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7章 李白(24)

第三層,“與君論心握君手”以下,寫詩人所持的態(tài)度和今后的打算。“與君論心握君手”,詩人以對老朋友談心的方式披露了自己的胸懷。面對現(xiàn)實,他決定置榮辱于度外,而羞與小人為伍。這時詩人的感情也由前面的揶揄嘲諷,轉(zhuǎn)為憤激不平,詩意起伏跳宕,奇突轉(zhuǎn)折。“孔圣猶聞傷鳳麟”,象孔子那樣的圣人,尚不能遭逢盛世實現(xiàn)他的理想,何況我呢?“董龍更是何雞狗”,如董龍之輩的李林甫、楊國忠這些寵臣又算什么東西!詩人的心情抑郁難平,因而發(fā)出了“一生傲岸苦不諧,恩疏媒勞志多乖”的聲聲慨嘆。接著,詩人又以嚴(yán)陵、韓信、禰衡這些才志之士作比,表現(xiàn)出傲岸不屈、不為茍合的高潔人格和豁達(dá)大度的胸懷。詩人任憑感情自由奔瀉,如長江大河,有一種浪濤奔涌的自然美。可以說,詩人是嘻笑怒罵皆成文章,英風(fēng)豪氣溢于筆端。

最后寫今后的打算:浪跡江湖,遠(yuǎn)離污穢的朝廷。連用兩個“君不見”的句式,與前面的“君不能……”、“與君論心……”相呼應(yīng),使暢敘衷腸的氣氛更濃。這里提到的與李白同時代的李邕和裴敦復(fù),被當(dāng)朝宰相殺害了,李白把他們的遭遇作為賢愚顛倒、是非混淆的例證提出來,憤慨地表示:“見此彌將鐘鼎疏”。詩人這種襟懷磊落、放言無忌的精神,給詩歌披上了一層奪目的光彩。

不錯,李白早就有泛舟五湖的打算,但他的歸隱有一個前提,就是須待“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現(xiàn)在,既然還沒能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來“事君榮親”,當(dāng)然也就不會真的去歸隱。所謂“泛五湖”、“疏鐘鼎”,只不過是他發(fā)泄牢騷和不滿的憤激之詞。

宋人陳郁說:“蓋寫形不難,寫心唯難也。”(《藏一話腴》)這首詩,卻正是把詩人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作為表現(xiàn)對象。詩以議論式的獨白為主,這種議論,不是抽象化、概念化的說教,而是“帶情韻以行”(沈德潛《說詩晬語》六十),重在揭示內(nèi)心世界,刻畫詩人的自我形象,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即使是抒發(fā)受讒遭謗、大志難伸的憤懣之情,也是激情如火,豪氣如虹,表現(xiàn)了詩人糞土王侯、浮云富貴,不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精神。同時又由于詩人對生活觀察的深刻和特有的敏感,使這首詩反映了安史之亂大動蕩前夕,李唐王朝政治上賢愚顛倒、遠(yuǎn)賢親佞的黑暗現(xiàn)實。全詩具有強(qiáng)烈的感情色彩,激情噴涌,一氣呵成,具有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讀之使人心潮難平。(張燕瑾)

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一)

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一)

李白

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水縈回。

輕舟泛月尋溪轉(zhuǎn),疑是山陰雪后來。

這是作者寓居?xùn)|魯時的作品。那時,他常與魯中名士孔巢父等往還,飲酒酣歌,時人稱他們?yōu)椤爸裣荨薄4嗽娋陀涗浿娙水?dāng)年的一段生活。

東魯是唐時的兗州(今山東曲阜),“東魯門”在府城東。詩中寫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日落沙明天倒開”。第一句寫景就奇妙。常言“天開”往往與日出相關(guān),把天開與日落聯(lián)在一起,則聞所未聞。但它確乎寫出一種實感:“日落”時回光反照的現(xiàn)象,使水中沙洲與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給人以“天開”之感。這光景通過水中倒影來寫,更是奇中有奇。此句從寫景中已間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發(fā)端。

“波搖石動水縈回”。按常理應(yīng)該波搖石不動。而“波搖石動”,同樣來自弄水的實感。這是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觀察事物時,往往會產(chǎn)生各種錯覺。波浪的輕搖,水流的縈回,都可能造成“石動”的感覺。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搖蕩不寧的。這樣通過主觀感受來寫,一下子就抓住使人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與前句有共同的妙處。

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而特別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鋪上一層粼粼的銀光,船兒好象泛著月光而行。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懷一切,幾乎沒有目的地沿溪尋路,信流而行。“輕舟泛月尋溪轉(zhuǎn)”,這不僅是寫景記事,也刻畫了人物精神狀態(tài)。一個“輕”字,很好地表現(xiàn)了那種飄飄然的感覺。

到此三句均寫景敘事,末句才歸結(jié)到抒情。這里,詩人并未把感情和盤托出,卻信手拈來一個著名故事,予以形容。事出《世說新語。任誕》,說的是東晉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時,在一個明朗的雪夜,忽然思念住在剡地的好友戴逵,便連夜乘舟造訪,隔了一宿才到達(dá)。王到后,卻不入見,反而掉過船頭回去了。別人問他何以如此,他答道:“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乘興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時的心情。蘇軾《赤壁賦》寫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寫:“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來說明李白泛月時那物我兩忘的情態(tài)。那時,他原未必有王子猷那走朋訪友的打算,用訪戴故事未必確切;然而,他那忘乎其形豪興,卻與雪夜訪戴的王子猷頗為神似,而那月夜與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無怪乎詩人不禁胡涂起來,我是李太白呢,是王子猷呢,一時自己也不甚了然了。一個“疑”字運用得極為傳神。

這里的用典之妙,在于自如,在于信手拈來,因而用之,借其一端,發(fā)揮出無盡的詩意。典故的活用,原是李白七絕的特長之一。此詩在藝術(shù)上的成功與此是分不開的,不特因為寫景入妙。

(周嘯天)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

我國的田園詩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后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fēng)格。

李白作此詩時,正在長安供奉翰林。從詩的內(nèi)容看,詩人是在月夜到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首句“暮從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蒼蒼”,“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隨人歸”和第三句的“卻顧”,“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個字,卻無一字虛設(shè)。“山月隨人歸”,把月寫得如此脈脈有情。月尚如此,人而不如月乎?第三句“卻顧所來徑”,寫出詩人對終南山的余情。這里雖未正面寫山林暮景,卻是情中有景。不正是旖旎山色,使詩人迷戀不已嗎?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寫。“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處。“蒼蒼”兩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橫”有籠罩意。此句描繪出暮色蒼蒼中的山林美景。這四句,用筆簡煉而神色俱佳。詩人漫步山徑,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攜及田家”,“相攜”,顯出情誼的密切。“童稚開荊扉”,連孩子們也開柴門來迎客了。進(jìn)門后,“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寫出了田家庭園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得所憩”不僅是贊美山人的庭園居室,顯然也為遇知己而高興。因而歡言笑談,美酒共揮。一個“揮”字寫出了李白暢懷豪飲的神情。酒醉情濃,放聲長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籟寂更深。“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句中青松與青天,仍處處綰帶上文的一片蒼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這就不在話下了。最后,從美酒共揮,轉(zhuǎn)到“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寫出酒后的風(fēng)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機(jī)巧之心,一掃而空,顯得淡泊而恬遠(yuǎn)。

這首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顯然是受陶潛詩的影響,然而兩者詩風(fēng)又有不同之處。陶潛的寫景,雖未曾無情,卻顯得平淡恬靜,如“暖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微雨從東來,好風(fēng)與之俱”之類,既不染色,而口氣又那么溫緩舒徐。而李白就著意渲染,“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不僅色彩鮮明,而且神情飛揚(yáng),口氣中也帶有清俊之味。在李白的一些飲酒詩中,豪情狂氣噴薄涌泄,溢于紙上,而此詩似已大為掩抑收斂了。“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可是一比起陶詩,意味還是有差別的。陶潛的“或有數(shù)斗酒,閑飲自歡然”,“過門輒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一觴雖自進(jìn),杯盡壺自傾”之類,稱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無可無不可的那種意味,就使人覺得李白揮酒長歌仍有一股英氣,與陶潛異趣。因而,從李白此詩既可以看到陶詩的影響,又可以看到兩位詩人風(fēng)格的不同。

(濃熙乾)

把酒問月

把酒問月

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fù)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dāng)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把酒問月》這詩題就是作者絕妙的自我造象,那飄逸浪漫的風(fēng)神唯謫仙人方能有之。題下原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彼不自問而令予問之,一種風(fēng)流自賞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萬世,明月的存在對于人間是一個魅人的宇宙之謎。“青天有月來幾時”的劈頭一問,對那無限時空里的奇跡,大有神往與迷惑交馳之感。問句先出,繼而具體寫其人神往的情態(tài)。這情態(tài)從把酒“停杯”的動作見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來的一問分明帶有幾分醉意,從而倍有詩味。二句語序倒裝,以一問攝起全篇,極富氣勢感。開篇從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寫起,以下大抵兩句換境換意,盡情詠月抒懷。

明月高高掛在天上,會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當(dāng)你無意于追攀時,她許會萬里相隨,依依不舍。兩句一冷一熱,亦遠(yuǎn)亦近,若離若即,道是無情卻有情。寫出明月于人既可親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運用維妙維肖。回文式句法頗具唱嘆之致。緊接二句對月色作描繪:皎皎月輪如明鏡飛升,下照宮闕,云翳(“綠煙”)散盡,清光煥發(fā)。以“飛鏡”作譬,以“丹闕”陪襯俱好,而“綠煙滅盡”四字尤有點染之功。試想,一輪圓月初為云遮,然后揭開紗罩般露出嬌面,該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攬接。不意下文又以一問將月的形象推遠(yuǎn):“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月出東海而消逝于西天,蹤跡實難測知,偏能月月循環(huán)不已。“但見”寧知“的呼應(yīng)足傳詩人的驚奇,他從而浮想聯(lián)翩,究及那難以稽考的有關(guān)月亮的神話傳說:月中白兔年復(fù)一年不辭辛勞地?fù)v藥,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獨處的嫦娥,該是多么寂寞?語中對神物、仙女深懷同情,其間流露出詩人自己孤苦的情懷。這面對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從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實為一個,而今人古人則不斷更迭。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亦意味”古人不見今時月“;說”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語備極重復(fù)、錯綜、回環(huán)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數(shù),只如逝水,然而他們見到的明月則亙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把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之意渲染得淋漓盡致。前二句分說,后二句總括,詩情哲理并茂,讀來意味深長,回腸蕩氣。最后二句則結(jié)穴到及時行樂的主意上來。曹操詩云:”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此處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種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長照金樽里“,形象鮮明獨特。從無常求”常“,意味雋永。至此,詩情海闊天空地馳騁一番后,又回到詩人手持的酒杯上來,完成了一個美的巡禮,使讀者從這一形象回旋中獲得極深的詩意感受。

全詩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其中將人與月反反復(fù)復(fù)加以對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塑造了一個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顯露著一個孤高出塵的詩人自我。雖然意緒多端,隨興揮灑,但潛氣內(nèi)轉(zhuǎn),脈絡(luò)貫通,極回環(huán)錯綜之致、渾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轉(zhuǎn)韻,平仄互換,抑揚(yáng)頓挫,更覺一氣呵成,有宮商之聲,可謂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為創(chuàng)調(diào)”(王夫之《唐詩評選》)。

(周嘯天)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李白

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組紀(jì)游詩。它由三首五言絕句組成。三首均可獨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獨特構(gòu)思的抒情絕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冕宁县| 河源市| 东明县| 金溪县| 石柱| 合山市| 伊川县| 晋中市| 应用必备| 原阳县| 佛学| 礼泉县| 镇康县| 渭源县| 金堂县| 普安县| 宁津县| 黄石市| 上蔡县| 泰宁县| 榕江县| 汤原县| 潞西市| 资兴市| 东乡县| 龙江县| 枞阳县| 江津市| 乌兰浩特市| 东丰县| 咸阳市| 平顺县| 泸水县| 哈巴河县| 南阳市| 济宁市| 桐庐县| 易门县| 内黄县| 珠海市| 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