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東二百里1,曰蟲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黃澤。
1 珂案:經文又東二百里,何焯校二作三。
又東三百里,曰彭毗1之山,其上無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遺之蛇。
1 珂案:經文彭毗,何焯校本、黃丕烈、周叔弢校本均作鼓毗。
又東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黃澤。有鳥焉,其狀如烏而白文,名曰鴣(習鳥)1,食之不灂2。
1 郭璞云:“姑習二音。”
2 郭璞云:“不瞧目也。或作(目爵)。音醮。”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泰頭之山。共1水出焉,南注于虖池2。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1 郭璞云:“音恭。”
2 郭璞云:“呼佗二音;下同。”
又東北二百里,曰軒轅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竹。有鳥焉,其狀如梟而白首,其名曰黃鳥1,其鳴自詨,食之不妒。
1 郝懿行云:“周書王會篇云:『方揚以黃鳥。』爾雅云:『皇,黃鳥。』蓋皆此經黃鳥也。”珂案:郝說非是,郝此注移于大荒南經“巫山黃鳥”節則是矣;見海經新釋卷十“巫山黃鳥”節注2。
又北二百里,曰謁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嬰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泛水。
東三百里,曰沮洳之山,無草木,有金玉。濝1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1 郭璞云:“音其。”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1,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飛蟲。黃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洹2。滏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歐水。
1 郭璞云:“音如倉囷之囷。”郝懿行云:“囷即倉囷之囷,郭氏復音如之,知經文必不作囷,廣韻引作神箘,疑是也。”
2 郭璞云:“洹音丸。”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1,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2,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3,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4。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1 郭璞云:“今在上黨郡長子縣西。”珂案:長子縣屬今山西省;發鳩山亦名發苞山、鹿谷山、廉山,為太行山分支。
2 郝懿行云:“廣韻引此經作白首赤喙。”
3 郭璞云:“炎帝,神農也;娃,惡佳反,語誤或作階。”珂案:關于炎帝之神話,見海經新釋卷十一“互人國”節注2。
4 郭璞云:“堙,塞也;音因。”珂案:述異記云:“昔炎帝女溺死東海中,化為精衛。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狀如精衛,生雄如海燕。今東海精衛誓水處,曾溺此川,誓不飲其水。一名誓鳥,一名?禽,又名志鳥,俗呼帝女雀。”則是此一神話之流傳演變也。
又東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銅。清漳之水出焉,東流1于濁漳之水。
1 珂案:經文東流下疑脫注字。
又東北二百里,曰錫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滏水。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海澤。
又北百里,曰題首之山,有玉焉,多石,無水。
又北百里,曰繡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1,其草多芍藥、芎藭2。洧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有?3、黽4。
1 郭璞云:“木中枚也;音荀。”珂案:說文六云:“枚,干也,可為杖。”
2 郭璞云:“芍藥一名辛夷,亦香草屬。”珂案:芎藭已見西次四經號山。
3 郭璞云:“?似–而大,白色也。”
4 郭璞云:“(上秋下黽)黽似蝦蟆,小而青;或曰,?黽一物名耳。”珂案:郭注(上秋下黽)黽,郝懿行以為當為耿黽之訛;爾雅釋魚:“在水者黽。”郭注云:“耿黽也;似青蛙大腹,一名土鴨。”即郭此注之(上秋下黽)黽也。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陽水出焉,東北流注于河。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與之山,其上無草木,有金玉。溹水1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泰陸之水;泜水2出于其陰,而東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泜澤。
1 珂案:溹音索。
2 珂案:泜音底。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陽有金玉,其陰有鐵。歷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1。
1 珂案:洧音鮪。
又北三百里,曰維龍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陽有金,其陰有鐵。肥水出焉,而東流注于皋澤,其中多礨石1。敞鐵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澤。
1 郭璞云:“未詳也。音雷。或作壘;磈壘,大石貌。或曰石名。”汪紱云:“言肥水中多磈礨大石也。”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馬之山,其陽多石玉,其陰多鐵,多赤銅。木馬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虖沱1。
1 郭璞云:“呼佗二音。”珂案:經文虖沱,宋本作虖池,即上文泰頭之山虖池是也,郭注并云“呼佗二音。”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1,無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東流注于虖沱。
1 郭璞云:“上已有此山,疑同名也。”郝懿行云:“東經有此山,此經已上無之,檢此篇北次二經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題之山,凡十七山,今才得十六山,疑經正脫此一山也。”
又北三百里,曰泰戲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羊東)(羊東)1,其鳴自?。虖沱2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溇3水。液4女之水出于其陽,南流注于沁水。
1 郭璞云:“音屋棟之棟。”
2 珂案:上文空桑之山虖沱及此山虖沱,宋本均作虖池。
3 郭璞云:“音樓。”珂案:經文溇,吳寬抄本作婁。
4 郭璞云:“液音悅懌之懌。”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1金玉。濩濩2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虖沱;鮮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3。
1 郝懿行云:“藏,古字作臧,善也;西次三經槐江之山多藏黃金玉,義與此同。”
2 郭璞云:“音尺蠖之蠖。”
3 珂案:經文二虖沱,宋本均作虖池,吳任臣本同。又吳任臣本南上有西字。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溇液水。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1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條。滱水2出焉,東流注于河。
1 郭璞云:“音茲。”
2 郭璞云:“音寇。”
又北三百里,曰陸山,多美玉。(姜邑)水1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1 郭璞云:“或作郯水。”
又北二百里,曰沂1山。般2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1 郭璞云:“音祈。”
2 郭璞云:“音盤。”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嬰石1。燕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1 郭璞云:“言石似玉有符彩嬰帶,所謂燕石者。”郝懿行云:“嬰疑燕聲之轉,未必取嬰帶為義。”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饒山。是無草木,多瑤碧,其獸多橐1,其鳥多鹠2。歷虢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有師魚,食之殺人3。
1 珂案:經文橐,宋本作橐駝,已見上文北山經虢山。
2 郭璞云:“未詳。或曰,鹠,鵂鹠也。”
3 郭璞云:“未詳。或作鯢。”郝懿行云:“師,玉篇作鰤,非也。郭云或作鯢者,師、鯢聲之轉,鯢即人魚也,已見上文。酉陽雜俎云:『峽中人食鯢魚,縛樹上,鞭至白汁出如構汁,方可食,不爾有毒也。』正與此經合。”
又北四百里,曰干山,無草木,其陽有金玉,其陰有鐵而無水1。有獸焉,其狀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2,其鳴自詨。
1 汪紱云:“據此,則干當音干。”
2 郝懿行云:“獂當為豲,見說文。”珂案:畢沅校本獂正作豲。
又北五百里,曰倫山。倫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有獸焉,其狀如麋,其川在尾上1,其名曰羆2。
1 郭璞云:“川,竅也。”畢沅云:“爾雅云:『白州驠。』郭云:『州,竅。』則川當為州。”珂案:經文川,王念孫、孫星衍并校作州。
2 郝懿行云:“藏經本作羆九,郭氏圖贊亦作羆九,疑經文羆下有九字,今本脫去之。”珂案:經文羆,王念孫、孫星衍亦均校作羆九。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繩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魚1。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1 郭璞云:“未詳。”珂案:蒲夷魚疑即冉遺魚,已見西次四經英鞮之山。
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鴈門之山1,無草木。
1 珂案:海內西經云:“鴈門山,鴈出其閑。在高柳北。”即此山也。見海經新釋卷六“鴈門山”節注1。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澤。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廣員百里,無草木,有金玉。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雞號之山1,其風如(風劦)2。西望幽都之山3,浴水出焉4。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見則其邑大旱。
1 郝懿行云:“說文、玉篇引此經并作惟號之山。”
2 郭璞云:“(風劦),急風貌也;音戾。或云,飄風也。”
3 珂案:幽都之山在北海之內,見海經新釋卷十三“幽都山”節注1。
4 郭璞云:“浴(水)即黑水也。”
凡北次三經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無逢之山,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茞瘞之1。其十四神狀皆彘身而載2玉。其祠之,皆玉,不瘞3。其十神狀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瘞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4。
1 郭璞云:“藻,聚藻;茞,香草,蘭之類,音昌代反。”珂案:經文藻茞,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10謂疑是藻珪之誤,其說近是,可供參考;古祠神皆以玉瘞,未聞以聚藻香草瘞者。參見中山首經篇末注2。
2 郝懿行云:“載亦戴也,古字通。”
3 郭璞云:“不薶所用玉也。”
4 郝懿行云:“皆生食不火之物。”
右北經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萬三千二百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