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 廈門志
- 周凱
- 4998字
- 2015-12-27 00:03:19
志乘之作,仿于「漢書」?!笣h書」藝文之志,獨載書目,陋矣。我朝「一統志」,自名臣碩彥,鴻章巨制備列簡編;厥后省、郡、邑志,遵循載擇,使前賢苦心著作,披書可信,典綦盛哉!廈雖蕞爾一島,不乏名宦邑賢,故于奏議、公移以至城池、公署、祠廟、巖洞之記序詩章,有關島上風化、民命利弊者,錄為藝文略。他雖奇文雄策,不系島上,概置不載;亦由「一統志」之義法焉爾。
書目
唐:薛令之「明月先生集」、「補闕集」一卷(見「通志」),陳黯「裨正書」三卷、「潁川先生集」五卷。
宋:林棐「詩文集」(見「通志」、「府志」),薛舜俞「易抄詩書指」、「文集」(「通志」作「舜俞集」二百卷)。
明:林應「四書解便覽」、「璧峰集」(見本傳),王高立「毛詩小傳」十六卷、「義方堂文集」二十五卷(見「縣志」本傳),傅鑰「鷺門山人詩集」,池浴德「居室篇」、「詩集」、「空臆錄」、「懷綽集」(見「通志」、「府志」、「縣志」),池顯方「晃巖集」二十二卷、「玉屏集」、「南參集」、「滄遠詩集」、「李杜詩選」、「說詩」、「直夫偶鈔」、「金剛演說」、「東山塵語」,林應翔「止嵒存稿」、「衢州志」,林龍采「茶史」一卷(見「府志」),林志遠「歷代史白」(見「通志」、「府志」、「縣志」),楊期演「易經管見」、「島上紀事」八卷,楊秉機「浩然小草」二卷,葉后詔「五經講義」(「府志」作「講章」)、「鹢筆」,阮文錫「四書測讀」、「易闕疑」、「粵滇紀錄」、「金剛經說」、「續佛法金湯」、「杜詩三評」(以上見「通志」?!溉u」,「縣志」作「三律」)、「聞見錄」、「談道錄」、「唐人雅音集」、「唐七言律式」、「夢庵長短句」、「清源會詩篇」、「同和東坡韻詩」、「燕山紀游」、「夕陽寮詩稿」、「夕陽寮詞」、「慧庵倡和韻選」、「輪山詩稿」、「慢亭游稿」、「詩論」、「詩韻」、「嘯草」、「夕陽寮文稿」、「擊筑集」、「涉江詩鈔」、「奕鑒」,林說、林尊賓、紀許國「三異人集」(紀曾實匯刻)。
國朝:陳倫炯「海國聞見錄」二卷,鄭得瀟「五經通義」、「文學指南」、「易研」、「史統」(以上見通志」;作得灑,誤)、「人字圖說」、「蘧〈廣外穌內〉近吟選」,曾原昌「百花詩」、「澎游草」一卷、「逢齋詩集」八卷,池繼溥「然齋詩草」(見「通志」、「府志」),池其繩「史眼」、「詩緯」、「四書講錄」、「三極藏書」、「求齋別集」(見「府志」、「縣志),蔡洪璧「琢齋集」(見「鷺江志」本傳),劉天澤「四書述酌」,葉龍「南華經注」,黃成振「四書存要」五卷、「學庸存要補篇」二卷、「日光巖詩」一卷、「九閩賦」一卷,林翼池「來鳳縣志」、「鷺洲拾草」、「遠游閑居草」、」讀史約篇」、「尚書捷解」、「知以集」,蔡德輝「鳴秋草」五卷、「蠡測文集」十卷,李正捷「月山詩文集」,黃日紀「全閩詩儁」六卷、「奚囊集」、「內史集」、「中樞集」、「龍江集」、「榕林偶欥」、「倡和集」、「鷦棲瑣綴」、「荔崖詩鈔」、「歸田集」、「嘉禾名勝記」二卷、「榕林匯詠」一卷、「菜根清譚」,廖飛鵬「石村集」,黃彬「草庵詩集」四卷、「文集」二卷、「看山樓倡和詩」一卷,林明瑅「應秋草」、莫鳳翔「鷺門草」四卷、「碧山草堂詩鈔」一卷,「鷺江志略」一卷(失姓氏),薛起鳳「鷺江志」、「梧山草」,曾朝英「詩文集」,蔣國梁「長嘯集」,張廷儀「滄浯集」,張承祿「孝子忠臣錄」、「善惡金鑒」、「隱林酒史」、「璧峰詩話」、「唐詩匯韻」,張錫麟「池上草」、「時齋倡和詩」二卷、「池上史論」、「漁城詩草」四卷、「文集」二卷,徐宏「音韻齋集」,黃名香「消閑草」,蔡天任「霧隱草」,許溫其「箬漁近草」,周禮「悔葊小草」,劉啟熊「晞窗吟草」、「夢亭賦稿」,王經綸「經史緒余」,林為洛「太極圖說」、「古文文法評注」,郭希洛「有韻齋詩文集」,林一枝「射策懸鵠」,水師要略一卷(謝恩詔刻本),「舟師繩墨」一卷,「閨秀章淑云鏡花樓詩稿」,釋達中「刻玉集」。
疏
討平逆巢疏(國朝)萬正色
題為討平逆巢,廓清海宇事。
臣于本年二月初六日攻克海壇,又于本月二十日兩日夜攻克崇武,追至泉港臭涂,業經題報外,隨即咨會督、撫、將軍、提督諸臣陸路夾攻,賊驚惶莫措,遂將海澄、金門、廈門節次抽泊金門港口,據扼料羅,豫為拒戰退歸之計。臣審候風利,于二月二十七日自泉港分遣舟師,以援剿左鎮總兵官林賢定為左路先鋒,以援剿右鎮總兵官陳龍定為右路先鋒,以臣標及閩妥協副將田萬侯、援剿前鎮總兵官黃鎬、后鎮總兵官楊嘉瑞定為中路正〈舟宗〉,三路并發;因風信頓息,暫泊永寧。二十八日,至圍頭,乘夜直搗料羅,賊拚命奪取生路;時值昏黑,汪洋巨浪,難以攻擊。即于二十九日早尾追,賊遂飄洋遠遁。臣沿海長驅兩日夜,搜逐無蹤;而外洋絕域,未便窮追。遂于三月初二日,至金門出示安民;初三日,進泊廈門,與各陸臣會師。而閩海逆巢,一概廓清矣。
所有進取海澄、廈門,聽各路陸臣具疏題報外,臣以菲才,謬當重任,前疏密陳戰略,汲汲以速征為任者,蓋實知民困已極、天心厭亂,若不乘時剪殛,為患滋深;且料逆賊雖結〈舟宗〉海壇、特為外固,臣以順天救民之師、氣銳心一之眾,加以上風臨之,海壇必破。既破海壇,先聲已奪,則海澄自潰,金門、廈門自危;次第長驅,便可席卷。臣報國心切,安忍燭見既真而遲留觀望,故遂與撫臣吳決策前征。今幸仰賴皇上威靈,獲驗前言;此誠臣之分也、國家之福也。然而戰勝易、守勝難,則安邊善后之策、水陸分防之要,此又臣所鰓鰓廑慮;容確商議定,另疏題請,庶可奠閩方于永固矣。
至于在事水師鎮將及隨征外委人員節次戰功,容臣查確匯報。伏乞皇上睿鑒施行。
飛報克復等事疏(國朝)楊捷(元凱)
題為飛報克復廈門逆島事。
竊照海澄既復,賊眾奔竄;臣撫安殘黎,即一面多張示諭,并差能員于各處宣布皇仁,曉諭各偽官兵,許以就撫自新、隨材錄用。當有偽總兵吳桂、羅士鉁、偽副將吳天祿等各率領偽官兵、船只、眷口前來投誠,臣厚加賞賚撫慰,將伊等家眷安插縣城之內。
因廈門情形,各據稱逆賊因在烏嶼橋、海滄等處被我官兵剿殺,又見我兵安營高浦所,絕其歸路,賊已喪膽。今海澄克復,勢益搖動,桂等愿效力前驅,協同官兵乘時進取等情;臣隨飛咨督、撫諸臣調撥官兵分路進攻。督臣姚、平南將軍臣賴、漳浦總兵臣趙得勝率領滿、漢大小各將弁配坐船只,從嵩嶼進發;撫臣吳與寧海將軍臣喇、副都統臣吳、同安總兵王英等率領滿、漢大小各將弁配坐船只,從潯尾進兵;臣同福寧總兵臣黃大來、漳州總兵臣吳三畏率領鎮標各營參、游馬勝等并守備、千總以及外委隨征大小各員弁配坐分撥督臣捐造八槳船三十只及投誠總兵吳桂等帶來船只,仍挑選新附熟練精兵,即令偽鎮將吳桂、羅士鉁、吳天祿帶領協同官兵,從海澄一路而進。三路訂期于二月二十六日一齊追擊,逆賊聚〈舟宗〉迎敵,我兵大炮擊破賊船甚多,斬殺、淹死逆賊在海洋之中,難以千百計數,賊眾大敗遠遯。當有防守廈門偽總兵黃瑞、張雄、吳國俊等率領偽兵投誠,隨于二月二十七日亥時克取廈門。島中人民數萬口,臣等仰體皇仁,禁戢官兵,不許傷害百姓,出示安撫訖。查探賊船尚有二百余只現泊料羅等處,尚思狂逞;應俟水師提臣兵船到日,會商夾剿,以絕根株。
但臣自提師鳳山,與督、撫諸臣罄竭心力,經策滅賊之策,時因省會無水師南下,未能飛渡;且臣系統轄陸路,原無船只水兵。近因分撥督臣捐造八槳及招諭偽總兵吳桂、羅士鉁等各帶船只來歸,臣多方鼓勵,各愿領眾殺賊自效;臣不敢以水陸歧視,致失事機,隨飛咨督、撫諸臣調發官兵分路夾擊。今積年盤踞逆穴一旦蕩平,海宇廓清、邊陲安靖;此皆仰藉朝廷威德、下賴各將士協和用命,而水師提臣之功,尤不可泯。
除在事有功大小將弁及傷亡官兵并得獲船只器械等項數目,容臣查明另造清冊送部察核外,理合先具飛報,上慰睿懷。臣謹具疏密題,伏乞皇上睿鑒施行。
奉旨:『鑒卿奏,會同滿、漢官兵進剿海逆,擊敗賊眾,恢復廈門;俱見調度有方,將士奮勇可嘉。在事有功人員,著議敘具奏。兵部知道。本內副都統訛寫都統。著飭行』。
水師請設等事疏楊捷
奏為水師請設專員,微臣揣分難兼;謹密疏控辭,計圖萬全事。
竊照閩地寇虐方張,山海交訌;是今日水陸俱在用兵,有萬難兼顧之勢。臣自幼從戎,身經戰陣,俱馳驅于車馬之間;從未乘風破浪,以角勝于水師。今一旦俾臣以兼管水陸之任,惴惴不克自安。聞命之日,即欲具辭水師;因未開印,不敢上疏。及入境受事,又以途次匆遽,不遑控辭。今甫抵省,不敢再延,恐誤國事;是以吁聞。臣更考福建舊制,原有專設水師提督;后因海面無警,鄭逆竄伏臺灣,故爾奉文裁去。今則??芤婑v廈門,于漳、泉等處水陸交犯;狂逞之勢,什倍于昔。自應循照舊例,特設專員,令其統轄沿海兵將,調度水戰;俾臣得以盡力陸路,一心剿御,剪其攻城、掠野之狡謀。則從此陸兵、水師各有職掌,彼此呼應互相聲援;將見數十年之逋寇,可立殲于茲矣。今臣正在料理陸地攻守之事,弗暇兼顧水師;若不早為奏明,倘海上賊艘一時并集,雖有沿邊將士,無專師以統之,其志不一,難以建功。是水師分設之議,在今日有斷不容稍緩者。伏祈皇上洞鑒邊海情形,俯察愚臣誠悃,敕部速議,特簡熟悉水道、才能夙著之員,另設提督,使水師早成勁旅;其于式遏寇虐,有裨軍機非淺鮮也。臣不勝惶悚待命之〔至〕,密奏請旨!
疏辭金廈戰功萬正色
題為討平逆巢,廓清海宇事。
康熙十九年五月二十七日,承準兵部札付內開:『職方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兵科抄出:據福建水師提督萬題為討平逆巢、廓清海宇事一疏,奉旨:「覽卿奏,率領舟師進剿海逆,直抵金門、廈門;卿倡先平海,攻克海壇、崇武、臭涂等處,賊勢窘迫,克奏捷功,具見籌劃周詳、調度有方,深為可嘉。著從優議敘具奏。兵部知道。欽此」。查該提督未經造冊送部,此抄無容議覆;應行該提督將殺賊數目并在事各官有無事故職名、履歷詳造清冊送部之日,再議可也等因;呈堂奉批:照扎送司案呈到部備扎』到臣。承準此,竊惟戮力疆揚,固臣職所當盡;據實披陳,尤臣心所難昧。臣自上歲受命討逆,晨夕綜理,備悉賊形;故不揣愚昧,決策前征。仰藉皇上威靈,自海壇以抵崇武、臭涂,三次鏖戰,克奏微勛;所有殺賊全勝情形,俱已恭報在案。自臭涂以抵金門、廈門,連日追擊,寇賊披遁。臣前疏據實題報,欽承皇上綸音褒獎,謂臣倡先平海,功有可嘉,并著兵部從優議敘;臣跪讀之際,不勝感激而益切悚懼也。茲部札行臣將殺賊數目并在事各官履歷造冊送部再議,臣思臭涂以前殺賊頗多,承準部札,見在確查攢造,以俟匯報;臭涂以后乘勝追迫,逆賊奔潰,實無殺賊數目可以造報。至于倡先平海,克奏捷功,則又臣之頗悉賊形,思盡愚忠,力圖殄殛,以仰報圣明于萬一者;安敢分內之微績,妄邀格外之殊恩!
敬抒愚誠,據實題明。伏乞皇上睿覽施行。
咨
覆喇將軍咨黃正色
為照豫備不虞,兵法要機。況逆孽猶在澎湖,則廈、金全島尤宜保固;派撥防御,誠有如大咨所囑者。但本提督現在整搠舟師,刻期前征,以掃根株。仍與各鎮會商機宜,擬以援剿前、后二鎮及同安、興化諸兵分防廈門等處,以杜寇萌;而親統全師,審候風利,直搗銅山。想遠竄余氛,立可凈盡;而內地堅防,亦可仰紓貴將軍之懸切也。為此,合就咨覆。
又
為照「去疾務盡」,古人明訓;「思患豫防」,兵家要旨。貴將軍款列指教,具見周詳。捧讀之下,不勝景慕。
但本提督自陳師以來,夙夜嚴翼,惟期掃凈根株,以奠哀鴻。所暫駐廈門未即直搗者,以一、二戰傷船只現在修整,所有遠竄殘黎尚未安集;且料逆氛雖未殄滅,逋伙實多危懼。馳檄撫諭,必自瓦解;乘勢窮追,或成獸斗。故日遣間諜以攜其心,而徐整全軍以制其后;進退維谷,能不歸命乎?李左車所謂『鎮趙撫其孤,馳檄告燕,燕必望風而靡』者是也。
至澎湖逆孽正在鼠竄之時,計無豕突之患;但防備不虞,勢所必周。故擬以援剿前、后二鎮及同安、興化諸兵共八千有余,留守廈門、料羅等處;而親統舟師,廓清余逆。俟奏蕩平,然后分防各港,以圖善后。此又本提督所日夜鰓鰓、不遑刻懈者也。
若沿邊遺孑,現在顛連溝壑,民命實可憫傷!本提督于視事之日,即具疏題請;內開:『兩島殘黎,皆系被脅赤子懇乞皇上敕行克復之后,嚴禁擄掠』。奉旨:『依議』在案。故自攻取海壇以來,一路安堵;有都司掠取一羊,斬首以徇,此固遐邇所共知者。茲以崇武一捷,海逆宵逋,廈門空虛,陸兵進取,民間家貲蕩焉一空;逮本提督沿海撲剿之后,師次其地,遍行招徠,而兩島遺孑始知有生全之樂矣。但米珠薪桂,賦役繁興;闔省遺黎,皆在水火。語云:『足寒傷心,民病傷國』,則當事之撫綏,尤祈貴將軍之設處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