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辯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

屬性:(此系仲景原文)太陽病項背強囗囗囗囗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太陽病項背強。囗囗囗囗前于反汗出條下已注明。今則無汗惡風。此原系太陽中風表實之證。欲傳入陽明也。內臺方議云。項背強。囗囗囗囗然惡風。乃有風在表而不得散。只因無汗是兼有寒邪。故于桂枝加葛根湯方中。更加麻黃。而改名曰葛根湯方也。)

葛根湯方

屬性: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成注云。本草言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此以中風表實。故加二物于桂枝湯中也。愚謂傷風惡風。此亦太陽傷風證。因無汗故加麻黃。因囗囗囗囗然拘強。故用葛根為君。)或問予仲景法太陽病無汗者。為傷寒表實。何以不竟用麻黃湯。愚謂傷寒表實。必惡寒而喘。此則不喘。知非麻黃證。故湯中不用杏人。且仲景云。囗囗囗囗無汗惡風。明系是中風表實證。故于桂枝湯中加麻黃葛根也。

或又問云。同是太陽無汗。何以別其為中風表實。且傷寒亦有惡風者。不必拘拘于傷風始惡風也。愚意以傷寒表實。

是絕無汗。故惡寒發(fā)熱而加喘。中風表實是欲汗出而不得。故項背強囗囗囗囗然而惡風。以是而別。其為中風表實也。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傷寒有合病。有并病。成注云。本太陽病不解。并于陽明者。謂之并病。其合病者。喻氏尚論篇云。兩經之證。各見一半。如日月之合朔。故云。合也。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太陽惡寒發(fā)熱頭項強痛等證。與陽明熱渴目疼鼻干等證。同時均發(fā)。無有先后也。陽邪之氣交合。而病甚于表。表邪既甚。則里氣決不相和。太陽之里為膀胱。其腑主水。陽明之里為胃。其腑主谷。二腑之氣不和。則水谷雖運化而不厘清。所以必自下利也。治法與葛根湯。以發(fā)散二經中合病之表邪。而利自止。按成注云。里氣不和。下而不上者。當病利。仲景法。用葛根湯者。乃發(fā)中有升舉之義。又按成注云。寒邪氣甚。客于二陽。二陽方外實而不主里。則里氣虛。故必下利。愚以里氣虛即為不和。不可作真虛看。內臺方議云。此條病用此方。乃內外均解之劑。葛根性甘平。能祛風。行于陽明之經。用之為君。麻黃為臣。輔之發(fā)汗。解太陽之表。桂枝芍藥為佐。通行于營衛(wèi)之間。甘草大棗之甘。生姜之辛。以通脾胃之津液。為使。是為內外均解。愚以芍藥。雖為今醫(yī)治下利之藥。得桂枝既外行于營。甘草雖能和中。姜棗雖健脾胃。行津液。要之于此湯中用之。不過是辛甘發(fā)散之劑。初非治下利之藥也。或問成注云。寒邪氣甚。客于二陽。內臺方又云葛根性甘平。能祛風行于陽明之經。究竟此條合病。是風是寒。愚以此條病。系風寒兩傷之證。尚論篇以此條病主寒。下條病主風。且以上葛根湯。即桂枝湯內加葛根。不用麻黃者。是為大失仲景之旨。內臺方疑問云。經云。下利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脹滿。今此下利。又發(fā)汗者。何也。答曰。少陰病下利清谷者。為里虛。若更發(fā)汗。則脾虛而脹。今此太陽證未罷。或有頭痛惡風寒。證尚在表。其脈尚帶浮。便傳入陽明。有口渴身熱等證。必自下利也。必須此方微發(fā)汗而散表邪。中有葛根。以除陽明之邪也。若是諸證發(fā)熱。兼有里而脈浮者。此方最善。愚按上云傳入陽明。此與并病無異。內臺為合病作解。其言亦誤。)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此條合病。亦風寒兩傷之證。風寒之邪交合。而病甚于表。表病。則里氣亦不和。成注云。里氣上逆而不下者。但嘔而不下利。愚以其人胸中必有停飲故也。仲景法。與葛根湯。以發(fā)散二經之邪。加半夏以下氣散飲。按條辯云。此條病以見太陽陽明中風之不同。與上條傷寒下利之證。互相發(fā)明。寒為陰。陰氣主下降。故下利。風為陽陽氣主上逆。故作嘔殊不知傷寒之證。郁熱于里。胸中兀兀欲吐而作嘔者甚多。非比中寒之證而云必自下利也。又中風之證。木來侮土。胃氣下注。腸鳴而作利者亦不少。未必皆風氣上壅。而作嘔逆也。蓋上條乃病患腸中有食積。故下利其不治。下利者以風寒方甚于表也。此條乃病患胸中有停飲。故作嘔其兼治作嘔者。以半夏同一辛散。且無礙于風寒。故加之也。)

葛根加半夏湯方

屬性: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湯泡去黃汁焙干秤)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琥按上條病證與治法。諸家之注。亦不過隨文作解。活人書但制小其劑。而于湯中藥味不敢增損。愚以上條病。

既云嘔矣。其人胸中能免滿逆之證乎。湯中半夏固宜加矣。而甘草大棗之甘。能不相礙乎。愚注仲景書。發(fā)明仲景方。

究不敢執(zhí)之以治病者。正為此耳。或云。方中止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已有生姜三兩。復加半夏半升。于嘔家又何礙。

斯言實合仲景用藥之旨。

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本太陽桂枝證。醫(yī)人不投桂枝湯。反用藥下之。成注云。虛其腸胃。為熱所乘。遂利不止。按此亦非腸胃真虛證。乃胃有邪熱。下通于腸而作泄也。脈促者脈經云。脈來數時。一止復來曰促。此為陽獨盛之脈也。脈促見陽。知表未解。但此言表。乃陽明經病。非猶太陽桂枝之表證也。喘而汗出者。亦陽明胃腑。里熱氣逆所致。此非太陽風甚氣壅之喘。亦非桂枝湯證之汗出也。故與葛根黃連黃芩湯。以解陽明表邪。清胃腑里熱。)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屬性: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炙) 黃芩(二兩) 黃連(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琥按成注引經云。甘發(fā)散為陽。表未解者。散以葛根甘草之甘。愚以葛根味甘而帶辛。成氏不言辛者。乃缺義也。

又云。苦以堅里。里氣弱者。堅以黃芩黃連之苦。愚以腸胃協熱。陽邪亢盛則陰氣自弱。芩連雖非補藥。其力能抑陽而扶陰。陰氣得扶。則利自止。喘自息。成氏云。苦以堅里者。乃固其人腸胃中陰氣之謂也。

琥又按內臺方議此湯云。用葛根為君。以通陽明之津而散表邪。黃連為臣黃芩為佐。以通里氣之熱。降火清金而下逆氣。此即解成注云。喘而汗出者。乃因喘而汗出。即里熱氣逆所致故也。又云甘草為使。以緩其中而調和諸藥。總而論之。此方亦能治陽明大熱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之人熱喘者。取用無窮也。

琥按上方。乃治陽明病內外挾熱。表里均解之劑。其入太陽篇者。是因桂枝證誤下之所致也。或問利既不止。何以不用五苓等藥。愚以下焦蓄水。小便不利。此太陽府病也。方可用五苓等利水之藥。今陽明病。腸胃協熱而利。大腸為手陽明。胃為足陽明。陽明本燥化。燥金之性。喜寒惡熱。故湯中用芩連。不過順其性以救腸胃之熱。故尚論篇亦云。

不治利而利自止也。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此太陽傷寒也。成注云。寒則傷營。頭痛身疼腰痛。以致牽連骨節(jié)疼痛者。太陽經營血不利也。內經曰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者。寒在表也。愚以寒邪在表。皮膚閉而為熱。則其人當無汗。而惡風寒。今但言惡風者。乃缺文也。喘者。氣逆也。肺屬氣。外主皮毛。今者毫毛傷寒。氣而畢直。皮表發(fā)熱。汗不得泄。則肺葉必張。舉而作喘。仲景用麻黃湯者。專以發(fā)太陽經無汗之傷寒也。)

麻黃湯方

屬性: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人(七十個泡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 粥。

余如桂枝法將息。

成氏明理論云。本草言輕可去實。即麻黃葛根之屬。實為寒邪在表。皮腠堅實。圣濟經曰。汗不出而腠密。邪氣勝而表實。輕劑所以揚之。麻黃味甘苦。用以為君者。以麻黃為輕劑。而專主發(fā)散也。桂枝為臣者。以風邪在表。而膚理疏者。必以桂枝解其肌。今寒邪在經。表實而腠密。非桂枝所能獨散。必專麻黃以發(fā)汗。而桂枝所以為臣也。內經曰。

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辛苦者。茲是類歟。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溫。用以為佐使者。內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者。營之主也。傷寒營勝衛(wèi)固。血脈不流。必用味甘之物以緩之。故以甘草杏人為之佐使。且桂枝湯主中風。

風則傷衛(wèi)。風邪并于衛(wèi)。則衛(wèi)實而營弱。仲景所謂汗出惡風者。此為營弱衛(wèi)強。故桂枝湯佐以芍藥。用和營也。麻黃湯主傷寒。寒則傷營。寒邪并于營。則營實而衛(wèi)虛。內經所謂氣之所并為血虛。血之所并為氣虛者是矣。故麻黃湯佐以杏人。用利氣也。

琥按上成氏論云。寒邪并于營。則營實而衛(wèi)虛。若然。則是仲景所云。無汗惡風者。推其意蓋云。營實故無汗。衛(wèi)虛故惡風。但不知中風之證。為衛(wèi)實矣。何由而仲景桂枝湯證。仍然惡風而復惡寒邪。由是而知成注言實者。乃邪氣之實也。

或問云。成注言實。皆由邪氣之實。則是成注言虛。當是正氣之虛。即其引內經之言以證寒傷營云。血之所并為氣虛。其說非真虛邪。余曰。不然。傷寒無汗。營中之邪固實。雖云。惡風。要之衛(wèi)中之氣。亦不可以言虛。如果系真虛。

豈堪麻桂之發(fā)散乎。學人讀仲景書至此。須當以意會之。或又問。仲景法無汗不可。服桂枝。今麻黃湯內復用桂枝者。

何也。余答云。按仲景法。無汗不得服桂枝湯。以其中有芍藥姜棗也。夫傷寒無汗為表實。表實者。津液內固而不外泄。

故禁用芍藥以收斂津液。且使寒邪不得外散。津液既不得泄。更用姜棗以升生脾胃中之津液。尤為無為。其用生姜固無害。若大棗則過于溫補。恐非表實之證所宜。今麻黃湯內用桂枝者。以寒傷營。桂枝亦營中藥。能通血脈而發(fā)散寒邪。

兼佐麻黃而瀉營衛(wèi)中之邪實。蓋風寒在表。營衛(wèi)俱實。肌膚燎熱。頭疼項強。腰脊痛。骨節(jié)不利。惡寒無汗者必須用之。

其湯中用杏人者。以利喘也。用甘草者。和營衛(wèi)也。且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炙甘草有補虛之義。大抵古人用疏利之藥。

必少兼補藥。有如調胃承氣湯中。亦用炙甘草。即此意也。仲景此方。乃冬月正傷寒。太陽經發(fā)表的藥。后學如辯證精切。何難遵而用之。

琥按方后云。不須 粥成注無解。條辯云。麻黃發(fā)汗有專功之能。故不須 粥之助。愚以寒傷于外。熱郁于內。邪熱氣逆而發(fā)喘。其人本不能食。若強以稀粥與之。纘論所云。反增其劇也。斯仲景不須 粥之意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西市| 辉南县| 开江县| 鄂尔多斯市| 金溪县| 吴川市| 石柱| 方正县| 保靖县| 红原县| 冕宁县| 昌宁县| 临西县| 赞皇县| 盖州市| 武强县| 屏边| 柯坪县| 且末县| 无极县| 渭源县| 新津县| 仙游县| 漠河县| 西贡区| 明星| 长汀县| 即墨市| 高阳县| 灵川县| 大庆市| 盐亭县| 怀仁县| 龙口市| 稻城县| 惠安县| 宜章县| 嫩江县| 新郑市| 武安市| 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