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1章

琥按上方。乃療少陽陽明經中有郁熱。兼清肺胃燥熱之劑。其曰頭痛。乃火熱上攻而痛。非寒邪中于經也。曰百節疼痛。乃熱蒸骨節而疼痛。亦非寒邪束于表也。據上方后云。若熱盛者。加大黃。則知經中之熱盡入于胃矣。此方與仲景大柴胡湯同義。但大柴胡治里實濕熱。此湯治里實燥熱為少異耳。

崔尚書療傷寒六七日不解。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寒疝腹痛。

小前胡湯方

屬性:前胡(八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兩)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干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琥按上方。即仲景小柴胡湯。去柴胡而易前胡也。陶弘景云。前胡與柴胡同功。愚以治證雖同。然柴胡純陽而能上升。此則陽中之陰。其功長于下氣耳。據上主療云云。皆系少陽經病。但其云。寒疝腹痛。病屬厥陰。恐非上湯所能兼療也。

又療傷寒八九日不解。心腹堅滿。身體疼痛。內外有熱。煩嘔不安。

大前胡湯方

屬性:前胡(半斤) 半夏(半升) 生姜(五兩) 枳實(八片當是八枚炙) 芍藥(四兩) 黃芩(三兩) 干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琥按上方。又即仲景大柴胡湯方。去柴胡而易前胡也。仲景原方中本無大黃。王叔和云。若不加大黃。恐不名大柴胡湯。今崔氏名大前胡。恐亦當加大黃二兩也。況上主療云。心腹堅滿。煩嘔不安。此即大柴胡湯證云。心下急。痞硬。嘔不止。郁郁微煩同也。表既不解。里證又急。其當加大黃無疑。

張文仲療晚發傷寒三月至年末為晚發方

屬性:生地黃(一斤打碎) 梔子(二十枚擘) 升麻(三兩) 柴胡 石膏(各五兩)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頻頻服。若不解。更服。若頭面赤。去石膏。用干葛四兩。無地黃。用豉一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琥按上主療云。三月至年末為晚發。乃知四時皆有傷寒病也。然年末系冬。為正傷寒。不得云晚發。則晚發當自秋止矣。上方乃治少陽陽明二經燥熱之劑。

(活人)柴胡半夏湯方

屬性:治痰熱頭疼。利膈。除煩悶。手足煩熱營衛不調。肢節拘倦。身體疼痛嗜臥少力飲食無味。兼治五飲。消痰癖。

柴胡(八兩) 半夏(二兩半洗) 白術 甘草(炙) 人參 黃芩 麥門冬(去心各三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鈔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子一枚。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琥按上方。即仲景小柴胡湯中。加白術麥門冬也。推制方之意。以白術能燥脾。而治痰之本。麥冬能清肺而防熱所傷。愚以痰熱雖甚。方中既有黃芩。則麥冬亦可以不用。況濕熱之痰。非麥冬所能清也。據上主療云。頭疼體痛。膈間煩悶。當是風寒外來。熱郁于少陽之經而生痰。恐未必驟至于虛耳。方中若人參白術宜審用之。或者病已久。嗜臥少力。能飲食而無味。是為實證成虛。如人參白術。不妨加用。然亦須以枳實陳皮等。相佐服之。

(宣明)柴胡飲子

屬性:治傷寒發汗不解。寒熱往來。或中外諸邪熱。口干煩渴。或下后熱未愈。汗后勞復等證。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大黃 當歸 芍藥(各半兩)上為末。每服鈔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七分。溫服。日三。病熱甚者。加減之。

琥按上方。即仲景大柴胡湯。去半夏枳實大棗。加人參當歸也。以口干煩渴。故去半夏。復去大棗者。因煩渴一候。

必邪熱甚而氣上逆。恐大棗之甘。能壅氣也。又以胃府但熱而不實。故去枳實。或問熱而不實。何以不去大黃。殊不知方中用大黃者。止以除里熱。又恐有傷陰。分之血。所以方中用芍藥。復加當歸也。愚又以方中惟人參一味。不宜與大黃并用。有如中外邪熱。或下后熱未愈。則宜用大黃者。不宜加人參。恐人參甘溫。反能助邪熱也。又如汗后勞復。則宜加人參者。不宜用大黃。以大黃苦寒。徒以致里虛也。且方后原云。病熱甚者。加減之。夫熱甚必實。寒甚必虛。若熱甚。還當加大黃。減人參也。后人不原制方之意。不知加減。一概并用。譬之陶氏黃龍湯。流禍至今而未已也。

(難知)小柴胡湯方

屬性:療傷寒少陽證。胸脅。痛往來寒熱而嘔。或咳而耳聾。脈尺寸俱弦。忌發汗。忌利小便。忌過大便。止宜和解。故名三禁湯。

即仲景小柴胡湯七味。分兩減半。其原方加減法同。復有添加加減法。茲錄于后。

如寒熱往來。經水不調者。去半夏。加秦艽。芍藥。當歸知母。地骨皮。丹皮。川芎。白術。茯苓。婦人虛勞發熱。

加蛤蚧。赤茯苓。如小柴胡湯。與四物湯各半。名調經湯。(愚以婦人傷寒。或中風。經水適來適斷。寒熱發作如瘧者。宜用此湯也。)無孕嘔者。加半夏。無汗者。加柴胡。惡寒者。加桂。有汗者。加地骨皮。嗽者加紫菀。通經者。加京三棱廣茂。勞者加鱉甲。(按上加藥法。系治婦人雜證法也。)琥按上湯名三禁。而以利小便為一禁。其說蓋自云。岐子保命集始。保命集云治少陽有三禁。不可汗。不可下。

不可利小便。此為三禁。獨不觀仲景辯少陽中風。首云。不可吐下。辯少陽傷寒。又云。不可發汗成無己明理論亦云。

少陽病邪在半表半里。既非發汗所宜。又非吐下所對。止宜和解。故云。三禁。若然。則是汗下之禁雖同。利小便與吐大異先圣后賢其說。孰是孰非。愚曾細思之。而以仲景之言為是。若利小便。不在所禁也。據少陽篇壞病云。若已吐下。

發汗溫針。譫語者。柴胡證罷。此為壞病。未聞云利小便而至壞也。又據柴胡湯后加減法云。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

去黃芩。加茯苓。又內臺方加藥法云。如發熱。小便不利者。和五苓散。益可見利小便。在所不禁矣。或云膽有上竅。

宜吐。木性曲直。風寒郁其經。則屈而不升。故宜用吐。以升發之。所以可吐篇云。大法。春宜吐。膽屬少陽。而時應乎春是。吐在所不禁。禁利小便者。以膽無下竅。且逆其性而導之也。其說近是。其理則非。斷不可從。戒之慎之。

(寶鑒)小柴胡加地黃湯方

屬性:治婦人室女傷寒發熱。經水適來適斷。晝日明了。夜則譫語。如見鬼狀。亦治產后惡露方來。忽然斷絕欲死。

柴胡(一兩二錢半) 人參 半夏(湯泡七次) 黃芩 甘草(炙) 生地黃(酒洗各七錢)云岐子方用牡丹皮二兩無生地黃上六味。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三片。棗子一個。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

琥按上方。即仲景小柴胡湯。加生地黃也。婦人熱入血室。系血虛且瘀者。宜此方。必經水既來而適斷也。若欲來而忽斷者。為熱入而血實證。還宜加當歸。赤芍。桃仁紅花等藥。若熱入而經水過多者。為血虛而不瘀。又宜加川芎。

白芍。發灰等藥。此云岐子法也。

(陶氏)柴胡雙解飲

屬性:治少陽膽經受證。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脈來弦數。屬半表半里。宜和解。此經膽無出入。有三禁。不可汗下吐也。止有小柴胡一湯隨病加減。再無別湯。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人參 陳皮 芍藥(近本上七味。無分兩)水二鐘。姜一片。棗二枚。槌法。入生艾汁三匙。煎之溫服。

琥按上方。即仲景小柴胡湯內。加陳皮芍藥也。方后入生艾汁三匙者。以生艾氣溫味苦辛。肘后方用以治時氣溫疫。頭痛壯熱。脈盛。故陶氏加之耳。若云。加入上湯中。如殺車槌之有力。此亦甚形其功。吾不信也。

附陶氏加減法本經證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本經嘔者。入姜汁。竹茹。脅痛。加青皮。痰多。加瓜蔞仁貝母(愚以貝母力緩。不如改用枳實。)寒熱往來似瘧者。加桂枝。渴者加天花粉。知母。去半夏。齒燥無津液。加石膏。嗽者。加五味。金沸草。

(愚以五味宜用南產黃色者。)壞證。加鱉甲。本經證心下飽悶。未經下者。非結胸。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于府證。雖滿悶。尚為在表。只須小柴胡。加枳桔。未效。就以本方對小陷胸加枳桔。一服豁然。其妙如神。虛煩。類傷寒證。本方加竹葉。炒粳米。(愚以方中。無石膏粳米。不須加也。)本經與陽明合病。本方加葛根。芍藥如拾芥。(言不須多用也。)婦人熱入血室。加當歸。紅花。男子熱入血室。加生地黃(愚按血室義。已見前小柴胡附例之后。即血海也。男子婦人皆有之。但男子之血。不能充于血室。血不充。則不盈。不盈。亦不去也。不去則血無所虧。無所虧。則熱亦不能入。所以在男子。從無熱入血室之證。今陶氏不讀書。不明理。止知男子之身。亦有血室。因取巧而造立病名。令人噴飯。)老弱人傷寒無表證。其熱勝者。本方加大黃甚者。加芒硝。

(琥)總按上古今諸名家。治少陽病方論。實與仲景之旨互相參合者。醫人不可以不知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龙县| 札达县| 新乡县| 富源县| 上犹县| 高邑县| 新密市| 泾川县| 循化| 句容市| 宜宾市| 剑川县| 酉阳| 霍城县| 郎溪县| 高青县| 安庆市| 静安区| 闻喜县| 承德县| 固阳县| 临夏县| 玉溪市| 新泰市| 西乌珠穆沁旗| 白银市| 梧州市| 阳曲县| 泰州市| 周至县| 星子县| 湾仔区| 繁昌县| 赫章县| 榆树市| 凌云县| 宁河县| 三亚市| 沙雅县| 鹤岗市| 沈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