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 溫病指南
  • 婁杰
  • 7646字
  • 2015-12-27 00:35:24

濕溫上焦篇

(溫疫同法。暑溫伏暑附)濕溫初起。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舌白不渴。胸悶不饑。午后身熱。脈弦細(xì)而濡者。邪在上焦氣分也。

三仁湯主之。(按濕溫病。發(fā)表則神昏。攻下則洞泄。滋陰則濕愈重。只能以辛開淡滲徐徐療治。勿求急功。以濕邪柔膩。

勢雖緩而難速愈也。)三仁湯杏仁(二錢五分) 飛滑石(三錢) 白通草(一錢) 白蔻仁(一錢) 竹葉(一錢) 濃樸(一錢) 生苡仁(三錢) 半夏(二錢五分) 甘瀾水煎服。苔黃有熱者蔻仁易蔻皮。邪在經(jīng)絡(luò)一身牽痛者加防己(一錢五分桂枝水炒) 秦艽(二錢酒炒)濕溫惡寒足冷。服溫散藥。其寒更甚者。陽為濕郁不能外達(dá)下行也。通陽利竅湯主之。

通陽利竅湯蘆根(五錢) 白通草(五錢)水煎。乘熱服之。即津津得汗而解。濕溫神昏譫語。舌苔黃膩者。濕熱盤踞氣分內(nèi)蒙包絡(luò)也。杏仁,芥子湯主之。

杏仁芥子湯杏仁(三錢) 白芥子(一錢五分) 木通(一錢五分姜水炒) 黃連(八分鹽水炒) 連翹(二錢) 梔子(一錢五分) 滑石(三錢) 蘆根(一錢五分) 竹葉(一錢) 茯苓(三錢)半夏(二錢)水煎服。

濕溫神昏譫語舌赤無苔者。邪傳心包。化燥傷陰內(nèi)竅將閉也。金蒲湯主之(最忌陰寒柔膩之品。)金蒲湯犀角(一錢五分) 郁金(一錢五分) 連翹(三錢) 銀花(三錢) 鮮石斛(三錢) 鮮菖蒲(三錢) 鮮生地(二錢) 鮮竹葉(一錢五分) 蘆根汁(三錢沖) 竹瀝(二錢沖) 生姜汁(一滴沖)水煎服。

濕溫誤表以致神昏四肢厥逆者。邪陷心包。循經(jīng)入絡(luò)也。加減清宮湯煎送至寶丹。或紫雪丹。

加減清宮湯犀角(一錢) 連翹心(三錢) 元參心(二錢) 竹葉心(二錢) 銀花(二錢) 赤小豆皮(三錢)至寶丹(見前) 紫雪丹濕證初起。神志模糊。不能言語。舌苔白膩者。寒濕相搏。內(nèi)蒙清竅也。杏仁桔梗湯主之。(此條以舌苔白膩。斷為寒濕。可與前三條參觀。故附于此。)杏仁桔梗湯杏仁(三錢) 桔梗(二錢) 細(xì)辛(三分) 白芥子(一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通草(一錢)水煎服。

溫疫盛行之時。陡然得病。憎寒壯熱。頭痛身痛。若不可支。午后益甚。舌苔白膩如積粉。板貼不松。脈象極數(shù)。

或沉伏者。疫毒由人傳染。自口鼻入踞募原也。達(dá)原飲主之。(體弱者。先以銀翹散透解如不效。再用達(dá)原飲。)達(dá)原飲濃樸(一錢) 草果(五分) 知母(一錢) 白芍(一錢) 黃芩(一錢) 甘草(五分) 檳榔(二錢)水二杯煎八分。午后服。(如服后煩燥者。欲作戰(zhàn)汗也。得汗則解。)濕溫喉阻咽痛者。邪閉肺氣也。銀翹馬勃散主之。

銀翹馬勃散連翹(三錢) 牛蒡子(二錢) 銀花(一錢五分) 射干(一錢) 馬勃(一錢)水煎服。 咽喉不痛但覺阻甚者加滑石(二錢) 桔梗(一錢五分) 葦根(一錢五分)太陰濕溫痹郁而噦者。(俗名呃忒)上焦清陽氣郁也。宣痹湯主之。

宣痹湯枇杷葉(二錢) 郁金(一錢五分) 射干(一錢) 白通草(一錢) 香豉(一錢五分)水煎服。

太陰濕溫喘促者。濕熱蒸痰阻滯氣分也。加味千金葦莖湯主之。(寒飲不在此例)加味千金葦莖湯葦莖(二錢五分) 苡仁(二錢五分) 桃仁(一錢) 冬瓜仁(一錢) 杏仁(一錢五分)滑石(一錢五分)水煎服。

暑溫初起頭。痛身熱。面赤心煩。口渴汗出。右脈洪大者。暑傷上焦手太陰氣分也。加味天水散主之。如右脈洪數(shù)有力。口渴甚。汗大出而喘者。金被火刑也。白虎湯主之。脈洪大而芤者。氣虛也。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身重者。濕也。

白虎加蒼術(shù)湯主之。(蒼術(shù)燥烈。陰虛人禁用。當(dāng)以淡滲之品代之。)加味天水散杏仁(二錢) 竹葉(一錢) 連翹(二錢) 鮮葦根(三錢) 銀花(三錢) 滑石(三錢)鮮荷葉(一角) 鮮扁豆花(三錢) 甘草(五分)水煎服。

微惡寒者加薄荷葉(一錢) 惡心嘔吐加藿香(一錢) 姜炒川連(五分)白虎湯(見前) 白虎加人參湯(見前)白虎加蒼術(shù)湯即于白虎湯內(nèi)加蒼術(shù)(一錢)手太陰暑溫。右脈洪大。頭痛身熱。面赤心煩口渴。凜凜畏寒。而汗不出者。暑為寒束也。新加香薷飲主之。(服后微得汗。即勿再服。恐香薷重傷其表也。)新加香薷飲香薷(一錢) 銀花(一錢五分) 鮮扁豆花(一錢五分) 濃樸(一錢) 連翹(一錢)水煎服。不汗再作服。

暑溫四肢倦怠。精神減少。身熱氣高。心煩溺黃。口渴自汗脈虛者。王氏益氣湯主之。暑邪已凈氣虛倦怠。口渴汗多。脈散大欲脫者。生脈散主之。(如暑邪未凈。萬不可用生脈散。用之必喘滿難治。)王氏益氣湯(王孟英因東垣清暑益氣湯。無清暑之實。故立此方。)西洋參(三錢) 石斛(三錢) 麥冬(二錢) 竹葉(二錢) 荷梗(一錢) 知母(二錢) 甘草(八分) 西瓜翠衣(三錢) 粳米(三錢)水煎服。 熱甚者酌加炒山梔。

生脈散人參(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不去心) 五味子(五分)水煎服。

暑溫余邪未清。但頭微脹。目不了了者。清絡(luò)飲主之。

清絡(luò)飲鮮銀花(二錢) 鮮荷葉邊(二錢) 西瓜翠衣(二錢) 絲瓜皮(二錢) 鮮扁豆花(一枝) 鮮竹葉心(二錢)水煎服。凡暑傷肺經(jīng)氣分之輕證。皆可用之。手太陰暑溫。咳而無痰。聲清亮者。熱傷肺絡(luò)也。一加清絡(luò)飲主之。

一加清絡(luò)飲即于清絡(luò)飲原方內(nèi)加甘草(一錢) 桔梗(二錢) 甜杏仁(二錢) 麥冬(三錢)暑溫發(fā)寒熱。舌白不渴吐血者。表里氣血俱病也。名曰暑瘵。二加清絡(luò)飲主之。

二加清絡(luò)飲即于清絡(luò)飲原方內(nèi)加滑石(三錢) 苡仁(三錢) 甜杏仁(三錢) 兩太陰暑溫。咳嗽聲重痰多不甚渴。或渴不多飲者。暑溫而兼停飲也。加味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加味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二錢五分) 茯苓(二錢) 濃樸(一錢) 生姜(一錢五分) 杏仁(一錢)甘瀾水煎溫服脈虛夜寐不安。煩渴面赤。時有譫語。目常開不閉。或喜閉不開者。暑入手厥陰心包也。清營湯主之。(如舌苔滑白。乃濕重也。當(dāng)按濕溫法治之。)手厥陰暑溫。身熱不惡寒。神昏時時譫語者。牛黃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小兒暑溫。身熱卒然痙厥者。名曰暑癇。清營湯主之。(熱初入營。肝風(fēng)內(nèi)動。手足螈 者。加鉤藤丹皮羚羊角。)亦可少與紫雪丹。大人暑癇治法亦同。

清營湯犀角(一錢五分) 生地(二錢五分) 元參(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丹參(一錢) 竹葉心(一錢) 銀花(一錢五分) 黃連(一錢二分) 連翹(一錢連心用)水煎服。

牛黃丸 紫雪丹(見前)長夏受暑。過夏而發(fā)。頭痛微惡寒。面赤煩渴。舌白脈濡而數(shù)者。無論秋冬皆為太陰伏暑。加減銀翹散主之。

銀翹散(見前)舌白口渴無汗。照原方去牛蒡子元參加杏仁泥(二錢) 飛滑石(三錢) 胸悶加郁金(一錢五分) 香豉(一錢五分) 嘔而痰多者加半夏(二錢) 茯苓(二錢) 小便短加苡仁(二錢五分) 通草(一錢五分)舌赤口渴無汗。照原方加生地(二錢) 丹皮(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照原方去牛蒡子元參芥穗加杏仁(二錢) 生石膏(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太陰伏暑。舌白汗多。口渴甚脈洪大者。仍用白虎湯。脈虛大而芤者。仍用人參白虎湯。舌赤口渴汗多者加減生脈散主之。

白虎湯 人參白虎湯(見前)加減生脈散沙參(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五味子(五分) 丹皮(一錢) 細(xì)生地(一錢五分)水煎服。

濕溫中焦篇

(溫疫同法。暑溫伏暑附)濕熱上焦未清。因中陽素虛。或誤用攻下。以致神識如蒙。舌滑脈緩者。里虛內(nèi)陷也。人參瀉心湯主之(按濕證亦舌滑脈濡緩不可以此定為虛象。必須細(xì)加審辨。實系因虛邪陷者方可用此方。若辨認(rèn)未真。萬勿輕用。)人參瀉心湯人參(一錢) 干姜(一錢) 黃連(八分) 黃芩(一錢) 枳實(五分) 生白芍(一錢)水煎服。

溫?zé)崾茏钥诒恰S赡荚弊咧械馈2火嚥皇硻C(jī)竅不靈者。三香湯主之。

三香湯栝蔞皮(二錢) 桔梗(二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五分) 郁金(一錢五分) 香豆豉(一錢五分) 降香末(一錢八分)水煎服。

吸受穢濕。三焦分布。熱蒸頭脹身痛嘔逆。舌苔白渴不多飲。小便不通。神識昏迷者。表里經(jīng)絡(luò)臟腑。俱為濕熱所困也。先服牛黃丸。繼服茯苓皮湯。

牛黃丸(見前)茯苓皮湯茯苓皮(三錢) 生苡仁(三錢) 豬苓(二錢) 大腹皮(二錢) 白通草(二錢) 淡竹葉(一錢五分)水煎服。

陽明濕溫。氣壅為噦者。濕熱阻遏胃氣也。新制橘茹湯主之。

新制橘茹湯橘皮(三錢) 竹茹(三錢) 柿蒂(七個) 姜汁(三茶匙沖)水煎溫服 有痰火者加竹瀝栝蔞霜 有瘀血者加桃仁三焦?jié)裼簟k溥B腹脹。大便不爽者。升降失司。表里俱病也。一加正氣散主之。濕郁三焦。舌白脘悶身痛便溏。脈象模糊者。經(jīng)絡(luò)著濕也。二加正氣散主之。穢濕著里。舌黃脘悶。氣機(jī)不宣者。濕將化熱也。三加正氣散主之。穢濕著里。舌白滑。脈右緩者。濕阻氣分也。四加正氣散主之。穢濕著里。脘悶便泄者。脾胃俱傷也。五加正氣散主之。(末二條證屬寒濕。因同用正氣散。故列于此。)一加正氣散藿香梗(二錢) 濃樸(二錢) 杏仁(二錢) 茯苓皮(一錢) 廣皮(二錢) 神曲(一錢五分) 麥芽(一錢五分) 茵陳(二錢) 大腹皮(一錢)二加正氣散藿香梗(三錢) 廣皮(二錢) 濃樸(二錢) 茯苓皮(三錢) 木防己(三錢) 大豆黃卷(二錢) 川通草(一錢五分) 苡仁(三錢)三加正氣散藿香(三錢連梗葉) 茯苓(三錢) 濃樸(二錢) 廣皮(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滑石(五錢)四加正氣散藿香梗(三錢) 濃樸(二錢) 茯苓(三錢) 廣皮(一錢五分) 草果(一錢) 山楂(五錢炒) 神曲(二錢)五加正氣散藿香梗(二錢) 廣皮(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濃樸(二錢) 大腹皮(一錢五分) 谷芽(一錢) 蒼術(shù)(二錢)以上俱水五杯煎二杯分二次服(今人以藿香正氣一方。統(tǒng)治四時感冒而時令病情各有不同。未免互有妨礙。如此變通方絲絲入扣。為學(xué)人開無限法門。宜細(xì)玩之。)脈緩身痛。舌苔淡黃而滑。渴不多飲。或竟不渴。汗出熱解。繼而復(fù)熱者。內(nèi)外合邪。脾胃經(jīng)絡(luò)。兼困于濕也。黃芩滑石湯主之。

黃芩滑石湯黃芩(一錢五分) 滑石(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大腹皮(一錢) 白蔻仁(一錢)通草(五分) 豬苓(一錢五分)水煎服。

陽明濕溫。嘔而不渴者。濕多熱少也。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嘔甚而痞者。熱邪內(nèi)陷與停飲相搏也。一加半夏瀉心湯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三錢) 茯苓(三錢) 生姜(二錢)水煎服。

一加半夏瀉心湯半夏(三錢) 黃連(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五分) 生姜(一錢五分)水煎服。 虛者加人參大棗。

濕溫大便閉中脘微拒按而不硬。舌苔黃濃。脈象沉數(shù)者。無形濕熱。與有形渣滓相搏也。酒軍丸緩化之。(此證若用大劑攻下。必下利稀水。變?yōu)閴淖C。)酒軍丸酒煮大黃(四兩) 為末水泛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二錢。漸加至三錢。白開水送下。病重者每料加元明粉(一兩)脈洪滑面赤身熱頭暈。不惡寒。但惡熱。舌上黃滑苔。渴欲涼飲。飲不解渴。得水則嘔。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閉者。暑溫轉(zhuǎn)入陽明。水結(jié)在胸也。加味小陷胸湯主之。

加味小陷胸湯黃連(一錢) 栝蔞(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 半夏(二錢)急流水煎服。

陽明暑溫。脈滑數(shù)。不食不饑不便。濁痰凝聚。心下痞者。濕熱互結(jié)。阻滯中焦氣分也。二加半夏瀉心湯主之。

二加半夏瀉心湯半夏(三錢) 黃連(七分) 黃芩(一錢) 枳實(七分) 杏仁(一錢)水煎服。 虛者加人參(七分) 大棗(一個)陽明暑溫。口燥咽干。渴欲飲水。面目俱赤。舌燥黃。脈沉實者。濕氣已化。結(jié)熱獨存也。小承氣湯主之。

小承氣湯暑溫蔓延三焦。舌滑微黃者。邪在氣分也。三石湯主之。邪氣久留。舌絳苔少者。熱搏血分也。加味清宮湯主之。

神識不清者。熱閉內(nèi)竅也。先服紫雪丹。再服清宮湯。(照原方不加減。)三石湯飛滑石(一錢五分) 生石膏(二錢五分) 寒水石(一錢五分) 杏仁(一錢五分) 竹茹(一錢炒) 銀花(一錢五分,花露更妙) 金汁(半酒杯沖) 白通草(一錢)水煎服。

加味清宮湯即于清宮湯內(nèi)加知母(三錢) 銀花(二錢) 竹瀝(五茶匙沖)暑溫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悶。潮熱嘔惡。煩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濕熱交混。氣分閉結(jié)也。杏仁滑石湯主之。

杏仁滑石湯杏仁(二錢) 滑石(二錢) 黃芩(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黃連(六分) 郁金(一錢五分) 通草(八分) 濃樸(一錢五分) 半夏(二錢)水煎服。

濕溫下焦篇

(溫疫同法。暑溫伏暑附)濕溫久羈。三焦彌漫。神昏竅阻。少腹硬滿。大便不下者。濕郁下焦氣分也。宣清導(dǎo)濁湯主之。

宣清導(dǎo)濁湯豬苓(二錢五分) 茯苓(二錢五分) 寒水石(三錢) 晚蠶砂(二錢) 皂莢子(一錢五分,去皮)水煎服。

濕凝氣阻。三焦俱閉。二便不通者。腎中真陽為濕所困也。半硫丸主之。

半硫丸石硫黃 制半夏上二味各等分為細(xì)末。蒸餅為丸。梧子大。每服一二錢。白滾水送下。

濕溫病身熱久不解。口渴舌干。忽然發(fā)痙。或手足搐搦者。津枯邪滯。厥陰風(fēng)火上升也。羚羊角湯主之。(如兼大便不通。脈沉有力。舌黃起刺者。本方去牡蠣。送酒軍丸徐攻之。)羚羊角湯羚羊角(一錢五分) 女貞子(三錢) 鉤藤(一錢五分) 鮮生地(三錢) 石決明(三錢生用)鱉甲(三錢醋炒) 生牡蠣(二錢) 菊花(一錢五分) 桑葉(一錢五分)水煎服。

濕溫伏暑脅痛。或咳或不咳。或但熱不寒。或寒熱往來如瘧者。濕邪積為支飲。懸于脅下也。不可誤認(rèn)柴胡證。香附旋復(fù)花湯主之。

香附旋復(fù)花湯生香附(一錢五分) 旋復(fù)花(一錢五分絹包) 蘇子霜(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半夏(二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苡仁(二錢五分) 杏仁(二錢)水煎溫服 腹?jié)M者加濃樸。痛甚者加降香末。暑邪深入少陰消渴者。心火獨亢腎液受虧也。深入厥陰麻痹者。熱邪傷陰。筋失所養(yǎng)也。俱連梅湯主之。心熱煩燥神迷甚者。先服紫雪丹。再服連梅湯連梅湯烏梅(一錢五分去核) 黃連(一錢) 麥冬(一錢五分連心) 生地(一錢五分) 阿膠(一錢)水煎服。 脈虛大而芤者加人參。

暑邪深入厥陰。舌灰消渴。心下板實。嘔惡吐蛔。寒熱。瀉血水。甚至聲音不出。上下格拒者。土敗木乘。正虛邪熾危候也。椒梅湯主之。

椒梅湯(此方寒熱并用。以輔正驅(qū)邪為法。乃從仲景烏梅丸方化出。)黃連(一錢) 黃芩(一錢) 干姜(一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川椒(一錢五分,炒黑) 烏梅(一錢五分去核) 人參(一錢) 枳實(八分) 半夏(一錢)水煎服。

暑邪誤治胃口傷殘。延及中下。氣塞填胸。燥亂口渴者。邪氣內(nèi)結(jié)。清濁交混。危候也。來復(fù)丹主之。

來復(fù)丹太陰玄精石(一兩) 舶上硫黃(一兩) 橘紅(二錢) 硝石(一兩同硫黃為末微火炒結(jié)砂子大) 青皮(二錢去白) 五靈脂(二錢澄去沙炒令煙盡)上為細(xì)末。醋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飲送下。

暑邪久熱。寢不安。食不甘。神識不清者。陰液元氣兩傷也。三才湯主之。

三才湯人參(二錢) 天冬(一錢五分) 干地黃(三錢五分)水煎溫服 陰虛甚者加麥冬五味子 陽虛甚者加茯苓炙甘草暑溫蓄血。及熱入血室證。均與溫?zé)嵬āT斠娚暇盹L(fēng)溫下焦篇。

附溫病治法要略

(溫病變幻甚多。非博考不能詳盡。此特粗示規(guī)模。俾知門逕而已。)一白舌。凡白苔之潤而薄者。為滑白。初病邪在氣分也。潤而濃者為膩白。濕痰重也。干燥而白者。為干白。肺胃津傷。未及化黃而已干也。先以甘寒潤之。待其轉(zhuǎn)黃再議攻下。俟黃退見薄滑新苔。乃為病愈。若白如積粉。板貼不松者。為粉白。乃疫毒入踞募原也。溫病見此最重。先以銀翹散透解。如不效。再用達(dá)原飲法。

一黃舌。有地而濃者為濃黃。甚則老黃灰黃燥裂有紋。宜用增液承氣下之。(凡苔見裂紋。下時均宜加增液湯。) 雖黃而潤。或薄而滑者。熱未傷津也。猶可清熱透表若薄而干者。宜甘寒養(yǎng)津。忌苦重之藥。黃白相兼。乃氣分之邪未全入里。宜用表里兼治法。

一黑舌。苔黑而燥者為燥黑甚則生芒刺。(凡舌生芒刺。不拘黃白黑色。皆為上焦熱極。)乃胃大熱而津枯也。宜酌用白虎承氣等劑。如黑而潤者為陰虧。不可攻下。滑黑無苔為胃燥。宜甘寒養(yǎng)胃。又有當(dāng)下而下。病已減而舌仍黑者。

乃苔皮焦枯未脫。不久自脫。勿再誤下也。

一絳舌。無苔而深紅色為絳舌。絳而兼黃白色者。氣分之邪未全入里。宜兩清營衛(wèi)。絳色中有黃白碎點。或大紅點者。熱毒盛也。宜黃連金汁等清之。純絳鮮色者。邪已入營。包絡(luò)受病也。宜犀角鮮生地郁金石菖蒲等味。重則牛黃丸至寶丹開之。若舌色紫暗。乃其人素有瘀血。與邪相搏。當(dāng)加散血之品。如丹皮丹參琥珀桃仁之類。雖絳而干枯不鮮者。

腎陰涸也。急以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救之。

一自汗。溫病邪熱熏蒸。不因發(fā)散而汗自出。為自汗。邪退汗自止。若自汗復(fù)大熱大渴。即系白虎證。里邪盛亦多自汗。必下后續(xù)得戰(zhàn)汗方解。均不可誤認(rèn)為表虛也。

一盜汗。寐則汗出。醒則汗止也。溫病伏邪內(nèi)盛。熱蒸于外。故作盜汗。邪退汗自止。亦勿認(rèn)為表虛若溫病已愈。

脈靜身涼。復(fù)得盜汗或飲食勞動而自汗者。乃表虛也。

一戰(zhàn)汗。乃邪氣與正氣相爭也。氣盛則一戰(zhàn)而汗解。邪盛雖戰(zhàn)而無汗。當(dāng)其戰(zhàn)時。不可擾動。聽其自然。汗出即解。

如不解。或次日。或隔一二日。必復(fù)戰(zhàn)。勿疑為瘧。

一膚冷。溫病戰(zhàn)汗后。膚冷如冰。甚則倦臥不語。此乃陽從汗泄之故。當(dāng)任其安臥靜養(yǎng)。待過一晝夜。陽氣來復(fù)。

自然溫暖如常。切勿認(rèn)為脫證驚惶呼喚。蓋脫證脈必急疾。躁擾不能安臥。此則脈象和緩。安神穩(wěn)睡。正邪退病除之吉兆也。

一發(fā)黃。濕熱壅遏于中。小便不利。則周身發(fā)黃。其黃亮如金者名陽黃。熱重也。黃暗而滯者名陰黃。濕重也。陽黃用四苓散加茵陳梔子滑石木通。陰黃用四苓散加官桂蒼術(shù)濃樸之類。

一化瘧。溫瘧暑瘧與常瘧不同。常瘧作止有時。此則作止無定。常瘧寒熱兩平。此則寒輕熱重。或單熱不寒。常瘧發(fā)后飲食如故。無甚舌苔。此則不思飲食舌苔濃膩。常瘧發(fā)于少陽此則發(fā)于陽明。若概用柴胡湯。不惟不能去病。反將由淺引深。宜用加減清脾飲治之。

一化痢。溫病濕熱內(nèi)蘊(yùn)。氣血凝滯。致成痢疾者。宜用加減芩芍湯治之。

一痹證。濕溫邪滯經(jīng)絡(luò)。或腰膝疼重。步履艱難。或似半身不遂。起立不便。皆溫?zé)崾е巍敖钏矶弧H粽J(rèn)為痿證。則誤矣。宜用威靈仙漢防己川萆 生苡仁牛膝桑枝桂枝之屬。一結(jié)胸。胸脘按之痛者是也。宜用加味小陷胸湯。

徐徐推之使下。若但胸膈滿悶。按之有形不痛者。為胸痞。宜用辛開之品。輕者杏仁橘皮薤白。重者枳實黃連半夏之類。

雖舌絳神昏。但胸下拒按。即宜參以辛開。不可率投涼潤也。

一陽極似陰證。初病手足逆冷。周身如冰。面如蒙垢。頭痛似劈。飲熱惡涼。甚則脈亦沉伏。純?nèi)絷幮啊5孕”愠喟诪楸妗3嗉搓栘省X接们鍩釘《舅帯F浞鼰嶙赃€于表。仍照溫病法治之。

一自復(fù)。疫邪已退。無因反復(fù)謂之自復(fù)。乃余邪未盡也。隨其見證以輕藥治之。

一食復(fù)。溫病新愈后。因飲食不慎。以致吞酸噯腐。胸腹?jié)M悶。身熱又作。名曰食復(fù)。輕則減食自愈重則用藥稍稍消導(dǎo)之。

一勞復(fù)。病愈后脈證俱平。惟元氣未復(fù)。或因多言勞動。或因沐浴梳頭。以致前證復(fù)發(fā)。靜養(yǎng)自愈。或調(diào)補(bǔ)氣血以待元氣自復(fù)。萬不可誤進(jìn)猛劑。再剝削之。

一轉(zhuǎn)變。溫病用藥。須知轉(zhuǎn)變。不可執(zhí)定。如治濕溫。于面白陽微之人。涼藥用至十分六七。即勿再用。恐過涼則陽必傷也。面蒼火重之人。涼藥用至十分六七。雖熱減身寒。仍不可遽用溫補(bǔ)。恐火雖熄猶有余焰也。又如復(fù)脈及大小定風(fēng)珠諸方。為溫病陰液干枯。肝風(fēng)內(nèi)動之圣藥。然用至數(shù)劑后。察其風(fēng)平液復(fù)。即宜改用輕劑調(diào)理。若因見效。服之太過。則沉陰傷胃。必有食減面腫之患。總之藥期中病。過猶不及。聊舉數(shù)端。余可類推也。

附方

加減清脾飲青皮(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 甘草(一錢) 茯苓(二錢) 青蒿(二錢) 陳皮(一錢五分) 濃樸(一錢) 草果(八分) 生姜(一片) 大棗(二枚)水煎服。

加減芩芍湯當(dāng)歸(二錢) 白芍(三錢) 黃芩(二錢) 黃連(一錢五分) 濃樸(一錢五分) 木香(一錢煨) 廣皮(二錢)水煎服。

四苓散茯苓(三錢) 豬苓(八分) 澤瀉(八分) 白術(shù)(一錢五分)水煎服。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保县| 南开区| 苍南县| 迁西县| 聂荣县| 禄丰县| 湘阴县| 平原县| 丰都县| 宜宾县| 封开县| 河曲县| 青州市| 灵台县| 搜索| 博客| 荔波县| 博客| 洪江市| 驻马店市| 钟祥市| 赤城县| 新安县| 青铜峡市| 阳春市| 平南县| 晴隆县| 衡水市| 佳木斯市| 荔波县| 镇安县| 丰镇市| 根河市| 山西省| 城步| 安平县| 木兰县| 威宁| 玉溪市| 鹤岗市| 广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