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中山經(jīng)(3)

5 郭璞云:“為人所愛也;一名荒夫草。”珂案:《文選。高唐賦》注引《襄陽耆舊傳》云:“赤帝(炎帝)女曰瑤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陽,故曰巫山之女。楚懷王游于高唐,晝寢,夢見與神遇,王因幸之。遂為置觀于巫山之南,號為朝云。后至襄王時,復游高唐。”此瑤姬神話之概略也。別賦注引高唐賦(今本無)記瑤姬之言云:“我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臺,精魂為草,實曰靈芝。”乃與此經(jīng)所記之女尸化為(上艸下瑤)草契合焉,知瑤姬神話乃(上艸下瑤)草神話之演變也。此一神話,又再變而為瑤姬于巫山助禹治水,則唐末道士杜光庭于鏞城集仙錄所記是也,而群眾之意愿體現(xiàn)于斯矣,至今巫峽民間猶傳述之。參見海經(jīng)新釋卷十“禹攻云雨”節(jié)注7及卷十一“互人國”節(jié)注2。

又東二十里,曰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1,赤若丹火,善詈2。其上有木焉,名曰黃棘,黃華而員葉,其實如蘭,服之不字3。有草焉,員葉而無莖,赤華而不實,名曰無條4,服之不癭。

1 郭璞云:“即豚字。”畢沅云:“借遯字為之,逐又遯省文。”郝懿行云:“遯,古文作?;是此經(jīng)之逐,從遯或?省,當讀為豚。”

2 郭璞云:“好罵人。”畢沅云:“即山都也。”珂案:畢說是也;是蓋山都、山?、山(犬喿)、梟陽之類,乃傳說中猩猩、狒狒之神話化也。禮曲禮云:“猩猩能言。”唐國史補云:“猩猩好酒與屐,人有取之者,置二物以誘之。猩猩始見,必大罵曰。”云云,此同于山膏之“善詈”也。

3 郭璞云:“字,生也;易曰:『女子貞不字。』”

4 珂案:無條已見西山經(jīng)皋涂之山,與此同名異物。

又東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風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楄1,方莖而葵狀,服者不(口垔)2。

1 郭璞云:“音鞭。”

2 郭璞云:“食不噎也。”

又東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1。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蒼玉。有木焉,其葉如槐,黃華而不實,其名曰蒙木,服之不惑。有獸焉,其狀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2,其名曰文文。

1 郭璞云:“放或作效,又作牧。”

2 郭璞云:“好呼喚也。”

又東五十七里,曰大1之山,多(王雩)琈之玉,多麋玉2。有草焉,其狀葉如榆3,方莖而蒼傷4,其名曰牛傷5,其根蒼文,服者不厥6,可以御兵。其陽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龜7,食者無大疾,可以已腫。

1 珂案:太平御覽卷九三一引此經(jīng)作大苦,畢沅校本亦作大苦,今本作大,而郭注無音,知本為苦字明矣。

2 郭璞云:“未詳。”郝懿行云:“麋,疑瑂之假借字也。說文云:『瑂,石之似玉者,讀若眉。』”

3 珂案:經(jīng)文其狀葉如榆,王念孫、郝懿行并校其葉狀如榆;畢沅本作其狀如榆,無葉字。

4 珂案:蒼傷,蒼刺也。方言卷三郭璞注云:“山海經(jīng)謂刺為傷也。”即指此。

5 郭璞云:“猶言牛棘。”

6 郭璞云:“厥,逆氣病。”

7 珂案:爾雅釋魚云:“龜三足,賁。”郭璞注此經(jīng)謂“今吳興有三足六眼龜”,亦異聞也。

又東七十里,曰半石之山,其上有草焉,生而秀,其高丈余,赤葉赤華,華而不實1,其名曰嘉榮,服之者不霆2。來需之水出于其陽,而西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魚侖)3魚,黑文,其狀如鮒4,食者不睡5。合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洛,多騰(馬改魚)6魚,狀如鱖,居逵7,蒼文赤尾,食者不癰,可以為?8。

1 郭璞云:“初生先作穗,卻著葉,花生穗閑。”

2 郝懿行云:“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二卷引此經(jīng)霆上有畏字。”珂案:太平御覽卷十三引同。不畏霆,言不畏霹靂也。

3 郭璞云:“音倫。”

4 郝懿行云:“廣雅云:『鰿,鮒也。』即今之鯽魚。”

5 郝懿行云:“李善注江賦引此經(jīng)作食之不腫,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九卷亦引作食者不腫。”

6 郭璞云:“音騰。”

7 郭璞云:“鱖魚,大口大目細鱗,有斑彩;逵,水中之穴道交通者。”珂案:鱖音桂。

8 郭璞云:“?,癰屬也,中多有蟲。淮南子曰:『雞頭已?。』音漏。”

又東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1。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葉狀如楊,其枝五衢2,黃華黑實3,服者不怒。其上多玉4,其下多鐵。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魚帝)魚,狀如?蜼5而長距,足白而對6,食者無蠱疾7,可以御兵。

1 郝懿行云:“言草木屯聚如倉囷之形也。”

2 郭璞云:“言樹枝交錯,相重五出,有象衢路也。離騷曰:『靡萍九衢。』”

3 珂案:藝文類聚卷八八引此經(jīng)作黑葉。

4 郭璞云:“此山巔亦有白玉膏,得服之,即得仙道,世人不能上也;詩含神霧云。”

5 郝懿行云:“?當為盩,廣雅云:『狖,蜼也。』狖、盩聲相近。郭注爾雅云:『蜼似獼猴。』(魚帝)即鯢也,鯢省作兒,周書王會篇云:『兒若獼猴。』與此經(jīng)合。”珂案:王念孫亦校?作盩。盩音舟。

6 郝懿行云:“對蓋謂足趾相向也。”

7 郝懿行云:“北次三經(jīng)云:『人魚如(魚帝)魚,四足,食之無癡疾。』此言『食者無蠱疾』,蠱,疑惑也;癡,不慧也:其義同。”

又東三十里,曰泰室之山1。其上有木焉,葉狀如梨而赤理,其名曰栯2木,服者不妒。有草焉,其狀如(上艸下朮)3,白華黑實,澤如蘡薁4,其名曰(上艸下瑤)草5,服之不昧6。上多美石7。

1 郭璞云:“即中岳嵩高山也,今在陽城縣西。”珂案:嵩高山在今河南省登封縣北。

2 郭璞云:“音郁。”

3 郭璞云:“(上艸下朮)似薊也。”

4 郭璞云:“言子滑澤。”汪紱云:“蘡薁蔓生,細葉,實如小葡萄,或以為櫻桃,或以為葡萄,皆誤。”郝懿行云:“蓋即今之山葡萄。”

5 珂案:此(上艸下瑤)草與上文姑媱之山(上艸下瑤)草同名異實。

6 珂案:經(jīng)文不昧,王念孫校改不瞇;不瞇,不厭夢也,已見上文西次四經(jīng)“英鞮之山”注2。

7 郭璞云:“次玉者也;啟母化為石而生啟,在此山,見淮南子。”珂案:啟母化石生啟事,今本淮南子無,惟見漢書武帝紀顏師古注引淮南子,云:“禹治鴻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涂山氏曰:『欲餉,聞?聲乃來。』禹跳石,誤中?。涂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今本蓋脫去之。參見海經(jīng)新釋卷二“夏后啟”節(jié)注6。

又北三十里,曰講山,其上多玉,多柘,多柏。有木焉,名曰帝屋,葉狀如椒,反傷1赤實,可以御兇。

1 郭璞云:“反傷,刺下勾也。”珂案:傷,刺也;已見上文“大之山”注4。

又北三十里,曰嬰梁之山,上多蒼玉,錞于玄石1。

1 郭璞云:“言蒼玉依黑石而生也。”珂案:錞于字已見上文西山經(jīng)騩山,錞,汪紱釋為蹲,引申固亦有依附之義也。

又東三十里,曰浮戲之山。有木焉,葉狀如樗而赤實,名曰亢木,食之1不蠱。汜2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東有谷,因名曰蛇谷3,上多少辛4。

1 珂案:經(jīng)文食之,宋本、吳寬抄本作食者。

2 郝懿行云:“汜音似。”

3 郭璞云:“言此中出蛇,故以名之。”

4 郭璞云:“細辛也。”

又東四十里,曰少陘之山。有草焉,名曰(上艸下岡)草1,葉狀如葵,而赤莖白華,實如蘡薁,食之不愚2。器3難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役水4。

1 郭璞云:“音剛。”

2 郭璞云:“言益人智。”

3 郭璞云:“或作囂。”

4 郭璞云:“一作侵。”珂案:王念孫校役為沒,云即下文沒,其所據(jù)項絪本也。

又東南十里,曰太山1。有草焉,名曰梨,其葉狀如荻2而赤華,可以已疽。太水出于其陽,而東南流注于役水3;承水出于其陰,而東北流注于役4。

1 汪紱云:“此太山在鄭,非東岳太山。”

2 珂案:經(jīng)文荻,郝懿行云,當為萩字之訛。萩音秋,爾雅釋草云:“蕭,萩。”郭注云:“即蒿。”合于今本郭注“荻亦蒿也,音狄”之義。郭注荻、狄字亦當作萩、秋。

3 珂案:經(jīng)文役水,宋本、汪紱本作沒水,項絪本役亦作沒。

4 珂案:經(jīng)文役,宋本、汪紱本作沒,項絪本同;下疑應(yīng)增水字。

又東二十里,曰末山,上多赤金。末水出焉,北流注于役1。

1 珂案:經(jīng)文役,宋本、項絪本并作沒;汪紱本作投,誤也。下疑亦應(yīng)增水字。

又東二十五里,曰役山,上多白金,多鐵。役水出焉,北注于河。

又東三十五里曰敏山。上有木焉,其狀如荊,白華而赤實,名曰柏1,服者不寒。其陽多(王雩)琈之玉。

1 郭璞云:“音計。”郝懿行云:“玉篇云:『,俗薊字。』初學記二十八卷引廣志云:『柏有計柏。』計、聲同,疑是也。”

又東三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陰多鐵、美玉、青堊1。有草焉,其狀如蓍而毛,青華而白實,其名曰?2,服之不夭3,可以為腹病4。

1 珂案:經(jīng)文青堊,后漢書郡國志劉昭注引作美堊。

2 郝懿行云:“玉篇云:『?,胡懇切,草名,似蓍,花青白。』廣韻同。是?當為?。”珂案:王念孫校同郝注。?音很。

3 郭璞云:“言盡(益)壽也。或作芺。”郝懿行云:“芺即夭,古今字爾。”

4 郭璞云:“為,治也;一作已。”珂案:經(jīng)文病,宋本作疾。

凡苦山之首,自休與之山至于大騩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其十六神者,皆豕身而人面。其祠:毛牷用一羊羞1,嬰用一藻玉瘞2。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嬰以吉玉。其神狀皆人面而三首,其余屬皆豕身人面也。

1 郭璞云:“言以羊為薦羞。”

2 郭璞云:“藻玉,玉有五彩者也。或曰,所以盛玉藻藉也。”郝懿行云:“藻玉已見西次二經(jīng)泰冒山。此藻疑當與璪同,說文云:『璪,玉飾如水藻之文也。』藻藉,見周官大行人。”

中次八經(jīng)荊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1檀。雎2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魚3。

1 郭璞云:“杼音椽柱之柱。”

2 郭璞云:“雎音癰疽之疽。”

3 郭璞云:“有斑彩也。”珂案:楚辭九歌河伯云:“乘白黿兮逐文魚。”當即此。

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犛牛1,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2。漳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雎,其中多黃金,多鮫魚3。其獸多閭麋4。

1 郭璞云:“旄牛屬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音貍,一音來。”

2 郭璞云:“?似橘而大也,皮厚味酸。”珂案:?,本字作柚。黃丕烈、周叔弢校本云:“多橘?並傳十字應(yīng)在其草多竹上。”

3 郝懿行云:“鮫魚即今沙魚。”

4 珂案:經(jīng)文麋,王念孫、郝懿行并校作麈;郭璞云:“似鹿而大也。”

又東北百五十里,曰驕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松柏,多桃枝鉤端1。神鼉圍2處之,其狀如人面3,羊角虎爪,恒游于雎漳之淵,出入有光。

1 珂案:桃枝鉤端已見上文西山經(jīng)嶓冢之山。

2 汪紱云:“鼉音駝。”

3 郝懿行云:“廣韻鼉字注本此文,無面字。”珂案:經(jīng)文面,疑是而字之誤,屬下讀。郭璞注海外東經(jīng)毛民國云:“為人短小,而體盡有毛。”宋本、毛扆本、畢沅校本、百子全書本、吳任臣本而俱作面,可證。

又東北百二十里,曰女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黃金,其獸多豹虎,多閭麋?麂1,其鳥多白鷮2,多翟,多鴆3。

1 郭璞云:“麂似獐而大,猥(囗)毛,豹(狗)腳;音幾。”

2 郭璞云:“鷮似雉而長尾,走且鳴;音驕。”

3 郭璞云:“鴆大如鵰,紫綠色,長頸赤喙,食蝮蛇頭;雄名運日,雌名陰諧也。”郝懿行云:“說文云:『鴆,毒鳥也。』體有毒,古人謂之鴆毒。”

又東北二百里,曰宜諸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洈水1出焉,而南流注于漳,其中多白玉。

1 郭璞云:“音詭。”

又東北二百里,曰綸山1,其木多梓柟,多桃枝,多柤2栗橘?,其獸多閭麈¤?3。

1 郭璞云:“音倫。”

2 郭璞云:“柤似梨而酢濇。”珂案:柤音渣;參見海經(jīng)新釋卷三“平丘甘柤”節(jié)注4。

3 郭璞云:“?似菟而鹿腳,青色;音綽。”

又東二百里,曰陸(危邑)1之山,其上多(王雩)琈之玉,其下多堊,其木多杻橿。

1 汪紱云:“(危邑)音跪。”

又東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1。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而龍首,恒游于漳淵,出入必有飄風暴雨。

1 郝懿行云:“木疑水字之訛。”珂案:王念孫校亦作水,汪紱本木字正作水。

又東百五十里,曰岐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白?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樗。神涉鼉2處之,其狀人身而方面三足。

1 郭璞云:“石似玉者;音旻。”

2 郭璞云:“鼉,徒何切;一作蠤(酋改留),笑游切。”郝懿行云:“蠤(酋改留)字音義并所未詳。”

又東百三十里,曰銅山,其上多金銀鐵1,其木多榖柞柤栗橘?,其獸多(犬勺)2。

1 郝懿行云:“銅山,蓋以所產(chǎn)三物得名。”

2 郝懿行云:“(犬勺),本或作豹,非。(犬勺)音灼,豹文獸也;見西次二經(jīng)厎陽之山。”珂案:吳任臣本、畢沅本作豹。

又東北一百里,曰美山,其獸多兕牛,多閭麈,多豕鹿,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洼县| 洛扎县| 醴陵市| 南昌市| 岳普湖县| 永康市| 鱼台县| 神池县| 诸城市| 荥阳市| 佛山市| 礼泉县| 长寿区| 八宿县| 大理市| 兰坪| 昌吉市| 昌宁县| 大英县| 青州市| 武强县| 文水县| 汉源县| 泉州市| 囊谦县| 贵州省| 富裕县| 成武县| 安国市| 宜君县| 黑河市| 星座| 宣威市| 繁昌县| 梁平县| 秀山| 新蔡县| 庄浪县| 汨罗市| 满城县| 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