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齋本。嘉四年姑蘇郡齋王琪刻《杜工部集》二十卷,附《補遺》,見《陸志》。(毛鈔影宋本。)宣和五年舂陵郡齋刻《寇萊公詩集》三卷,見《陸志》。(隆興元年重刻,鮑淥飲校本。)紹興元年會稽郡齋刻鮑彪《戰國策》十卷,見《天祿琳瑯》二。紹興四年高郵郡齋刻孫覺《春秋經解》十五卷,(慶元改元,張顏補刻,周麟之跋。嘉定丙子補刻,楊時序。)見《陸跋》。(鈔本。)臨川郡齋詹大和刻王安石《臨川集》一百卷,見《四庫書目提要》。紹興二十八年宣州郡齋樓刻《謝宣城集》五卷,(嘉定十三年洪重刻。)見《天祿琳瑯》三。紹興三十一年贛郡齋刻陳襄《古靈先生集》二十五卷,《年譜》一卷,《附錄》一卷,見《瞿目》、《陸志》。隆興二年盱江郡齋刻鄭俠《西塘集》二十卷,見《陸跋》。(明刻十卷本。)乾道丙戌(二年。)泉南郡齋刻宋《孔傳六帖》二十卷,見《天祿琳瑯后編》五。吳郡齋刻呂本中《東萊先生詩集》二十卷,見《丁志》。(舊鈔本。)乾道三年江郡齋刻《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四十卷,見《丁志》。(舊鈔本。)山郡齋刻《增廣注釋音辨唐柳先生集》四十三卷,《別集》二卷,《外集》二卷,《附錄》一卷,見《天祿琳瑯》六、《陸志》。鄱陽郡齋刻《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尺牘》二卷,見《陸志》。九江郡齋刻鄭俠《西塘集》二十卷,見《陸志》。(明刻本。)乾道庚寅(六年。)刻《集驗方》五卷,見《瞿目》、(宋刊本。)《陸志》。(影宋鈔本。)婺州郡齋李衡自刻《周易義海撮要》十二卷,見《四庫書目提要》。乾道辛卯(七年。)姑熟郡齋刻《傷寒要旨》一卷,《藥方》一卷,見《黃賦注》、《黃書錄》。乾道壬辰(八年。)姑熟郡齋刻楊侃《兩漢博聞》十二卷,見《瞿目》、(舊鈔本。)《丁志》、(明翻宋本。)《楊錄》。淳熙乙未(二年。)建安郡齋韓元吉刻《大戴禮記》十三卷,見《天祿琳瑯后編》二、《丁志》。(元翻宋本。)淳熙丙申(三年。)張于守桐川,用蜀小字本《史記》改中字本,重雕于廣德郡齋;越二年,趙山甫蒞郡,取褚少孫所續別為一帙;至辛丑,(八年。)澄江耿秉始次其卷第,合而印之:見《陸志》、《陸跋》、《楊錄》。括蒼郡齋刻劉安世《元城先生盡言集》十三卷,見《張志》、《陸志》。(均明刊本。)淳熙六年吳興郡齋刻《魏鄭公諫錄》五卷,見《瞿目》。(舊鈔本。)筠陽郡齋蘇詡刻蘇轍《欒城集》八十四卷,見《天祿琳瑯》三。(開禧三年丁卯蘇森重刻本。)淳熙八年池陽郡齋尤袤刻《文選》李善注六十卷,《考異》一卷,見《陸志》、(《志》止《考異》一種,尤跋并及全書。)《瞿目》。(宋刊殘本二十九卷,《考異》一卷。)《文選雙字》三卷,《昭明太子集》五卷,見《天祿琳瑯后編》六、(宋刊本。)《陸志》、(明仿宋本。)《丁志》。(寫本。)淳熙甲辰(十一年。)南康郡齋朱端章自刻《衛生家寶產科備要》八卷,見《錢日記》、《黃記》、《黃賦注》、《黃書錄》、《瞿目》、(均宋刊本。)《陸志》。(影宋鈔本。)紹熙改元襄陽郡齋吳琚刻《襄陽耆舊集》一卷,見《張志》、《陸志》。(明五云溪活字本。)紹熙辛亥(二年。)會稽郡齋刻鮑彪《戰國策校注》十卷,見《瞿目》。(云卷末有紹興辛亥括蒼王信刻板跋。德輝按:紹興辛亥為元年,據彪《自序》,書成于紹興十七年,安有書未成而有刻板之理,則“紹興”明為“紹熙”之誤。)紹熙壬子(三年。)邵陽郡齋胡澄刻賀鑄《慶湖遺老詩集》九卷,《拾遺》一卷,《補遺》一卷,見《張志》。(舊鈔本。)南康郡齋曾集刻《陶淵明集》一卷,(無四八目。)見《瞿目》。紹熙四祀高郵郡齋刻龍學孫公《春秋經解》十五卷,見《陸志》。(舊鈔本,有嘉定丙子郡守汪綱跋。)慶元乙卯(元年。)邵陽郡齋黃沃刻其父公度《知稼翁集》十二卷,見《陸志》、《繆續記》。(影宋鈔本。)慶元丙辰沔陽郡齋刻王ギ《續添是齋百一選方》二十卷,見《陸志》。(日本仿宋刊本。)慶元三年臨汀郡齋刻陳襄《使遼語錄》一卷,見《陸志》。(明鈔本,后有襄孫曄跋云:附先正文哲公家集二十五卷后。)慶元己未(五年。)全州郡齋陳虔英刻吳仁杰《兩漢刊誤補遺》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慶元六年四明郡齋刻陳舜俞《都官集》十四卷,見《陸志》。(傳鈔閣本。)潯陽郡齋刻《方言》十三卷,見《陸續志》。(影宋鈔本。)懷安郡齋刻《唐詩紀事》八十一卷,見《天祿琳瑯》九。嘉泰辛酉(元年。)筠陽郡齋刻米芾《寶晉山林集拾遺》八卷,(《詩》四卷,《寶章待訪錄》一卷,《書史》一卷,《畫史》一卷,《硯史》一卷。)見《楊錄》、(宋刊本。)《丁志》、《陸志》。(影宋鈔本。)嘉泰甲子(四年。)新安郡齋沈有開刻呂祖謙《皇朝文鑒》一百五十卷,見《張志》、(舊鈔本。)《瞿目》、《陸志》、《陸續跋》。(宋刊本。)開禧乙丑(元年。)南劍郡齋葉筠刻《石林春秋傳》二十卷,見《浙錄》。開禧丙寅(二年。)天臺郡齋葉箋刻《石林奏議》十五卷,見《黃賦注》、《黃書錄》,(云末有跋云:叔祖左丞,蚤以文學被遇三朝,爰自禁涂,浸登二府,此奏議之所獻納論思也。又云:頗多集不載,往往囗見者,為之興嘆。因鋟木天臺郡囗以廣其傳。末題“開禧丙寅六月既望侄孫朝奉大夫改差權知臺州軍州兼管內勸農事借紫箋謹書。”)又新安郡齋趙彥衛自刻《云麓漫鈔》十五卷,見《陸志》。(影宋鈔本。)嘉定戊辰(元年。)永嘉郡齋施┉刻陳傅良《止齋集》五十二卷,見《陸志》、《丁志》。(均明翻宋本。)嘉定庚午(三年。)高郵郡齋汪綱刻陳《農書》三卷,秦觀《蠶書》一卷,見《天祿琳瑯》二。嘉定辛未(四年。)宜春郡齋刻《唐摭言》十五卷,見《丁志》。(舊鈔本。)囗囗郡齋刻林鉞《漢雋》十卷,見《瞿目》。嘉定壬申(五年。)永嘉郡齋刻陳傅良《止齋集》四十卷,見《張志》、《陸志》、《丁志》。(明正德改元刻本。)鄱陽郡齋重修乾道丁亥(三年。)刻《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尺牘》二卷,見《陸志》。(是年并刻《范忠宣公集》,《丁志》有殘宋刻本五卷。)嘉定癸西(六年。)泉州郡齋刻《梁溪先生集》一百八十卷,《附錄》六卷,見《陸志》。(鈔本。)舒州郡齋張嗣古修補淳熙三年舒州公使庫曾童《大易粹言》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囗貢郡齋刻朱子《楚辭集注》八卷,《辨證》二卷,見《瞿目》。嘉定甲戌(七年。)真州郡齋刻陳《農書》三卷,秦觀《蠶書》一卷,見《陸志》。(鈔本。)嘉定十一年衡陽郡齋刻胡致堂《讀史管見》三十卷,見《瞿目》、《陸跋》。嘉定庚辰(十三年。)舂陵郡齋刻張浚《紫巖易傳》十卷,見《陸志》。(舊鈔本。)嘉定癸未(十六年。)新安郡齋刻葉適《習學記言》五十卷,見《張續志》。鄱陽郡齋、會稽郡齋合刻洪邁《唐人萬首絕句》一百一卷,見《天祿琳瑯后編》七。嘉定甲申(十七年。)新安郡齋汪綱刻《吳越春秋》十卷,見《張志》。(影宋鈔本。)刻《越絕書》十五卷,見《張志》、《瞿目》、《陸志》、《陸續跋》。(明翻宋本。)寶慶丙戌(二年。)建安郡齋葉時刻曾忄造《類說》六十卷,見《張志》、《陸志》。(明鈔本。)寶慶丁亥(三年。)南劍州郡齋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集傳》一卷,《遺文》一卷,見《陸志》。(宋麻沙坊刻本。)紹定元年臺州郡齋陸刻其父游《老學庵筆記》十卷,見《丁志》。(明刊本。)嚴州郡齋刻潘閬《逍遙詞》一卷,見《陸志》。(舊鈔本。)紹定己丑(二年。)婺州郡齋刻呂本中《童蒙訓》三卷,見《瞿目》。(末有墨圖記云:紹定己丑,郡守眉山李埴,得此本于詳刑使者東萊呂公祖烈,因鋟木于玉山堂,以惠后學。)端平初元新安郡齋重修、嘉定壬午(十五年。)補修、嘉泰甲子沈有開刻《皇朝文鑒》一百五十卷,見《陸志》、《陸續跋》。九江郡齋趙善自刻《自警編》不分卷,見《天祿琳瑯后編》五、《陸志》、《陸集》。淳三年宜春郡齋(即袁州軍學本,已見前。)程公許刻其兄公說《春秋分紀》九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天祿琳瑯》一。淳九年衢州郡齋游鈞刻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二十卷,見《丁志》。(述古堂鈔本。)又莆田郡齋刻劉克莊《后村居士集》五十卷,見《陸志》。淳壬子(十二年。)當涂郡齋馬光祖刻《四書章句集注》二十六卷,見《瞿目》。寶元年廬陵郡齋刻楊仲良《皇朝通鑒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見《阮外集》、《丁志》。(鈔本。)寶丙辰(四年。)臨川郡齋刻謝采伯《密齋筆記》五卷,《續》一卷,見《張志》、(鈔本。)《陸志》。(傳鈔閣本。)寶五年嚴陵郡齋刻袁樞《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見《瞿目》。(云“淳熙小字本編二百九十卷,此大字本,乃汴梁趙與[B170]重并卷第。)咸淳己巳(五年。)崇陽郡齋刻張詠《乖崖先生文集》十二卷,見《黃賦注》、《黃書錄》。咸淳庚午(六年。)盱江郡齋黎靖德刻《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見《天祿琳瑯后編》五、《陸志》。無年號桐川郡齋曾自刻《絳帖釋文》二卷,見《瞿目》。
郡庠本。紹興初元泉南郡庠韓仲通刻《孔氏六帖》三十卷,見《天祿琳瑯后編》五。紹興戊午(八年。)吳興郡庠刻《新唐書糾繆》二十卷,見《天祿琳瑯》二。紹興庚辰(三十年。)宜春郡庠刻唐盧肇《文標集》三卷,見《陸志》。(舊鈔本。)乾道改元永州郡庠葉呈刻唐柳宗元《柳州集》三十卷,《外集》一卷,見光緒五年李濱刻《外集》跋。乾道二年揚州郡庠刻沈括《夢溪筆談》二十六卷,見《陸續跋》。(亦見前州軍學本。)乾道三年臨汀郡庠刻晁說之《嵩山文集》二十卷,見《陸志》、《丁志》。(舊鈔本)福唐郡庠刻《漢書》一百二十卷,見《丁志》。乾道四年溫陵郡庠刻蔡襄《忠惠集》三十六卷,見《楊錄》。(亦見前州軍學本。)臨汀郡庠刻《錢唐韋先生集》十八卷,見《張志》、(鈔本。)《瞿目》、《陸志》、《陸集》、(明刊本。)《丁志》。(舊鈔本。)乾道己丑(五年。)臨汝郡庠刻徐積《節孝語錄》一卷,見《陸志》。(明翻宋本。)乾道癸巳(九年。)高郵郡庠刻秦觀《淮海集》四十九卷,見《天祿琳瑯后編》七。淳熙三年蘄春郡庠刻王《著作王先生集》八卷,見《陸志》。淳熙壬寅(九年。)泉州郡庠刻《潛虛》一卷,見《天祿琳瑯后編》十。(元翻宋本。)嘉泰改元東寧郡庠刻龔頤正《芥隱筆記》一卷,見《陸志》。(明仿宋本。)紹定戊子(元年。)桐江郡庠刻《老學庵筆記》十卷,見《瞿目》。咸淳癸酉(九年。)衢州郡庠趙淇刻《四書朱子集注》二十六卷,見《天祿琳瑯》一。無年號贛州郡庠陸壑刻其五世祖佃《埤雅》二十卷,見《丁志》。(明刊本。)
郡府學本。紹興九年臨安府學刻賈昌朝《群經音辨》七卷,見《天祿琳瑯后編》三、《彭跋》、《陸志》、《陸續跋》。乾道六年平江府學刻《韋蘇州集》十卷,見《天祿琳瑯后編》六。淳熙乙未(二年。)嚴州府學刻袁樞《通鑒紀事本末》二百九十卷,見《瞿目》、(宋刻本。)《陸志》、《陸續跋》。淳熙丙辰(三年。)安陸郡學刻鄭獬《鄖溪集》二十八卷,見《瞿目》。(鈔本。)紹熙二年池州郡學張釜刻其祖綱《華陽集》四十卷,見《張志》。慶元五年池陽郡學刻胡銓《忠簡先生文選》九卷,見《張志》。(精鈔本。)端平元年泉州府學刻真德秀《心經》一卷,見《四庫書目提要》。咸淳乙丑(元年。)鎮江府學教授李士忱刻《說苑》二十卷,見《黃記》、《瞿目》。寶四年刻《建康實錄》二十卷,見《陸志》。(影宋鈔本。)
縣齋本。紹熙甲寅(五年。)當涂縣齋刻周渭《彈冠必用集》一卷,見《瞿目》。(云影宋鈔本,卷末有“紹熙甲寅當涂縣令沈刊于正己堂”二行。)嘉定乙亥(八年。)六峰縣齋劉昌詩自刻《蘆浦筆記》十卷,見《張志》。(舊鈔本。)嘉定辛巳(十四年。)高安縣齋刻范祖禹《帝學》八卷,見《天祿琳瑯后編》五。端平改元大庾縣齋趙時棣刻真德秀《政經》一卷,見《陸志》、《陸跋》。淳壬子(十二年。)建陽縣齋刻《晦庵先生朱文公易說》二十三卷,見《瞿目》。咸淳丁卯(三年。)湘陰縣齋向文龍刻朱子《楚辭集注》八卷,(應有《辨證》二卷,《后語》六卷,此殘本不全。)見《天祿琳瑯》三。咸淳己巳(五年。)崇陽縣齋伊賡刻《乖崖先生文集》十二卷,《附錄》一卷,見《楊錄》。(德輝按,此《黃書錄》所載之崇陽郡齋本,此云“縣齋”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