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
- 瞿鏞
- 4365字
- 2015-12-27 01:41:59
宋王應(yīng)麟撰。元至元六年浙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也乞里不花刊板於慶元路儒學(xué)。公之孫厚孫、寧孫承命校勘。書寫者為王秉、王升、楊德載三人。并刻《詩考》、《詩地理考》、《漢藝文志考》、《通鑒地理通釋》、《踐阼篇補(bǔ)注》、《急就篇補(bǔ)注》、《王會篇補(bǔ)注》、《漢制考》、《小學(xué)紺珠姓氏》、《急就篇》、《六經(jīng)天文編》、《鄭氏易注》、《通鑒答問》十三種附於後。當(dāng)時修改未竟,逮至正十二年慶元路總管阿殷圖復(fù)命厚孫校正誤漏六萬字,遂為完書。明代以板置國子監(jiān),遞有修補(bǔ)。入國朝尚存。此猶元時印本也。目錄後列慶元路儒學(xué)刊造《玉海》書籍提調(diào)官姓氏。卷首有自題四言韻語,及至元三年浙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牒,又厚孫跋。胡助、李桓、阿殷圖、王介序,薛元德後序。
六帖補(bǔ)二十卷(影鈔宋本)
宋楊伯嵓撰。是書增補(bǔ)白、孔之未備,徵引宋代逸事及詩句為多。此依宋刻本傳錄。卷末列校正諸人姓名曰,鄉(xiāng)貢進(jìn)士州學(xué)教諭張應(yīng)采,免解進(jìn)士州學(xué)教諭徐應(yīng)采,貢補(bǔ)進(jìn)士州學(xué)直學(xué)陸誼,免解進(jìn)士州學(xué)直學(xué)孔應(yīng)選,免解進(jìn)士州學(xué)直學(xué)鄭章,迪功郎新吉州太和縣主簿孔應(yīng)得,迪功郎新瑞州新昌縣尉州學(xué)學(xué)正鄭逗。當(dāng)時刻於衢州學(xué)宮者。有竹坡呂午序,淳祐甲辰俞仕禮後跋。
重添校正蜀本書林事類韻會二十七卷(宋刊殘本)
不著撰人名字。直齋《書目》云,無名氏,蜀書坊所刻,規(guī)模《韻類題選》而加詳焉。案:《韻類題選》為袁轂作,轂為絜齋高祖,與東坡交,其書以韻類事,纂集精要。直齋稱之,今已不傳。此書傳本亦稀,斷珪殘璧,幸而獲存,彌可寶已。原書一百卷,今存卷三四,卷五十、五十一,卷五十三、五十四,卷五十九至六十一,卷八十至九十四,卷九十八至一百,凡二十七卷。每半葉十二行,行大字二十,小字二十五。宋諱“匡”、“殷”、“貞”、“徵”、“桓”字皆減筆。字體端勁,板刻清朗,南宋初年刻本也。烏程嚴(yán)鐵橋舊藏。
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一百三十七卷(元刊本)
題:“前鄉(xiāng)貢進(jìn)士省軒劉應(yīng)李希泌編。”凡《甲集》十二卷,《乙集》九卷,《丙集》五卷,《丁集》八卷,《戊集》五卷,《己集》七卷,《庚集》廿四卷,《辛集》十卷,《壬集》十二卷,《癸集》十一卷;《後甲集》八卷,《後乙集》三卷,《後丙集》六卷,《後丁集》八卷,《後戊集》九卷。前有大德十一年前進(jìn)士考亭熊禾去非序。
十二先生詩宗集韻二十卷(宋刊本)
題:“絳人裴良甫編并序。”十二先生者,謂杜文貞、李青蓮、高常侍、韓文公、柳柳州、孟貞曜、歐陽文忠、曾文定、蘇文忠、王荊公、黃文節(jié)、陳后山也。按禮部韻,每韻字下分載其詩句,采摭頗詳,古人押韻,意匠可參觀而得。書中遇宋諱,或易字,或減筆。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三字。舊為明四明袁氏藏書。
圣宋千家名賢表啟四冊(宋刊殘本)
不著編纂姓氏,亦無序跋。存四冊,卷數(shù)俱為書估囗〈穵刂〉改,不知原書有若干卷。其書分類采取宋人表啟,或全篇,或句聯(lián),供人掇拾。當(dāng)時書肆所刻《兔園冊》,如《啟劄青錢》之類,然所引佚書如《漢官典職》、《漢舊儀》、王隱《晉書》、《晉中興書》、干寶《晉紀(jì)》、《晉諸公贊》等書,饕古者亦有取焉。每半葉十四行,行二十三字。
新編簪纓必用翰苑新書前集七十卷續(xù)集四十二卷(鈔本)
是書《前集》題:“莆陽錦水亭主人纂輯,潭陽三槐堂主人較閱。”《續(xù)集》不題撰人。《前集》自“左右丞相”至“干請”凡七十八門。目錄之前,又隱括作書體例標(biāo)識於首,曰《官制》,曰《歷代事實》,曰《皇朝事實》,曰《自敘》,曰《旁引》,曰《群書精語》,曰《前賢詩詞》,曰《四六警語》,此其自述書例也。《續(xù)集》自“宰相”至“生辰”凡六十三門,惟載箋表,不及事實,詩詞又所采皆全文,未經(jīng)刪竄,是討求南宋駢文者必資之書也。通體抄白古雅,疑明人從宋槧傳錄者。
諸史偶論十卷(舊鈔本)
不著纂輯人姓名。前有無名氏序,謂司馬溫公作。核其書,乃備科舉試策之用,當(dāng)出南宋人所為,偽讬溫公也。鈔本甚舊,尚出明初人。藏書家圖記重重,皆以舊佚而寶之。(卷首有“吳岫”、“昆山葛鼏藏書之印”、“季振宜藏書”、“辛夷館印”、“季振宜印”、“王原祁印”、“麓臺”諸朱記。)
重刊增廣分門類林雜說十五卷(舊鈔本)
金王朋壽編并序。朋壽,字魯老,平陽人,事跡未詳。是書即唐于立政《類林》而增益之。案:于氏書見《玉海》,目分五十,此則廣至百門,起“孝行”,止“禽獸蟲魚”,每門系以贊語。其徵引之書,史部為多,有今已亡佚者。如《東觀漢紀(jì)》、謝承《後漢書》、司馬彪《續(xù)漢書》、蕭廣濟(jì)《孝子傳》、《陳留風(fēng)俗傳》、《會稽典錄》、《洛陽宮殿簿》、《石虎鄴中記》之類。曾刊於大定間。明人依其式以鈔者。舊為吳方山藏書。(卷末有“姑蘇吳岫家藏”朱記。)
漢唐事箋對策機(jī)要前集十二卷後集八卷(元刊本)
題:“進(jìn)士旴黎朱禮德嘉者。”有至正元年旴江謝升孫序。禮事實無考。旴黎為建昌新城地,建昌江一名旴江,新城就黎灘鎮(zhèn)置縣,亦號黎川。考《江西通志科目》,無朱禮名,此所稱進(jìn)士,殆鄉(xiāng)貢進(jìn)士也。其書取漢、唐政典,分門纂記,加以論斷,并為箋釋。《前集》皆屬漢事,《後集》皆屬唐事。敘次貫穿,議論平允,實有裨於經(jīng)世之學(xué),不徒供科舉之用也。按謝序云:“《漢唐事要》,吾友朱君所作”。是此書原名《漢唐事要》。其所為“封策機(jī)要”者,想當(dāng)時刊書人所加,以邀易售,故《前集》第七卷又有《新箋事要策場足用》之名。書估無誤,妄改名目,絕可哂也。目錄後有正書墨圖記曰“至正丙戌日新堂刊”。舊為泰興季氏藏本,見《延令書目》。(卷中有“周印天球”、“文點”、“停雲(yún)館珍藏”、“彭城開國錢氏藏”、“季振宜印”、“滄葦”、“裘日修審定”、“董誥印”、“蔗林”諸朱記。)
右類書
小說類
世說新語三卷(明刊本)
宋臨川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biāo)注。是書紹興間董令升刻之嚴(yán)州者。得晏元獻(xiàn)手校本,最為精善。後陸放翁有刊本。明嘉靖間袁氏得陸本翻雕之,猶存三卷之舊。每卷各分上下,惟汪彥章所作《敘錄》二卷已闕,有紹興八年董弅原跋及袁褧序。
因話錄六卷(舊鈔本)
唐趙璘撰。是書所紀(jì),析為宮、商、角、徵、羽五部,以君、臣、民、事、物分屬其文。趙為唐室名臣,故紀(jì)載皆有關(guān)系,非泛作小說者可比。舊為述古堂錢氏藏本。(卷首有“虞山錢曾遵王藏書”朱記。)
續(xù)世說新語十卷(明刊本)
題:“唐李垕撰。”其書始劉宋,迄隋末,多取《南》、《北》二史為之。篇目於劉書外增“博洽”、“介潔”、“兵策”、“驍勇”、“游戲”、“釋教”、“言驗”、“志怪”、“感動”、“癡弄”、“兇悖”十一門。宋時有刻本,明萬歷間梁溪安茂卿刻之,俞安期復(fù)得焦弱侯本為之校正重刊。安期有序。
大唐傳載一卷(舊鈔本)
不著撰人姓氏。所記皆唐代公卿遺事,至寶歷年止。繹書名當(dāng)出唐人所撰。《自序》云:“八年夏,南行極嶺嶠,暇日攏舟,傳其所聞而載之。”或是元和八年耳。此書與《博異志》、《甘澤謠》等書同為明人鈔本,合裝一冊。(卷首有“悔虞陵秋家藏”朱記。)
教坊記一卷附北里志一卷青樓集一卷(舊鈔本)
《教坊記》,唐崔令欽撰。所記皆開元中樂部事;其《後記》一篇,則諄諄以聲色示戎。或謂陳直齋斥其鄙俗。今案:《書錄解題》中有《北里志》,而無此書,未知何據(jù)?《北里志》,唐孫棨撰。《青樓集》,不著撰人姓氏,題“雪蓑釣隱輯”。舊為述古堂藏書,合裝一冊。卷末欄外左角有“錢遵王述古堂藏書”八字。楮墨精絕,審其筆跡,與《茶錄》等書似出一手。(卷首有“黃氏如珽之印”朱記。)
雲(yún)溪友議三卷(校宋本)
唐范攄撰并序。《唐志》本三卷,《直齋書目》作十二卷。今商氏《稗海》本亦十二卷,無三字標(biāo)題及自序。此為明刻,猶存三卷之舊,較商本為完善。書中多錄一時聞人詩句,曰“友議”,實詩話也。卷後朱筆一行,題“康熙甲戌中秋馮本較一過”,不知何人之筆。近元和徐紹乾又以墨筆校宋本。宋本每半葉十一行,行廿二字。(卷首有“葉萬石君”、“歸來草堂”諸朱記。)
按:商務(wù)印書館《四部叢刊續(xù)編》影印本。
雲(yún)仙雜記十卷(明刊本)
題:“唐金城馮贄編并序。”陳氏《書錄》謂其出後人依讬。所記古事,皆注所自出,俱不經(jīng)見者,足供文人漁獵之資。昆山菉竹堂葉氏得舊本,倩友人俞質(zhì)夫?qū)懚讨行颉Y|(zhì)夫,名允文,工書。
按:商務(wù)印書館《四部叢刊續(xù)編》影印本。
南唐近事三卷(舊鈔本)
宋鄭文寶撰并序。南唐亡後,先作此書,後作《江表志》。馬氏、陸氏南唐事,采用二書為多。舊為錢氏述古堂藏本。(卷首有“虞山錢曾遵王藏書”朱記。)
儒林公議一卷(舊鈔本)
宋田況撰。後有嘉靖庚戌季夏雁里子柄一跋,謂作於守蜀之際,故卷末稍記蜀事。當(dāng)元昊之叛,況受經(jīng)略夏竦辟為判官,從事西陲,多所匡贊。故卷中多記元昊事。卷末有“嘉靖壬辰孟春良日玉泉子允升錄於萬竹山房”一行。(卷首有“何焯之印”、“慕園”、“惕甫借觀”諸朱記。)
甲申雜記一卷聞見近錄一卷隨手雜錄一卷(影鈔宋本)
宋王鞏撰。所記皆宋世數(shù)朝之事,足補(bǔ)史傳所未載。乾道間,其從曾孫名從者合為一編而刻之。又附《補(bǔ)闕》二十六事,亦從所輯。跋云:“乾道四年夏六月,以同舍吳君一能本校《聞見》、《甲申》二錄所闕,錄如右。”又有從二跋及張邦基序。
重雕改正湘山野錄三卷續(xù)錄三卷(鈔本)
此從宋刻元鈔本傳錄。宋刻上卷少一葉,中卷少末葉,馀皆元人補(bǔ)鈔。宋刻不題名,每半葉九行,行十九至二十一字不等。仁宗以前御諱有闕筆,馀皆不闕。元鈔《續(xù)錄》題:“吳僧文瑩如晦編。”下卷“都尉李和文公”注云:“犯御名。”按:和文,名遵勖,勖,為神宗嫌名,知亦從北宋本出也。以毛氏《津逮秘書》本相校,舛訛甚多,其中卷末《真宗欲擇臣僚》條,“伴虜使射弓時雙”下脫去“備者,惟陳康肅公堯咨可焉,陳方以詞職進(jìn)用”十六字,遂至不可讀矣。此為錢塘胡心耘所貽。
鐵園山叢談六卷(舊鈔本)
題:“百衲居士蔡絳。”舊無序跋,陳氏《書錄》作五卷,謂絳謫官時作。邑中龐氏藏有雁里草堂鈔本,即長塘鮑氏刻入?yún)矔咭病4藙t商邱宋筠藏本。(卷首有“宋氏蘭揮藏書善本”朱記。)
續(xù)墨客揮犀十卷(舊鈔本)
宋彭乘撰。《直齋書錄》載,《墨客揮犀》本有《續(xù)集》,亦十卷,後來傳本絕稀,各家書目皆謂已佚。此葉石君藏書,卷末有題記云:“正德己巳歲夏日,以舊刻本摹於志雅齋。”(卷首有“葉樹廉印”、“石君”、“孫從添印”、“慶增氏”、“金庭玉隖人家”諸朱記。)
西齋話記一卷(舊鈔本)
宋祖無擇撰。專記宋初及同時人雜事,共三十五則。書中遇“匡”字缺筆,殆從宋刻傳錄也。
默記三卷(舊鈔本)
宋王铚撰。所記多宋初遺事,足補(bǔ)舊史之闕。舊為錢遵王藏書,葉石君嘗假而鈔之。此邑中歸氏所鈔,即出錢本,板心有“江鄉(xiāng)歸氏藏本”六字。
河南郡氏聞見錄二十卷(舊鈔本)
宋邵伯溫撰。此出明人手鈔,與汲古刻本字句略有異同。卷中有朱筆、藍(lán)筆點校。末有無名氏藍(lán)筆題記云:“戊午六月十九日校閱畢。炎蒸旬日,如坐沸湯中,兼之農(nóng)民望雨切,是晚忽得大雨三尺許,暑氣頓消,大快。”(卷首有“九龍山人”、“顧氏圖書”、“翰泰之印”、“昇階”諸朱記。)
清波雜志十二卷(宋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