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辯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下

屬性:(此系仲景原文)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何謂藏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藏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此言結胸病狀。與藏結雖相似而各別。故仲景設為問答以辯之。夫結胸藏結。何以云。太陽病。以二者皆太陽病誤下所致也。蓋結胸病。始因誤下。而傷其上焦之陽。陽氣既傷。則風寒之邪。乘虛而入。上結于胸。按之則痛者。胸中實也。寸浮關沉者。風與寒氣相結。而為實之診也。若藏結病。則不然。其始亦因誤下。而傷其中焦之陰。陰血既傷。則風寒之邪。亦乘虛而入。內結于藏。狀如結胸者。以藏氣不平。逆于心下故也。飲食如故者。胸無邪阻而胃中空也。時時下利者。藏虛邪結。不能運化。胃中之水谷。不泌別。不厘清。因偏滲于大腸而作利也。寸浮關沉者。結胸脈也。今診關脈。兼得小細緊者。則是藏虛。而風寒之邪。內結可知。舌上白苔者。經云。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今者苔滑。則是舌濕潤而冷也。此系誤下太過。而變成藏寒之證。故難治也。愚按結胸證。其人本胃中挾食。下之太早。則食不能去。外邪反入。結于胸中。以故按之則痛。不能飲食。藏結證。其人胃中本無食。下之太過。則藏虛邪入。冷積于腸。所以狀如結胸。按之不痛。能飲食。時下利。舌上苔滑。此非真寒證。乃過下之誤也。結胸證。治見下。藏結證。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可刺關元穴。愚以若用刺。不若用艾灸之。)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此承上文申明藏結病。所以難治之故。夫藏結雖系太陽病誤下所致然既下之后。已無惡寒發熱之證。是無太陽表熱也。不往來寒熱。是無少陽半表半里之熱也。其人反靜。是無陽明里熱也。舌上苔滑。是胸中寒。而丹田并無熱也。惟其無熱。故不若結胸證之可攻而難治也。愚以藏結本無可下之證。成注云。于法當下者誤。補亡論郭白云云。藏結無陽證。不可攻者。宜刺關元穴。愚以藏結病。表里皆寒。無熱可泄。若用刺法。是為認證不明。謬矣。故宜用艾灸之。)(附例)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此條乃藏結死證。醫人不可不知也。素有痞。謂其人平素先有痞積。伏于脅下。又因新得傷寒。誤行攻下。成注所云。邪氣入里。與宿積相合。使藏真之氣。結而不通。致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此為死證。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此推原結胸病。并及于痞病之因也。仲景云。太陽病當一二日發。太陰病當四五日發。此病發于陽。與發于陰之謂。病發于陽。邪猶在經。為不可下。反下之。則陽經邪熱。入于胸中。因作結胸。病發于陰。邪未入府。亦不可下。反下之。則陰經邪熱。入于心下。因而作痞。痞者。氣塞而不通泰也。尚論篇云。二證皆由下早。皆是熱入。其不言痞者。省文以見意也。愚以痞非太陽證。然其邪。亦由太陽而傳于太陰。復因誤下而作痞。故并入太陽篇中。)結胸者。項亦強。如柔 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此先就結胸之最劇者。議其治也。夫結胸證。至項強。則其邪緊結于胸。胸中滿實。其勢常昂。有似反張之狀。故云。如柔 也。下之則和者。言邪實去。則胸中和而項自舒之意。成注云。與大陷胸丸下結泄滿。愚按 有剛柔二證。皆頸項強急。今則結胸證。如其狀。故曰亦也。或問項強。何以不云如剛 。余答云。剛 無汗。柔 有汗。結胸證。既項強矣。若不云如柔 。恐醫人認以為太陽經風寒之邪未解。反疑其當用發汗之藥。殊不知項雖強。表證已解。里證甚急。治法宜下。曰如柔 狀者。蓋言有汗而非外邪之項強也。)

大陷胸丸方

屬性:大黃(半斤) 葶藶(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上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人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成注云。大黃芒硝之苦咸。所以下。熱。葶藶杏人之苦甘。所以泄滿。甘遂取其直達。白蜜取其潤利。皆以下泄實滿之物也。

琥按大陷胸湯。止硝黃甘遂三物。茲方中更加葶藶杏人白蜜。是名雖為丸。比湯倍有力焉。大抵結胸證。水逆于肺。

喘脹胸滿者。宜用之。陷胸名義詳下湯方中。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結胸證。寸脈雖浮。關脈必沉。為邪熱結里。里實。所以可下。今者其脈浮大。浮為在表。大為虛。是在表之邪猶未盡。胸中之結猶未實。下之是重虛其里。表邪盡入。所以主死。醫人不可不以此為戒也。按此條證。仲景既云不可下。則是當用何藥。補亡論常器之云。可與增損理中丸。如未效。用黃連巴豆搗如泥。封臍上。灼艾灸熱漸效。愚以上證。雖未全結。終是里實之證。理中丸太補。不可用也。又灼艾法。亦未妥。)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成注云。結胸證悉具。邪結已深也。煩躁者。正氣散亂也。邪氣勝。正氣虛。即不下。亦主死也。或云煩躁者。里證急也。下之。庶有可生之理。尚論篇云。煩躁為津液已竭。胃氣垂絕之征。醫人于此。寧莫投藥。可免病家之咎。)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 。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

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太陽中風之脈本浮。其兼動數者。動為痛。數為熱為虛也。風熱外盛。則頭痛發熱。衛氣虛。膚腠空疏。故睡則盜汗微出也。脈動數而汗出。似乎表解。邪欲傳里。故以惡寒為反也。醫人不知表未解。反誤下之。動數之脈變遲。脈遲。則表邪乘虛入里。已結于胸膈間矣。膈內拒痛者。膈中之氣。與邪氣相拒而作痛也。胃中空虛者。胃家之真氣。因誤下而致虛也。客氣者。邪氣也。短氣者。真氣短促也。陽氣者。即客氣之別名也。胃家真氣既虛而短。則客邪之氣方盛。內動于膈。因發躁煩而熱。必中懊 不寧。此為陽邪內陷。熱蒸成濕。濕熱相結而堅實。以故心下硬。成結胸也。治法。宜大陷胸湯以下結熱。夫曰膈內。曰心中。曰心下。皆胸之分也。名曰結胸。其邪實陷于胃。胃中真氣虛。斯陽邪從而陷入于胸。作結硬之形也。其有邪雖入胃。而胸不至結者。胃中邪熱不能外泄。此為熱不得越。但上升于頭而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劑者。分也。言至頸。則汗分而還。于身則無汗也。小便不利者。胃中邪熱。氣蒸濕積而成水。思欲下泄而不得也。胃屬土。其色黃。濕熱不得下泄。郁于內。必見于外。故至發黃也。補亡論常器之云。發黃者。與茵陳蒿湯。煎茵陳濃汁。調五苓散。亦可。)

大陷胸湯方

屬性:大黃(六兩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成氏明理論云。結胸由邪在胸中。處身之高分。邪結于是。宜若可汗。然所謂結者。若綁定之結。不能分解者也。

諸陽受氣于胸中。邪氣與陽氣相結。不能分解。氣不通。壅于心下。為硬為痛。是邪正固結于胸中。非虛煩膈實之所同。

是須攻下之物可理。低者舉之。高者陷之。以平為止。結胸為高邪陷下以平之。故治結胸曰陷胸湯。甘遂味苦寒。苦性泄。寒勝熱。雖曰泄熱。而甘遂又若夫間之遂。直達之氣。陷胸破結。非直達者不能透。是以甘遂為君。芒硝味咸寒。

內經曰咸味下泄為陰。又曰咸以軟之。氣堅者以咸軟之。熱勝者。以寒消之。是以芒硝為臣。大黃味苦寒。將軍也。蕩滌邪寇。除去不平。將軍之功也。陷胸滌熱。是以大黃為使。利藥之中。此為駛劑。傷寒錯惡。結胸為甚。非此湯則不能通利。大而數少。取其迅疾。分解結邪。此奇方之制也。

琥按上成氏云。甘遂若夫間之遂。考周禮。凡治野。夫間有遂。注云。自一夫至千夫之田。為遂溝洫澮。所以通水于川。遂者。通水之道也。廣深各三尺曰遂。則是甘遂乃通水之要藥。陷胸湯中以之為君。乃知結胸證。非但實熱。此系水邪結于心下故也。或問水邪從何而來。余答云。足太陽本寒水之經。其邪正盛于表。醫人反誤下之。邪因內陷。斯時水氣。即隨經而入。況邪熱郁于胸中。其上蒸之氣。亦可成水。所以陷胸湯丸用甘遂葶藶。非究心醫道者。不能識其奧義也。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此言結胸證。亦有不因誤下而成者。如傷寒六七日。邪熱傳里。填實胸中。脈沉而緊。緊固為傷寒之脈。然其脈不浮。則知緊非外來之寒矣。夫沉為在里。緊為痛為實。今心下痛。按之其硬如石。故脈沉而緊也。成注云。與大陷胸湯以下結熱。或問脈沉緊。焉知非寒實結胸。余答云。胸中者。陽氣之所聚也。邪熱當胸而結。直至心下。石硬且痛。則脈道不但沉緊。甚至有伏而不見者。醫人烏可以脈沉緊為非熱也。大抵辯結胸之法。但當證書。最為有準。)(附后例)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云云至)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此條系少陽證。后雖用大陷胸湯。要其人水結胸脅。胸脅者。少陽部分也。正文與注俱見后第七卷少陽篇中)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

大陷胸湯主之。(日晡所句內臺方議作日晡所發義甚通。重發汗。謂大發汗也。晡。日加申時也。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內外津液俱亡。邪熱里結。以故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渴。日晡潮熱。少腹硬滿。全是陽明府實之證。止日晡時。所有潮熱甚小。且從心胸之間。下至少腹。手不可近而痛。乃知其病為太陽結胸。兼陽明里實證。成注所云。一腹之中。上下邪氣皆盛是也。故與大陷胸湯以下其邪。)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此言結胸證。有大小之分也。小結胸。結在心下。不比大結胸之高在心間。且下至少腹也。按之則痛。比大結胸之不按亦痛較輕也。大結胸雖有浮脈。必兼沉緊。此則脈浮而但滑。成注云。知熱未深結也。故與小陷胸湯。以滌胸中結熱。)

小陷胸湯方

屬性: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栝蔞實(大者一個)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云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琥按成注云。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黃連栝蔞實之苦寒以泄熱。半夏之辛以散結。三物性味雖平。尚論篇稱其泄熱散結。亦能突圍而入。所以名為小陷胸湯也。大抵此湯。病患痰熱內結者。正宜用之。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協協同合也。太陽病二三日。此為表邪正盛之時不能臥。但欲起者。此邪傳于胸。心下熱結。氣上壅。故不臥欲起也。心下熱結。似乎可下。然脈微弱者。此其人本有寒分。寒分者。痰飲也。以痰飲本寒。故曰寒分。有痰飲。則心下雖結。熱未全實。如反下之。則邪熱乘虛。必盡入里而利。若利止。隨作結胸。如下之而利不止者。醫工不識。猶以為邪結未盡。至四日復下之。則邪熱不能上結。下陷于腸胃之間。因協熱而作利也。愚按若利止作結胸。仲景自有陷胸湯主之。其脈微弱者。本有寒分。補亡論常器之云。可增損理中丸。以其人平素有寒痰故也。殊不知有寒痰而復結邪熱。理中丸猶為妥。復下之作協熱利。常氏又云。宜白頭翁湯。)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胜县| 大连市| 铁岭市| 忻州市| 申扎县| 德惠市| 璧山县| 垣曲县| 云和县| 临高县| 鄂尔多斯市| 临潭县| 高平市| 如东县| 沁阳市| 厦门市| 巴南区| 平顺县| 肃宁县| 霞浦县| 莲花县| 克什克腾旗| 朔州市| 罗城| 南宫市| 辽宁省| 青田县| 德州市| 东山县| 安泽县| 通州市| 邢台市| 千阳县| 赤水市| 廉江市| 平泉县| 南华县| 永定县| 错那县| 抚州市| 东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