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總論三(3)
- 明倫匯編家范典夫婦部
- (清)陳夢雷
- 3437字
- 2015-12-26 23:46:43
上也又問古人出妻有以對姑叱狗藜蒸不熟者亦
無甚惡而遽出之何也曰此古人忠厚之道也古之
人交絕不出惡聲君子不忍以大惡出其妻而以微
罪去之以此見其忠厚之至也且如叱狗于親前者
亦有甚大故不是處只為他平日有故因此一事出
之爾或曰彼以此細故見逐安能無辭兼他人不知
是與不是則如之何曰彼必自知其罪但自己理直
可矣何必教他人知之然有識者當自知之也如必
待彰暴其妻之不善使他人知之是亦淺丈夫而已
君子不如此大凡人說話多欲令彼曲我直若君子
自有一個含容意思或曰古語有之出妻令其可嫁
絕友令其可交乃此意否曰是也
問再娶皆不合禮否曰大夫以上無再娶禮凡人為
夫婦時豈有一人先死一人再娶一人再嫁之約只
約終身夫婦也但自大夫以下有不得已再娶者蓋
緣奉公姑或主內事耳如大夫以上至諸侯天子自
有嬪妃可以供祀禮所以不許再娶也
西山真氏曰夫之道在敬身以帥其婦婦之道在敬
身以承其夫故父之醮子必曰勉帥以敬親之送女
必曰敬之戒之夫婦之道盡于此矣
問妻有七出此卻是正當道理非權也朱子曰然
朱子全書
與陳師中
令女弟甚賢必能養老撫孤以全柏舟之節此事更
在丞相夫人獎勸扶植以成就之使自明沒為忠臣
而其室家生為節婦斯亦人倫之美事計老兄昆弟
必不憚贊成之也昔伊川先生嘗論此事以為餓死
事小失節事大自世俗觀之誠為囗闊然自知經識
理之君子觀之當有以知其不可易也
答胡伯逢
男女居室人事之至近而道行乎其間此君子之道
所以費而隱也然幽暗之中囗席之上人或而慢
之則天命有所不行矣此君子之道所以造端乎夫
婦之微密而語其極則察乎天地之高深也然非知
幾慎獨之君子其孰能體之易首于乾坤而中于咸
恒禮謹大昏而詩以二南為正始之道其以此與知
言亦曰道存乎飲食男女之事而溺于流者不知其
精又曰接而知有禮焉交而知有道焉惟敬者能守
而不失耳亦此意也
近思錄
娶孀婦
或問孀婦于理似不可取如何伊川先生曰然凡取
以配身也若取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也又問人
或有居孀貧窮無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
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或問
造端夫婦
夫婦之間隱微之際尤見道不可離知其造端乎此
則其所以戒謹恐懼之實無不至矣易首乾坤而重
咸恒詩首關雎而戒淫佚書記厘降禮謹大昏皆此
意也
袁氏世范
睦親篇
中年以后喪妻乃人之大不幸幼子囗女無與之撫
存飲食衣服凡閨門之事無與之料理則難于不娶
娶在室之人則少艾之心非中年以后之人所能御
娶寡居之人或是不能安其室者亦不易制兼有前
夫之子不能忘情或有親生之子豈免二心故中年
再娶為尤難然婦人賢淑自守和睦如一者不為無
人特難值耳再娶者宜慎擇
婦人不與外事者蓋謂夫與子既賢外事自不必預
若夫與子不肖掩蔽婦人之耳目何所不至今人多
有游蕩賭博至于鬻田園甚至于鬻其所居妻猶不
覺然則夫之不賢而欲求預外事何益也子之鬻產
必同其母而偽書契字者有之重息以假貸而兼并
之人不憚于論訟貸茶鹽以轉貿而官司責其必償
為母者終不能制然則子之不賢而欲求預外事何
益也此乃婦人之大不幸為之奈何茍為夫能念其
妻之可憐為子能念其母之可憐頓然悔悟豈不甚
善
婦人有以其夫蠢懦而能自理家務計筭錢谷出入
人不能欺者有夫不肖而能與其子同理家務不致
破蕩家產者有夫死子幼而能教養其子敦睦內外
姻親料理家務至于興隆者皆賢婦人也而夫死子
幼居家營生最為難事托之宗族宗族未必賢托之
親戚親戚未必賢賢者又不肯預人家事惟婦人自
識書筭而所托之人衣食自給稍識公義則庶幾焉
不然鮮不破家
人之男女不可于幼小之時便議婚姻大抵女欲得
托男欲得偶若論目前悔必在后蓋富貴盛衰更迭
不常男女之賢否須年長乃得可見若早議婚姻事
無變易固為甚善或昔富而今貧或昔貴而今賤或
所議之婿流蕩不肖或所議之女很戾不檢從其前
約則難保家背其前約則為薄義而爭訟由之以興
可不戒乎
男女議親不可貪其閥閱之高資產之厚茍人物不
相當則子女終身抱恨況又不和而生他事者乎
有男雖欲擇婦有女雖欲擇婿又須自量我家子女
如何如我子愚癡庸下若娶美婦豈特不和或有他
事如我女丑拙狠妒若嫁美婿萬一不和卒為其棄
出者有之凡嫁娶因非偶而不和者父母不審之罪
也
古人謂周人惡媒以其言語反復紿女家則曰男富
紿男家則曰女美近世尤甚紿女家則曰男家不求
備禮且助出嫁遣之資紿男家則厚許其賠嫁之賄
且虛指數目若輕信其言而成婚則責恨見欺夫妻
反目至于仳離者有之大抵嫁娶固不可無媒而媒
者之言不可輕信如此宜謹察于始
明曹端夜行燭
夫婦
或曰佛老之道清凈如此固非凡俗之所及今子不
惡凡俗而惡佛老何也端應之曰易云天地感而萬
物化生佛老以不夫婦為清凈則天地不如佛老之
清凈矣然使天地如佛老之清凈則陽自陽而陰自
陰上下蕭然常如隆寒之時矣萬物何自而生哉萬
物不生則吾族固無矣彼佛老之徒亦能自有乎且
萬物生于天地而各具一天地生生之理故有胎者
焉有卵者焉有勾者焉有甲者焉原其所以莫非陰
陽造化之道也是故圣人順天地之理制夫婦之義
使生生而不窮此所謂參天地而贊化育也且伏羲
肯為佛老之清凈而不夫婦則十五世之傳一萬一
千七百八十年之祀得乎神農肯為佛老之清凈而
不夫婦則八代之傳五百二十年之祀得乎黃帝肯
為佛老之清凈而不夫婦則五帝夏后氏三十三主
之傳九百二十三年之祀得乎成湯也文武也肯為
佛老之清凈而不夫婦則六百二十九年之商八百
六十九年之周自誰傳耶高祖也太宗也肯為佛老
之清凈而不夫婦則四百二十五年之漢二百八十
九年之唐自誰興耶又如自今而后男皆如佛老之
清凈而不求其室女皆如佛老之清凈而不求其家
則百年之下生民之類有耶無耶傳曰有天地然后
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
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
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禮義時措中庸曰君子之道
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而佛老只是一個
不夫婦把父子君臣天地上下之理殄滅盡矣區區
慈悲不殺清凈不擾夫何補哉
章潢圖書編
造端夫婦
天下之達道五夫婦特其一也自天地開辟以來有
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上下易歸妹
彖傳曰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成
歸妹人倫之終始也此中庸所以謂君子之道造端
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道至察天地而功乃始
于夫婦之間曾謂中庸果不可能乎哉或曰道率于
性原于天語大莫載語小莫破故舉其全體則天地
圣人不能盡舉其一節則夫婦之愚不肖可與知能
所謂造端夫婦其理則然而君子以參贊位育為極
功于居室何與焉抑知明道行道豈遠人以為之哉
道不遠人自夫婦達之子臣弟友之倫富貴貧賤夷
狄患難之遇莫非用功之地也況道不離乎須臾而
居室之近乃常情最易媟狎君子無所不致其謹于
此尤加謹焉故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不動而敬不言
而信矣而視聽言動其見于夫婦間者何敢忽也喜
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皆中節謂之和矣而喜怒哀
樂其發于夫婦間者何敢忽也惟夫婦乃人情所易
忽者且不敢忽則子臣弟友乃人所共勉者敢不孝
弟忠信乎哉自囗席以達之大庭廣眾自宴昵情欲
以達之禮節揖讓無一不慎而造端則有自耳是故
觀厥刑于二女非舜之造端乎而四方從欲以治刑
于寡妻非文之造端乎而迓于兄弟家邦二圣固已
有明征矣易家人彖傳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
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
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家正
而天下定矣孰謂察天地不始于夫婦哉嘗聞千里
之應系乎居室萬化之原起于閨門造端托始其功
信不可誣也但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端本澄源誰
其尸之誦大學深有警于毋自欺誦中庸深有警于
造端夫婦合而言之敢不勖諸
徐三重明善全編
家則
一婦人賢明者稀況不讀書寡見大義其嗇以成家
者或昧大體而樂于時俗者尤難執德要在男子隨
事據理一一明白開導之若復溺于囗席茍阿其意
彼遂習與相安恬然自信此非獨彼婦之過而其夫
實成之也凡家庭事有世俗所沿詩書所責者當理
諭譬曉務令灼然知如此為是如此為非但詞嚴義
正非甚不慧鮮有不警戢者若必執迷自遂正可知
其夫平日閨闈之事矣魯夫人不德圣人猶罪其子
況身挈夫綱而不能相率以正責將誰委
范內
婦女非吉兇大事而出即鄭衛二國風所囗是矣河
間婦不游終為淑媛孔父妻不出何由殺其夫此往
事大戒灼灼宇宙內者污俗頹風固多忽此而上明
禮儀下畏道路何可不痛以為懲凡吉兇大事而出
此在禮經必不容已者其外即親族燕聚不宜數舉
亦不宜數預同居切近間以茶果敘坐或可往來亦
不得太久妨廢彼此家務至于無故設席遠招姻親
從婢飄搖歌舞嬉樂無論將來所趨若何士大夫茍
從詩書準繩已知此事必非端謹善道矣婦女何知
其責固當有在至于寒食拜墓今不問貴賤習常通
行要之婦女原無此禮第欲借以浪游為一歲樂事
耳倘有感慕九原之意何不于歲時家廟蒸嘗一與
內執事之列不與此而與彼其為浪游何辭且妝束
而出飄揚原野為行者觀望大非閨門美事茍害于
義何容從俗
范弘嗣做人鏡
夫婦
夫婦意相比也情相昵也而主于有別夫象日婦象
月日月迭運晝夜相照為望相映為弦相避為朔相
交為合璧月止一會婦人陰類故稱月事夫與合寢
以應日月之交既孕不復會古者月令多忌欲人謹
房闥遠色欲其防甚嚴法天以有別也故壽命延聰
明長而子嗣廣矣無別則媟蠱惑夭亡隨之乃以
相助相成也所以為別也若以不正狎其夫好色迷
其婦大有妨于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