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此條亦太陽病傳入少陽之證。傷寒五六日。已發汗矣。而復下之不無少誤。惟誤下。以故胸脅滿微結。微結者。言其邪不甚。未入于府。正當表里之間也。小便不利者。此因汗下之后。而津液少也。惟津液少而非停飲。以故渴而不嘔。但頭汗出者。此熱郁于經不得外越。故但升于頭而汗出也。心煩者。即胸煩往來。寒熱胸煩者。此為少陽之邪未解也。故與柴胡桂枝干姜湯。以專解其半表之邪。兼散其半里之結也。上二條證并下湯方俱自太陽下編移附于此。)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
屬性: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干姜(二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 甘草(二兩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成注引內經曰。熱淫于內。以苦發之。柴胡黃芩之苦。以解傳里之邪。辛甘發散為陽。桂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咸以軟之。牡蠣之咸。以消胸脅之滿。辛以潤之。干姜之辛以固陽虛之汗津液不足而為渴。苦以堅之。栝蔞之苦。
以生津液。
琥按上成注云。干姜之辛。以固陽虛之汗。其說甚誤。夫頭汗出者。乃陽郁于表。非陽虛于上也。如系陽虛。不堪再汗。豈有方后云。復服使汗出之理。況干姜亦辛熱之品。助以桂枝。能散太陽未盡之表邪。若云固汗。吾不信矣。
琥按上方。即小柴胡湯加減方也。據原方加減法云。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去半夏。
茲者。心煩渴而不嘔。故去人參半夏。加栝蔞根四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茲者。胸脅滿微結。即痞硬也。
故去大棗。加牡蠣二兩。若心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茲者。小便不利。心不悸而但煩。是為津液少而躁熱。
非水蓄也。故留黃芩。不加茯苓。又云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干姜。茲不因咳而以干姜易生姜者。何也。蓋干姜味辛而氣熱。其用有二。一以辛散胸脅之微結。一以熱濟黃芩栝蔞根之苦寒。使陰陽和而寒熱已焉。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此條系少陽病誤下。而成痞結之證。成注云傷寒五六日。邪在半表半里之時。嘔而發熱邪在半表半里之證。柴胡證具云云。至汗出而解。注已見前小柴胡湯附例之下。心下滿云云。乃復言下后之變以出其治。然心下滿。須有陰陽之分。若下后邪氣傳里。陷于胸中。成注云胸中為陽受氣之分。邪結雖高。而硬痛必下。此為結胸證也。與大陷胸湯以下其結。若下后邪氣傳里。留于心下。成注云心下為陰受氣之分。痞塞雖下而氣逆則高。此為痞證也。宜半夏瀉心湯以通其痞柴胡不中與之者。此言結胸痞氣。皆系柴胡證罷。故宜另與陷胸等湯也。愚按此條。可見少陽病誤下之。亦有痞結之證。前第五卷太陽下編云。太陽病誤下之。因作結胸太陰病誤下之。因作痞氣。茲者。少陽病誤下。邪在半表半里。居陰陽之間。故亦有痞結證也。夫人身腹陰。而背陽。少陽行身之側。居陰陽之間。為半表里。然人身膈以下屬陰。膈以上屬陽。少陽居清道。而協乎膈之間。亦為半表里。此可征少陽病誤下。邪氣乘虛入里。而結胸痞氣所由分矣。大陷胸湯已見前第五卷太陽下編)
半夏瀉心湯方
屬性:半夏(半升洗) 黃芩 干姜 甘草(炙) 人參(以上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成注云。辛入肺而散氣。半夏干姜之辛。以散結氣。苦入心而泄熱。黃連黃芩之苦。以泄痞熱。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緩之。愚以結胸挾實。痞氣挾虛。故用人參甘草大棗之甘緩以補之也。
內臺方議曰。病在半表半里。本屬柴胡湯。反以他藥下之。虛其腸胃。邪無所歸。故結于心下。重者成結胸。心下滿而硬痛也。輕者為痞。滿而不痛也。若此痞結不散。故以黃連為君。苦入心以泄之。黃芩為臣。降陽而升陰也。半夏干姜之辛溫為使。辛能散其結也。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緩其中。而益其腸胃之不足。使氣得平。上下升降。陰陽得和。
其邪之留結者。散而已矣。經曰。辛入肺而散氣。苦入心而泄熱。甘以緩之。三者是矣。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此條雖系太少合病。實則少陽之證居多。
故從少陽篇例。成注云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為在表。宜發汗陽明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里宜下之。此太陽少陽合病。
自下利。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與黃芩湯。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嘔者。胃氣逆也。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氣。愚意以此必是胃中有停飲而作嘔。故宜加也。)
黃芩湯方
屬性: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嘔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兩。(原論中第十卷方。用生姜止一兩半)成注云。虛而不實者。苦以堅之。酸以收之。黃芩芍藥之苦酸。以堅斂腸胃之氣。弱而不足者。甘以補之。甘草大棗之甘。以補固腸胃之弱。
琥按上黃芩湯成氏既云。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及其注方中藥味。止云。堅斂補固腸胃之氣弱。而不及解表。何也。
蓋太少合病。而至自利。則在表之寒邪。悉郁而為里熱矣。里熱不實。故與黃芩湯以清熱益陰。使里熱清。而陰氣得復。
斯在表之陽熱自解。所以此條病若太陽桂枝。在所當禁。并少陽柴胡。亦不須用也。內臺方議云。上方用黃芩。為君以解少陽之里熱。此言與成注之意相合。又云用芍藥為臣。以解太陽之表熱。而行營氣。吾恐芍藥無桂枝。不能走表。若云解太陽之熱。而行營氣。牽強鈕合。殊悖于理。上二條證并湯俱。自原論中第四卷太陽下編移附于此。
(琥)按上少陽病脈證并治法仲景原論中止十條。列之第五卷陽明篇后。其余方論雜入太陽篇者居多。愚因采附本篇復合下昔賢方論。共為一卷斯醫人臨證揀方。始為備而可據耳。
附昔賢治少陽病方論變法
屬性:深師療傷寒六七日。發汗不解。嘔逆下利。小便不利。胸脅痞滿。微熱而煩。有黃芩湯方。
黃芩湯方
屬性:黃芩 桂心(各三兩) 茯苓(四兩) 前胡(八兩) 半夏(半升洗)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為六服。日三服。夜三服。間食生姜粥。投取小便利為瘥。
琥按上主療云。發汗不解。邪入胸脅痞滿者。少陽病也。其曰嘔逆。曰小便不利。曰微熱而煩。當是小柴胡加減之證。但其曰下利。又當是太少合病。此方名黃芩湯。與仲景黃芩湯大不相同。然亦各盡其妙。方中用黃芩前胡者。治胸脅煩熱而痞滿也。用半夏茯苓者。止嘔逆而利小便也。小便利。而利自止矣。其用桂心有二義焉。一以佐前胡而散在表不解之寒邪。一以導茯苓。而通膀胱不利之水濕。要之是方也。亦不可執。倘里熱而陽盛。宜去桂也。愚以嘔逆甚者。
加橘紅。痞滿甚者。加枳實。煩甚。加栝蔞實。下利腹痛。加白芍藥。臨證加減。全在以意會之而已。
姚氏集驗療傷寒七八日不解。默默煩悶腹中有干糞譫語。
大柴胡湯方
屬性:柴胡 半夏(湯洗各八兩) 生姜(四兩) 知母 芍藥 大黃 葳蕤(各二兩) 甘草(炙)一方加 枳實(四兩) 黃芩(二兩)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琥按上方。即仲景大柴胡湯。少變其制仲景方。有大棗。無甘草。要之甘草與大棗。同一甘溫也。又按上主療云。
默默煩悶。當即是仲景大柴胡湯證中云。郁郁微煩義同。但煩悶者。其熱已極。甚于微煩。所以大柴胡湯中。復加知母葳蕤之苦寒甘潤。以清解之也。
(千金)療傷寒頭痛壯熱百節疼痛湯方
屬性:柴胡 芍藥 梔子仁 知母(各四兩) 香豉(一升綿裹) 石膏(八兩碎) 黃芩 大青 升麻 杏人(去雙人皮尖各三兩)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若熱盛者。加大黃四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