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中山經(jīng)(2)
- 山海經(jīng)校注
- 郭璞
- 4891字
- 2015-12-27 00:07:19
3 郭璞云:“音蒼頡之頡。”
4 珂案:文選江賦李善注引此經(jīng)(犬頡)作獺,獳犬作?,無有鱗字。
5 汪紱云:“毛出鱗間如彘鬣也。”
又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多谷1,多涂石2,其上多(王雩)琈之玉。
1 珂案:經(jīng)文谷,宋本、汪紱本、吳任臣本并作榖,作榖是也。
2 珂案:上文鹿蹄之山多泠石,郭璞注:“泠或作涂。”即此。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羬羊。有木焉,其狀如樗,其葉如桐而莢實,其名曰茇,可以毒魚1。
1 郭璞云:“茇一作艾。”郝懿行云:“爾雅云:『杬,魚毒。』說文杬從艸作芫,疑作艾者,因字形近芫而訛。”
又西二百里,曰白邊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
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1,多人魚。有草焉,其狀如蘇而赤華,名曰葶薴2,可以毒魚。
1 珂案:后漢書郡國志劉昭注引此經(jīng)而西下有北字,水玉作美玉。
2 郭璞云:“亭寧、耵聹二音。”
又西三百里,曰牡山1,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上竹下媚),其獸多(牛乍)牛、羬羊,鳥多赤鷩2。
1 郝懿行云:“爾雅疏引此經(jīng)作牝山,藏經(jīng)本作壯山。”
2 郭璞云:“音閉;即鷩雉也。”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舉之山。雒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玄扈之水,其中多馬腸之物1。此二山者,洛閑也2。
1 郝懿行云:“上文蔓渠山馬腹,一本作馬腸,蓋此是也。大荒西經(jīng)女媧之腸或作女媧之腹,亦其例。”
2 珂案:謂讙舉、玄扈二山夾洛水閑也。水經(jīng)注洛水云:“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蓋山水兼受其目矣。
凡厘山之首,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凡九山,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狀皆人面獸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雞,祈而不糈1,以采衣之2。
1 郭璞云:“言直祈禱。”郝懿行云:“祈當為(上幾下皿)。”珂案:說文五云:“(上幾下皿),以血有所刉涂祭也;從血,幾聲,渠稀切。”則以作(上幾下皿)為是,(上幾下皿)為祭禮之一,非“直祈禱”之謂也。
2 郭璞云:“以采飾雞。”
中次五經(jīng)薄山之首,曰茍床之山1,無草木,多怪石。
1 郭璞云:“或作茍林山。”郝懿行云:“下文正作茍林山,文選江賦注引此經(jīng)亦作茍林山。”
東三百里,曰首山,其陰多榖柞,其草多(上艸下朮)芫1,其陽多(王雩)琈之玉,木多槐。其陰有谷,曰機谷,多(鳥大)2鳥,其狀如梟而三目,有耳,其音如錄3,食之已墊4。
1 汪紱云:“(上艸下朮),山薊也,有蒼朮、白朮二種;芫,芫華也;皆入藥用。”
2 汪紱云:“(鳥大)音地。”
3 郝懿行云:“蓋鹿字假音;玉篇作音如豕。”
4 汪紱云:“墊,下濕病。”
又東三百里,曰縣斸1之山,無草木,多文石。
1 汪紱云:“斸音斲,又音祝。”
又東三百里,曰蔥聾之山1,無草木,多庱(夌改夆)石2。
1 珂案:上文已有此山,疑是其連麓。
2 郭璞云:“未詳。”畢沅:“庱(夌改夆)當為玤;說文云:『石之次玉者。』”
東北五百里,曰條谷之山,其木多槐桐,其草多芍藥、?冬1。
1 珂案:?當為虋,音門,俗亦作門;門冬有二種:一麥門冬,一天門冬,均入藥用。
又北十里,曰超山,其陰多蒼玉,其陽有井,冬有水而夏竭1。
1 珂案:中次一十一經(jīng)云:“視山有井,夏有水,冬竭。”與此適反。
又東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木1,其草多芃2。
1 郭璞云:“似樗樹,材中車轅。”郝懿行云:“說文云,杶,或作,即今椿字也。”
2 郝懿行云:“芃,說文訓草盛,非草名也。疑芃當為(上艸下幾)字之訛;(上艸下幾)音交,即藥草秦(上艸下幾)也,見本草。”珂案:郝說是也,王念孫校同郝注。
又東五百里,曰朝歌之山,谷多美堊。
又東五百里,曰槐山1,谷多金錫。
1 珂案:畢沅本槐山作(禾鬼)山,云(禾鬼)當為稷,稷山在今山西省稷山縣,后稷播時百谷于此,遂以名山。關于后稷,參見海經(jīng)新釋卷十一“西周國”節(jié)注2、5。
又東十里,曰歷山1,其木多槐,其陽多玉。
1 郝懿行云:“即上文歷兒山;水經(jīng)注云:河東郡南有歷山,舜所耕處也。”
又東十里,曰尸山,多蒼玉,其獸多?1。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
1 郭璞云:“似鹿而小,黑色。”畢沅云:“郭說非也。爾雅:『麠,大鹿。』說文云:『牛尾一角,或從京。』則此是大鹿。凡云京皆大也,郭義失之。”
又東十里,曰良余之山,其上多榖柞,無石。余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河;乳水出于其陽,而東南流注于洛。
又東南十里,曰蠱尾1之山,多礪石、赤銅。龍余之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洛。
1 郝懿行云:“水經(jīng)注作蟲尾。”
又東北二十里,曰升山,其木多榖柞棘,其草多藷藇蕙1,多寇脫2。黃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璇玉3。
1 郭璞云:“蕙,香草也。”珂案:蕙已見上文西山經(jīng)浮山及嶓冢山。
2 郭璞云:“寇脫草生南方,高丈許,似荷葉而莖中有瓤,正白,零桂人植而日灌之以為樹也。”
3 郭璞云:“石次玉者也;璇音旋。”
又東十二里,曰陽虛之山,多金,臨于玄扈之水1。
1 郭璞云:“河圖曰:『蒼頡為帝,南巡狩,登陽虛之山,臨于玄扈洛汭,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出此水中也。”
凡薄山之首,自茍林之山至于陽虛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禮:太牢,嬰用吉玉。首山(鬼申)也,其祠用稌、黑犧、太牢之具、糱釀1;干2,置鼓3;嬰用一璧。尸水,合天也4,肥牲祠之,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雞于下,刉一牝羊,獻血5。嬰用吉玉,采之6,饗之7。
1 郭璞云:“以糱作醴酒也。”
2 郭璞云:“干,萬;干,楯也。”
3 郭璞云:“擊之以舞。”
4 郭璞云:“天神之所馮也。”
5 郭璞云:“以血祭也;刉,猶刲也。”珂案:刉,本作(氣刀),音機;謂殺牛羊等取血以釁也。
6 郭璞云:“又加以繒彩之飾也。”
7 郭璞云:“勸強之也。特牲饋食禮曰:『執(zhí)奠,祝饗。』是也。”珂案:儀禮特牲饋食禮云:“尸答拜,執(zhí)奠,祝饗。”鄭注云:“饗,勸強之也。”是郭注所本。
中次六經(jīng)縞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谷城之山1,無草木,無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驕蟲2,是為螫蟲3,實惟蜂蜜之廬4。其祠之:用一雄雞,禳而勿殺5。
1 郭璞云:“在濟北谷城縣西,黃石公石在此山下,張良取以合葬爾。”珂案:谷城山在今山東省東阿縣東北,一名黃山。
2 珂案:太平御覽卷九五0引此經(jīng)作嬌蟲。
3 郭璞云:“為螫蟲之長。”
4 郭璞云:“言群蜂之所舍集。蜜赤(亦)蜂名。”
5 汪紱云:“禳,祈禱以去災惡,使勿螫人,其雞則放而勿殺也。”
西十里,曰縞羝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又西十里,曰廆1山,其陰多(王雩)琈之玉。其西有谷焉,名曰雚谷,其木多柳楮。其中有鳥焉,狀如山雞而長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名曰鸰(要鳥)2,其鳴自呼,服之不瞇。交觴之水出于其陽,而南流注于洛;俞隨之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榖水。
1 郭璞云:“音如瓖偉之。”
2 郭璞云:“鈴要二音。”
又西三十里,曰瞻諸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文石。(水射)1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洛;少水出其陰2,而東流注于谷水。
1 郭璞云:“音謝。”
2 珂案:王念孫校,經(jīng)文出下應增于字。
又西三十里,曰婁涿之山,無草木,多金玉。瞻水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洛;陂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茈石、文石。
又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陽,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澗水出于其陰,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麋石、櫨丹1。
1 郭璞云:“皆未聞。”郝懿行云:“麋石或是畫眉石,眉麋古字通也;櫨丹疑即黑丹,櫨盧通也。”
又西五十里,曰谷山,其上多谷,其下多桑。爽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碧綠。
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鐵。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龜,其狀鳥首而鱉尾,其音如判木1。無草木。
1 珂案:旋龜已見南山經(jīng)杻陽之山。
又西百里,曰長石之山,無草木,多金玉。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鳴石1。
1 郭璞云:“晉永康元年,襄陽郡上鳴石,似玉,色青,撞之聲聞七八里,即此類也。”珂案:鳴石,蓋磬石之類;郭說襄陽郡上鳴石,見晉書五行志。
又西一百四十里,曰傅山,無草木,多瑤碧。厭染之水出于其陽,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魚1。其西有林焉,名曰墦2冢。谷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洛,其中多珚玉3。
1 珂案:人魚已見上文西山經(jīng)竹山竹水、北次三經(jīng)龍侯山?jīng)Q決水及中次四經(jīng)熊耳山浮豪水。
2 郭璞云:“音番。”
3 郭璞云:“未聞也;珚音堙。”珂案:水經(jīng)注谷水引此經(jīng)作(王囷)玉,影宋本太平御覽卷六二引作(王困)玉;玉篇云:“(王囷),齊玉,奇殞切。”則珚玉蓋(王困)玉之訛也。
又西五十里,曰橐山,其木多樗1,多備(人改木)木2,其陽多金玉,其陰多鐵,多蕭3。橐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修辟之魚,狀如黽4而白喙,其音如鴟,食之已白癬。
1 郝懿行云:“樗當為(木乎);說文云:『(木乎)木出橐山。』謂此也。”
2 郭璞云:“今蜀中有備(人改木)木,七八月中吐穗,穗成,如有鹽粉著狀,可以酢羹;音備。”珂案:經(jīng)文備(人改木)木,王念孫云:“木字疑衍。”
3 郭璞云:“蕭,蒿;見爾雅。”郝懿行云:“爾雅云:『蕭,荻。』郭注云:『即蒿也。』”
4 郭璞云:“黽,蛙屬也。”
又西九十里,曰常烝之山,無草木,多堊。潐水1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蒼玉。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1 郭璞云:“音譙。”
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1,其木多棕柟,多竹箭,其獸多(牛乍)、牛羬羊,其鳥多鷩2,其陽多玉,其陰多鐵。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3,是廣員三百里,其中多馬4。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5。
1 郝懿行云:“山一名秦山,與太華相連,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南。”
2 珂案:宋本鷩上有赤字,何焯校亦增赤字。
3 郭璞云:“桃林,今宏農(nóng)湖縣閿鄉(xiāng)南谷中是也;饒野馬山羊山牛也。”珂案:桃林,畢沅說即鄧林,是神話中夸父棄杖所化而成林者;見海經(jīng)新釋卷三“夸父與日逐走”節(jié)注6。
4 珂案:太平御覽卷一五八引此經(jīng),多馬下尚有造父于其中得驊騮騄耳之乘以獻穆王十六字,或系逸落之郭注誤入經(jīng)文也。
5 珂案:珚玉亦當為(王囷)玉,已見上文傅山注3。
又西九十里,曰陽華之山,其陽多金玉,其陰多青雄黃,其草多藷藇,多苦辛1,其狀如橚2,其實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瘧。楊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魚。門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玄(石肅)3。(纟昔)4姑之水出于其陰,而東流注于門水,其上多銅。門水出5于河,七百九十里入雒水6。
1 珂案:經(jīng)文苦辛,宋本、吳寬抄本、毛扆本均作苦莘,邵恩多校本同。
2 郭璞云:“即楸字也。”
3 郭璞云:“黑砥石生水中。”
4 郭璞云:“(纟昔)音藉。”
5 珂案:經(jīng)文出,宋本、毛扆本作至。
6 王念孫云:“門水出于河云云,乃郭注誤入正文,水無出河出江之理,作至于是也。”
凡縞羝山之首,自平逢之山至于陽華之山,凡十四山,七百九十里。岳在其中1,以六月祭之2,如諸岳之祠法,則天下安寧。
1 汪紱云:“此條無中岳,而曰岳在其中,蓋以洛陽居天下之中,王者于此以時望祭四岳,以其非岳而祭四岳,故曰岳在其中;此殆東周時之書矣。”
2 郭璞云:“六月亦歲之中。”
中次七經(jīng)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1。其上有石焉,名曰帝臺之棋2,五色而文,其狀如鶉卵,帝臺之石,所以禱百神者也3,服之不蠱。有草焉,其狀如蓍4,赤葉而本叢生,名曰夙條,可以為簳5。
1 郭璞云:“與或作輿;下同。”
2 郭璞云:“帝臺,神人名;棋謂博棋也。”
3 郭璞云:“禱祀百神,則用此石。”
4 郝懿行云:“說文云:『蓍,蒿屬。』廣雅云:『蓍,耆也。』”珂案:蓍音尸,埤雅云“草之多壽者”,古取其莖為占筮之用。
5 珂案:簳音干,箭干也。
東三百里,曰鼓鐘之山,帝臺之所以觴百神也1。有草焉,方莖而黃華,員葉而三成2,其名曰焉酸3,可以為毒4。其上多礪,其下多砥。
1 郭璞云:“舉觴燕會,則于此山,因名為鼓鐘也。”
2 郭璞云:“葉三重也。”
3 郝懿行云:“焉酸,一本作烏酸。”珂案:太平御覽卷四二引此經(jīng)正作烏酸。
4 郭璞云:“為,治。”郝懿行云:“治去之也。”
又東二百里,曰姑媱之山1。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為(上艸下瑤)2草,其葉胥成3,其華黃,其實如菟丘4,服之媚于人5。
1 郭璞云:“音遙;或無之山字。”
2 郭璞云:“亦音遙。”
3 郭璞云:“言葉相重也。”
4 郭璞云:“菟丘,菟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