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中山經(4)
- 山海經校注
- 郭璞
- 4912字
- 2015-12-27 00:07:19
又東北百里,曰大堯之山,其木多松柏,多梓桑,多機1,其草多竹,其獸多豹虎¤?。
1 珂案:機已見上文北山經首單狐之山。
又東北三百里,曰靈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菁雘,其木多桃李梅杏1。
1 郭璞云:“梅似杏而酢也。”
又東北七十里,曰龍山,上多寓木1,其上多碧,其下多赤錫,其草多桃枝鉤端。
1 郭璞云:“寄生也,一名宛童;見爾雅。”
又東南五十里,曰衡山,上多寓木榖柞,多黃堊白堊。
又東南七十里,曰石山,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多寓木。
又南百二十里,曰若山1,其上多(王雩)琈之玉,多赭2,多邽石3,多寓木,多柘。
1 郭璞云:“若或作前。”
2 郭璞云:“赤土。”
3 郭璞云:“未詳。”王念孫云:“下文虎尾之山多封石,邽、封二字必有一誤;篇內作邽石者二,作封石者六。”珂案:是邽石當作封石也。郝懿行校同。
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彘山,多美石,多柘。
又東南一百五十里,曰玉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碧鐵,其木多柏1。
1 郭璞云:“一作楢。”
又東南七十里,曰灌山1,其木多檀,多邽石,多白錫。郁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其中多砥礪。
1 珂案:太平御覽卷八一二引此經作濯山。下文邽石亦應作封石。
又東北百五十里,曰仁舉之山,其木多榖柞,其陽多赤金,其陰多赭。
又東五十里,曰師每之山,其陽多砥礪,其陰多青雘,其木多柏,多檀,多柘,其草多竹。
又東南二百里,曰琴鼓之山,其木多榖柞椒柘1,其上多白?,其下多洗石2,其獸多豕鹿,多白犀,其鳥多鴆。
1 郭璞云:“椒為樹小而叢生,下有草木則?死。”
2 珂案:洗石已見上文西山經首錢來之山。
凡荊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雞祈瘞1,用一藻圭,糈用稌。驕山,冢也,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瘞,嬰毛2一璧。
1 郭璞云:“禱請已薶之也。”郝懿行云:“祈當為(上幾下皿)。”珂案:(上幾下皿)見上文中次四經末段注1。
2 珂案:經文嬰毛,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謂當系嬰用之誤,是也。嬰為以玉獻神之專稱,嬰用一璧者,以一璧祠祭于神也。準此,上文用一藻圭,亦疑當作嬰用一藻圭,脫嬰字。
中次九經岷山之首,曰女幾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杻橿,其草多菊(上艸下朮)。洛水出焉,東注于江,其中多雄黃,其獸多虎豹。
又東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龜,多鼉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其木多梅棠,其獸多犀象,多夔牛2,其鳥多翰鷩3。
1 郭璞云:“似蜥易,大者長二丈,有鱗彩,皮可以冒鼓。”珂案:呂氏春秋古樂篇云:“帝顓頊乃令?先為樂倡,?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音駝,即鼉之或字,是關於鼉之神話也。
2 郭璞云:“今蜀山中有大牛,重數千斤,名為夔牛,即爾雅所謂魏。”珂案:郭注魏,今本爾雅作犩。
3 郭璞云:“白翰赤鷩。”
又東北一百四十里,曰崍山,江水出焉,東流注大江1。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麋麈,其木多檀柘,其草多?韭,多藥2空奪3。
1 珂案:經文東流注大江,汪紱本、畢沅校本注下并有于字,王念孫校亦增于字。
2 珂案:藥,白芷也;已見上文西次四經號山。
3 汪紱云:“空奪即寇脫也。”珂案:汪說疑是。寇脫已見上文中次五經升山。
又東一百五十里,曰崌1山,江水出焉,東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2,多(上執下魚)魚3,其木多楢4杻,多梅梓,其獸多夔牛¤?犀兕。有鳥焉,狀如鸮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竊脂5,可以御火。
1 郭璞云:“音居。”
2 郭璞云:“今永昌郡有鉤蛇,長數丈,尾岐,在水中鉤取岸上人、牛、馬啖之,又呼馬絆蛇,謂此類也。”
3 郭璞云:“音贄;未聞。”
4 郭璞云:“楢,剛木也,中車材;音秋。”
5 郭璞云:“今呼小青雀曲觜肉食者為竊脂,疑非此也。”郝懿行云:“與爾雅竊脂同名異物。”
又東三百里,曰高梁之山,其上多堊,其下多砥礪,其木多桃枝鉤端。有草焉,狀如葵而赤華,莢實白柎,可以走馬。
又東四百里,曰蛇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堊,其木多栒,多橡章,其草多嘉榮、少辛。有獸焉,其狀如狐,而白尾長耳,名(犬也)1狼,見則國內有兵2。
1 汪紱云:“(犬也)音巳。”
2 郭璞云:“一作國有內亂。”
又東五百里,曰鬲山,其陽多金,其陰多白?。蒲(薨鳥)1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江,其中多白玉。其獸多犀象熊羆,多猿蜼2。
1 郭璞云:“音薨。”
2 汪紱云:“蜼,猿屬,仰鼻岐尾,天雨則自懸樹,而以尾塞鼻。”
又東北三百里,曰隅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梓桑,其草多茈。徐之水出焉1,東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
1 珂案:經文“其草多茈徐之水出焉”中間,疑有脫文,姑為斷句如此。
又東二百五十里,曰岐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鐵,其木多梅1梓,多杻楢。減水2出焉,東南流注于江。
1 郭璞云:“梅或作(上艸下敏)。”
2 郝懿行云:“劉昭郡國志注引此經作城水,城疑堿字之訛,或古本減有作堿者也。”
又東三百里,曰勾檷1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黃金,其木多櫟柘,其草多芍藥。
1 珂案:檷音弭。
又東一百五十里,曰風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其木多棷樿1,多楊。宣余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江,其中多蛇2。其獸多閭麋,多麈豹虎3,其鳥多白鷮。
1 郭璞云:“棷木,未詳也;樿木白理,中櫛。騶善二音。”
2 郝懿行云:“水蛇也。”
3 珂案:經文疑當作其獸多閭麋麈,多豹虎;多麈二字適倒。
又東北二百里,曰玉山,其陽多銅,其陰多赤金,其木多豫章楢杻,其獸多豕鹿¤?,其鳥多鴆。
又東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神人。夏啟而冬閉;是穴也,冬啟乃必有兵1。其上多白玉,其下多白金,其木多樗柳,其草多寇脫。
1 珂案:太平御覽卷五四引此經,熊之穴作熊穴;冬啟作若冬啟夏閉。
又東一百四十里,曰騩山,其陽多美玉赤金,其陰多鐵,其木多桃枝荊芭1。
1 郝懿行云:“芭蓋芑字之訛,芑又杞之假借字也。南次二經云:『虖勺之山,其下多荊杞。』中次十一經云:『歷石之山,其木多荊芑。』并以荊芑連文,此誤審矣。”珂案:宋本、吳寬抄本芭正作芑。
又東二百里曰葛山,其上多赤金,其下多瑊石1,其木多柤栗橘?楢杻,其獸多¤?,其草多嘉榮。
1 珂案:文選子虛賦云:“瑊玄厲。”張揖注云:“瑊、,石之次玉者。”如淳云:“瑊,音緘;,音勒。”據此,經文瑊石石字疑衍。
又東一百七十里,曰賈超之山,其陽多黃堊,其陰多美赭,其木多柤栗橘?,其中多龍脩1。
1 郭璞云:“龍須也;似莞而細,生山石穴中,莖倒垂,可以為席。”珂案:古今注云:“世稱皇帝(黃帝)煉丹于鑿硯山,乃得仙,乘龍上天。群臣援龍須,須墮而生草,曰龍須。”是關于龍須(須)之神話,修、須聲近而轉耳。
凡岷山之首,自女幾山至于賈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狀皆馬身而龍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瘞,糈用稌。文山1、勾檷、風雨、騩之山2,是皆冢也,其祠之:羞酒3,少牢具,嬰毛4一吉玉。熊山,席也5,其祠:羞酒,太牢具,嬰毛一璧。干,用兵以禳6;祈,璆冕舞7。
1 郝懿行云:“此上無文山,蓋即岷山也;史記又作汶山,并古字通用。”
2 珂案:經文騩之山,疑衍之字。
3 郭璞云:“先進酒以酹神。”
4 珂案:經文嬰毛一吉玉與下文嬰毛一璧毛字,當俱系用字之訛,說已見上文中次八經末段注2。
5 郭璞云:“席者,神之所馮止也。”郝懿行云:“席當為帝,字形之訛也;上下經文并以帝冢為對,此訛作席,郭氏意為之說,蓋失之。”珂案:郝說是也,王念孫亦校席作帝。
6 郭璞云:“禳,祓除之祭名;者,持盾武舞也。”
7 汪紱云:“求福祥則祭用璆玉,舞者用冕服以舞也。”珂案:璆音求;爾雅釋器云:“璆、琳,玉也。”郭璞注:“美玉名。”二句意當為禳則干舞,祈則冕服持玉以舞也。
中次十經之首,曰首陽之山,其上多金玉,無草木。
又西五十里,曰虎尾之山,其木多椒椐,多封石1,其陽多赤金,其陰多鐵。
1 郝懿行云:“本草別錄云:『封石味甘,無毒,生常山及少室。』下文游戲之山、嬰侯之山、豐山、服山、聲匈之山并多此石。”
又西南五十里,曰繁繢1之山,其木多楢杻,其草多枝勾2。
1 郭璞云:“音潰。”
2 汪紱云:“枝句,蓋桃枝句端也。”
又西南二十里,曰勇石之山,無草木,多白金,多水。
又西二十里,曰復州之山,其木多檀,其陽多黃金。有鳥焉,其狀如鸮,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1,見則其國大疫。
1 郭璞云:“音企。”珂案:太平御覽卷七四二引此經彘尾作彘毛,跂踵作企踵。
又西三十里,曰楮山1,多寓木,多椒椐,多柘,多堊。
1 郭璞云:“一作渚州之山。”
又西二十里,曰又原之山,其陽多青雘,其陰多鐵,其鳥多?鵒1。
1 郭璞云:“鴝鵒也。傳曰:『鴝鵒來巢。』音臞。”
又西五十里,曰涿山,其木多榖柞杻,其陽多(王雩)琈之玉。
又西七十里,曰丙山,其木多梓檀,多(弓欠)杻1。
1 郭璞云:“(弓欠)義所未詳。”郝懿行云:“方言云:『(弓欠),長也;東齊曰(弓欠)。』郭注云:『(弓欠),古矧字。』然則(弓欠)杻,長杻也。杻為木多曲少直,見陸璣詩疏。此杻獨長,故著之。俟考。”
凡首陽山之首,自首山1至于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狀皆龍身而人面。其祠之:毛用一雄雞瘞,糈用五種之糈。堵山,冢也,其祠之:少牢具,羞酒祠,嬰毛2一璧瘞。騩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其3;合巫祝二人,嬰一璧。
1 郝懿行云:“首山即首陽山。”
2 珂案:經文嬰毛,仍當是嬰用之訛,說已見上文中次八經末段注2。
3 郝懿行云:“其當為具字之訛。”
中次一十一山經1荊山之首,曰翼望之山。湍2水出焉,東流注于濟;貺3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漢,其中多蛟4。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漆梓,其陽多赤金,其陰多?。
1 珂案:經文原當作中次一十一山,迨劉秀校錄此書,始改山為經,亦有改而未盡者,即此是也,于是山、經二字乃互相抵觸矣。吳任臣本挖去山字,空出一格,殆亦已知其為抵觸,卻不知去經存山始符原貌也。說見海經新釋卷一篇首注1。
2 珂案:湍音專。
3 郭璞云:“音況。”
4 郭璞云:“似蛇而四腳,小頭細頸,(頸)有白癭,大者十數圍,卵如一二石甕,能吞人。”
又東北一百五十里,曰朝歌1之山。潕2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滎,其中多人魚。其上多梓柟,其獸多¤麋。有草焉,名曰莽草3,可以毒魚。
1 汪紱云:“此非河北紂都之朝歌。”珂案:上文已有朝歌之山,見中次五經。
2 郭璞云:“音武。”
3 汪紱云:“即芒草也。”珂案:芒草已見上文中次二經葌山。
又東南二百里,曰帝囷之山1,其陽多(王雩)琈之玉,其陰多鐵。帝囷之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多鳴蛇2。
1 郝懿行云:“囷,廣韻引作箘。”
2 珂案:鳴蛇已見上文中次二經鮮山。
又東南五十里,曰視山,其上多韭。有井焉,名曰天井,夏有水,冬竭1。其上多桑,多美堊金玉。
1 珂案:中次五經云:“超山有井,冬有水而夏竭。”與此適反。
又東南二百里,曰前山,其木多櫧1,多柏,其陽多金,其陰多赭。
1 郭璞云:“似柞子,可食,冬夏生(青),作屋柱難腐;音諸,或作儲。”
又東南三百里,曰豐山。有獸焉,其狀如蝯1,赤目、赤喙、黃身,名曰雍和,見則國有大恐。神耕父2處之,常游清泠之淵,出入有光3,見則其國為敗。有九鐘焉,是知霜鳴4。其上多金,其下多榖柞杻橿。
1 珂案:蝯同猿,即今猿字。
2 珂案:劉昭注后漢書郡國志引文選南都賦注云:“耕父,旱鬼也。”其注禮儀志引東京賦注同,今注并無之。
3 郭璞云:“清泠水在西鄂縣山上,神來時水赤有光耀,今有屋祠之。”
4 郭璞云:“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郝懿行云:“北堂書鈔一百八卷引此經及郭注知并作和,疑今本字形之訛。”
又東北八百里,曰兔床之山,其陽多鐵,其木多藷藇1,其草多雞谷,其本如雞卵,其味酸甘,食者利于人。
1 汪紱云:“藷藇非木也,此疑當是櫧芧,芧,小栗也。”
又東六十里,曰皮山,多堊,多赭,其木多松柏。
又東六十里,曰瑤碧之山1,其木多梓柟,其陰多青雘,其陽多白金。有鳥焉,其狀如雉,恒食蜚2,名曰鴆3。
1 珂案:藝文類聚卷八九引此經瑤作搖。
2 郭璞云:“蜚,負盤也;音翡。”郝懿行云:“蜚見爾雅,郭注云:『蜚,負盤,臭蟲。』”
3 郭璞云:“此更一種鳥,非食蛇之鴆也。”珂案:食蛇鴆已見上文中次八經女幾山。
又東四十里,曰支離1之山。濟水2出焉,南流注于漢。有鳥焉,其名曰嬰勺,其狀如鵲,赤目、赤喙、白身,其尾若勺3,其鳴4自呼。多(牛乍)牛,多羬羊。
1 珂案:經文支離,王念孫、孫星衍、郝懿行并校作攻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