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注陰陽俱緊,傷寒之脈也。傷寒無汗,反汗出者,無陽以固護其外,所以邪不出而汗先出也。少陰之邪不出,則咽痛吐利,一顯少陰之本證,即當用少陰溫經散邪之法,不言可知矣。】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濇者,復不可下之。

【注亡陽不可發汗,與上條互法。亡與無同。無陽則其邪為陰邪。陰邪本宜下,然其人陽已虛,尺脈弱濇者,復不可下,其當亟行溫法,又可見矣。】

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

【注惡寒蜷臥,證本虛寒,利止手足溫,則陽氣未虧,其陰寒亦易散,故可用溫法也。】

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注自煩欲去衣被,真陽擾亂不寧,然尚未至出亡在外,故可用溫法也。】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注三條互見,此則邪解陽回,可勿藥自愈之證,即緊去人安之互詞也。】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注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皆寒邪入少陰之本證,即當用附子湯,行溫經散寒之定法也。】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注吐利厥冷而至于煩躁欲死,腎中之陰氣上逆,將成危候,故用吳茱萸以下其逆氣,而用人參、姜、棗以厚土,則陰氣不復上干,此之溫經,兼用溫中矣。】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注下利無陽證者,純陰之象,恐陰盛而隔絕其陽,故用白通湯以通其陽而消其陰也。】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注與白通湯反至厥逆無脈,干嘔而煩,此非藥之不勝病也,以無鄉導之力,宜其不入耳。故復加人尿、豬膽汁之陰,以引陽藥深入。然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亦危矣哉,故上條才見下利,蚤用白通圖功于未著,真良法也。】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注陰寒內持,濕勝而水不行,因而內滲外薄,甚至水谷不分,或咳,或利,泛溢無所不之,非賴真武坐鎮北方之水,寧有底哉?太陽篇中,厥逆筋惕肉瞤而亡陽者,用真武之法,已表明之矣。茲少陰之水濕上逆,仍用真武一法以鎮攝之。可見太陽膀胱與少陰腎,一臟一腑,同居北方寒水之位,腑邪為陽邪,藉用麻桂為青龍,臟邪為陰邪,藉用附子為真武,得此二湯以滌痰導水,消陰攝陽,其神功妙濟,真有不可思議者矣。】

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其脈即出者愈。

【注下利里寒,種種危殆,其外反熱,其面反赤,其身反不惡寒,而手足厥逆,脈微欲絕,明系群陰隔陽于外,不能內返也。故仿白通之法,加蔥入四逆湯中,以入陰迎陽而復其脈也。前條云脈暴出者死,此條云脈即出者愈,其辨最細。蓋暴出則脈已離根,即出則陽已返舍,繇其外反發熱反不惡寒,真陽尚在軀殼,然必通其脈而脈即出,始為休征。設脈出艱遲,其陽隨熱勢外散,又主死矣。】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注外邪入少陰,宜與腎氣兩相搏擊,乃脈見沉而不鼓,即《內經》所謂腎脈獨沉之義,其人陽氣衰微可知,故當急溫之,以助其陽也。】

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下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注飲食入口即吐,猶曰胃中不能納谷也。若不飲食之時,復欲吐而不能吐,明系陰邪上逆矣,此等處必加細察。若始得之便手足寒而脈弦遲,即非傳經熱邪,其為陰邪上逆無疑,當從事乎溫經之法也。若胸中實者,是為陽邪在胸而不在腹,即不可用下,而當吐以提之也。然必果系陽邪,方可用吐。設隔上有寒飲干嘔,即是陰邪用事,吐必轉增其逆,計惟有急溫一法,可助陽而勝陰矣。】

少陰病,下利脈微濇,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注下利而脈見陽微陰濇,為真陰真陽兩傷之候矣。嘔者,陰邪上逆也。汗出者,陽虛不能外固,陰弱不能內守也。數更衣反少者,陽虛則氣下墜,陰弱則勤努責也。是證陽虛本當用溫,然陰弱復不宜于溫,一藥之中,既欲救陽,又欲護陰,漫難區別,故于頂之上百會穴中灸之,以溫其上而升其陽,庶陽不致下陷,以逼迫其陰,然后陰得安靜不擾,而下利自止耳。此證設用藥以溫其下,必逼迫轉加,下利不止,而陰立亡。故不用溫藥,但用灸法,有如此之回護也。前條用吳茱萸湯兼溫其中,此條用灸法獨溫其上,妙義天開,令人舞蹈。】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注既吐且利,手足逆冷者,其常也。若反發熱,則陽氣似非衰憊,然正恐真陽越出軀殼之外,故反發熱耳。設脈不至,則當急溫無疑。但溫藥必至傷陰,故于少陰本穴用灸法,以引其陽內返,斯脈至而吐利亦將自止矣。前條背惡寒之證,灸后用附子湯者,陰寒內凝,定非一灸所能勝;此條手足反熱,止是陰內陽外,故但灸本經以招之,內入不必更用溫藥也。絲絲入扣。】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注陰盛無陽,即用四逆等法,回陽氣于無何有之鄉,其不能回者多矣,故曰不治。】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注上吐下利,因至煩躁,則陰陽擾亂而竭絕可虞;更加四肢逆冷,是中州之土先敗,上下交爭,中氣立斷,故主死也。使蚤用溫中之法,寧至此乎?】

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注下利既止,其人似可得生,乃頭眩時時自冒者,復為死候。蓋人身陰陽相為依附者也。陰亡于下,則諸陽之上聚于頭者,紛然而動,所以頭眩時時自冒,陽脫于上而主死也。可見陽回利止則生,陰盡利止則死矣。】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注四逆惡寒身蜷,更加脈不至,陽已去矣。陽去故不煩,然尚可施種種回陽之法。若其人復加躁擾,則陰亦垂絕,即欲回陽,而基址已壞,不能回也。】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注諸陽主氣,息高則真氣上迸于胸中,本實先撥而不能復歸于氣海,故主死也。六七日三字,辨證最細。見六七日經傳少陰而息高,與二三日太陽作喘之表證迥殊也。】

少陰病,脈微沉細,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注脈微沉細,但欲臥,少陰之本證也。汗出不煩,則陽證悉罷,而當顧慮其陰矣。乃于中兼帶欲吐一證,欲吐明系陰邪上逆,正當急溫之時,失此不圖,至五六日自利有加,復煩躁不得臥寐,非外邪至此轉增,正少陰腎中之真陽擾亂,頃刻奔散,即溫之亦無及,故主死也。】

少陰經后篇 【凡少陰傳經熱邪正治之法,悉列此篇。】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炉霍县| 沙湾县| 登封市| 博湖县| 遵化市| 奉化市| 蕲春县| 莲花县| 海盐县| 瓦房店市| 武义县| 巴彦县| 台中县| 车险| 台东市| 武宣县| 濉溪县| 大厂| 兰溪市| 延长县| 民县| 蒲江县| 阿拉尔市| 利津县| 黄大仙区| 安阳县| 光泽县| 五常市| 龙口市| 普安县| 中阳县| 玉环县| 武冈市| 彭山县| 六安市| 开远市| 莫力| 本溪| 佛坪县| 江津市| 平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