”指不合理的生活、飲食習慣。事實上,這些“邪氣”既是致病因素,也是傷害正氣的罪魁禍首,只有遠離它們,才能維護我們身體的健康。

形與神俱,終其天年——《黃帝內經》防衰老思想探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汾县| 株洲市| 和顺县| 阜南县| 儋州市| 蒲江县| 吴忠市| 康保县| 迭部县| 石泉县| 绵竹市| 沁阳市| 大丰市| 大关县| 射洪县| 巨野县| 安达市| 密云县| 渝北区| 黄石市| 新化县| 田东县| 鹰潭市| 会东县| 铜鼓县| 社会| 南雄市| 喀什市| 北票市| 华阴市| 鸡西市| 宣恩县| 朝阳县| 盐城市| 资溪县| 佛山市| 腾冲县| 乐亭县| 永修县| 吉安县| 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