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2章

  • 太平圣惠方
  • 佚名
  • 4975字
  • 2015-12-27 00:21:39

時氣論

夫時氣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少長皆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從春分后。其中無大寒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為病者。此則屬春時陽氣。發于冬時伏寒。變為溫病也。從春分后至秋分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傷寒。此是節候有寒傷于人。非觸冒之過也。若三月四月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也。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也。

治時氣一日諸方

夫時氣病。一日太陽受病。太陽為三陽之首。而主于頭項。故得病一日。頭項腰脊皆痛也。

治時氣一日頭痛壯熱。四肢煩疼。宜服解肌散方。 麻黃(一兩去根節) 川升麻(一兩) 赤芍藥(一兩) 石膏(一兩) 貝齒(三枚)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治時氣一日。頭痛壯熱。骨節疼痛。宜服桂枝散方。 桂枝(三分) 黃芩(三分) 麻黃(三分去根節) 石膏(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治時氣一日。頭項腰脊痛。惡寒。宜服解表石膏散方。 石膏〔三(二)兩〕 豉(二合) 麻黃(一兩去根節) 葛根(二兩銼) 白術(二兩) 桂心(一兩) 白芷(一兩) 芎 (一兩) 當歸(一兩銼微炒)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治時氣一日。壯熱。心神煩躁。頭痛。四肢不利。宜服葛根散方。 葛根(銼) 赤芍藥 麻黃(去根節) 黃芩 石膏(以上各一兩) 大青(半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治時氣一日。頭痛壯熱方。 上取生葛根。凈洗。搗取汁一大盞。內豉一合。煎至六分。去豉。不計時候。分為二服有汗即瘥。未得汗。即再服。若心中熱。加梔子仁十枚。內葛根汁中同煎。去滓。服之。

治時氣一日。初覺。便宜發汗方。 麻黃(二兩去根節)上以水三大盞。煮麻黃。去沫。取汁一盞半。去滓。后入米一匙。豉汁二合。煮為稀粥。不計時候。頓服。衣覆取汗。

治時氣二日諸方

夫時氣二日。陽明受病。陽明主于肌肉。其脈絡于鼻。入于目。故得病二日肉熱鼻干。

不得眠也。夫諸陽在表。表始受病。故可摩膏火灸。發汗而愈也。

治時氣二日。頭痛壯熱。宜服水解散方。 麻黃(二兩去根節)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黃芩(一兩) 桂心(一兩)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赤芍藥(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二錢。良久再服。未服藥前。先以熱湯淋浴后。便服此藥。衣蓋取汗。

治時氣二日。壯熱。頭疼。宜服此方。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生姜(三分) 栝蔞(一顆大者取瓤去子于碗內盛之)上件藥。先將生姜甘草。用無灰酒一大盞。煎取六分。去滓。熱入栝蔞碗中絞取汁。不計時候。分溫二服。

治時氣二日。壯熱憎寒。頭痛。腰脊強重。宜服柴胡散方。 柴胡(一兩去苗) 麻黃(一兩去根節) 葛根(三分銼) 桂心(三分)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豉五十粒。薄荷二七葉。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先吃粥少許。后以熱水淋浴。然后服此藥。衣覆取汗。

治時氣二日。頭痛。背強。身熱惡寒。宜服梔子散方。 梔子仁(一兩) 黃芩(一兩) 石膏〔一(二)兩〕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葛根(一兩銼)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蔥白二莖。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治時氣二日。頭痛。背強。心煩壯熱。宜服葛根散方。 葛根(銼) 麻黃(去根節) 犀角屑(以上各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治時氣三日諸方

夫時氣病三日。少陽受病。少陽脈循于脅。上于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于臟。故可汗而愈也。

治時氣三日。頭痛壯熱。心神煩壅。胸膈不利。宜服柴胡散方。 柴胡(去苗) 人參(去蘆頭) 犀角屑 黃芩 麥門冬(去心)(以上各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三日。頭痛壯熱。宜服葛根散方。 葛根(一兩半銼) 麻黃(一兩半去根節) 赤芍藥(一兩) 黃芩(一兩) 石膏(二兩) 桂心(一兩)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治時氣三日。表不解。熱毒相傳。或嘔或嗽。解肌麻黃散方。 麻黃(一兩去根節) 赤芍藥(一兩) 桂心(半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細辛(半兩)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治時氣三日未解。四肢疼痛。心膈煩熱。鱉甲散方。 鱉甲(一兩半涂醋炙微黃去裙 ) 麻黃(一兩去根節) 桂心(一兩) 赤芍藥(一兩) 甘草(生姜汁炙令上件藥。都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續以蔥粥投之。汗出便愈若未汗再服。

治時氣三日。頭痛煩熱。宜服大黃散方。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秦艽(一兩去苗) 桂心(一兩) 石膏(二兩) 柴胡(一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都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又方。 上以皂莢燒作灰。研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新汲水一中盞。生姜汁蜜各少許相和。

調兩錢服之。先用暖水淋浴。后服此藥。須臾汗出。愈。

治時氣四日諸方

夫時氣病四日。太陰受病。太陰為三陰之首。三日以后。諸陽受病訖。即傳之于陰。太陰之脈。主于喉咽。故得病四日。腹滿而咽干。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

治時氣四日。身體壯熱。四肢疼痛。胸滿心煩。宜服苦參湯吐之方。 苦參(一兩銼) 烏梅(七顆捶碎) 雞子(一枚取清)上二味。先以釅醋一大盞。煮至五分。去滓。下雞子清。攪令勻。不計時候。溫溫去沫服之。當吐出毒熱氣即愈。

治時氣四日。胸中痰壅。憎寒壯熱。頭痛。宜服桃柳心湯吐之方。 桃心(一握) 柳心(一握) 甘草(三分生用銼) 烏梅(五顆捶碎) 梔子仁(三分)上件藥。以淡漿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良久當吐。未吐再服。

治時氣四日。胸膈煩滿。壯熱。宜吐之方。 苦參(一兩銼)上以醋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良久當吐即愈。

治時氣四日。胸膈滿悶。或時吐逆。宜服蔥根散方。 蔥根(一兩銼) 甘草(一分炙微黃銼) 川大黃(半兩炙碎微炒)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人參(一兩去蘆頭)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四日。曾經發汗不解。寒熱無恒。心中躁悶。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兩) 麻黃(半兩去根節) 木通(半兩銼) 桂心(半兩) 川升麻(半兩) 葛根(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四日。熱渴不已。往來寒熱。不能飲食。宜服知母散方。 知母 枳實(麩炒微黃) 柴胡(去苗) 地骨皮(以上各一兩) 梔子仁 麥門冬(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五日諸方

夫時氣五日。少陰受病。少陰脈貫腎絡肺。系于舌本。故得病五日。口熱舌干。渴而欲飲。其病在腸。故可下而愈也。

治時氣五日。大熱。三部脈悉洪數者。可下之。宜服大黃飲子方。 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 梔子仁(三分)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黃芩(一兩) 川樸硝(一兩半)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都細銼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五日。熱毒不除。心神煩悶。大小腸秘澀。或時頭痛。宜服柴胡散方。 柴胡(去苗)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梔子仁 黃芩 石膏 大青 川芒硝 川大黃(銼碎微炒)(以上各一兩)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五日。心腹壅悶。骨節疼痛。背膊煩熱。不下飲食。宜服黃芩散方。 黃芩 梔子仁 犀角屑 赤芍藥 柴胡(去苗)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焙) 檳榔(以上各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五日。頭痛壯熱。食則嘔逆。宜服竹茹飲子方。 竹茹 人參(去蘆頭) 蘆根 黃芩 梔子仁(以上各半兩)上件藥。都細銼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五日。胸中壅悶。或時譫語。為腸胃中有結燥。宜服承氣湯方。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枳實(半兩麩炒微黃) 川樸硝(一兩) 濃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取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利為度。

治時氣五日未解。壯熱。心神煩躁。宜服消毒散方。 大青 梔子仁 葛根(銼) 川樸硝〔以上各二(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下地黃汁半合。更煎三兩沸。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六日諸方

夫時氣六日。厥陰受病。厥陰脈循陰絡于肝。故得病六日。煩躁而陰縮也。此為三陰三陽俱受其病。毒瓦斯入于腸胃。故可下而愈也。

治時氣六日。壯熱。骨節煩疼。頭痛。目眩。心脅氣脹急硬。不能飲食。恐變為黃 。宜柴胡(去苗) 枳實(麩炒微黃) 栝蔞根 黃芩 梔子仁 茵陳 白蘚皮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六日。熱毒不退。心胸煩躁。大小腸秘澀。不得眠臥。宜服白蘚皮散方。 白蘚皮 黃芩 柴胡 大青 麥門冬 梔子仁 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一兩) 羚羊角屑(半兩)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六日。煩躁。頭痛。小便赤澀。壅熱不退。宜服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三分) 川升麻(三分) 秦艽(三分去苗) 木通(三分銼) 白蘚皮(三分) 檳榔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六日。頭痛壯熱。心神煩亂。積熱不散。或狂走不定。宜服大青散方。 大青(一兩) 藍葉(三分) 川升麻(三分) 秦艽(一兩去苗) 栝蔞根(一兩) 川芒硝(一兩半) 茵陳(三分) 梔子仁(半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二(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

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六日。心胸結硬。嘔吐。不下飲食。宜服人參飲子方。 人參(一兩去蘆頭銼) 生姜汁(一合) 川芒硝(一分) 蜜(一合)上件藥。以水一大盞。先煎人參取汁五合。去滓。下雞子清一枚。及芒硝姜汁蜜等。攪令勻。不計時候。分溫二服。

治時氣七日諸方

夫時氣病七日。法當小愈。所以然者。陰陽諸經傳病終故也。今病不除者。欲為再經病也。再經病者。謂經絡重受病也。

治時氣七日。心神恍惚。煩躁。壯熱不得眠臥。宜服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 旋復花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前胡(去蘆頭) 川升麻 玄參 赤芍藥 黃芩地骨皮(以上各半兩) 茯神(三分) 麥門冬(一兩去心焙)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七日。有熱結在內。雖得汗不解。腹滿。煩躁。譫語。宜服麥門冬散方。 麥門冬(二兩去心) 川升麻 地骨皮 川大黃(銼碎微炒) 黃芩 前胡(去蘆頭) 赤茯苓(以上各一兩) 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七日。往來寒熱。胸脅逆滿。大腸秘澀。宜服大黃散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 川芒硝 桂心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微炒)麻黃(去根節)(以上各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利為度。

治時氣七日。心神煩熱。胸膈不利。目赤。不得睡臥。宜服羚羊角丸方。 羚羊角屑 黃芩 梔子仁 黃連(去須) 川升麻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以上各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竹葉湯下三十丸。

治時氣八九日以上諸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州市| 巍山| 台湾省| 冀州市| 连城县| 大厂| 绥德县| 察雅县| 都兰县| 房产| 洪洞县| 朝阳市| 蒙城县| 密山市| 鄂托克旗| 黑河市| 和静县| 汉源县| 周口市| 柳州市| 定南县| 辽阳县| 乌恰县| 大冶市| 连云港市| 普兰县| 吴忠市| 德清县| 临潭县| 新丰县| 寿阳县| 台北市| 上高县| 英超| 锦屏县| 沁水县| 衡南县| 高邑县| 夏津县| 娄底市| 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