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總論二(4)
- 明倫匯編家范典夫婦部
- (清)陳夢雷
- 3160字
- 2015-12-26 23:46:43
谷梁傳其曰婦姜為其禮成乎齊也其逆者誰也親
逆而稱婦或者公與何其速婦之也曰公也其不言
公何也非成禮于齊也曰婦有姑之辭也其不言氏
何也貶之也何為貶之也夫人與有貶也
胡傳逆皆稱女以未成婦而女者在父母家之所稱
也往逆而稱婦入國不書至何哉此春秋誅意之效
也禫制未終思念娶事是不志哀而居約矣方逆也
而已成為婦未至也而如在國中原其意而誅之也
不稱夫人姜氏者亦與有貶焉婦人不專行何以與
有貶父母與有罪也文公不知敬其伉儷違禮而行
使國亂子弒齊人不能微知著冒禮而往使其女
不允于魯皆失于不正其始之過也夫婦之際人倫
之首禮不可不謹也故交貶之以為后
大
全
納幣在喪中與喪婚同也稱婦姜已成婦也不
稱夫人不可為小君奉宗廟也不書逆者雖卿亦
失其職也 劉氏曰夫婦之際人倫之首文公暗
弱惰慢不能率禮而行以謂茍若而可何禮之守
故夫人不安其位終卒至于禍又非獨文公之罪
雖夫人預有罪矣夫人不能早避喪娶之辱冒大
禮以往國人皆賤之遂無所據依以危其身而亡
其子由本不正故也殆而呼天不亦晚乎文公之
不能保其后嗣者由無以刑其妻夫人之不能安
其位由無以謹于禮也 張氏曰圣人嚴吉兇之
辨蓋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正以有父子之親而
三年之喪哀戚之至也國君為風教之首而納幣
于喪中春秋變逆女為逆婦姜不成其夫人之禮
以見人倫之本已失何以正是國人為后嗣之基
乎 趙氏曰公自逆常事不書以成禮于齊所以
變文云逆婦以譏之
子叔姬來
春秋宣公五年秋九月齊高固來逆子叔姬冬齊高
固及子叔姬來
左傳齊高固來逆女自為也故書曰逆叔姬卿自逆
也冬來反馬也
公羊傳何言乎高固之來言叔姬之來而不言高固
之來則不可子公羊子曰其諸為其雙雙而俱至者
歟
谷梁傳諸侯之嫁女于大夫主大夫以與之來者接
內也不正其接內故不與夫婦之稱也及者及吾子
叔姬也為使來者不使得歸之意也
胡傳左氏曰反馬也禮嫁女留其送馬不敢自安及
廟見成婦遣使反馬則高固親來非禮也又禮女子
有行遠父母者歲一歸寧今見逆逾時未易歲也而
叔姬亟來亦非禮也故書及書來以著齊罪也大夫
適他國必有君命與公事否則禮法之所禁而可犯
乎惠公許其臣越禮恣行而莫遏高固委其君逾境
自如而不忌則人欲已肆矣凡婚姻常事不書而書
此者則以為非常為后世戒也
大
全
孔氏曰天子諸侯嫁女留其乘車高固反馬則
大夫亦留其車留車妻之道也反馬婿之義也婦
至質明見于舅姑若舅姑既沒則婦入三月乃祭
因以三月為反馬之節舅姑存者亦當以三月反
馬也法當遣使不合親行故經傳具見其事以示
譏 啖氏曰大夫非公事與妻出境非禮也 薛
氏曰舍公事而從婦歸寧且非度高固之無忌憚
也 高氏曰歸寧常事不書反馬亦常事不書
高氏曰子叔姬不冠夫氏者承上高固及之也
家氏曰反馬不躬至歸寧無并行高固列國之卿
而挾婦俱來前日以臣抗君猶以為未足更挾婦
以要魯宣館甥之禮宣固無所嫌而魯之宗廟朝
廷實重為之辱矣
郯伯姬來歸
春秋宣公十有六年秋郯伯姬來歸
左傳出也
胡傳按左氏郯伯姬來歸出也內女出書之策者男
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淫
辟之罪多矣復相棄背喪其配耦氓之詩所以刺衛
日以衰薄室家相棄中谷有蓷所以閔周易敘咸恒
為下經首春秋內女出夫人歸凡男女之際評書于
策所以正人倫之本也其旨微矣
大
全
程子曰夫婦人倫之始所以下經首咸繼以恒
男女交合而成夫婦故咸與恒皆二體合為夫婦
之義 趙氏曰為婦而出著其非也 呂氏曰婦
人既嫁而出人道之大者故書之 家氏曰女生
而愿為有家故嫁者謂之歸人道之常也見出而
曰來歸著其變也 汪氏曰春秋書郯伯姬杞叔
姬來歸所以譏父母之訓育弗至致內女之婦德
有虧而亦書郯杞之君失齊家之道而棄其伉儷
也然杞叔姬書卒書杞伯逆其喪歸則叔姬之出
必有不當絕者而郯伯姬不書卒不書喪歸則出
者與出之者其罪皆著矣
杞叔姬來歸
春秋成公四年春三月杞伯來朝五年春王正月杞
叔姬來歸
左傳杞伯來朝歸叔姬故也
谷梁傳婦人之義嫁曰歸反曰來歸
胡傳前書杞伯來朝左氏以為歸叔姬也此書杞叔
姬來歸則出也春秋于內女其歸其出錄之詳者男
女居室人之大倫也男子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
而愿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而不能為之擇
家與室則夫婦之道苦淫僻之罪多矣王法所重人
倫之本錄之詳也為世戒也
杞叔姬喪歸
春秋成公九年春王正月杞伯來逆叔姬之喪以歸
左傳杞桓公來逆叔姬之喪請之也杞叔姬卒為杞
故也逆叔姬為我也
公羊傳杞伯曷為來逆叔姬之喪以歸內辭也脅而
歸之也
谷梁傳傳曰夫無逆出妻之喪而為之也
胡傳凡筆于經者皆經邦大訓也杞叔姬一女子爾
而四書于策何也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
有父子故春秋慎男女之配重大婚之禮以是為人
倫之本也事有大于此者乎男而賢也得淑女以為
配則自家刑國可以移風俗女而賢也得君子以為
歸則承宗廟奉祭祀能化天下以婦道豈曰小補之
哉夷考杞叔姬之行雖賢不若宋共姬亦不至如鄫
季姬之越禮也杞伯初來朝魯然后出之卒而復逆
其喪以歸者豈非叔姬本不應出故魯人得以義責
之使復歸葬乎魯在春秋時內女之歸不得其所者
有矣圣人詳錄其始卒欲為后鑒使得有終而無弊
也其經世之慮遠矣
大
全
家氏曰夫婦天倫以義而合者也有過而出事
之必不獲已者也叔姬之歸傳不言其故而自始
歸至逆喪皆系之杞春秋與之歸而為之書也
宋伯姬卒
春秋襄公三十年夏五月甲午宋災宋伯姬卒
左傳或叫于宋太廟曰嘻嘻出出鳥鳴于亳社如曰
嘻嘻甲午宋大災宋伯姬卒待姆也君子謂宋共姬
女而不婦女待人婦義事也
谷梁傳取卒之日加之災上者見以災卒也其見以
災卒奈何伯姬之舍失火左右曰夫人少辟火乎伯
姬曰婦人之義傅姆不在宵不下堂左右又曰夫人
少辟火乎伯姬曰婦人之義傅姆不在宵不下堂遂
逮乎火而死婦人以貞為行者也伯姬之婦道盡矣
詳其事賢伯姬也
胡傳谷梁子曰取卒之日加之災上者見以災卒也
伯姬之舍失火左右曰夫人少避火乎曰婦人之義
傅姆不在宵不下堂遂逮乎火而死婦人以貞為行
者也伯姬之婦道盡矣詳其事賢伯姬也易曰恒其
德貞婦人吉夫子兇而或以為共姬女而不婦非也
世衰道微暴行交作女德不貞婦道不明能全其節
守死不回見于春秋者宋伯姬耳圣人冠以夫謚書
于春秋曰葬宋共姬以著其賢行勵天下之婦道也
大
全
程子曰以順從為恒者婦人之道在婦人則為
貞故吉若丈夫而以順從于人為恒則失其剛陽
之正乃兇也 安定胡氏曰伯姬乃婦人中之伯
夷也 襄陵許氏曰王化始于正家春秋撥亂謹
禮以宋共姬為婦道之表故詳錄焉 劉氏曰使
共姬避火而全生未足以害其貞也然而不以已
之可以全其生之故而違天下之常義此安乎性
命者乃能之故審乎生死之度辨乎榮辱之境知
禮之重重于生辱之甚甚于死伯夷叔齊餓于首
陽之下求仁得仁何以過乎左氏曰共姬女而不
婦女待人婦義事也非也如共姬之守禮死義不
求生以害仁亦可免矣反謂之不婦乎易曰恒其
德貞婦人吉共姬恒之矣所謂婦也
孟子卒
春秋哀公十有二年夏五月甲辰孟子卒
左傳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于吳故不書姓死不赴
故不稱夫人不反哭故不言葬小君孔子與吊適季
氏季氏不絻放绖而拜
公羊傳孟子者何昭公之夫人也其稱孟子何諱娶
同姓蓋吳女也
谷梁傳孟子者何也昭公夫人也其不言夫人何也
諱取同姓也
胡傳孟子吳女昭公之夫人其云孟子云者諱取同
姓也禮取妻不取同姓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厚男
女之別也同姓從宗合族屬異姓主名治際會名著
而男女有別矣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而袒免殺
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其庶姓別于上戚單于下囗
姻可以通乎綴之以姓而弗別合之以食而弗殊雖
百世而囗姻不通周道然也昭公不謹于禮欲結好
強吳以去三家之權忍取同姓以混男女之別不命
于天子以弱其配不見于廟不書于策以廢其常典
禮之大本喪矣其失國也宜故陳司敗問昭公知禮
乎子曰知禮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
黨君子亦黨乎君娶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
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
必知之書孟子卒雖曰為君隱而實亦不可揜矣
大
全
蔡氏曰同姓不可書曰夫人姬氏薨故曰孟子
卒 朱子曰諱之使若宋女子姓者然 何氏曰
為同宗共祖亂人倫與禽獸無別 臨川吳氏曰
固是以同姓而不書夫人薨亦以見魯臣不以夫
人之禮喪之也昭公君也尚且逐出之而葬不備
禮況其夫人乎一書卒而三義具焉 汪氏曰或
謂舊史固書夫人孟子薨春秋不書夫人而書卒
示天下后世娶同姓之必不可也然小君之薨必
書夫人某氏當時既鶻突稱呼曰孟子則國史必
不可書夫人孟子薨春秋因魯史之文而非禮之
實已見矣按傳襄二十三年晉嫁女于吳則同姓
之婚非自昭公始春秋于孟子以隱辭書之所以
深責秉禮之魯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