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王維(8)
- 唐詩鑒賞大辭典(上)
- 佚名
- 4992字
- 2015-12-27 01:32:20
唐人李肇因見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的詩句,便譏笑王維“好取人文章嘉句”(《國史補》卷上);明人胡應麟力辟其說:“摩詰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預偷來者?此正嘉祐用摩詰詩。”(《詩藪。內編》卷五)按,嘉祐與摩詰同時而稍晚,誰襲用誰的詩句,這很難說;然而,從藝術上看,兩人詩句還是有高下的。宋人葉夢得說:“此兩句好處,正在添‘漠漠’‘陰陰’四字,此乃摩詰為嘉祐點化,以自見其妙。如李光弼將郭子儀軍,一號令之,精采數倍。”(《石林詩話》卷上)“漠漠”有廣闊意,“陰陰”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陰陰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畫面就顯得開闊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積雨天氣空蒙迷茫的色調和氣氛。
如果說,首聯所寫農家無憂無慮的勞動生活已引起詩人的濃厚興趣和欣羨之情,那么,面對這黃鸝、白鷺的自由自在的飛鳴,詩人自會更加陶醉不已。而且這兩聯中,人物活動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觀事物的簡單摹擬,而是經過詩人心靈的感應和過濾,染上了鮮明的主觀色彩,體現了詩人的個性。對于“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王維來說,置身于這世外桃源般的輞川山莊,真可謂得其所哉了,這不能不使他感到無窮的樂趣。下面兩聯就是抒寫詩人隱居山林的禪寂生活之樂的。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詩人獨處空山之中,幽棲松林之下,參木槿而悟人生短暫,采露葵以供清齋素食。這情調,在一般世人看來,未免過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厭倦塵世喧囂的詩人,卻從中領略到極大的興味,比起那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的名利場,何啻天壤云泥!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詩人自謂。詩人快慰地宣稱:我早已去機心,絕俗念,隨緣任遇,于人無礙,與世無爭了,還有誰會無端地猜忌我呢?庶幾乎可以免除塵世煩惱,悠悠然耽于山林之樂了。《莊子。雜篇。寓言》載:楊朱去從老子學道,路上旅舍主人歡迎他,客人都給他讓座;學成歸來,旅客們卻不再讓座,而與他“爭席”,說明楊朱已得自然之道,與人們沒有隔膜了。《列子。黃帝篇》載:海上有人與鷗鳥相親近,互不猜疑。一天,父親要他把海鷗捉回家來,他又到海濱時,海鷗便飛得遠遠的,心術不正破壞了他和海鷗的親密關系。這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兩相結合,抒寫詩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這種心境,正是上聯所寫“清齋”“習靜”的結果。
這首七律,形象鮮明,興味深遠,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閑情逸致,是王維田園詩的一首代表作。從前有人把它推為全唐七律的壓卷,說成“空古準今”的極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認為“淡雅幽寂,莫過右丞《積雨》”,贊賞這首詩的深邃意境和超邁風格,藝術見解還是不錯的。(參看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卷十)
(趙慶培)
息夫人
息夫人
王維
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中國古典詩歌,包括唐詩在內,敘事詩很不發達。特別是近體詩,由于篇幅和格律的艱制,更難于敘事。但在唐詩發展過程中,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即其中某些小詩,雖然篇幅極為有限,卻仍企圖反映一些曲折、復雜的事件;如果對這些事件推根求源,展開聯想,則似乎要有相當篇幅的敘事詩才能敘述得了。象王維這首五絕就是這樣。
息夫人本是春秋時息國君主的妻子。公元前680年,楚王滅了息國,將她據為己有。她在楚宮里雖生了兩個孩子,但默默無言,始終不和楚王說一句話。“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說不要以為你今天的寵愛,就能使我忘掉舊日的恩情。這象是息夫人內心的獨白,又象是詩人有意要以這種弱小者的心聲,去讓那些強暴貪婪的統治者喪氣。“莫以”、“能忘”,構成一個否定的條件句,以新寵并不足以收買息夫人的心,反襯了舊恩的珍貴難忘,顯示了淫威和富貴并不能徹底征服弱小者的靈魂。“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舊恩難忘,而新寵實際上是一種侮辱。息夫人在富麗華美的楚宮里,看著本來使人愉悅的花朵,卻是滿眼淚水,對追隨在她身邊的楚王始終不共一言。“看花滿眼淚”,跟后來杜甫“感時花濺淚”的寫法差不多。由于這一句只點出精神的極度痛苦,并且在沉默中極力地自我克制著,卻沒有交待流淚的原因,就為后一句蓄了勢。“不共楚王言”,是在寫她“滿眼淚”之后,這個“無言”的形象,就顯得格外深沉。這沉默中包含著人格的污損,精神的創痛,也許是由此而蓄積在心底的怨憤和仇恨。詩人塑造了一個受著屈辱,但在沉默中反抗的婦女形象。在藝術上別有其深沉動人之處。
王維寫這首詩,并不單純是歌詠歷史。唐孟棨《本事詩》記載:“寧王憲(玄宗兄)貴盛,寵妓數十人,皆絕藝上色。宅左有賣餅者妻,纖白明晰,王一見屬目,厚遺其夫取之,寵惜逾等。環歲,因問之:”汝復憶餅師否?‘默然不對。王召餅師使見之。其妻注視,雙淚垂頰,若不勝情。時王座客十余人,皆當時文士,無不凄異。王命賦詩,王右丞維詩先成,云云(按即《息夫人》)。……王乃歸餅師,使終其志。“對照之下,可以看出,王維在短短的四句詩里,實際上概括了類似這樣一些社會悲劇。它不是敘事詩,但卻有很不平常的故事,甚至比一些平淡的敘事詩還要曲折和扣人心弦一些。這種帶”小說氣“的詩,有些類似折子戲,可以看作近體詩敘述故事的一種努力。限于篇幅,它不能有頭有尾地敘述故事,但卻抓住或虛構出人物和故事中最富有沖突性、最富有包蘊的一剎那,啟發讀者從一鱗半爪去想象全龍。這種在抒情詩中包含著故事,帶著”小說氣“的現象,清人紀昀在評李商隱的詩時曾予以指出。但它的濫觴卻可能很早了。王維這首詩就領先了一百多年。只不過王維這類詩數量不能和李商隱相比,又寫得比較渾成,濃厚的抒情氣氛掩蓋了小說氣,因而前人較少從這方面加以注意。
(余恕誠)
孟城坳
孟城坳
王維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
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
此詩是《輞川集》里的第一首。輞川在今陜西藍田西南,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孟城坳即孟城口,就在輞川風景區內。
這首小詩寫得精練含蓄,耐人尋味。王維新近搬到孟城口,卻可嘆那里只有疏落的古木和枯萎的柳樹。這里的“衰”字,不僅僅說“柳”而已,而是暗示出一片衰敗凋零的景象。有衰必有盛,而何以由盛而至衰,令人不堪目睹呢?這就透露出悲哀的感情。
接著,詩人給自己排解。我在這里安家是暫時的,以后來住的還不知是誰,我又何苦去悲哀呢?過去那種古樹參天、楊柳依依的盛景,原是前人所有的,我又何必為前人所有而悲呢?這豈非徒然傷感嗎?
王羲之《蘭亭集序》里講到聚會時的“欣于所遇”,到“情隨事遷”的感概,即一喜一悲,認為“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王維在這里感嘆盛景的被破壞,含有今之視昔而悲之意;而“來者”,自然又會有后之視今的感嘆。這是發人深思的。
孟城口本為初唐詩人宋之問的別墅。宋曾以文才出眾和媚附權貴而顯赫一時,后兩度貶謫,客死異鄉。這所輞川別墅也就隨之荒蕪了。如今王維搬入此處,觸景傷情,透露出他難言的心曲。此時,李林甫擅權,張九齡罷相,這使王維帶著深深的失望和隱憂退隱輞川,故當他看到目前這一衰敗景象時,心緒再也不能平靜,很自然地想到別墅的舊主人,自己今日為“昔人”宋之問而悲,以后的“來者”是否又會為自己而悲?這正是詩人不愿去思考而又難以擺脫的思緒。詩人言“空悲”,實際上是一種更深沉的悲,是一種潛隱在心底的痛苦。后來,王維經常在輞川一帶逍遙吟誦,但始終無法消釋這種沉郁而又幽憤的心情。
(周振甫)
鹿柴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這是王維后期的山水詩代表作──五絕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寨),是輞川的地名。
詩里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見人”,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王維似乎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語,但在不同的詩里,它所表現的境界卻有區別。“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側重于表現雨后秋山的空明潔凈:“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側重于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而“空山不見人”,則側重于表現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無人跡,這并不真空的山在詩人的感覺中竟顯得空廓虛無,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見人”,把“空山”的意蘊具體化了。
如果只讀第一句,也許會覺得它比較平常,但在“空山不見人”之后緊接“但聞人語響”,卻境界頓出。“但聞”二字頗可玩味。通常情況下,寂靜的空山盡管“不見人”,卻非一片靜默死寂。啾啾鳥語,唧唧蟲鳴,瑟瑟風聲,潺潺水響,相互交織,大自然的聲音其實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然而,現在這一切都杳無聲息,只是偶而傳來一陣人語聲,卻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這“人語響”,似乎是破“寂”的,實際上是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空谷傳音,愈見空谷之空;空山人語,愈見空山之寂。人語響過,空山復歸于萬籟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剛才那一陣人語響,這時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深林,本來就幽暗,林間樹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見陽光。寂靜與幽暗,雖分別訴之于聽覺與視覺,但它們在人們總的印象中,卻常屬于一類,因此幽與靜往往連類而及。按照常情,寫深林的幽暗,應該著力描繪它不見陽光,這兩句卻特意寫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猛然一看,會覺得這一抹斜暉,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一線光亮,給林間青苔帶來一絲暖意,或者說給整個深林帶來一點生意。但細加體味,就會感到,無論就作者的主觀意圖或作品的客觀效果來看,都恰與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時反倒使人不覺其幽暗,而當一抹余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駁駁的樹影照映在樹下的青苔上時,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別是這“返景”,不僅微弱,而且短暫,一抹余暉轉瞬逝去之后,接踵而來的便是漫長的幽暗。如果說,一二句是以有聲反襯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襯幽暗。整首詩就象是在絕大部分用冷色的畫面上摻進了一點暖色,結果反而使冷色給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靜美和壯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態的美的兩種類型,其間本無軒輕之分。但靜而近于空無,幽而略帶冷寂,則多少表現了作者美學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同樣寫到“空山”,同樣側重于表現靜美,《山居秋暝》色調明朗,在幽靜的基調上浮動著安恬的氣息,蘊含著活潑的生機;《鳥鳴澗》雖極寫春山的靜謐,但整個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輝、桂花的芬芳、山鳥的啼鳴,都帶有春的氣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則不免帶有幽冷空寂的色彩,盡管還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無聲的靜寂、無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覺察;但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為人所注意。詩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家、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而這種敏感,又和他對大自然的細致觀察、潛心默會分不開。
(劉學鍇)
欒家瀨
欒家瀨
王維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
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
山谷中的溪水蜿蜒曲折,深淺變化莫測。有時出現一深潭,有時出現一淺瀨。所謂瀨,就是指從石沙灘上急急溜瀉的流水。這流水雖然湍急,但明澈清淺,游魚歷歷可數,鷺鷥常在這里覓食。它把水腳靜靜插在水中,樹枝似的一動不動,直到麻痹大意的游魚游到嘴邊,才猛然啄取。正當鷺鷥全神貫注地等候的時候,急流猛然與堅石相擊,濺起的水珠象小石子似的擊在鷺鷥身上,嚇得它“撲漉”一聲,展翅驚飛。當它明白過來這是一場虛驚之后,便又安詳地飛了下來,落在原處。于是,小溪又恢復了原有的寧靜。
《欒家瀨》這首小詩寫的就是這么一個有趣的情景。“颯颯秋雨中”,這一句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是緊要之筆。因為有這場秋雨,溪水才流得更急,才能濺起跳珠,驚動白鷺。“淺淺石溜瀉”,正面描繪欒家瀨水流的狀態。“淺淺(jiān間)”,同“濺濺”,水流急的樣子。“瀉”字也極傳神,湍急的流水從石上一滑而過,一瀉而逝。正因為水流很急,自然引出水石相擊、“跳波自相濺”的奇景。前三句,實際上都是為第四句作鋪墊,為烘托“白鷺驚復下”而展開的環境描寫。白鷺受驚而飛,飛而復下,這是全詩形象的主體,詩人著意描寫的也就是這場虛驚。詩人巧妙地以寧中有驚、以驚見寧的藝術手法,通過“白鷺驚復下”的一場虛驚來反襯欒家瀨的安寧和靜穆。在這里,沒有任何潛在的威脅,可以過著無憂無慮的寧靜生活。這正是此時走出政治漩渦的詩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傅如一)
白石灘
白石灘
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