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七國春秋平話(3)

卻說燕山線代谷養性黃伯楊徒弟樂毅,乃樂羊氏之后,賢而好兵,遂授學于黃伯楊,學陰書兵法。毅觀將星昏昧,下山佐諸國。路逢孫子,二人禮畢。孫子問曰:“先生何往?”毅曰:“貧道見燕、齊、韓、魏,將星昏昧,無賢佐主。毅今下山,欲佐君王。”孫子曰:“臏初下山來魏國,魏哀王失政,寵龐涓司馬,聽讒。后在于齊,齊威王無德,國舅所殺,立愍王,寵國姑姨為妃后,不用良諫。今臏私離齊邦,燕不可佐。”言訖,二人各別,孫子往云夢山去了。詩曰:

孫樂相逢話已投,一來一往志難侔。

誰知樂毅扶燕后,翻作龐涓刖足仇。

樂毅自言:“孫子自夸,會被龐涓刖足!”樂毅非一日,至齊國內。前令合門入內奏帝:“合門外有一賢士,特來見帝。”宣毅,禮畢。帝問:“卿何來?”樂毅曰:“臣聞齊國無賢,特來扶佐。”愍王曰:“我托先君圣德,立齊為上國。今太平何用征夫?爾退。”樂毅出朝,遙指齊君失政,可知孫子私往,若他國安身,領兵先來破齊國。樂毅離了齊城去投魏國。

話說魏王登殿,忽有合門大使奏曰:“有一賢士,來投本國。”魏王宣至,問曰:“先生居于何處?”樂毅曰:“臣幼小出家燕山線代谷,授學于黃伯楊。今聞大王用賢臣,故來佐國。”魏王大喜,遂用樂毅為大夫。

卻說燕國昭王即位于齊人破燕之后,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幣以招賢者。問于郭隗曰:“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不足以報怨,誠得賢士與之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愿也。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隗曰:“古之人君,有以千金,使涓人求千里馬者;馬已死,買其馬首五百金而返。君怒。涓人曰:‘死馬且買之,況生者乎!馬今至矣。’不一年,而千里馬至者有三疋。今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況賢于隗者,豈遠千里哉?”于是昭王筑黃金臺,置千金于臺上,以延天下之士。先以郭隗而師事之,拜為上卿。

遂出黃榜招賢納士。有齊國鄒衍、趙國劇辛二人,聞知燕國招賢納士,遂裹糧至燕國。至榜下看榜。大使來奏帝曰:“今有二賢士來佐本國。”王大喜,宣二人至殿下,禮畢,王曰:“二賢不遠千里而來,愿聞名勝。”鄒衍曰:“臣來于齊,姓鄒名衍。”劇辛曰:“臣來于趙,姓劇名辛。”二人曰:“聞大王招賢納士,欲與先王報仇。臣等不佞,愿效死以佐國。”王曰:“謹奉教。”遂封鄒衍為上大夫,劇辛為中大夫。

卻說樂毅在魏國,聞燕昭王仁德,屈身下士,筑黃金臺以招賢者,欲伐齊報冤。樂毅自思:吾先至齊國,愍王失政,將吾不用。吾今投燕國佐昭王,興兵滅齊,有何不可?遂棄魏入燕。

話說燕王在黃金臺上,設宴管待郭隗、鄒衍、劇辛之次,忽有合門大使奏曰:“有一賢士,來自魏國。”王大喜,宣至臺下,禮畢。王曰:“謝卿遠來,愿聞名姓。”毅曰:“臣幼小出家于線代谷,授陰書兵法于黃伯楊。聞知燕國用賢,故來佐國。”王遂宣樂毅上黃金臺,置酒管待樂毅。遂封樂毅為亞卿,任以國政,怎見得燕國黃金臺招賢?有胡曾詠史詩為證。詩曰:

北乘羸馬到燕然,此地何人復禮賢?

欲問昭王無處所,黃金臺上草連天。

更有徐景山“黃金臺賦”為證。其略云:

春秋之世,戰國之燕,爰自召公,啟土于前;傳世至噲,已多歷年。慕唐虞之高風,思揖遜 于政權;授子之以倒持,流齊宣之流涎。昭王嗣世,發憤求賢;筑崇臺于此地,致千金于其巔;以招夫卓犖奇特之士,與之共國而雪冤。于是始致郭、樂,終延鄒、劇。或贏糧景從于青齊之邦,或聞命星馳于趙魏之邑。智者獻其謀,勇者效其力。儲積殷富,士卒樂佚;結援四國,報仇強敵;談笑取勝,長驅逐北。寶器轉輸于臨淄,遺種逃魂于莒墨。汶篁植于薊丘,故鼎返乎歷室。內以攄先世之宿憤,外以褫強鄰之戰魄。使堂堂大燕之勢,重九鼎而安盤石。乃知士為祖國之至寶,金乃世之常物。得士重于涎璋,視金輕于沙礫。惟昭王之賢稱,雖千載猶一日。是宜當時見之而歆羨。后世聞之而嘆息。居者被其耿光,過者想其遺跡。因酌古以寓情,惜臺平而事異。

次日,燕王登長朝殿設班,會集文武大臣,議曰:“昔齊分其民眾,以殘我國,夷我宗廟。國為棘墟。孤身不安席,口不甘味,上事群公,下撫百姓,愿與齊戰于濟西之野,以雪先王之恥。況今齊王滅宋,廣地千里,驕矜強暴,天地不容。卿等計將安出?”有大夫鄒衍出班奏曰:“樂毅習古今得失之方,明進退孤虛之職,左背右賢之術,能令天下為一家。望大王捧轂 推輪,拜樂毅為帥,東向伐齊,易如反掌。”詩曰:

樂毅伐齊為大帥,皆歸鄒衍一言中。

燕王聞之大喜,遂問樂毅曰:“寡人意欲伐齊,雪先君之恥,鄒大夫舉卿為元帥,若何?”樂教奏曰:“臣為元帥,若我王有福,下三尺甘雨。”不移時,果然下三尺甘雨。樂毅奏曰:“大王福德,小臣受王重祿。臣問天期一卜,如應限,一日馬生其角,臣便為帥。”來日早朝,果是龍馬生其一角。樂毅喜曰:“君臣有德,臣今掛印。”

燕王并大臣捧轂推輪,邀樂毅上黃金臺,受天子百官之禮,與樂毅掛印為帥。帝曰:“將軍既為帥職,幾時起兵破齊?”樂毅奏曰:“臣然掛印,未當便矣,在朝有奸讒。”燕王曰:“既拜將軍為帥,有誓劍,何不誅之?樂毅得敕,把刃在手,大呼:“先斬賊臣,然后舉兵!”眾文武曰:“這人新授職,早敢弄權,待殺誰?”王見樂毅持刃作色,王曰:“將軍息怒,未曾征伐,文武不知,多失國政。”樂毅回嗔作喜曰:“齊霸國之余業,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若約趙、魏、韓、秦四國之兵,共圖之可也。”燕王從奏,遣樂毅為使往秦、趙二國;遣劇辛往韓、魏二國。不數日,樂毅自秦、趙二國歸,奏燕王曰:“秦遣大將白起,助兵二十萬;趙遣主父,助兵一十萬。共伐強齊。”劇辛自韓、魏二國歸,奏曰:“韓遣大將張奢,助兵一十萬;魏遣畢昌,提兵一十萬。助燕伐齊。”

燕王大喜,遂封樂毅為破齊大元帥,劇辛為副元帥,石丙、許貴為先鋒,黃貴為合后糧料使,鄒衍為參謀使,孫龍都救應使。燕王親為招討。遂留郭隗,王令其監國。選日起兵。詩曰:

燕兵百萬報齊仇,馬賽麒麟人勝彪;

惡似太公伐紂日,恨如黃帝戰蚩尤。

次日,樂毅奏曰:“齊有三賢,未可易圖。”王曰:“誰為三賢?”樂毅曰:“有蘇代、袁達、田單。”有孫龍言曰:“三人都在朝外,只怕吾兄孫子在齊,恐不能成其大事。樂毅曰:“孫子已歸山去矣。若無此三人,兵到齊國,一鼓而收。”當日軍行,兵及百萬,將有千員,門旗閃閃,劍戟層層,前面軍,青氈笠似千池荷葉迎風;背后軍,鐵兜牟如萬頃琉璃浸水。個個懸刀似雪,人人擔戟如霜。不旬日,兵臨齊國,會合秦、趙、韓、魏四國兵,計一百萬,前到倉州二十里下寨。令一小卒,將文字遞與倉州節度使柳金龍索降。金龍不伏,領兵三千,來與燕兵對陣。兩陣圓,燕將身長九尺,面赤髭黃,穿紅袍、白玉帶、銀鎖甲、金盔冠,乃是石丙;出馬曰:“俺燕國合并諸國軍兵,故來伐齊無道之君。將軍豈助桀無道?”柳金龍怒曰:“怎敢將桀比于齊王!”二將打話不定,二騎馬交。詩曰:

兩陣數聲皮鼓擂,軍前二將斗相持。

約戰三十余合,柳金龍敗走。樂毅催兵掩殺,倉州兵大敗。柳金龍單馬逃命,至景州,見景州太守劉元獻。劉元獻點兵二萬,出城迎燕軍,二陣圓,燕將石丙出馬,與劉元獻打話不定。

詩曰:

二將逞英豪,凌空殺氣高;

非但智斗智,全憑刀斗刀。

二將約戰五十余合,劉元獻大敗,并柳金龍引兵走入齊城。燕兵會四國兵,前至連陽縣下寨。

卻說齊王升殿,聚集兩班文武,忽有柳金龍、劉元獻二人至金階下,山呼禮畢,奏:“臣啟我王,禍事來也。燕王拜樂毅為元帥,約會秦、趙、韓、魏四國兵計百萬,將有千員,攻伐本邦。臣等不能抵敵,折將虧兵。臣乞死罪。”齊王聞奏大驚,遂問文武大臣曰:“今有燕兵侵境,如何退得?”班部中有一人出班奏曰:“我王勿憂。臣有一策,交燕兵等退。”言者是誰?

詩曰:

兩手補完天地缺,一心分破帝王憂。

乃是鄒文簡奏曰:“臣愿為帥,用齊東為先鋒將,齊攀為合后將,淳于坤為左將,淳于簡為右將。邀我王御駕親征,看臣等退燕兵。”齊王依奏,起兵三十萬出齊城,前至黃山下寨。

卻說樂毅知得齊兵出城下寨,遂團練兵卒,合秦、魏、韓、趙四國兵百萬,屯于濟西下寨。次日,齊帥鄒文簡領兵排下青龍出水陣。燕帥樂毅排下靠山白虎陣。須臾,二陣俱圓,燕將石丙持槍出馬,厲聲叫曰:“齊陣強將出馬!”齊陣一將出馬,頭頂鳳翅盔,身披鎖子甲,騎一匹駱駝來高慣戰馬,挑一具偃月樣熟銅斧,乃是密州節度使倪孝萃。二將打話不同,二騎馬交。

詩曰:

二騎馬能爭社稷,四條臂會定乾坤。

約戰四十余合,倪孝萃敗走歸陣。石丙不趕,各歸本陣。齊王謂鄒元帥曰:“齊將敗于燕,更有誰可敵?”鄒文簡奏曰:“臣親自出陣。”當日兩邊鳴金,收軍略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图壁县| 富宁县| 嘉黎县| 聊城市| 赤水市| 剑河县| 肥西县| 武宣县| 哈尔滨市| 镇巴县| 龙南县| 澳门| 临颍县| 许昌县| 泽库县| 奉节县| 奉贤区| 梅河口市| 临夏市| 新绛县| 古田县| 宁乡县| 广宁县| 遂宁市| 和平县| 罗平县| 乐昌市| 河源市| 吉林市| 滨海县| 双柏县| 郑州市| 遵义市| 安新县| 濮阳县| 雷波县| 延津县| 雷山县| 石嘴山市| 兴国县| 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