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球:寧化人,戊午舉人。乾隆十五年四月任。
洪大鵬:惠安人,丙辰副榜。乾隆十八年十一月任。
鄭兆亨:閩縣人,辛酉舉人。乾隆二十二年四月任。
黎學安:寧化人,廩生。乾隆二十三年,由臺灣縣學訓導調署。
蕭際恩:惠安人,甲子舉人。乾隆二十三年九月任。
孫讓:連江人,甲子舉人。乾隆二十七年三月任。
〔彰化縣儒學〕訓導
陳梯:建寧人,廩貢。雍正十年任。
康岳:龍溪人,廩貢。乾隆元年任。
胡檀生:永定人,廩貢。乾隆六年任。
朱韶武:順昌人,貢生。乾隆十年二月任。
陳大典:閩縣人,廩貢。乾隆十四年五月任。
鍾靈毓:武平人,廩貢。乾隆十七年十一月任。
陳鵬程:侯官人,廩貢。乾隆二十一年三月任;二十二年四月,以內艱去。
修史:武平人,廩貢。乾隆二十三年二月任;十一月,以內艱去。
林虎榜:漳浦人,拔貢生。乾隆二十四年閏六月任。
列傳
姚啟圣,號憂庵;書江紹興人。康熙癸卯,以漢軍籍登鄉薦第一。初任香山知縣,以詿誤去。甲寅耿逆作亂,朝廷知其有干濟才,起為臺州郡佐。尋擢溫處道。十五年,隨和碩康親王入閩,為福建布政使。時海氛未靖,啟圣每自備衣糧募壯勇,有澄清海外之志。嘗曰:『國家聲教無外,今逆藩雖已削平,而以臺灣一彈丸廑宵旰憂,使沿海居民不遑寧處,罪將誰歸』?會總督郎廷相罷去,以啟圣代之。于是得為所欲為,而平臺之計決矣。
十八年,移駐漳州。漳與臺邇,間諜可施;乃大開招來館,使隨征參議道黃性震董其事。賊降者,無真偽皆納之;高宴華軒,焜煌于道。令福州同知蘇良嗣督造戰船,委隨征同知林升督糧運。既數月,賊稍有降者,即厚賜與,寵以禮貌,使聞者心動。先是,偽將軍朱天貴來歸,啟圣知其勇,且熟海道、諳賊形勢,特疏請朱天貴參軍事。至則引入帳中,相與臥起;器用供帳,侈于自奉。天貴感激,竭誠致命,得其死力。遂增置火炮、軍器,買上游米石,以圖大舉。會蘇良嗣戰船亦報竣,乃夜馳三百里至閩安鎮之五虎門,親自配舟,調遣精煉水師。隨又赴漳。使興化知府卞永譽、泉州知府張仲舉往說賊降。而偽行人傅為霖雖約為內應,實心持兩端。及為霖見殺,乃作急遽狀,從數騎招搖城市;見大屋輒扃之,榜其門曰「某鎮公館」、「某將軍行臺」,各盛陳供具。得賊偵,則佯曰:『若非某將軍人乎?歸語而主,某日之期不可爽』。予酒食,遣之歸。得他偵,亦如之。海上喧傳,自相猜忌,繼踵納款;鄭氏心腹,皆人人自危矣。
十九年二月癸未,乘賊懈,遣兵攻破陳洲、馬洲、觀音山、石碼等十九寨。甲申,復遣隨征游擊張定國、都司張璽等引兵直抵海澄城下,招偽總兵蘇侃為內應,攻拔之,降其眾二千二百六十七人,遂復海澄。是夜,遣隨征知縣黃金從等乘潮分渡,直入海門等處,降其偽統領鄭元堂、偽都督黃瑞、偽將軍陳珍、偽總兵張雄、偽將軍張治等水陸兵一萬二千八百八十一人。丁亥,遂復金門、廈門;賊勢窮蹙,退保澎湖。
二十年,啟圣自以北人乘舟終非素習,軍中不可無帥;具疏上請天子,以內大臣伯施瑯為水師提督。既至,與之籌兵料敵,經畫方略,于二十二年六月乙酉從平海進兵。癸巳,克澎湖。七月丙申,鄭克塽率眾歸誠,海外悉平。
啟圣制閩數載,前后議剿臺灣,獨握勝算;一切文移、條教悉出己手,雖溽暑盛寒不倦。每有議論指授,英氣激發,義形于色。遇有功將弁及降將,皆開誠獎勵,捐金宴犒無少吝惜;推功讓能,勞謙不伐。其定謀推轂,亦一時之能臣也。
陳璸,號眉川;海康人。康熙甲戌進土。
初為古田令,調知臺灣縣;清操絕俗,慈惠利民。暇即引諸生考課,以立品敦倫為先。夜躬自巡行,詢父老疾苦。聞讀書紡績,則重予獎賞;有群飲高歌者,嚴戒諭之。念商艘水丁重困窮黎,詳請豁免。歲祲,設法賑貸,發倉平糶。旱則日食脫粟飯,去蓋步禱,甘霖立至。會水漲潰堤,勢逼倉廒,躬自負土石;士民無不爭先趨役。
尋行取銓曹。后由四川督學調臺廈道,兼理學政。民聞其再至也,扶老攜幼,歡呼載道如望歲焉。璸鎮以廉靜;兩科、歲試土,矢公矢慎,作育人材,士風丕振。凡官莊歲入,悉以歸公,秋毫不染。始建萬壽宮中殿,奉龍亭,以肅朝賀。捐俸修郡邑文廟大成殿、欞星門、泮池,建啟圣祠、明倫堂、朱子祠、文昌閣,規制宏敞。設立十六齋,教士子;置學田,以資師生膏火。諸凡創建,親董其事,終日不倦。廉明正直,茹水潔清,善政善教見諸實行。
旋擢湖廣偏沅巡撫,調撫本省。一老蒼頭幞被自隨,單騎之任。一切章奏、檄移,盡出己手。起居止一廳事,昧爽治政,夜分乃罷。草具蔬糲,日噉老姜少許。五十六年奉命巡海,自赍行糧,屏絕供億。凡所經營學宮、祠廟及橋梁、道路、壩閘之類,次第畢舉。
以勞,卒于官。當屬纊,一綈袍、覆以布衾而已。屬員入視,莫不感涕;民有相向哭于途者。特賜帑金歸葬,贈禮部尚書,謚「清端」。至今邑治左有去思碑,顏曰「尚書亭」。誕日,臺人猶張燈鼓樂以祝。為海疆治行第一,崇祀名宦。又塑像于文昌閣,以志不朽。
蔣毓英,字集公;奉天錦州人。由官生,知泉州府。康熙二十二年,臺灣歸命,督、撫會疏交薦,調臺灣。始至,見井里蕭條,哀鴻未復;躬歷郊原,披荊斬棘,經界三縣封域,相土定賦,罷不急之役;安撫土番、招集流亡、咨詢疾苦,進父老子弟,教以孝弟之義。振興文教,捐俸創立義學,延師課督。
任滿,遷湖廣鹽驛道,士民重繭詣大中丞告留。會江右觀察使缺,特降旨調補。百姓立碑紀績,于所建書院塑像祀之。
沈朝聘,遼東人。初任晉江縣,遷四川茂州知州。康熙二十三年,以才能移知臺灣縣。為人方平廉介,不可干以私。初抵任,不費民間供應;催科撫字,調劑得宜。治奸吏、莠民,法不少貸。以憂去,民醵金資其行,立碑志遺愛馬。
季麒光,無錫人;康熙丙辰進士。二十三年,知諸羅縣事。時縣治初設,人未向學。麒光至,首課儒童,拔尤者而禮之;親為辨難,士被其容光者,如坐春風。博涉群書,為詩文清麗整贍,工臨池。在任踰年,首創「臺灣郡志」,綜其山川、風物、戶口、土田、阨塞;未及終編,以憂去。三十五年,副使高拱干因其稿纂成之。
張囗〈王尹〉,山西崞縣人;歲貢生。康熙二十九年,知諸羅縣事。性恬淡,寡言笑。嘗知漳浦,去之日,士民抱馬足,不得行。及再知諸羅,見邑治新造,多曠土,招徠墾辟,撫綏有方,流民歸者如市。三十一年蝗,囗〈王尹〉日巡行阡陌間,憂形于色,竭誠祭禳,雖災不為害。蒞諸四年,未嘗輕笞一人、慢辱一士。其在位也,無赫赫名;去后,嘗令人思。遷河南彰德郡丞,邑人肖其像于郡治竹溪寺。
靳治揚,鑲黃旗人。由筆帖式,歷漳州知府。康熙三十四年,知臺灣府。抵任,蕩滌草竊,招撫土番;捐貲修文廟,詳免崩陷田課。尤雅意作人,番童有未知禮義者,立社學延師教之。臺人請祀名宦。
李中素,字鵠山;楚黃之西陵人。以湘鄉教諭卓異,擢知閩縣。催科不擾,治行著聞。膺薦,調臺灣。善聽斷,遇有冤獄,必竭力申救;至頑梗不馴者,一繩以法,不少貸。嘗攝郡學篆,教諸生,諄諄以孝弟為先。長于詩歌,旁及字畫,自成一家。以勤職卒于官,臺人思之。
衛臺揆,號南村;山西曲沃人。由蔭生,知漳州。康熙四十年,以廉能,調知臺灣府。每月延諸生分席講藝,親定甲乙;建義學,置田三十七甲以資膏火,多士奮興。四十四年歲饑,詳請蠲免本年租課。性廉靜,不事煩苛,三年之內民安衽席。秩滿,升廣東鹽法道;以病乞歸。
王敏政,字九經;正黃旗人。由監察御史,外轉興泉道。康熙四十三年,移節臺灣。仁厚不苛,事悉就理。尤加惠番民,凡通事、社商有朘削者,嚴禁之;番車之有濫派者,懲創之。遇歲荒歉,申請賑恤,民賴生全。秩滿,升廣東雷瓊道。尋以病卒,民建祠祀之。
孫元衡,字湘南;江南桐城人。由貢生,知四川漢州知州。康熙四十二年,遷臺灣府同知。性溫厚,于物無忤;而秉志剛正,不屈權勢。諸不便民者,悉除之。會歲旱,令商船悉運米,多者重其賞;否則有罰。于是南北艘云集,臺人得飽而歌。數攝諸縣篆,署府符,所在有善政。秩滿,遷東昌知府。在臺灣所作詩,有「赤嵌集」;深為王新城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