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海內北經(3)
- 山海經校注
- 郭璞
- 3051字
- 2015-12-27 00:07:19
3 珂案:江紹原殷王亥慘死及后君王恒上甲微復仇之傳說(見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北平華北日報副刊“中國古占卜術研究”)謂齒字與首字形近而衍,亦足供參考。如此,則王亥慘遭殺戮,系尸分為八,合于“亥有二首六身”(首二、胸二、兩手、兩股)(左傳襄公三十年)之古代民間傳說。郭璞圖贊云:“子夜之尸,體分成七。”則所見本已衍齒字也。
4 郭璞云:“此蓋形解而神連,貌乖而氣合;合不為密,離不為疏。”珂案:郭釋已近玄說,殊乖神話之旨。
舜妻登比氏1生宵明、燭光2,處河大澤3,二女之靈能照此所方百里4。一曰登北氏。
1 珂案:尸子(孫星衍輯本)卷下云:“(堯)妻之(舜)以媓,媵之以娥。”此二妃皆堯女,所謂娥皇、女英(見列女傳有虞二妃)者是也。禮記檀弓上云:“舜葬蒼梧,蓋三妃未之從也。”鄭玄注:“舜有三妃。”則除上所說二妃而外,另一蓋即此登比氏也。羅泌路史(后紀十一)亦以三妃為娥肓(娥皇)、女瑩(女英)、癸比(登比),是也。
2 郭璞云:“即二女字也,以能光照,因名云。”
3 郭璞云:“澤,河邊溢漫處。”
4 郭璞云:“言二女神光所燭及者方百里。”珂案:海內西經:“大澤方百里,群鳥所生及所解。”即此大澤。該節及已下二節亦應移于此節之前,始與方位大致相符,說已見前。淮南子墬形篇云:“宵明燭光在河洲,所照方千里。”說本此。而百字作千,或所見本異也。中次十二經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出入必以飄風暴雨。”此“帝之二女”,乃堯之二女即娥皇、女英也。楚辭九歌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即詠其事也。然其情景乃與“處河大澤”之舜二女宵明、燭光相類,或均同一傳說之分化與?羅泌路史(后紀十一)因云:“宵明燭光,處河大澤,靈照百里,是為湘之神。”以之混同于湘水堯二女神話中,正無足異。
蓋國1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2。
1 郝懿行云:“(三國志)魏志東夷傳云:『東沃沮在高句麗蓋馬大山之東。』后漢書東夷傳同。李賢注云:『蓋馬,縣名,屬玄菟郡。』今案蓋馬疑本蓋國地。”珂案:此節及以下九節均應移海內東經“鉅燕在東北陬”之后,說已見海內南經“匈奴”節注。
2 郭璞云:“倭國在帶方東大海內,以女為主(宋本、藏經本作王——珂),其俗露紒,衣服無針功,以丹朱涂身,不妒忌,一男子數十婦也。”珂案:郭說本三國志魏志東夷傳。
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1。
1 郭璞云:“朝鮮今樂浪縣,箕子所封也。列亦水名也,今在帶方,帶方有列口縣。”郝懿行云:“(漢書)地理志云:『樂浪郡朝鮮又吞列分黎山,列水所出,西至黏蟬入海。』又云:『含資帶水,西至帶方入海。』又帶方列口并屬樂浪郡。晉書地理志列口屬帶方郡。”
列姑射在海河州中1。
1 郭璞云:“山名也。山有神人。河州在海中,河水所經者。莊子所謂藐姑射之山也。”珂案:東次二經云:“姑射之山,無草木,多水。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無草木,多石。又南三百里,曰南姑射之山,無草木,多水。”即此,所謂“列”姑射也。此節與東次二經所寫情景相合,確當移海內東經始妥。莊子逍遙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釋文引簡文(梁簡文帝)云:“藐,遠也。”則藐姑射之山即姑射之山亦即列姑射(山)也。列子黃帝篇云:“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云云,正是其地也。至于莊子又云:“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者,釋文云:“汾水出太原,今莊生寓言也。”謂不必信以為真也。郝疏乃以列子列姑射山屬此,以莊子藐姑射山屬東次二經姑射山,謂二者“非一地也”,未免泥求,未能貫通。
射姑國1在海中,屬列姑射,西南,山環之2。
1 珂案:宋本、藏經本、吳寬抄本、吳任臣本、畢沅校本并作“姑射國”,作“姑射國”是也。
2 郝懿行云:“山環西南,海據東北也。”
大蟹在海中1。
1 郭璞云:“蓋千里之蟹也。”珂案:大荒東經云:“女丑有大蟹。”郭注云:“廣千里也。”即此大蟹也。周書王會篇云:“海陽大蟹。”孔晁注云:“海水之陽,一蟹盈車。”此大蟹之見于先秦古籍者也。玄中記(古小說鉤沉輯)云:“天下之大物,北海之蟹,舉一螯能加于山,身故在水中。”御覽卷九四二引嶺南異物志云:“嘗有行海得洲渚,林木甚茂。乃維舟登岸,爨于水傍。半炊而林沒于水。遽斬其纜,乃得去。詳視之,大蟹也。”則傳說演變,愈出而愈奇也。
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1。
1 珂案:海外西經云:“龍魚陵居在其(沃野)北。”即此魚也。說詳該節注。楚辭天問云:“鯪魚何所?”劉逵注吳都賦引作“陵魚曷止”即人魚也。龍、陵聲轉,陵、人音近。山海經記有產人魚之處多所:西山經之竹山、北次三經之龍侯山、中次三經之熊耳山、中次六經之傅山、陽華山、中次十一經之朝歌山、葴山,均云“多人魚”。即南山經青邱山之赤?,中次七經少室山之囗魚,亦均人魚之屬也。然此人魚,乃動物之人魚,非神話之人魚也。水經注伊水云:“廣志曰:『鯢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鯪鱧,可以治牛,出伊水也。』司馬遷謂之人魚。故其著史記曰:『始皇之葬也,以人魚膏為燭。』徐廣曰:『人魚似–而四足,即鯢魚也。』”謂此。神話之人魚,此經所記近似矣,而未若搜神記所記之鮫人。搜神記卷十二云:“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博物志、述異記并記之而文小異。而御覽卷八0三引博物志(今本無)云:“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絹。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為尤奇異。后世人魚之傳說,則見于太平廣記卷四六四引洽聞記:“海人魚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皆為美麗女子,皮肉白如玉,發如馬尾,長五六尺。”天中記卷十二引徂異記亦云:“侍制查道奉使高麗,晚泊一山,望見沙中有一婦人,紅裳雙囗,髻鬟微亂,肘有紅鬣。水工曰:『某在海上,未省此何物?』查曰:『此人魚也。』”其形貌姿態已與近世北歐童話家筆下人魚相近矣。郝懿行云:“初學記三十卷引此經云:『鯪魚背腹皆有刺,如三角菱。』北堂書鈔一百三十七卷亦引此經,而云『鯪鯉吞舟』。疑此皆郭注誤引作經文,今本并脫去之也。”是矣;而獰猛之狀則異也。
大?居海中1。
1 郭璞云:“?即魴也;音鞭。”珂案:爾雅釋魚云:“魴,魾。”郭璞注云:“江東呼魴魚為?。”說文十一云:“?,?。”故郭此注云“?即魴”也。
明組邑居海中1。
1 郭璞云:“音祖。”郝懿行云:“明組邑蓋海中聚落之名,今未詳。或說(吳任臣說——珂)以爾雅(釋草)云『組似組,東海有之。』恐非。”
蓬萊山在海中1。
1 郭璞云:“上有仙人宮室,皆以金玉為之,鳥獸盡白,望之如云,在渤海中也。”珂案:史記封禪書云:“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云云,是郭所本也。列子湯問篇五神山神話亦有蓬萊,已見海外東經“大人國”節注。御覽卷三八引此經作“蓬萊山,海中之神山,非有道者不至。”當是檃括經文并郭注而言,非經文也。
大人之市在海中1。
1 珂案:大荒東經云:“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臂(臂原作耳,據王念孫、畢沅、郝懿行諸家校改)。”即此。楊慎、郝懿行等咸釋以登州海市蜃樓之幻象,云:“今登州海中州島上,春夏之交,恒見城郭市?,人物往來,有飛仙邀游,俄頃變幻,土人謂之海市。疑即此。”云云,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