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域
星野建置山川形勝
海外蒼茫島嶼,自古未有建郡縣者。隋開皇中,略澎湖;至元末,置巡司。而北港、臺灣,前明始見于簡編;初為逋藪,繼作倭巢。自偽鄭拾荷蘭之遺,城市室廬,頗近中土。迨入國朝版圖,聲教遐訖,經營而締造之,歷七十年;天獻其祥、地不愛寶,千峰作鎮、百川匯流,巍然為東南之保障。所謂圣人懷柔及河喬岳者,寧以海外異哉!志封域。
星野
建置
山川
形勝
星野
臺灣,「禹貢」揚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星紀之次。
附考
福建,天文牛、女分野。按牛、女于辰為丑,銀海之屬、星紀之次。銀海,元武象也;星紀,吳、越分也。說者謂臺在泉州之窮南,去省會遠矣,不宜為銀海之屬;又在漳州之極東,去吳、越更遠矣,不宜為星紀之次。雖曰天覆罔極,而至窮南、極東,星土不無少異;遂有以臺郡分野,當在女、虛之交者。虛,元枵之次,在子之辰;以臺之稍迤而東,遽疑其越次、越辰,何異坐井之見?即以近事考之,明時澎島統于泉,泉分野非從省會為牛、女乎?則臺依泉為牛、女分,自可無疑矣。更以近地考之,臺海西界于漳、南鄰于粵,而北則閩安對峙;漳分野視閩、而粵分野視漳。焉有臺之錯壤相接,獨不屬之牛、女乎?唐一行有云:『星紀當云漢下流,百川歸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窮南紀之曲,東南負海為星紀』。則臺郡宅東南,分野仍屬牛、女;又與一行之說相符(「島上附傳」)。
閩分野,「史記」「天官書」、前漢「天文志」皆云屬牽牛、婺女之分,「明一統志」謂屬牛、女之分;劉向、蔡邕、皇甫謐謂屬牛、女、斗三星之分。魏陳卓云:『會稽入牛一度』;閩距會稽實在周天度數一千四百六里之內,謂九閩咸隸會稽牛一度。或云閩、越在南而星紀在北,于相配之義未協;或云晉史墨以得歲卜越,星紀在北而指于南,或閩、越亦從其所指而言。「天文志」云:『東南負海為星紀。負海者,以其云漢之陰也』?!竿ㄖ尽乖疲骸菏栊且罢?,大都指「禹貢」維揚,而以星紀之次屬之,為會稽域內。則閩在東南,距揚州三千里,巳在分度一千四百六里之外;況臺在東南負海,距廈一十二更,水程何止一千余里哉』?集諸書之說,而折衷其意可耳(「舊志」)。
臺灣海島之地,其域不在九州島之限。按古四譯館因外彝來貢,以外彝分方紀星。臺灣原屬島彝,其次為鶉尾、其宿為翼、其辰為巳。宋「天文志」云:『鶉尾在翼、軫之交,居南方七宿之末;隨南極而半入海,呂宋、淡水、臺灣是也』。利瑪竇云:『鶉尾之次,于律仲呂,岡山分野』(臺有大、小岡山)?!笭栄拧乖疲骸葫囄?,軫、翼也』。郭璞注云:『軫、翼,南方之傾、地勢之下,翼巳之間,火星所屬;故謂之鶉尾』。至其分度,又往往不同。唐開禧起翼二十度,宋元會元起翼二十度杪,明授時書又起翼二十度;本朝欽天監所定時憲書,則止十七度整。呂宋居于巽巳,入翼十度;日本在寅艮,入軫八度;臺灣背接呂宋、右連日本,其值翼九度無疑。俗以附漳、泉分野,不知漳、泉系丑地牛、女之分,與巳位無涉;故占驗之家概以臺灣同島彝一體測驗,而以里差詳之。臺灣為翼九度;諸羅在臺北,角木遠照,斜插隱見,屬翼八度七分之三;鳳山在臺南,亦同屬翼九度杪。牛女、星紀約略之見,不可從也(「諸羅志」)。
劉向曰:『吳、越屬斗、牛、女分』。晉、隋、元志:吳、越其辰在丑,伊古以來未有非之者。而說者曰:『呂宋居巽巳,入翼十度;日本在寅艮,入軫八度;臺灣背接呂宋、右連日本,其值翼九度無疑』。夫臺之去呂宋也,水道七十更有奇;其去日本也,水道亦七十更有奇。二島不在九州島之內,荒遠難稽,星野實不足據。若由臺開棹中流,至澎四更焉止矣;由澎至廈,七更焉止矣。澎舊隸同安,星野其能別異乎?澎不能別異,而謂臺星野其能別異乎?且自省會達雞籠,水道亦祗七更;浮嶼如關童、白畝以及旗干石等處,似蛛絲馬跡,脈絡昭然可尋。是鳳山星野,當依郡乘從閩省牛、女,確乎其不可易也。倘謂鳳山星野入翼九度、諸羅星野入翼八度,則同郡之地至差一度,而呂宋水道去臺六、七千里而遙者,反謂其入翼十度;舍耳目之近而持渺茫無據之論,未敢以為信也(「鳳山志」)。
建置
臺灣府在東南大海中(北路淡水直對福州省城、南路赤山直對南澳),離福建福州府一千二百六十里(陸行自閩縣至泉州同安縣五百四十里,水行自廈門至澎湖水程七更、澎湖至鹿耳門水程五更。舊志以六十里為一更,計七百二十里),古荒服地。隋開皇中,遣虎賁陳棱略澎湖三十六島。元末,置巡司。明洪武五年,徙其居民置漳、泉間。嘉靖四十二年,流寇林道干掠近海地,都督俞大猷征之,追至澎湖;道干遁入臺,大猷不敢進,留偏師駐澎。道干旋遁占城,澎之偏師亦罷,設巡檢以守澎湖。萬歷間,海寇顏思齊據有臺灣,鄭芝龍附之。尋棄去,荷蘭取其地,因筑赤嵌城以居(即今安平鎮城)。本朝順治初,鄭芝龍子成功叛據廈門。十六年,由海道犯江寧敗歸,逐荷蘭據之,設郡縣(成功死,傳子經;經死,傳子克塽)。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啟圣謀取臺灣。二十二年,靖海將軍施瑯攻澎湖,克之;鄭克塽降。二十三年,廷議設府一,曰臺灣,隸福建布政使司;領縣三,曰臺灣、鳳山、諸羅(康熙六十一年朱一貴作亂,踞府治;總督滿保會提督施世驃、南澳總兵藍廷珍以七日剿滅)。雍正元年,增設縣一,曰彰化;并增設淡水廳。五年,增設澎湖廳。今領四縣、二廳:臺灣縣、鳳山縣、諸羅縣、彰化縣、淡水廳、澎湖廳。
附考
「文獻通考」云:『琉球國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煙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旁有毗舍耶(一作那)國,語言不通;袒裸盱睢,殆非人類。喜鐵器,臨敵用鏢;鏢以繩十余丈為操縱,蓋愛其鐵,不忍棄』。按澎湖東南,即今臺灣;其情狀相似,殆即毗舍耶國也(「臺海使槎錄」)。
臺灣于古無考,惟明季莆田周嬰著「遠游編」載「東番記」一篇稱臺灣為「臺員」,蓋南音也。然以為古探國,疑非是(「臺灣隨筆」)。
臺灣,海中番島?!该讲亍顾^「乾坤東港、華嚴婆娑洋世界」,名為雞籠??计湓?,則琉球之余種。自哈喇分支,近通日本、遠接呂宋;控南澳、阻銅山,以澎湖為外援。明萬歷間,??茴佀箭R踞有其地,始稱臺灣。思齊剽掠海上,倚為巢窟。臺灣有中國民,自思齊始(「蓉洲文稿」)。
明給事中何楷疏:『臺灣在澎湖島外,水路距漳、泉約兩日夜。其地廣衍高腴,可比一大縣;中國版圖所不載。初,窮民至其處,不過規漁獵之利巳耳。其后見內地兵威不及,往往聚而為盜。近則紅夷筑城其中,與奸民私相互市,屹然成大聚落矣(「春明夢余錄」)。
臺灣,古未隸中國版圖。明宣德間,太監王三保(「通志」作鄭和)舟下西洋,因風泊此。嘉靖四十二年,林道干寇亂邊海,都督俞大猷逐道干入臺;偵知港道紆回,不敢進,留偏師駐澎,時哨鹿耳門外。道干以臺非久居所,遂恣殺土番,取膏血造舟,從安平鎮二鯤身隙間遁去占城(占城屬廣南;今尚有道干遺種)。道干既遁,澎之駐師亦罷,因設巡檢守之;尋裁。天啟元年,漢人顏思齊為東洋國甲螺(東洋,即今日本;甲螺,即頭目之類),引倭屯于臺,鄭芝龍附之;尋棄去。久之,荷蘭紅毛舟遭颶風飄此,愛其地,借居于土番不可,乃紿之曰:『得一牛皮地足矣,多金不惜』!遂許之。紅毛剪牛皮如縷,周圍圈匝巳數十丈;因筑臺灣城居之(今安平城)。巳復筑赤嵌樓,與相望。設市于城外,而漳、泉之商賈集焉。國朝順治七年庚寅,甲螺郭懷一謀逐紅毛;事覺,被戮。辛丑,鄭芝龍子成功自江南敗歸其勢日蹙,孤軍廈門。適甲螺何斌負債逃廈,誘成功取臺地。舟至鹿耳門,乘大霧駢進。荷蘭歸一王以死拒戰,成功告之曰:『此地先人故物,今珍寶聽而載歸,地仍還我』。荷蘭知不敵,乃遁去。成功遂入據之,改臺灣為安平鎮、赤嵌為承天府,總名東都。設縣二:曰天興、曰萬年。成功死,子經改東都為東寧、二縣為二州;設安撫司三:南北路、澎湖各一??滴醵荒?,福建總督姚啟圣用間諜陰散其黨,約偽賓客司傅為霖為內應;垂成事泄,為霖遇害。二十二年,水師提督施瑯統舟師進征。六月,由銅山直抵澎湖八罩澳,取虎井、桶盤嶼,戒軍士毋得妄殺。軍士苦水咸,島岸突涌甘泉,遂無渴患。一戰而澎湖平;克塽震懾,遂籍府庫、納地歸誠(「舊志」)。
隋開皇中,常遣虎賁陳棱略澎湖地。其嶼屹立巨浸中,環島三十有六,如排衙。居民以苫茅為廬舍,推年大者為長,以畋漁為業。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間,各牦耳為記(「海防考」)。
洪武五年,湯信國經略海上。以澎湖島民叛服難信,議徙近郭。二十一年,盡徙嶼民,廢巡司而墟其地。繼而不逞者潛聚其中,倭奴往來停泊取水,亦必經此。嘉、隆以后,??茉槐镜葘覈[聚為寇(「赤嵌筆談」)。
澎湖,一名彭蠡湖(「樵書」二編)。
明嘉靖四十二年,都督俞大猷留偏師駐防澎湖;尋罷,仍設巡檢司。后并裁。至萬歷二十年后,增設澎湖游兵。三十五年,設沖鋒游兵以備倭。天啟二年,紅毛據澎湖。四年,巡撫南居益遣總兵俞咨皋擒其渠帥,獻俘于朝(「漳州府志」。按萬歷末,紅毛據臺灣,筑城;至是,復筑城淤澎湖,皆求互市也)。
山川
臺灣府
臺郡負山面海,臺山自福省五虎門蜿蜒渡海,東至大洋中二山,曰關潼、白畎;是臺灣諸山之龍起處也(「使槎錄」云:『此為郡治祖山』)。隱伏波濤,穿海渡洋,至臺之雞籠山,始結一腦;磅礡繚繞千余里,或山谷、或平地,諸山屹峙,不可紀極。大約臺山背東溟、面西海,而郡邑居其中。木岡山為郡之少祖(臺地祖山,自福州渡海從北而來,而郡治又近南,故以木岡山為少祖),在府治東北,長一百三十余里。巍峨特聳,其頂每有云霧,天氣清則見。山南三十余里,為臺灣縣治。自木岡山南至沙馬磯頭山,在府治西南四百六十里;其西盡大海,其東北為鳳山縣治。自木岡山北至玉案山,其西北三十里為諸羅縣治。自玉案山北至大武郡山,其西北四十里為彰化縣治。自大武郡山北至雞籠鼻頭山,在府治東北六百三十里;其北盡大海,其西南三百五十里為淡水廳治。大海環繞臺郡,為閩省外障,其山皆向內地。北路之后壟港,與興化南日對峙;后壟而上有竹塹,與海壇對峙;竹塹而上有南嵌社,與福州閩安鎮關潼對峙;自南嵌至上淡水,與北茭相望;淡水至雞籠城,與沙埕烽火門相望。南路鳳山縣之彌陀港、萬丹港、岐后港、東港、茄藤港,則與漳州之古螺、銅山、懸鐘等處相望,隨順風時駕駛,針路皆以卯酉為方向,不用斜轉;惟鹿耳門居府治之西北、澎湖又居鹿耳門之西北,與泉州府同安縣之廈門東南斜對,針路以巽干為方向。
澎湖憑山環海,有五十嶼。巨細相間,坡隴相望,回環五十五澳。澎湖諸島皆平岡無峰巒,舟行稍遠,輒伏而不見;漸近時,登鹢首高處憑眺,恍惚天際微云一抹。
臺灣縣
木岡山:在縣治東北三十三里。蒼翠蜿蜒,聳峙云端;為邑少祖山。
卓猴山:在縣治東北三十里。
番子湖大山:在縣治東北五十三里。拔地而起,與木岡山相聯屬。
柳林山:在縣治東北五十五里。列阜如屏,延亙綿邈。
大烏山:在縣治東北囗囗里。與番仔湖大山相聯屬。
南子仙山:在縣治東七十里。
目貓徽山:在縣治東六十五里。
東方木山:在縣治東六十五里。內多曠土;以近生番,禁止開墾。
旗尾山:在縣治東六十五里。與鳳山縣接界。
銀錠山:在縣治東六十里(二山以形似名)。
羅漢門山:在縣治東六十里。四山環繞,有內門、外門。
小烏山:在縣治東五十五里。
分水山:在縣治東五十里。
土樓山:即大坪山。在縣治東四十里。
角帶圍山:在縣治東南二十六里。過此則岡山,屬鳳山縣。
猴洞山:在縣治東南三十五里。
香洋山:在縣治東南四十三里。囗〈三咅〉嶁絡繹,若擁平疇。
豬母耳山:在縣治東南五十八里。低小若邱陵然。
湖內山:在縣治東南六十里。山勢與豬母耳若遠若近、若合若離。
虎頭山:在縣治東三十五里。
嵌頂山:在縣治東七里。
魁斗山:在縣治南囗里。三峰陡起,狀若三臺環拱郡學;形家謂文明之兆。
大崎越嶺:在縣治東六十二里。
內門嶺:在縣治東六十里。
雁門關嶺:在縣治東五十里。
七鯤身:在縣治西南十里。一鯤身與安平鎮接壤,自七鯤身至此,山勢相聯如貫珠,不疏、不密。雖在海中,泉甘勝于他處,多居民。距里許,為二鯤身;有居民。再里許,為三鯤身。又里許,為四鯤身。又里許,為五鯤身。又里許,為六鯤身。又里許,為七鯤身。自打鼓山下起,七峰宛若堆阜;風濤鼓蕩,不崩不蝕。多生荊棘,望之郁然蒼翠。外為大海、內為大港,采捕之人多居之?!赋嗲豆P談」云:『康熙辛丑,我師與賊戰于鯤身,正值炎歊,隨地掘尺余皆甘泉』。
鹿耳門:在縣治西,水程三十里。水中浮沙突起若隱若現,形如鹿耳,鎮鎻水口。港道窄隘,行船者以竹插標志之,名為「蕩纓」。
北線尾:在縣治西北一十二里,與鹿耳門接壤。其南即安平鎮,中一港名大港;紅毛時水深,夾板可入。今淤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