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轍撰。案唐陸希聲《真經(jīng)傳》及蘇氏此書,俱不分《道經(jīng)》、《德經(jīng)》為二,則猶輔嗣舊第,與陳振孫、晁以道之說合也。此本乃菉竹堂舊鈔,有墨筆校改處。(卷首有“葉氏菉竹堂藏書”朱記。)
道德寶章一卷(明刊本)
題:“紫清真人白玉蟾注。”卷末有“翰林學(xué)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趙孟頫”一行。墨圖記二,曰“松雪齋”、“趙氏書印”。每半葉六行,行十二字。鉤摹雕板,字畫工妙,與真跡不爽毫發(fā)。舊為太倉陸氏藏本。(卷首末有“張印夢喈”、“張印興載”、“陸潤之”、“嘯雲(yún)軒”諸朱記。)
關(guān)尹子闡玄三卷(舊鈔本)
題:“元南谷子杜道堅述。”道堅,當(dāng)涂人,武康計籌山昇元觀道士。案自序謂,關(guān)尹子名喜,字公文,號文始先生。卷首又有無名氏撰杜、尹二真人《傳》,謂尹真人名軌,字公度,文始先生從弟。杜真人名沖,字玄逸,偕公度師事文始,與《經(jīng)典釋文》載喜字公度者異。原書本與釋氏相通,注闡發(fā)精要,亦近禪悅家言。舊為邑人曹彬侯鈔本。卷末自記云:“己未三春鈔訖,中秋前得陳顯微本校一過,闕文俱得補(bǔ)足。”(卷首有“曹炎印”、“彬侯”二朱記。)
文始真經(jīng)三卷(明刊本)
是書每節(jié)冠以“關(guān)尹子曰”,分《一字》、《二柱》、《三極》、《四符》、《五鑒》、《六匕》、《七釜》、《八籌》、《九藥》,凡九篇,猶存舊本之式。
沖虛至德真經(jīng)八卷(宋刊本)
題:“《列子》,張湛處度注。”有自序,已佚。案,湛為晉時人,官光祿勛,其母為王輔嗣從姊妹,往來外家,故亦善譚名理。其注此書,辭旨簡遠(yuǎn),同於輔嗣之注《老子》也。每半葉十四行,行二十五字、二十六字不等。雙行夾注,每行三十字。“殷”、“敬”、“恒”、“貞”字有闕筆,而“頊”、“桓”字不闕,出北宋槧可知。顧澗薲云:書中所附音,乃作注者舊音,核之殷敬順《釋文》所云“一本作某”者,皆合;則此猶在殷氏《釋文》未行以前也。黃復(fù)翁云,以之校世德堂本,多所訂正,真善本也。舊為文氏、王氏、毛氏、季氏、徐氏藏書。(卷首有“玉蘭堂”、“辛夷館印”、“竹塢”、“王印履吉”、“古吳王氏”、“毛晉”、“季印振宜”、“滄葦”、“乾學(xué)徐健庵”、“百宋一廛”諸朱記。)
按:商務(wù)印書館《四部叢刊續(xù)編》影印本。蔣鳳藻《鐵花館叢書》覆刊本。
沖虛至德真經(jīng)八卷(元刊本)
晉張湛注,唐當(dāng)涂縣丞殷敬順釋文。前列湛自序,次以目錄并劉向《進(jìn)書序》。案:《唐志》稱天寶元年,詔號《莊子》為《南華真經(jīng)》,《列子》為《沖虛真經(jīng)》,《文子》為《通玄真經(jīng)》,亢倉子為《洞靈真經(jīng)》。宋景德四年,《列子》又加“至德”二字,故有是名。其注善談名理,詞旨簡遠(yuǎn),當(dāng)在林希逸《口義》之上。此本字體清朗,元槧之精者。舊為泰興季氏藏本。(卷首有“季振宜藏書”朱記。)
列子鬳齋口義二卷(元刊本)
題:“鬳齋林希逸。”首有劉向《進(jìn)書序》,連接本文《天瑞第一》,與明刻本式異。鬳齋謂序果出劉向與否不可知。其曰“與鄭繆公同時”,“繆”必“繻”字傳寫之誤。鄭溪西《群書會紀(jì)》、晁氏《讀書志》并因之,皆未深考故也。舊為泰興季氏藏書。卷下缺三十八葉,鈔補(bǔ)全。(卷首有“季寓庸珍藏書畫印”、“振宜家藏”、“滄葦”諸朱記。)
纂圖互注南華真經(jīng)十卷(元刊本)
晉郭象注并序。附刻陸氏《音義》於注中。卷首列《大宗師》“天生地在太極之先”一段,即目為莊子《太極說》,後系以周子《太極圖》及《說》,蓋宋時書肆本,元代重刻之也。(卷首有“方泉山人洪子美印”“吳中蔣氏珍藏”二朱記。)
南華真經(jīng)十卷(明刊本)
晉郭象注。此邑人錢圓沙手閱本。卷中朱、墨、藍(lán)三色筆斜行細(xì)書,上下方皆有識語。中有述“顧仲恭先師曰”者,謂裕愍公弟名大韶也。每冊首題:“《莊子》。乙卯讀本。”卷末有“乙卯年七月二十日東圃書堂閱完”一行。(卷首有“調(diào)運(yùn)齋”、“湘靈”、“好夢”諸朱記。)題:“王雱元澤傳。”其《拾遺》一卷,題:“王雱元澤集。”卷首有自序,及無名氏序,謂王元澤待制,《莊子》舊無完解,元豐中始得完本於西蜀陳襄氏之家,乃以其書親加校對,以授崔氏書肆,命工刊行。舊有孫應(yīng)鰲序,此本已佚。
莊子鬳齋口義十卷(元刊本)
題:“鬳齋林希逸。”前有景定辛酉石塘林同序及希逸發(fā)題,又宣教郎知邵武軍建寧縣林經(jīng)德後序。據(jù)林序,謂希逸諸文,頗似《莊子》,此書以“口義”名者,不為文雜俚俗而直述之也。
通玄真經(jīng)十二卷(宋刊本)
不題撰注人姓名。案:《道藏》本有徐靈府注《文子》十二卷,即其書也。靈府,號默希子。晁氏《讀書志》、王氏《玉海》皆作墨希子,(袁州本《讀書志》作“默”)有作“默然子”者,訛也。杜道堅《通元真經(jīng)纘義》云:靈府,錢塘人,玄宗時徵士,隱修衡岳,注《文子》書上進(jìn),遂封《通玄真人》,名其書為“《通玄真經(jīng)》”,是《文子》之為《通玄真經(jīng)》,始於靈府之注也。《唐藝文志》載有是書,《崇文總目》雖列其名,而注明已闕,可知宋時已屬{干}覯。此本完好無闕,足稱人間秘笈矣。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二字,雙行夾注,每行二十五字。舊藏郡中汪氏。
按:商務(wù)印書館《四部叢刊三編》又《續(xù)古逸叢書》影印本。蔣鳳藻《鐵花館叢書》覆刊本。
通玄真經(jīng)七卷(舊鈔本)
宋朱弁注。弁,字正儀,官大理寺主簿,與字少章者又一人。其注逐句銓解,淺顯易明。此從正統(tǒng)《道藏》本傳錄,故每卷首有“寶一”、“寶二”等字號。(卷首有“稽瑞樓”朱記。)
通玄真經(jīng)纘義十二卷(舊鈔本)
題:“函谷子杜道堅纂,明代道潛堂刻。”《文子》本多脫訛,此本足證其謬。又,此書傳本絕稀,文瀾閣本從《永樂大典》錄出,闕《道原》、《九守》、《道德》、《上仁》、《上禮》五篇,此明人依《道藏》本錄出,猶足本也。卷首有至大間吳全節(jié)、黃石翁序,又道堅自序。後附《釋音》一卷。
周易參同契發(fā)揮三卷釋疑一卷(明刊本)
宋俞琰撰并序。注《參同契》者有數(shù)家,俞氏後出,尤博覈。《釋疑》三篇,考證文字異同處,較《朱子考異》為詳。是書《津逮秘書》刊本佚去《釋疑》一卷,已非玉吾舊第。此本依元至大間嗣天師張興材刻本重雕,前有阮登炳、張與材、杜道堅序。
抱樸子內(nèi)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舊鈔本)
晉葛洪撰并序。此明人從《正絕道藏》本錄出。《處篇》中《百家》、《文行》二篇,為《尚博篇》復(fù)出。顧澗薲謂當(dāng)刪并改定,合《自序》,恰得五十篇,與《自序》所云、《直齋書目》所載自合。顧為平津館校刻此書,即權(quán)輿於是本也。舊為葉石君藏書。(卷首有“樸學(xué)齋”、“葉樹廉”、“石君”諸朱記。)
真誥二十卷(明刊本)
梁陶弘景撰。此明俞安期依《道藏》本雕刻。前有高似孫、屠隆序。每卷末附《音釋辨訛》,考訂文字,極為詳慎。是書舊止十卷,《文獻(xiàn)通考》與《書錄解題》、《郡齋讀書志》皆合。此本二十卷,蓋入《藏》時分析。說詳安期《凡例》。
新雕洞靈真經(jīng)五卷(宋刊本)
題:“亢倉子。”又題:“何粲注。”卷末附《音義》一葉。案:明黃諫《音釋》本,與何注糅雜,無復(fù)辨別。此則猶存何注之舊,且是書雖多古字,而出諫所改竄者亦復(fù)不少。如《全道篇》“亢倉子居羽山之顏三年”,今黃本“子”作“囗〈巛上子下〉”,“三”作“叁”,“年”作“囗”,皆是也。每半葉十行,行十九、二十字不等。“貞”、“敬”、“鏡”字有闕筆。泰興季氏藏本。(卷首有“季振宜藏書”朱記。)
按:商務(wù)印書館《四部叢刊三編》及《續(xù)古逸叢書》影印本。
仙苑編珠二卷疑仙傳三卷(舊鈔本)
《仙苑編珠》題:“唐天臺山道士王松年撰。”以列仙事衍為四言韻語,而詳注其事跡。《疑仙傳》題:“隱夫玉簡撰。”專記道家神術(shù)。二書與《江淮異人錄》合裝一冊。舊為停雲(yún)館藏本,後歸毛氏。卷末有文待詔題語曰:“戊午新秋雨天焚香莊誦一過”。書法秀勁,其親筆也。(卷首末有“文印徵明”、“子晉”、“汲古主人”諸朱記。)
墉城集仙錄六卷(舊鈔本)
蜀杜光庭撰。所錄皆古之仙女,蓋意欲補(bǔ)葛氏《神仙傳》之遺。自圣母玄君至西河少女,凡三十七人。以《道藏》目錄校之,增多昭靈李夫人、三元馮夫人、南極王夫人、女幾、杜蘭香凡五人。似《道藏》所收,尚非足本也。書中闌及舜二妃事,末復(fù)辨其非堯女,并舜亦非謚。詞旨錯雜。道家所記之書,語多荒幻,不足信也。舊為汲古毛氏、泰興季氏藏書。(卷首有“毛晉”、“汲古主人”、“季印振宜”、“滄葦”、“吳翌鳳枚庵氏珍藏”諸朱記。)
靈笈七簽一百二十二卷(明刊本)
宋張君房輯并序。其書采掇精要,述而不作,考覈類例,悉著指歸,《道藏》菁華,略具於是。曰“七簽”者,三洞、四輔,道家舊目也。明張萱刊本。萱自號清真居士,故板心有“清真館”三字。舊為秀野草堂顧氏藏書。(卷首有“秀野草堂顧氏藏書印”、“顧嗣立印”、“俠君”、“金守羆印”諸朱記。)
張平叔悟真篇集注五卷(元刊本)
宋張伯端撰。前後皆有自序,一則熙寧乙卯歲,一則元豐戊午歲。其注,有葉士表、袁公輔、王道、呂真人、道光禪師、象川翁、真一子、無名子諸人。案,翁葆光,號無名子,象川人,似與象川翁是一人。王道,嘗官王府指揮,著有《龍虎經(jīng)注疏》。匯而刻之者,不知何人。是書與《參同契》同為道家所祖,第五卷添入《禪宗歌頌》,蓋道家之言,必歸宿於禪宗也。案《四庫》所收注疏三卷本,乃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此則別一本也。(卷末有“貝墉所藏”朱記。)
三洞群仙錄二十卷(舊鈔本)
宋陳葆光撰。前有紹興甲戌囗〈興上冋下〉里竹軒序,謂葆光,江陰靜應(yīng)庵道士,懲末學(xué)之夫怠於勤修,乃網(wǎng)羅九流百氏之書,下逮稗官俚語,凡載神仙事者,裒為此書,以曉後學(xué)。其書作四言韻語,而以所援諸書事跡詳為之注,亦同《仙苑編珠》之類。書中“真”字減筆,當(dāng)從宋刻傳錄。後附成化辛丑彭華《寶極觀記》。
華陽陶隱居內(nèi)傳三卷(舊鈔本)
舊題:“薛羅孺子賈嵩撰并序。”先是,作《隱居傳》者,除《梁書》本傳外,有謝詹事瀹所作傳,在隱居歸隱華陽時。又有陶翊本,起錄事,止齊末;門人潘泉文續(xù)錄,終於天監(jiān)七年。嵩以其所載,皆甚脫略,乃合諸書記載為此書。其下卷載及宣和封誥,則嵩乃宋時人也。此從《道藏》本傳錄。
漢天師家一卷(舊鈔本)
嗣漢四十二代天師沖虛子命弟子傅同虛、周應(yīng)瑜編校。舊為也是園錢氏藏本,見《敏求記》。錢氏又有刊本,後歸顧氏小讀書堆,詳卷末黃蕘翁跋。(卷首有“虞山錢曾遵王藏書”、“孫印從沾”二朱記。)
道藏經(jīng)目錄四卷闕經(jīng)目錄一卷(舊鈔本)
不題編輯名氏。按周興嗣《千字文》編字號,一號一函,凡一千一百三十四部。潛研錢氏云,宋藏經(jīng)目錄失傳,此冊乃元人所記,中多吾儒當(dāng)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