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中山經(jīng)(1)
- 山海經(jīng)校注
- 郭璞
- 4922字
- 2015-12-27 00:07:19
中山經(jīng)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共1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葉2,黃華而莢實(shí),名曰籜3,可以已瞢4。有獸焉,其狀如(蟲犬)鼠5而文題,其名曰難(隹改能)6,食之已癭。
1 郭璞云:“音恭。”
2 郭璞云:“或作楛葉。”
3 汪紱云:“籜音托。”
4 郭璞云:“音盲。”珂案:說(shuō)文四云:“瞢,目不明也。”
5 郭璞云:“(蟲犬)鼠,所未詳,音虺,字亦或作虺。”
6 汪紱云:“音耐;或作熊。”
又東二十里,曰歷兒之山1,其上多橿,多(木厲)木2,是木3也,方莖而員葉,黃華而毛,其實(shí)如揀,服之不忘4。
1 郝懿行云:“水經(jīng)注云:『河?xùn)|郡南有歷山,舜所耕處也。』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蒲山亦名歷山。』即此也;蓋與薄山連麓而異名。”珂案:舜所耕歷山,蓋傳說(shuō)中地名,所在多有,非可實(shí)指,此藉使能證成,亦不過(guò)傳說(shuō)中之一耳。
2 郭璞云:“音厲。”
3 珂案:是木,指(木厲)木。
4 珂案:經(jīng)文揀,汪紱本、畢沅校本均作楝,王念孫、孫星衍、郝懿行亦均校作楝,作楝是也。汪紱云:“楝音煉。楝木似槐子,如指頭,色白而粘,可搗以浣衣,服之益腎。此服之不忘,謂令人健記,蓋亦楝類也。或作簡(jiǎn),非。”
又東十五里,曰渠豬之山,其上多竹。渠豬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是多豪魚,狀如鮪1,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癬2。
1 郭璞云:“鮪似鳣也。”珂案:鮪音委。
2 珂案:太平御覽卷七四二引此經(jīng),尾上有赤字,可以上有食之二字;同書卷九三九引此經(jīng),赤喙上有而字。
又東三十五里,曰蔥聾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堊,黑、青、黃堊1。
1 郭璞云:“言有雜色堊也。”
又東十五里,曰(水委)山1,其上多赤銅,其陰多鐵。
1 郭璞云:“音倭。”
又東七十里,曰脫扈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葵葉而赤華,莢實(shí),實(shí)如棕莢,名曰植楮,可以已癙1,食之不瞇2。
1 郭璞云:“癙,病也;淮南子曰:『貍頭已癙』也。”珂案:郭引淮南子說(shuō)山篇文,“已癙”今作“愈鼠”。
2 珂案:謂不厭夢(mèng)也,已見上文西次四經(jīng)“英鞮之山”注2。
又東二十里,曰金星之山,多天嬰,其狀如龍骨1,可以已痤2。
1 郝懿行云:“本草別錄云:『龍骨生晉地川谷、及太(大?)山巖水岸土穴中死龍?zhí)帯!弧?
2 珂案:說(shuō)文七云:“痤,小腫也。”汪紱以“皮上磈磊病”釋之,良是。
又東七十里,曰泰威之山,其中有谷曰梟谷1,其中多鐵。
1 郭璞云:“或無(wú)谷字。”
又東十五里,曰橿谷之山1,其中多赤銅。
1 郭璞云:“或作檀谷之山。”
又東百二十里,曰吳林之山,其中多葌草1。
1 郭璞云:“亦菅字。”郝懿行云:“說(shuō)文云:『葌,香艸,出吳林山。』本此經(jīng)為說(shuō)也。眾經(jīng)音義引聲類云:『葌,蘭也。』又引字書云:『葌與蕑同,蕑即蘭也。』是葌乃香艸,郭注以葌為菅字,菅乃茅屬,恐非也。”
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有草焉,名曰鬼草1,其葉如葵而赤莖,其秀如禾,服之不憂。勞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2。是多飛魚,其狀如鮒魚3,食之已痔衕。
1 珂案:經(jīng)文鬼草,太平御覽卷四六八引作鬼目。
2 郭璞云:“音如譎詐之譎。”
3 珂案:經(jīng)文鮒魚,太平御覽卷四四引無(wú)魚字。
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榖。有獸焉,其狀如貍,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1,養(yǎng)之可以已憂。
1 汪紱云:“朏音菲。”
又北五十二里,曰合谷之山1,是多薝棘2。
1 郝懿行云:“玉篇作金谷多薝棘。”
2 郭璞云:“未詳;音瞻。”郝懿行云:“本草云:『天?冬一名顛棘。』即爾雅『髦,顛棘』也。薝,玉篇云:『丁敢切。』疑薝、顛古字或通。”
又北三十五里,曰陰山1,多礪石2、文石。少水出焉,其中多雕棠,其葉如榆葉而方,其實(shí)如赤菽3,食之已聾。
1 郭璞云:“一曰險(xiǎn)山。”
2 郭璞云:“礪石,石中磨者。”珂案:磨,字本作,石硙也,今俗呼磨子;言可以為石硙者。
3 郭璞云:“菽,豆。”
又東北四百里,曰鼓鐙之山,多赤銅。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fēng)。
凡薄山之首,自甘棗之山至于鼓鐙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歷兒,冢也,其祠禮:毛,太牢之具;縣以吉玉1。其余十三山者,毛用一羊,縣嬰用桑封,瘞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2,方其下而銳其上,而中穿之加金3。
1 郭璞云:“縣,祭山之名也;見爾雅。”珂案:例以下文縣嬰,疑此處縣下脫嬰字。
2 珂案:江紹原中國(guó)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10謂經(jīng)文桑封系藻珪之誤,桑主即藻玉,嬰系以玉獻(xiàn)神之專稱;其說(shuō)近是,可供參考。
3 珂案:經(jīng)文桑封者桑主也已下十九字,畢沅謂疑是周秦人釋語(yǔ)、舊本亂入經(jīng)文者,或當(dāng)是也。桑封若從江說(shuō)系藻珪之誤,則此釋乃端在說(shuō)明藻珪即藻玉之形狀,而郭璞注乃云:“言作神主而祭,以金銀飾之也。公羊傳曰:『虞主用桑。』主或作玉。”未免望文生義,漫為立說(shuō)矣。
中次二經(jīng)濟(jì)山之首,曰輝諸之山,其上多桑,其獸多閭麋,其鳥多鹖1。
1 郝懿行云:“玉篇云:『鹖,何葛切;鳥似雉而大,青色,有毛角,斗死而止。』”
又西南二百里,曰發(fā)視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礪。即魚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伊水。
又西三百里,曰豪山,其上多金玉而無(wú)草木。
又西三百里,曰鮮山,多金玉,無(wú)草木。鮮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鳴蛇,其狀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見則其邑大旱。
又西三百里,曰陽(yáng)山,多石,無(wú)草木。陽(yáng)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狀如人面而豺身,鳥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見則其邑大水。
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銅1。有獸焉,其狀如彘而有角,其音如號(hào)2,名曰蠪蚳3,食之不瞇。
1 郭璞云:“此山出名銅,色赤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周穆王時(shí)西戎獻(xiàn)之,尸子所謂昆吾之劍也。”珂案:昆吾亦人名,見海經(jīng)新釋卷十“有國(guó)曰顓頊”節(jié)注3。
2 郭璞云:“如人號(hào)哭。”
3 郭璞云:“上已有此獸,疑同名。”郝懿行云:“蚳疑當(dāng)為蛭;已見東次二經(jīng)鳧麗之山。”珂案:王念孫、何焯校并同郝注。
又西百二十里,曰葌1山,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有木焉,其狀如棠而赤葉,名曰芒草2,可以毒魚。
1 珂案:葌音奸。
2 郭璞云:“音忘。”
又西一百五十里,曰獨(dú)蘇之山,無(wú)草木而多水。
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洛。有獸焉,其名曰馬腹,其狀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1。
1 珂案:水經(jīng)注沔水云:“沔水中有物,如三四歲小兒,鱗甲如鯪鯉,頭似虎,掌爪常沒(méi)水中,出頭。小兒不知,欲取弄戲,便殺人;名為水虎者也。”其形性均近此馬腹。又經(jīng)文人面,畢沅校本作人而,于義為長(zhǎng)。
凡濟(jì)山之首,自輝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凡九山,一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皆人面而鳥身。祠用毛1,用一吉玉,投而不糈。
1 郭璞云:“擇用毛色。”珂案:言以毛物祠神也。
中次三經(jīng)萯山1之首,曰敖2岸之山,其陽(yáng)多(王雩)琈之玉,其陰多赭、黃金。神熏池居之。是常出美玉3。北望河林,其狀如蒨如舉4。有獸焉,其狀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諸,見則其邑大水。
1 郭璞云:“萯音倍。”
2 郭璞云:“或作獻(xiàn)。”
3 郭璞云:“或作石。”
4 郭璞云:“說(shuō)者云,蒨、舉皆木名也,未詳;蒨音倩。”郝懿行云:“蒨,草也;舉,木也。舉即櫸柳。本草陶注詳之。”
又東十里,曰青要之山,實(shí)惟帝之密都1。是多駕鳥2。南望墠渚3,禹父之所化4,是多仆累、蒲盧5。(鬼申)武羅司之6,其狀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齒7,而穿耳以鐻8,其鳴如鳴玉。是山也,宜女子9。畛10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鳥焉,名曰鴢11,其狀如鳧,青身而朱12目赤尾,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狀如葌13,而方莖黃華赤實(shí),其本如 本14,名曰荀草15,服之美人色16。
1 郭璞云:“天帝曲密之邑。”珂案:例以西次三經(jīng)“昆侖之丘,實(shí)惟帝之下都”語(yǔ),此天帝蓋即黃帝也。
2 郭璞云:“未詳也。或曰駕宜為鴐,鴐鵝也;音加。”
3 郭璞云:“水中小洲名渚。墠音填。”
4 汪紱云:“左傳言鯀化黃熊,入于羽淵,而又云在此,世之隨處而附會(huì)以為古跡,類似此也。”珂案:蓋亦傳聞不同而異辭,正所以為神話也。
5 珂案:郭璞云:“仆累,蝸牛也。”郝懿行云:“蒲盧為蜃蛤之屬。仆累、蒲盧,同類之物,并生于水澤下濕之地。”則仆累、蒲盧,蓋亦同聲之轉(zhuǎn)耳。
6 郭璞云:“武羅,神名;(鬼申)即神字。”珂案:郭此注或據(jù)說(shuō)文九“(鬼申),神也”為說(shuō),而段玉裁云:“當(dāng)作神鬼也,神鬼者,鬼之神者也。”自以段說(shuō)為長(zhǎng)。玉篇云:“(鬼申),山神也。”說(shuō)亦較單以神釋(鬼申)貼切。
7 郭璞云:“或作首。”珂案:齒或作首者,首、齒形近易訛;然揆經(jīng)文之意,仍以作齒為是。又經(jīng)文小要,宋本作小?,吳寬抄本、項(xiàng)絪本、黃丕烈、周叔弢校本均作小腰;要即?、腰字之古寫。
8 郭璞云:“鐻,金銀器之名,未詳也;音渠。”郝懿行云:“說(shuō)文新附字引此經(jīng),云:『鐻,環(huán)屬也。』”
9 吳任臣云:“淮南子『青要玉女、降霜神也』,本此傅會(huì)之。”珂案:今本淮南子天文篇作“青女乃出、以降霜雪”,無(wú)“青要玉女”語(yǔ),或吳氏別有所本,當(dāng)在闕疑。
10郭璞云:“音軫。”
11郭璞云:“音如窈窕之窈。”
12郭璞云:“朱,淺赤也。”
13珂案:葌,蘭也;已見上文吳林山。
14郭璞云:“根似 本,亦香草。”
15郭璞云:“或曰苞草。”
16珂案:綜上經(jīng)文所敘,(鬼申)武羅者,蓋楚辭九歌山鬼所寫山鬼式的女神也。“小要(腰)白齒”,所以“窈窕”、“宜笑”;“赤豹文貍”,或即“人面豹文”之演化;“荀草服之美人色”,山鬼所采“三秀”,說(shuō)者亦謂是使人駐顏不老的芝草之屬;而山鬼所思之“靈修”,亦此(鬼申)武羅所司密都之“帝”,均高級(jí)天神也。
又東十里曰騩1山,其上有美棗,其陰有(王雩)琈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飛魚,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2。
1 郭璞云:“音巍。”
2 珂案:藝文類聚卷二引山海經(jīng)云:“飛魚如豚,赤文無(wú)羽;食之辟兵,不畏雷也。”初學(xué)記卷一引郭璞圖贊略同,惟無(wú)羽作無(wú)鱗,雷也作雷音,義較長(zhǎng);疑此即贊也。“食之辟兵”可以為經(jīng)文“服之御兵”作詮解。又上文牛首山勞水已有飛魚,與此同名,非一物也。
又東四十里,曰宜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1。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是多黃貝。
1 郭璞云:“未詳。”郝懿行云:“廣雅云:『牡荊,曼荊也。』曼,本草作蔓,此經(jīng)蔓居,疑蔓荊聲之轉(zhuǎn);蔓荊列本草木部,故此亦云蔓居之木也。”
又東二十里,曰和山,其上無(wú)草木而多瑤碧,實(shí)惟河之九都1。是山也五曲2,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蒼玉。吉神泰逢司之3,其狀如人而虎尾4,是好居于萯山之陽(yáng),出入有光。泰逢神動(dòng)天地氣也5。
1 郭璞云:“九水所潛,故曰九都。”
2 郭璞云:“曲回五重。”
3 郭璞云:“吉猶善也。”
4 郭璞云:“或作雀尾。”
5 郭璞云:“言其有靈爽能興云雨也。夏后孔甲田于萯山之下,天大風(fēng)晦冥,孔甲迷惑,入于民室;見呂氏春秋也。”珂案:見呂氏春秋音初篇。
凡萯山之首,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里。其祠泰逢、熏池、武羅皆一牡羊副1,嬰用吉玉。其二神用一雄雞瘞之,糈用稌。
1 汪紱云:“?同,音劈;周禮:『以?辜祭百物。』言分磔牲體以祭也。”
中次四經(jīng)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泠石1。
1 郭璞云:“泠石,未聞也;泠或作涂。”郝懿行云“泠當(dāng)為?;西次四經(jīng)『號(hào)山多?石』是也。郭云『泠或作涂』,涂亦借作泥涂字,?又訓(xùn)泥,二字義同,故得通用。又涂或淦字之訛也,說(shuō)文?、淦同。”珂案:王念孫亦校改泠作?、涂作淦。吳寬抄本作冷石,非。
西五十里,曰扶豬之山,其上多礝石1。有獸焉,其狀如貉2而人目,其名曰(上鹿下言)3。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瓀石4。
1 郝懿行云:“礝當(dāng)為。說(shuō)文云:『,石次玉者。』玉篇同,云亦作瓀,引此經(jīng)作瓀石,或所見本異也。張揖注上林賦云:『石白者如冰,半有赤色。』”
2 郭璞云:“貉或作(豸豦),古字。”
3 郭璞云:“音銀;或作麋。”
4 郭璞云:“言亦出水中。”郝懿行云:“瓀亦當(dāng)為。”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厘山,其陽(yáng)多玉,其陰多搜1。有獸焉,其狀如牛,蒼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其名曰犀渠2。滽滽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有獸焉,名曰(犬頡)3,其狀如獳犬而有鱗4,其毛如彘鬣5。
1 郭璞云:“音搜;茅搜,今之蒨草也。”
2 郝懿行云:“犀渠蓋犀牛之屬也。吳語(yǔ)云:『奉文犀之渠。』吳都賦云:『戶有犀渠。』疑古用此獸皮蒙楯,故因名楯為犀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