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6章

  • 傷寒論辯證廣注
  • 汪琥
  • 4735字
  • 2015-12-27 00:44:17

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此條系陽明濕熱。在半表半里之證。成注云。濕熱相交。民多病癉癉黃也。今者。傷寒瘀熱在里夫寒邪自外而來。則必挾濕。濕瘀于經絡之中。則郁而變熱。濕熱既盛。其人遍身必將發黃。與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者。以濕熱方盛于在表之里。治宜仍從表。以散其濕而除其熱也。)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屬性:麻黃(二兩去節) 赤小豆(一升) 連軺(二兩連翹根也) 杏人(四十個去皮尖) 大棗(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斤) 生姜(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成注引內經曰。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正。此之謂也。又煎用潦水者。亦取其水味薄。則不助濕氣。故字疑有誤當從刪。

或問瘀熱在里。身必發黃。仲景法。當用茵陳蒿湯。今不用大黃。以下里熱。反用麻黃湯。加減。以發其汗何也。

余答云。此條病。當是太陽經傳來者。太陽傷寒。理宜用麻黃湯。止因邪傳陽明。熱郁于里。里非胃府。以陽明經居太陽之里。即尚論篇所云。軀殼之里是也。惟其里熱。所以上方中用麻黃湯。而去桂枝之辛熱。更加赤小豆姜棗之甘辛。

以祛散在表之寒濕。復加連軺生梓白皮之苦寒。以清解肌里之瘀熱。內臺方議云。傷寒汗不盡。則陽明經為瘀熱所凝。

身必發黃。其脈當浮。取此湯以微汗之。此即成注所云以汗為正同一義也。

(琥)按以上陽明病脈證并治法。仲景原論中止一篇。列之第五卷。然其方亦不可盡執。須合昔賢方論。通變而行。

則醫之為道。庶乎其近之矣。

附昔賢治陽明病方論變法

深師療傷寒一日至三日應汗者作此湯方

屬性:葛根(半斤) 烏梅(十四枚) 蔥白(一握) 豉(一升綿裹)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初一服。便濃覆取汗。汗出粉傅之。(崔氏取名葛根湯。方中無烏梅。

琥按上主療云。傷寒一日至三日。是初起即入陽明。至三日為應汗之時。故以葛根蔥白之甘辛。以解肌發汗。豆豉之苦甘。以泄熱除煩。乃陽明經發表之神劑。但方中烏梅一味。味酸收斂為不可用也。)又石膏湯。療傷寒病已八九日。三焦熱。其脈滑數。昏憒。身體壯熱。沉重拘攣。或時呼呻。而已攻內。體猶沉重拘攣由表未解。今直用解毒湯。則攣急不瘥。直用汗藥。則毒因加劇。而方無表里。療者意思以三黃湯以救其內。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名石膏湯方。

石膏湯方

屬性:石膏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二兩) 香豉(一升綿裹) 梔子(十枚擘) 麻黃(三兩去節)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一日并服。出汗。初服一劑。小汗其后。更合一劑。分兩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攣煩憒即瘥。得數行利心開。令語毒折也。

琥按上方。即三黃石膏湯也。雖云療三焦熱。實則陽明經府齊熱。但表邪尚在。里未結實。故不可下。此方為清解最重之劑。愚意以方中梔子太少。麻黃太多。石膏宜倍用。其效更神。

孫真人治疫氣傷寒三日以前不解者方

屬性:好豉(一升綿裹) 蔥白(一升切) 童尿(三升)上三味。先熬豉蔥。令相得。則投童尿。煮取二升。分再服。徐徐服之。覆令汗神驗。

琥按上主治云。疫氣傷寒。則知此疫氣。非大瘟大疫。即四時反涼反熱之氣。人不及備。而病者率多相似。以故云。

疫。乃四時傷寒也。蔥豉辛涼。以散腸胃之郁。童尿針寒。以降陽明之熱。熱郁去。而病自解矣。

又治傷寒四五日頭痛壯熱四肢煩疼不飲食方

屬性:梔子仁 黃連 黃柏 大黃(各半兩) 好豉(一升) 蔥白(七莖)上 咀。以水八升。煮上四物六七沸。內蔥豉。煮三升。頓服一升。日三。服湯訖。溫覆令汗出不得汗者。復服重發。此藥無忌。特宜老小神良。

琥按上方。乃治陽明經府齊熱。又療三焦實熱之劑。頭痛壯熱。四肢煩疼。經中熱也。不能飲食。府中實也。解除實熱。此湯最神。

又治夏月傷寒四肢煩疼。發熱。其人喜煩嘔逆支滿。劇如禍祟。寒熱相搏。故令喜煩。宜七物黃連湯方。

七物黃連湯方

屬性:黃連 茯苓 黃芩(各十八銖) 芍藥 葛根(各一兩) 甘草(一兩六銖) 小麥(三合)上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湯勢安乃臥藥主毒瓦斯。服湯之后。胸中熱。及咽喉痛。皆瘥。其明日。復煮一劑。如法服之。此湯無毒但除熱。下氣安病患。小兒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稍稍服。

琥按上方。乃清解陽明風熱之劑。其用小麥者。猶仲景白虎湯中加粳米也。

又治時氣病。煩熱如火。狂言欲走宜水導散方。

水導散方

屬性:甘遂(半兩) 白芷(二兩) 大黃(四兩) 濃樸(八兩) 枳實(五枚) 芒硝(二合)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濃樸枳實。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煎取二升。去滓。下芒硝。更煎一兩沸。分再服。

得快利止。

琥按上方乃治陽明經府。內外實熱之劑。

又治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宜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湯方

屬性:生地黃(三斤) 大黃(四兩) 甘草(四兩) 芒硝(二合) 大棗(二十枚)上五味。合搗爛。蒸五升米下。熟絞取汁。分再服琥按上方。乃治陽明燥結。腸胃實熱之劑。陰虛人大宜服之。

張文仲療傷寒已四五日頭疼體痛肉熱如火病入腸胃宜利瀉之方

屬性:生麥門冬(一升去心) 生地黃(一斤) 知母(二兩) 生姜(五兩半) 芒硝(二兩半)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內芒硝。煎五沸。分五服。取利為度。

琥按上主療云肉熱如火者。陽明主肌肉也。陽明府熱。腸胃燥結。熱氣上攻。則頭疼。熱氣外蒸則體痛。故用麥門冬生地黃之甘寒。以降火。知母之苦寒以除熱。生姜之辛涼以散邪。芒硝之咸寒以潤燥軟堅。堅燥通。而頭疼體痛肉熱等證。自除矣。此方治病患大便不通。但燥堅而不痞滿者。宜用之又陰虛人具下證者。亦宜用。

又若十余日不大便者服承氣丸方

屬性:大黃 杏人(去皮尖各二兩) 枳實(一兩炙) 芒硝(一合)上五味。搗下篩。蜜和為丸。如彈子。以生姜湯六七合。研一丸服之。須臾即通。不通更服一丸。取通為度。

琥按上方。即仲景承氣湯與麻仁丸。變其制而用之。

(活人)升麻湯方

屬性:治傷寒中風。頭痛。憎寒壯熱。肢體痛發熱畏寒。鼻干不得睡。兼治寒暄不時。人多疾疫。乍暖。脫著衣巾。及暴熱之次。忽變陰寒。身體疼痛頭重如石者。

升麻 白芍藥 甘草(炙) 干葛(各等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若大假寒。即熱服。若熱。即溫服。服藥已身涼。止藥。

琥按上主療云。傷寒中風頭痛云云。發熱畏寒。鼻干不得睡。是陽明經受病也。方中用升麻葛根甘草。乃辛甘發散風寒之義。但其中白芍藥一味。惟發熱有汗者。宜用之。如畏寒無汗者。不宜用也。愚意云。須以赤芍藥代之為穩。

又葛根蔥白湯方

屬性:治頭痛不止。

葛根 芍藥 知母(各半兩) 蔥白(一把) 川芎 生姜(各一兩)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滓。熱分二服。

琥按上方。乃治陽明風熱燥極頭痛之劑。

韓祗和治傷寒病。以脈為先。證為后。如病患兩手脈浮數而緊者。名曰傷寒。若寸脈力小。尺脈力大雖不惡風。不自汗出。此乃陰氣已盛。先見于脈也。若不投藥和之。后必惡風。及自汗出。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調脈湯主之。

(既曰傷寒。則證當惡寒無汗今則云后必惡風。及自汗出。于證不合。恐有錯誤。)

(微旨)調脈湯方

屬性:葛根(一兩) 前胡(去苗) 防風(各七錢半) 甘草(炙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生姜一塊。如小指大。劈破。煎七分。去滓。溫服。如寸脈根據前力小。加棗三枚。

同煎。

(按上方。乃陽明經發汗之的劑。又手太陰經感冒風寒。亦宜用之。)又如病患兩手脈浮數而緩。名曰中風。若寸脈力小。(云云文同前)宜薄荷湯主之。

(微旨)薄荷湯方

屬性:薄荷(一兩) 葛根 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 防風(去蘆二兩)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熱服。如三五服。寸脈力尚小。加薄荷二分。

琥按上方。亦足陽明手太陰發表之的劑。氣虛人病風寒者。乃可服之。否則人參一味。勿輕用也。又前方后云。

寸脈力小加棗。此方則加薄荷者。何也。蓋前方中辛藥居多。故用大棗之甘以助之。此方中有人參。力大于棗。且辛藥又少。故又加薄荷二分。使辛甘相合。而成發散之功。

(宣明)涼膈散

屬性:(一名連翹飲子)治傷寒表不解。半入于里。下證未全。下后燥熱。怫結于內。煩心懊 。不得眠。臟腑積熱。頭昏唇焦。咽燥喉閉。目赤。煩渴。口舌生瘡。咳唾稠粘。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秘結。風熱壅滯等證。

連翹(一兩) 山梔子 大黃 薄荷葉 黃芩(各半兩) 甘草(一兩半) 芒硝(一分)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水一盞。蜜少許。(直格云。或無蜜亦可。舊用竹葉。或亦不須。)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準繩云。加黃連五錢。名清心湯。

琥按上方。乃治內外三焦氣血實熱之劑。散名涼膈者。以胃居于膈。實清滌胃府風熱壅滯之方也。又上主療云。

表不解。乃表之而邪熱不解。非表證仍在也。學人宜以意會之。

(宣明)三一承氣湯

屬性:治傷寒雜病。內外所傷日數遠近腹滿咽干。煩渴譫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澀。大便結滯。熱甚喘咳悶亂驚狂等證。脈數沉實者。并皆治之。

大黃(錦文者) 芒硝 濃樸(去皮) 枳實(各半兩) 甘草(一兩準繩方中甘草止五錢。四味皆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內硝煎一二沸。去滓。溫服。

王宇泰云。此湯治傷寒大承氣湯證。腹滿實痛。調胃承氣證。譫語下利。小承氣湯證。內熱不便三者合而為一。

此下劑也。

琥按云。岐子保命集云。凡治傷寒。發表有淺深。攻里有微甚。承氣攻里。立法有三。大承氣者。濃樸苦溫去痞。

枳實苦寒泄滿。芒硝咸寒而能軟堅。大黃苦寒。能泄實。痞滿燥實四證全。則可用。故曰大承氣湯。小承氣者。大黃苦寒泄實。濃樸苦溫去痞。痞實兩全。可用也。故曰小承氣湯。按此段。少枳實泄滿句。調胃承氣者。大黃苦寒泄實。芒硝咸寒而能軟堅。潤燥。甘草甘平和其中。燥實堅三證全者。可用。故曰調胃承氣湯。攻里之不同若此。又按王海藏。

此事難知云。假令調胃承氣證。用大承氣下之。則愈后元氣不復。以其氣藥犯之也。大承氣證。用調胃承氣下之。則愈后神癡不清。以其氣藥無之也。小承氣證。若用芒硝下之。則或下利不止。變而成虛矣。三湯之不可亂投又若此。今宣明方合而為一。猶曰此俱系瀉陽明胃府實熱之藥。只須學人臨證增損用之。不致大誤。至陶氏殺車槌方。復加柴胡黃芩芍藥。改名六一順氣湯。而云用此以代三承氣。及大柴胡。大陷胸等湯之神藥。以致后醫罔顧病患上中下三焦氣血虛實。

一概合用。其流禍至今更甚。不亦悲夫。

(陶氏)黃龍湯

屬性:治有患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譫語。發渴。身熱。庸醫不識此證。但見下利。便呼為漏底傷寒。而用熱藥止之。

就如抱薪救火。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熱邪傳里。胃中燥屎結實。此利非內寒而利。乃日逐自飲湯藥而利也。直急下之。名曰結熱利證。身有熱者。宜用此方。

大黃 芒硝 枳實 濃樸 甘草 人參 當歸 年老氣血虛者。去芒硝。

水二鐘。姜三片。棗子二枚。煎之后再加桔梗。一沸。熱服為度。

琥按上方。即前三一承氣湯中。加人參當歸也。以病患氣血虛。故加此二味藥。方后再加桔梗者。以其能引大黃等藥。上至胸中至高之分而成功。此潔古法也。雖然。愚曾細評此方。為不可用之劑。及見今醫用之。而病患無一效者。

何也。夫人身之中。一陰陽耳。陰陽之分。一氣血耳病熱之人。皆陽有余。而陰不足。乃知其氣。必實。其血必虛。所以病機氣宜中。有當歸承氣湯方者。用之以補血而益陰也。若加人參。則徒助有余之陽氣。而邪熱愈盛。故少則無濟于病。多則必致殺人。問或有用之而效者。必參少而諸瀉藥之力也。俗醫不曉此義。至有用此湯。而人參加至一二兩者。

此正所云抱薪投火。誤人于必死也。

或問氣虛人。豈無患熱病者。余答云。氣虛者。陽虛也。陽虛之人。多病中寒。其病傷寒者。皆精血少而水虛。是為陰虛。故不勝傷寒之邪熱耳。據上主療云。譫語發渴身熱。胃中燥屎結實。此數者。皆陽有余而陰不足之證。陶氏猶以為氣虛而用人參。抑何不明理。而自相矛盾歟。

(琥)總按上古今諸名家。治陽明病方論。雖與仲景之法。互相變通。然亦不可執用。須臨證。參合加減施之。則庶乎其不瘥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京山县| 青铜峡市| 永胜县| 宜兰县| 三台县| 湘阴县| 咸宁市| 眉山市| 都兰县| 怀仁县| 连云港市| 蒙阴县| 孟州市| 岗巴县| 黔东| 平泉县| 基隆市| 延长县| 乐山市| 衡阳市| 东安县| 田阳县| 福安市| 如皋市| 台安县| 沙田区| 六盘水市| 章丘市| 合江县| 武宣县| 星子县| 海城市| 芦山县| 临江市| 莎车县| 湘潭县| 乐都县| 天长市| 聂荣县| 台州市| 新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