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直:南直隸的簡稱。明代稱直屬于京師的地區為直隸。自明成祖永樂初建都北京(今北京市)后,又稱直屬于北京的地區為北直隸,直屬于南京(今南京市)的地區為南直隸。南直隸轄區相當于現在的江蘇、安徽兩省。上海:今上海市。節:守節。矯摯(治zhì):矯健勇猛。摯,通“鷙”,兇猛。饒:富于。英分:天分。躡(聶niè):輕步爬登。雉(志zhì):“雉堞”的簡稱。城上矮墻。龍華寺:在上海市西南郊。陟(秩zhì):登高。趺(膚fǖ):盤膝而坐。頂盤:塔建筑的頂部分有盤,稱作“頂盤”。層折:一層一層地轉折。進凡思五六指,乃祝筆:深入思考,總要想到五六層意思,才開始動筆。指,借為“旨”。祝,屬。這句說:讀他的文章,要不辭辛苦,一再深思,雖然倉猝之間還不能體會,可是文中所說的事,實際上是可以試驗施行的。顧盼:警覺。仞:古時以周尺八尺為“仞”。千仞:八尺。這句意思說:他能夠立在很高的高度來思考事物。北雍:北直隸的國子監(太學)。雍,“辟雍”的省稱,太學。順天:順天府,今北京市。首解:就是“解元”,鄉試第一名的稱呼。徐光啟于萬歷二十五年()舉順天鄉試第一。甲辰:萬歷三十二年()。庶常:“庶吉士”的另稱。明代在翰林院高吉士官,選進十之優于文學、書法者擔任。約以二言:歸結為兩句話。萬歷:明神宗年號(—),其最后一年,自八月起,改稱泰昌元年,為光宗年號。廟謨:國政。臣勞:大臣的職事。頹:敗壞。優尊:養尊處優。此四字:指“求精”、“責實”。可呼沉寐:可以喚醒沉睡。長計:上策。甫:剛才。釋褐(赫hè):換去布衣穿上官服,指考中進士(舊制新進士到太學行“釋褐”禮)。褐,粗布衣服。一口裕之也:(徐光啟)一句話就充分地把它說出來了。簡討:翰林院的官名,職位次于編修。“簡”原作“檢”,因避明思宗朱由檢的諱,改為“簡”字。徐光啟于萬歷三十五年()任翰林院簡討。禮闈:擔任考試官。因為考試進士的事務由禮部的管理,故稱“禮闈”。徐光啟于萬歷四十一年()任考官。魏南樂:就是魏廣微。因他是南樂(今河北南樂)人,故稱為魏南樂。為人狡猾,沒有氣節,宦官魏忠賢得勢后,他以同鄉、同姓依附于魏忠賢,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與機務,更加諂附忠賢,陷害好人。崇禎初年,削奪官職。不協:不合。移病:移書稱病,即上書請病假。津門:天津。徐光啟于萬歷四十一年()八月托病請假,赴天津屯墾。間疆:邊地、荒地。《農政全書》共分十二個部分,計六十卷。這里所說的“十二卷”,實際上是“十二門”。春坊:太子官的稱呼。有左、右春坊。贊善:太子官屬的名稱。有左、右贊善。徐光啟在萬歷四十五年()任左春坊左贊善職。敕:皇帝的詔令。慶藩:慶王。奉命冊立諸王,照例受到贈禮。慶王援例送二百金及幣、儀等物給徐光啟,光啟都退還了。于此可見他的廉潔。萬歷四十六年(),清兵攻占撫順,明朝東疆緊張。明廷派楊鎬(號hào)經略遼東。楊領兵十三萬,分四路進兵:馬林帥北路軍,杜松帥西路軍,劉綎(廳tīng)帥東南路軍。這種布置,戰績很長,兵力分散,在戰略上是很失策的。策:預料。杜將軍:杜松。杜松的部隊出撫順,沿渾河左岸進蘇子河谷,至新賓西吉林崖,中清兵埋伏,全軍覆沒,杜松戰死。劉綎軍也相繼大敗,明軍全線潰退。這時是萬歷四十七年()三月。訓兵:練兵。通州:北通州,今北京市通縣。詹事府:管理太子家庶務的衙門。設詹事、少詹事職。徐光啟于萬歷四十七年()九月升詹事府少詹事職。河南道:轄河南府(府治在今洛陽)及汝州(今河南臨汝)。御史:監察官。更番:軍隊調訪。神廟崩:明神宗在萬歷四十八年()七月去世。予告:舊時朝廷官員年老歸家稱“予告”。籍:原籍。天啟:明熹宗年號,元年為公元年。遼警:(清軍入侵)遼東邊防告警。這句說:起用徐光啟參與軍務。知,主管。熊廷弼:字飛百,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楊鎬被清軍打敗后,代鎬經略遼東。勞子:勞苦的兒子。予:給。遼陽:今遼寧省遼陽市。海、蓋四州:海州衛(今遼寧海城縣)、蓋州衛(今遼寧蓋平縣)、復州衛(今遼寧復縣)、金州衛(今遼寧金縣)。第:但是。斷:決人計。浪營城外:輕率地布防在城外。寒:使單薄。指:宗旨、規劃。廟:朝廷。成畫:確定的計劃。黨事:黨派的意見。左:違。沈、遼:沈陽、遼陽。廣寧:今遼寧北鎮縣。經、撫:經略、巡撫。當時院落經略為熊廷弼,廣寧巡撫為王化貞。按理王化真應受熊廷弼的節制,但因委任不專,王化貞不聽熊廷弼的指揮。熊主守,王主攻。大壞:大局的敗壞。臺:御史臺的簡稱。抨:抨擊。疾歸:稱病辭歸。癸亥:明熹宗天啟三年()。《神廟實錄》:即《神宗實錄》。“實錄”是記載一朝帝王史事的官書,在一個帝王的去世后編修。魏珰(當dāng):指魏忠賢。珰,本是帽子上的一種裝飾,宦官所戴的帽,飾有金珰,故以“珰”為宦官的別稱。南樂廣微:指魏廣微。通譜:同姓通譜,表示是一家人。參見前注。固不應:徐光啟堅持不與魏廣微等同流合污,互相勾結。嗾(sǒu)臺臣論劾:指使那些御史彈劾(徐光啟)。崇禎初:崇禎元年是公元年。這時,明思宗登位,歎除弊政,斥魏忠賢,起用忠正大臣。經筵:講經官和帝王聯講認經史。稱為經筵。這句說:上奏章建議,在經筳中除了時論經史外,同時也評論目前軍國大事和古今政治沿革利弊。太子賓客:官名。職務是對太子進行調整護和規諫。副總裁:副總編輯。插:蒙古部落插漢(也寫作“察罕”)的簡稱。居住在原察哈爾地區。偤:偤長。虎墩兔:插漢部族打來孫的四世孫,很為強悍,有時率領他的部族犯明產疆,有時又與清軍火敵。宣、大:宣化、大同。虎墩兔犯宣、大,是崇禎元年()事。唯臣所須:讓我來安排用途。須,需用。牽沮:牽制和阻礙。執:擔任。咎(救jiù):過失。改本部左:改任禮部左侍郞。前面說,“拜禮部右侍郞”,故這里的“本部”指“禮部”。遵化不守:崇禎二年()十一月,清軍攻下長城在北京紫禁城內。垛(朵duǒ):土堆的防御工事。毖(避bì):謹慎,這里指妥善準備。走勅:派人持令奔走。招徠:搜集散兵和逃亡的老百姓。袁崇煥:明末名將。以兵部尚書職督師薊(河北)、遼(遼東)。遼左:遼東。倖戰:徼幸作戰。辛未:崇禎四年()。大凌河:指大凌河城,在遼寧錦江縣東四十里(現在是大凌河店,沈、山鐵路經過它),明初所建。明末,清兵屢在此處與明軍作戰,至崇禎四年攻下后,城墻被清軍毀掉。孫元化:江蘇嘉定人,天啟舉人。徐光啟的學生,精通西洋火器。崇禎初年,任登、萊巡撫。登州:登州府,位在山東半島東端,治所當今山東蓬萊縣。吳橋之變:崇禎四年()十月,登、萊巡撫孫元化的部下鋀州游擊孔有德,率部屬千余人循陸路赴寧遠衛(今遼寧興城縣)增援,閏十一月,行至吳橋(今河北吳橋縣),逢大雪,無所得食,發生兵變。史稱“吳橋之變”。酷水火:意思是說:斗爭得很嚴重、殘酷,有如水火不相容。逢:逢迎。自盡:自己盡自己的能力。將:將事,即辦事的意思。東閣:明朝的大學士都帶殿、閣的頭銜,其中之一是東閣。孫承宗:字稚繩,高陽人,明末名將,通曉邊事。天啟初年,累官兵部尚書,自請以原官督理遼東防務。行邊:督理邊防事務。老謝事:年老請求退休。太保:位望高重的官職,為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一。文淵閣:明朝皇家藏書閣名。享:祭祀。太廟:帝王的祖廟。釋奠:設置酒食來祭祀。先師:孔子。代表朝廷祭祀太廟與先師,是德高望重的表征。李天經:精通算法、天文。初為山東參政,后任光祿寺卿。與徐光啟、李之藻及西洋人龍華民、湯若望等同修《崇禎歷書》。完成修訂歷法的事務,誠:叮囑。年七十有二:“二”原作“三”,今依各種傳記資料和《后樂堂徐氏家譜》訂正。少保:也是位望高理的官職,為三少(少師、少傅、少保)之一。裨:益。邦本:國家的根本。兩廕(印yìn):兩代借廕庇而敘官。廕,同“蔭”。舊時的制度凡是子孫因先世的勛勞而鍂敘官職的,稱為廕。澹:同“淡”。無間:沒有間隔。這各大說;不管睡眠和吃飯時候,都不忘記研討富國強兵的學問。先子:稱去世的父親。徐光啟的父親名思誠,字懷西。勇退:勇于退讓。就是“不爭先”的意義。權之:權衡于。火攻:用火器(指火炮)作戰。漕河:水運叫做“漕”。明朝北都的官糧、軍糧,都依賴大運河從東南運來,故稱大運河為“漕河”。二年:“二”原誤作“元”,據徐光啟《治歷疏稿》及《明史·莊烈帝本紀》、《明史·歷志》校改。欽天監推算刻數不合:崇禎二年五月朔(年月日),日蝕。欽天監依《大統歷》推算蝕三分二十四秒,依《回回歷》推算蝕五分五十二秒,都不合。徐光啟依西洋歷法預推:順天府(今北京市)蝕二分多一點,應天府(今南京市)蝕八分多一點,瓊州(今海南島海口市)全蝕,大寧(今內蒙古平泉縣北)以北不蝕。證驗下來,完全符合。光啟受命監修歷事:崇禎二年五月朔日食,欽天監依舊法推算不合后,禮部奏請修改歷法,推徐光啟、李之藻和西洋人龍華民等任其事。崇禎帝即予批準。徐光啟就開設歷局,翻譯歷書,并進行觀測。龍華民:NicolausLongobardi,意大利西濟利亞人,生于年,卒于年。年來華。譯有《地震解》等書。湯若望:AdamSchallvonBell,日爾曼人。生于年,卒于年。年來華。譯有《渾天儀說》、《交食歷指》等天文、歷法書甚多。上《歷書》前后共三十一卷:歷局所上《歷書》,前后五次,總數一百三十七卷。這里寫“三十一卷”,是不完全的統計。交食:日、月蝕。太陽和月亮同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某一范圍之內,便會發生日、月蝕,故稱日、月蝕為交食。計十二目:《農政全書》分十二個部分,就是: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講木棉和麻)、種植、牧養、制造、荒政。立虛、實二法招徠之:招徠民眾墾荒,徐光啟建議虛、實二法:虛法是給以爵、祿,爵是虛名,祿是墾者自己耕種的果實,也是虛的;實法則為在科舉考試制度中,另立屯額鄉試,給以特殊的科名機會,借此來鼓勵人口繁密的地方移民屯墾。惟:謀,考慮。漕議:徐光啟著《漕河議》(文見《明經世文編》卷四百九十一),討論漕河的利害,并建議治黃河的對策。因為漕河的一段奪去了黃河故道。靡:靡費。這句說:國家貧困的原因,就是由于漕運運費太大,西北一地坐在那里靡費了東南大量的財富。滋:灌溉。會通河:即今山東省東平縣安山鎮到臨清市之間的運河。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開筑,全長二百五十余里,上連御河(今衛河),下接泗水;引汶水通航。禹河故道:相傳夏禹所治河(指黃河)的下游老路,當在山東東平境。“禹河故道”四字原殘缺,據《漕河議》補。準望:古代的地理學和測量學名詞,就是“方位”。地形:“形”字原殘缺,所《漕河議》補。經、權:永久辦法和臨時措施。《漕河議》說:“定形為經,時變為權。”我可待河:“我”、“河”兩字原殘缺,據《漕河議》補。而河不能為我難:徐光啟的治河主張是:不可以急于求功。但不急則影響到漕運,將使北都發生糧食恐慌。所以要采用“支運”的辦法,來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解決后,那末就形成“我可待河,而河不能為我難”了。支運:漕河分段駁接運輸,叫做“支運”;與一船直運叫做“長運”的相對而言。節次:調度。志:《罪惟錄》的一部分是“志”,有《天文志》、《歷志》、《屯田志》、《漕志》、《兵志》等。這句說:徐光啟的各種奏議,雜見于各“志”中。宦邸:官邸。蕭然:寂寞得很。敝衣:破舊的衣服。襲:套。手草居:即起居。約嗇(澀sè):簡樸。姬媵(應yìng):侍妾。廳事:廳堂。旋馬:轉過馬來。這是形容廳堂的狹小。毋(吳wú)空期明日:不要放松今天,而空推托到明天。夙:向來。主退:主張退讓。就是前面所說的“此先予‘勇退’遺教”。作解:作有解說。這篇文章現在不存。這句是徐光啟的預言。意思說:到了他的孫子一輩,便免不了要做亡國奴了。審:果真。這句是作者查繼佐的感慨。意思說:(徐光啟不幸而言中,后來明朝亡于清了。)難道這果真是天意嗎?疏(庶shù):我國古書的一種體裁。它的意義是疏通或說明。《甘藷疏》就是“甘藷淺說”的意思。
查繼佐,字伊璜,浙江海寧人。生于明萬歷二十九年(),卒于清康熙十五年()。崇禎六年()舉人。南明魯王授以職方主事。明亡后,不再出仕。晚年辟敬修堂于杭州的鐵冶嶺,著書其中,學者稱敬修先生。
查繼佐在北都傾覆(崇禎甲申,即年)以后,就立志編寫明朝一代的歷史,經歷二十九年,至康熙十一年()完成,名為《罪惟錄》,全書分紀、志、傳三體,共一百零二卷。在撰著期中,于康熙元年()遭莊氏(廷鑨)史獄,牽連被捕,后由廣東提督吳六奇營救出獄,仍不舍前志,寫成全書。但鑒于史禍,不敢傳布。原稿歷經秘密保存,幸未散佚,至年才由涵芬樓影印行世。清代官修的《明史》,由于撰寫時趨避忌諱,史料價值很受影響。《罪惟錄》雖是私人所撰國史,但是多存遺文逸事,足以訂補《明史》的地方極多。
查繼佐所作《徐光啟傳》,在《罪惟錄》卷十一下《經濟諸臣列傳》中,敘事及概括徐光啟的政治與學術成就,遠遠超過《明史》卷二百五十一的本傳。徐光啟是一位愛國的科學家,在明末東疆危急的時代,曾迭籌練兵抵御外患。可是《明史》因為這些觸犯忌諱,只是草草表過。查繼佐在撰寫《罪惟錄》時,系故國之思,故特別著眼于徐光啟的戰略思想和高尚風格,而能以生動的筆觸,栩栩如繪地把它描寫出來。
這篇傳記中有少數的紀年錯誤,又《罪惟錄》原稿因保存年久,遭蟲鼠嚙傷,間有缺字。現在考查有關的材料,加以訂補,均在注文中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