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2章 匯考二十五(1)

明一

太祖平定天下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即皇帝位

按明昭代典則太祖高皇帝之先江東句容朱家巷

人宋季時大父熙祖始徙家渡淮居泗州父仁祖又

徙居鍾離之東鄉生四子高皇帝其季也已而徙居

鍾離西鄉后遷太平鄉之孤莊村甲申高皇帝年十

七值四方旱蝗民饑癘疫仁祖及太后陳氏俱崩既

葬追念仁祖太后嘗因夢許從釋氏乃入皇覺寺僅

五十日寺僧以食不給散遣其徒游四方高皇帝西

游合肥歷光固汝潁諸州凡三年時汝潁兵起列郡

騷動高皇帝復還皇覺寺至是定遠人郭子興與其

黨孫德崖等自稱元帥率賓客子弟攻濠州城據之

于是亂兵焚皇覺寺寺僧逃散高皇帝亦出避兵方

卜從雄未決蒙古將徹里不花率兵欲復濠城憚不

敢進惟日掠良民為盜以僥賞皆恟恟相扇動不自

安高皇帝乃以壬辰閏三月朔旦抵濠州入門門者

疑以為諜執欲害之人以告子興子興遣人追至見

高皇帝狀貌奇偉大異常人因問所以來之故遂留

與謀事久之凡有攻伐即命以往往輒勝子興由是

兵勢益盛初宿州閔子鄉人馬公素剛直重然諾愛

人喜施避仇定遠與子興為刎頸交馬公有季女甚

愛之術謂此女當大貴馬公謀還宿州起兵應子興

即以女托子興曰幸公善撫視子興撫之如己子已

而馬公死子興欲為女擇良配謂高皇帝度量豁達

有智略宜配之子興妻張氏曰今天下亂君舉大事

正當收集豪杰與成功業一旦彼為他人所親誰與

共成事者子興遂以其女妻之即高皇后也高皇帝

既在甥館遂日治兵掌征討之事時湯和委心推翊

為萬夫長八月蒙古右丞相脫脫破蕭縣李二于徐

州屠其城十二月李二將趙均用彭早住率余眾奔

濠郭子興孫德崖納之二人本以窮蹙來奔子興德

崖反屈己下之事皆囗命遂為所制蒙古脫脫命將

賈魯追趙均用等圍濠城均用等與子興德崖極力

拒守會賈魯死蒙古兵亦解去均用早住遂據濠州

挾德崖等為己用均用自稱永義王早住稱魯淮王

癸巳五月太祖高皇帝徇定遠下滁陽濠城自蒙古

兵退軍士多死傷高皇帝乃歸鄉里募兵得七百余

人鳳陽人徐達沉雄有智略與耿再成耿秉文郭英

等皆來歸時彭趙二人馭下無道所部多暴橫高皇

帝乃與徐達等南略定遠中途遇賊還居是月有告

定遠張家堡民兵號驢牌寨者孤軍乏食欲歸降未

決高皇帝以告子興子興選騎士費聚等從行入其

營營中遣二將迎既至其帥遂出迎曰公遠來郭公

必有所命高皇帝曰郭公與足下有舊聞足下軍艱

食他敵欲來攻特遣吾相報能相從即與俱往否則

移兵避之其帥許諾請留物以為信高皇帝解所佩

香囊與之彼以牛脯為獻后三日費聚還告曰彼且

欲他往矣高皇帝即率兵三百人復抵其營使有勇

力者往誘其帥來會帥至遂縛之令壯士五十人擁

之以行十余里乃遣人諭其營中曰爾帥已往可移

軍來就于是營兵皆出焚其營壘悉驅其眾以還得

壯士三千人遂率之而東夜襲蒙古知院老張于橫

澗山黎明入其營老張棄軍遁去降其民兵男女七

萬得精壯二萬悉加訓練于是率之南略滁陽道遇

定遠人李善長來謁與語悅之留置幕下俾掌書記

遂與俱攻滁陽下之彭早住趙均用遣人邀高皇帝

將兵守盱泗以二人粗暴淺謀難與共事辭不往二

人尋相吞并戰士多死早住亦亡惟均用專據濠州

狠戾益甚子興勢孤遂將其所部萬人至滁州見高

皇帝所將兵號令嚴明軍容整肅乃大悅甲午冬十

月元帥脫脫克高郵分兵圍六合六合遣使求救于

滁郭子興不答高皇帝曰六合受圍無救必斃六合

既斃次將及滁時元兵號百萬諸將畏之子興屬高

皇帝往令禱于神高皇帝曰事之可否當斷之于心

何必禱也遂率師東至六合與耿再成守瓦梁壘元

兵攻壘數四每垂陷輒又完壘苦戰元兵疑之高皇

帝又以計紿之元兵不敢迫遂引去既而元兵復大

至將攻滁州高皇帝設伏澗側令再成佯走誘之渡

澗伏發城中鼓噪而出內外夾擊元兵大敗獲其馬

甚眾由是滁城得完時馮勝趙德勝胡大海皆來從

子興欲據滁稱王高皇帝察知其意因說曰滁山城

也舟楫不通商賈不集無形勝可居不足據也子興

默然乙未閏正月滁城乏糧諸將謀所向高皇帝曰

固守孤城非計今欲謀所向惟和陽可圖然其城小

而堅可以計取難以力勝子興遂命張天佑將兵前

行耿再成將兵繼后約相距十余里俟天佑兵薄城

舉火為應再成兵即鼓行而趨天佑兵從他道就食

遂誤前約再成候之過期不見舉火意天佑必已進

遽率眾直抵城下蒙古平章也先帖木兒出急戰再

成不利中矢退走眾皆潰會日暮蒙古收兵還天佑

等始至急擊之追至和州小西門城中抽橋急我軍

奪其橋而上天佑等登城大呼也先帖木兒乘夜遁

去天佑遂據其城子興聞再成敗急屬高皇帝將兵

及率徐達李善長等進至和陽始知天佑已破城據

之高皇帝遂入撫定城中遣人報子興子興屬高皇

帝總守和陽是時濠城舊帥孫德崖等亦乏糧率所

部就食和州德崖因求入城假居數月高皇帝慮其

彼眾我寡力不能抗不得已許之適有讒高皇帝于

子興者子興怒即自滁來欲督過之子興至館高皇

帝往見之子興怒不言高皇帝曰家事緩急皆可理

外事當速謀孫德崖在此昔與公有宿憾此為可憂

子興默然德崖聞子興至心不自安欲他往高皇帝

疑有變急報子興備之德崖軍既發高皇帝出城欲

餞德崖行二十余里忽城中走報子興德崖兩軍相

斗高皇帝亟騎還德崖軍在道者即來追高皇帝一

人直前忿曰城中殺害我軍士汝寧不預謀高皇帝

曰吾以送友故出城城中爭斗何由知之眾弗聽持

高皇帝馬銜擁之行展轉十五余里遇德崖弟麾兵

欲加害有語者曰孫公在和陽存亡未可知萬一無

事而先害朱公郭公必逞憾于孫公得無兩傷乎乃

往觀之見子興系德崖項與之對飲即還告曰若從

眾所為幾害兩人眾怒猶未釋明日復拘入麻湖中

又明日子興聞高皇帝被執如失左右手亟遣徐達

等往代達至謂眾曰不如釋朱公令之還以出孫公

于是高皇帝得還既至和陽子興亦釋德崖去徐達

等亦還初子興既執德崖欲殺之以報舊憾及聞高

皇帝被執乃釋德崖然心常怏怏憂悶致疾久不起

遂卒德崖欲襲其軍子興之子聞之懼不能當乃請

高皇帝代統之而常遇春鄧愈等皆來從時汝潁劉

福通等迎韓林兒為帝居亳遣人詣和陽招諸將張

天佑遂往時高皇帝發兵及親率將士取和陽西南

民寨次第平之天佑尋自亳歸赍劉福通檄推子興

之子為都元帥天佑及高皇帝皆副元帥高皇帝曰

大丈夫寧能受制于人耶不受八月太祖高皇帝自

和陽渡江取太平路諸將謀渡江患無舟楫時俞通

海通源廖永忠永安等各擁眾據巢湖張德勝亦集

義眾結水寨自保五月丁亥皆間道來附高皇帝謂

徐達等曰方謀渡江而巢湖水軍至吾事濟矣時銅

城閘馬囗湖等隘口皆為蒙古中丞蠻子海牙水寨

所扼惟一小港可達然淺涸不可通艦已而大雨兼

旬川谷流溢素非行舟魚貫而出諸舟悉至和陽命

廖永安張德勝俞通海等將之壬寅高皇帝帥舟師

攻蠻子海牙于峪路口大敗其眾遂與諸將定渡江

之計諸將咸欲直趨金陵高皇帝曰取金陵必自采

石始采石南北襟喉得采石金陵可圖也六月乙卯

高皇帝率徐達湯和李善長常遇春廖永安馮國用

邵榮鄧愈耿君用毛廣各引舟渡江時西北風順舳

艫齊發軍士皆歡躍永安請所向高皇帝曰采石大

鎮其備必固牛渚磯前臨大江彼難為御今往攻之

其勢必克乃引帆向牛渚風力稍勁頃刻及崖守者

驚駭出拒不支即走常遇春奮戈先登諸軍鼓勇繼

之采石鎮兵驚潰遂拔之綠江諸壘望風迎附乃令

軍中皆食食已即率眾自官渡向太平橋直趨城下

元平章完者不花萬戶萬鈞達魯花赤普里罕忽里

閉城拒守高皇帝命將急攻遂拔之完者不花等棄

城走耆儒李習陶安等率父老出城迎安見高皇帝

狀貌謂習等曰龍姿鳳質非常人也我輩今有主矣

高皇帝之發采石也先令李善長為戒戢軍士榜比

入城即張之士卒欲摽掠見榜揭通衢皆愕然不敢

動有一卒違令即斬以徇城中肅然高皇帝召陶安

李習與語時事安因獻言曰方今四海鼎沸豪杰并

爭攻城屠邑互相雄長然其志皆在子女玉帛取快

一時非有撥亂救民安天下之心明公率眾渡江神

武不殺人心悅服以此順天應人而行吊伐天下不

足平也高皇帝曰足下之言甚善吾欲取金陵足下

以為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之都龍蟠虎踞限以長

江之險若取而有之據其形勝出兵以臨四方則何

向不克其言合高皇帝意由是禮遇安甚厚事多與

議焉乃改太平路為太平府以李習知府事置太平

興國翼元帥府諸將奉高皇帝為大元帥高皇帝命

李善長為帥府都事潘廷堅為帥府教授汪廣洋為

帥府令史以陶安囗幕府事命諸將分守各門修城

浚河以固守御初元將蠻子海牙與元右丞阿魯灰

等以巨舟截采石江閉姑孰口而方山寨民兵元帥

陳野先則以眾數萬來攻太平高皇帝遣徐達鄧愈

湯和引兵迎戰復命別將潛師由間道繞出其后夾

擊之野先腹背受敵大敗遂擒野先高皇帝釋不殺

與之語野先曰生我謂何高皇帝曰天下大亂豪杰

并起假號令據城邑者不知其幾然勝則人附敗則

附人爾既以豪杰自負必能識事機豈不知生爾之

故野先曰然則欲吾軍降乎此易爾軍之將校皆吾

親故喻之即來乃為書招之明日眾皆降蠻子海牙

阿魯灰等見野先兵敗不敢復進攻率其兵還駐峪

溪口我師進克溧水州將攻集慶路野先之為書也

意其眾未必從陽為招辭陰實激之不意其眾遽降

自念失計心不自安及聞欲攻集慶私謂其部曲曰

汝等攻集慶毋力戰俟我得脫還當與元兵合有以

其謀告者高皇帝曰吾久知其不誠然殺之恐失豪

杰心乃召野先謂曰人各有心從元從我任汝所適

不相強也縱之還我師克溧陽縣遂進攻集慶元帥

張天佑等至方山野先遂叛與元福壽合兵來拒戰

于秦淮水上王師失利天佑郭元帥皆戰死郭元帥

子興之子也野先追襲我軍于漢陽經葛山鄉鄉寨

民兵百戶盧德茂惡野先反復謀殺之遣壯士五十

人衣青出迎野先野先不虞其圖己與十余騎先行

青衣兵自后擊之仆地攢槊刺之野先死我師克蕪

湖置永昌翼丙申二年元中丞蠻子海牙復率舟師

扼采石江以阻絕南北欲伺間攻太平高皇帝率常

遇春等擊之時元舟聯絡江上勢甚盛乃令遇春設

疑兵以分敵勢而以大兵薄之及戰遇春率舟師沖

其中敵舟分為二我師左右縱擊飛囗中敵舟輒糜

碎自辰至午戰益急敵大敗俘獲萬計盡得其舟艦

蠻子海牙以余眾走集慶自是元人扼江之勢遂衰

三月太祖高皇帝克金陵改集慶路為應天府陳野

先之子兆先合淮兵二十萬屯營方山與海牙茂才

等相望高皇帝命廖永安馮國用先攻兆先營大破

之進拔其柵擒兆先盡降其眾得兵三萬六千人擇

其驍勇者五百人置麾下五百人者多疑懼不自安

高皇帝覺其意至暮令其悉入衛屏舊人于外獨留

馮國用侍臥榻旁高皇帝解甲酣寢達旦疑懼者始

安乃相語曰既活我又以腹心待我何可不盡力圖

報庚寅進兵集慶未及城五里諸軍鼓噪而進元兵

皆破膽行臺御史大夫福壽督兵戰我師擊敗之福

壽閉門拒守大軍薄城下將士以云梯登城城中莫

能支遂克之福壽又督兵巷戰兵潰坐伏龜樓前指

揮左右更欲拒戰或勸之遁福壽叱而射之督戰不

已遂死于兵平章阿魯灰囗政伯家奴及集慶路達

魯花赤達尼達思等皆戰死獲其御史王稷元帥李

寧等三百余人蠻子海牙走投張士誠水寨元帥康

茂才苗軍元帥尋朝佐許成劉哈剌不花海軍元帥

葉撒及阿魯灰部將完都等各率眾降凡得民五十

余萬高皇帝入城悉召官吏父老人民諭之曰元失

其政所在紛擾兵戈并起生民涂炭汝等處危時朝

夕惴惴不能自保吾率眾至此為民除亂耳汝宜各

安職業毋懷疑懼賢人君子有能相從立功業者禮

用之居官慎毋暴橫以殃吾民舊政有不便者吾為

汝除之于是城中軍民皆喜悅更相慶慰辛卯高皇

帝周覽城郭謂徐達等曰金陵險固古所謂長江天

塹真形勝地也倉廩實人民足吾今有之諸公又能

同心共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達曰成功立業非偶

然今得此殆天授也乃改集慶路為應天府置天興

建康翼統軍大元帥府以廖永安為統軍元帥命趙

忠為興國翼元帥以守太平得儒士夏煜孫炎楊憲

等十余人皆錄用之置上元江寧二縣是月我師克

鎮江改鎮江路為江淮府金陵既定高皇帝欲發兵

取鎮江慮諸將不能禁戢士卒為民患明日召諸將

數以嘗縱士卒之過欲置之法李善長懇救乃免于

是命徐達等將兵以往戒之曰吾自起兵未妄殺今

汝等當體吾心戒戢將士城下之日毋焚掠毋殺戮

有犯令者處以軍法縱之者罰無赦達等頓首受命

丙申徐達湯和張德麟廖永安等進兵攻鎮江丁酉

克之苗軍元帥完者圖出走達等自仁和門入號令

嚴肅城中晏然民不知有兵己亥以鎮江為淮興鎮

江翼元帥府命徐達湯和為統軍元帥改鎮江路為

江淮府元康茂才自集慶奔江口俞通海以舟師追

及之茂才遂率所部三千解甲來降頓首言前日之

戰各為其主今日屢敗乃天數也事至于此死生惟

命茍得生全尚竭犬馬之力高皇帝釋之俾率所部

三千余人以從征夏六月王師克廣德路改為廣興

府秋七月諸將奉太祖高皇帝為吳國公以元御史

臺為公府置江南行省中書省高皇帝總吳國事以

李善長宋思顏為囗議李夢庚郭景祥為左右司郎

中侯原善楊原杲陶安阮弘道為員外郎孔克仁陳

善吾王愷為都司王為照磨欒鳳為管勾夏煜韓

子魯為博士置江南行樞密院以元帥湯和攝同僉

樞密院事置帳前總制親兵都指揮使司以馮國用

為都指揮使置左右等翼元帥府以華云龍唐勝宗

陸仲亨鄧愈陳兆先張彪王玉陳本等為元帥置五

部都先鋒以陶文興陳德等為之置省都鎮撫司以

孫養浩為鎮撫置理問所以劉禎秦裕為理問置提

刑按察使司以王習古王德芳為僉事置兵馬指揮

司譏察奸偽以達必大為指揮王師攻常州獲張士

誠弟張九六誅之初常州奔牛壩人陳保二聚眾以

黃帕裹首號黃包軍湯和等兵下鎮江徇奔牛呂城

保二以眾降至是復叛降于張士誠乙亥張士誠以

舟師攻鎮江統軍元帥徐達等御之敗其軍于龍潭

高皇帝聞之使諭徐達曰張士誠起于負販譎詐多

端今來寇鎮是其交已變當速出軍攻毗陵先機進

取沮其詐謀于是達帥師攻常州進薄其壘且遣使

來告賊已窘迫請益師以薄之高皇帝復遣兵三萬

主站蜘蛛池模板: 策勒县| 竹溪县| 甘南县| 广西| 澳门| 顺昌县| 师宗县| 曲水县| 陕西省| 澄迈县| 宁都县| 奈曼旗| 普陀区| 读书| 习水县| 永春县| 临夏市| 玛沁县| 海南省| 阳原县| 宜都市| 安图县| 城固县| 随州市| 凤山县| 辽中县| 南澳县| 江孜县| 开鲁县| 建瓯市| 南澳县| 韩城市| 海淀区| 通河县| 常山县| 凌云县| 长武县| 四子王旗| 义乌市| 博野县| 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