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錄中有譯無本錄第二之一
有譯無本者。謂三藏教文及圣賢集傳。名存本闕之類也。自圣教東移殆乎千祀。質文亟改鐘鼎屢遷。重以周武陵夷緇徒喪滅。致使法燈藏耀慧日韜光。三藏要文多從散缺。或東都近譯未達西京。或創出本稀。尋求匪獲詎聞精奧。空閱名題引領既勞撫膺奚及。今者討求諸錄備載遺亡。冀望名賢共垂詢訪合大小乘經律論及圣賢集傳闕本者總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 大乘經闕本 四百八部 八百一卷 大乘律闕本 二十二部 二十五卷 大乘論闕本 二十部 四十八卷 小乘經闕本 六百五部 八百一十五卷 小乘律闕本 三十七部 四十二卷 小乘論闕本 九部 六十五卷 賢圣集傳闕本 四十七部 一百八十四卷
大乘經重譯闕本
二百部 四百八十四卷 吳品經五卷(即是小品般若)
吳天竺三藏康僧會譯(第三譯) 新道行經十卷(亦名小品或七卷祐錄名更出小品)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四譯)
(又按長房等錄。竺法護譯中。更有小品經七卷者不然。護公既有新道行經。不合別出小品。又道行腳注亦名小品。又義善寺錄中有大智度無極經四卷。亦云護公所出。既與道行同本更亦不合別翻。既并繁重故不存也) 大智度經四卷
東晉西域三藏只多蜜譯(第五譯)
右三經與大般若第四會同本。前后八譯。五本在藏。三本闕(長房等錄羅什經數復有放光般若二十卷者不然什公既譯大品不合重出放光有者誤也) 濡首菩薩無上清凈分衛經二卷
(一名決了諸法如幻三昧經或一卷)
后漢臨淮沙門嚴佛調譯(第一譯)
右一經與大般若第八會同本。前后三譯。兩本在藏。一本闕 仁王般若經一卷(或二卷三十一紙)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仁王般若經一卷
梁天竺三藏真諦譯(第三譯)
右前后三譯。一本在藏。二本闕 般若波羅蜜多那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新編入錄第三譯)
右與大明咒經等同本。前后三譯。兩本在藏。一本闕 道行經一卷(安公云是般若抄外國高明者所撰安為之制序)
后漢天竺沙門竺佛朔譯
右一經雖名道行卷部全小。不可與前道行等以為同本。且別記之 摩訶般若波羅蜜咒經一卷(或無摩訶字)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摩訶般若隨心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入錄)
從吳品經下十部二十七卷般若部中闕本 無量壽經二卷
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無量清凈平等覺經二卷
曹魏西域三藏帛延譯(第五譯)。又長房等錄帛延譯中更有平等覺經一卷即是前經。無繁重載 無量壽經二卷(亦云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六譯) 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一卷
(一名樂佛土樂經一名極樂佛土經)東晉外國沙門竺法力譯(第七譯) 新無量壽經二卷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亦云宋永初二年出第八譯) 新無量壽經二卷
宋涼州沙門釋寶云譯(第九譯) 新無量壽經二卷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出真寂寺錄第十譯)
右七經與大寶積第五無量壽會同本。此經前后經十一譯。四本在藏七本闕 阿閦佛剎諸菩薩學成品經三卷
東晉沙門支道根譯(第三譯)
右一經與第六不動如來會同本。前后三譯。二存一闕 法界體性無分別經二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出法上錄第一譯)
右一經與第八法界體性會同本。前后兩譯。一存一闕 普門品經一卷
東晉西域三藏只多蜜譯(第二譯)
右一經與第十文殊普門會同本。前后三譯。兩存一闕 嚴凈佛土經二卷(亦云凈土經)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第二譯)
右一經與第十五文殊授記會同本。前后三譯。二存一闕 菩薩藏經三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右一經。與第十七富樓那會同本。前后兩譯。一存一闕 法鏡經二卷(或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二譯)。又長房等錄。支謙所譯更有郁伽長者經二卷。即法鏡經是。不繁重載 郁伽羅越問菩薩經一卷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第五譯) 郁伽長者所問經一卷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第六譯)
右三經與第十九郁伽長者會同本。前后六譯。三存三闕 妙慧童女所問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新編入錄第三譯)
右一經與第三十妙慧童女會同本。前后四譯。三存一闕 阿阇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一譯) 阿術達經一卷
東晉西域三藏只多蜜譯(第三譯) 阿述達菩薩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竺法眷譯(第四譯)
右三經與第三十二無畏德菩薩會同本。前后五譯。二存三闕(又長房等錄竺法護更有阿阇世王女無憂施經一卷。此乃梵晉音異不合重上。阿術達是梵言。無憂施是晉語。二經雙載錄家誤也) 如幻三昧經二卷(或一卷)
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如幻三昧經二卷
東晉西域三藏只多蜜譯(第三譯) 如幼三昧經二卷
前涼月支優婆塞支施侖譯(出首楞嚴后記第四譯新編入) 圣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四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譯(第六譯)
右四經與第三十六善住意天子會同本。前后七譯。三存四闕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或無菩薩字或一卷)
后漢臨淮沙門嚴佛調譯(第一譯) 大善權經二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四譯)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一名慧上菩薩經。一直名大善權經。一名大乘方便經)
北涼西域三藏僧伽陀譯(第五譯)
右三經與第三十八大乘方便會同本。前后五譯。二存三闕 彌勒所問本愿經一卷
東晉西域三藏只多蜜譯(第二譯)
右一經與第四十二彌勒所問會同本。前后三譯。二存一闕 菩薩凈行經二卷(亦云凈律經)
吳天竺三藏康僧會譯(別品初譯)
右一經與第四十七寶髻菩薩會同本。此是大集寶髻品。除其本經前后兩譯。一存一闕 勝鬘經一卷(亦云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第一譯)
右一經與第四十八勝鬘夫人會同本。前后三譯。二存一闕 寶積經三卷
周宇文氏三藏禪師阇那耶舍譯
右一經雖云寶積既無本可校。不知與何會同本。且記于末
從無量壽經下三十部五十四卷。寶積部中闕本 大方等大集經二十七卷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 大方等大集經三十卷(或有新字或二十四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前后三譯。一本在藏兩本闕 虛空藏菩薩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三譯)
右一經前后四譯。三存一闕 般舟三昧經二卷(或加大字或一卷)
后漢天竺三藏竺佛朔譯(第二譯) 般舟三昧經一卷(是后十品重翻。祐有一卷無三卷者)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出靜泰錄第三譯) 般舟三昧念佛章經一卷(是行品別翻)
后漢代失譯(第四譯) 般舟三昧經二卷(安公錄云更出般舟三昧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六譯)
右四經同本。前后七譯。三存四闕(四是全本三是抄譯) 阿差末菩薩經四卷
吳天竺沙門維只難譯(第一譯) 阿差末菩薩經四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二譯) 無盡意經十卷
宋天竺三藏竺法眷譯(第五譯)
右三經同本。前后五譯。二本在藏三本闕(又長房等錄竺法護譯中。更有無盡意經四卷。據其法護已。出阿差末經。不合再出無盡意。其阿差末經題云。晉曰無盡意。錄中腳注云。或四卷。此是梵晉名異。理實一經錄存二本。誤之甚也) 小阿差末經二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右一經既加小字。與前諸經應非同本 方等主虛空藏經八卷(亦云虛空藏所問或五卷)
乞伏秦沙門釋圣堅譯
右一經是大集虛空藏品異譯。藏中縱有乃是別生。虛空藏品無讖所翻。非異譯者(或即是經是無讖譯。非圣堅出) 定意天子所問經五卷(出大集今疑與善住意經同本)
周宇文氏三藏禪師阇那耶舍譯
從大集經下一十三部九十七卷大集部中闕本 入如來智不思議經三卷
周宇文氏三藏禪師阇那耶舍譯(出翻經圖第二譯)
右一經前后四譯。三存一闕 菩薩十地經一卷(亦云大方廣經亦直云十地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第二譯) 十地經一卷
東晉西域三藏只多蜜譯(第三譯)
右三經同本。前后五譯。二存三闕 大方廣不生不滅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入錄單本) 大方廣如來難思議境界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入錄單本) 佛藏方等經一卷(亦名問明顯經)
宋沙門釋道嚴譯
右一經隋代沙門法經錄云。是華嚴經明難品異譯。今闕此經(舊經在第六卷新經在第十三) 菩薩本業經一卷(是華嚴凈行品亦直云本業經)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第三譯)
右兼本品前后五譯。四本在藏一本闕(其舊華嚴經既是覺賢所譯。不合別出此本業經。以大周錄入藏中有未見其本。且此述之。又長房錄中支謙再出凈行品經者誤也。其凈行經腳注云。一名菩薩本業經) 菩薩十法住經二卷(是十住品)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第三譯)
右兼本品前后五譯。四本在藏一本闕(長房等錄更有菩薩十住經一卷。云是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詳其覺賢既譯大本。不合別出此經。房錄誤也) 十住經十二卷(是十地品)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第二譯)
右兼本品前后五譯。四本在藏一本闕 羅摩伽經三卷(是入法界品少分)
曹魏西域三藏安法賢譯(第一譯) 羅摩伽經一卷(是入法界品少分)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第四譯)
右兼本品前后五譯。三本在藏二本闕從入如來智不思議經下一十二部二十七卷。華嚴部中闕本 梵般泥洹經二卷(舊錄云胡般今改為梵字或一卷)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 大般涅槃經二卷
曹魏外國三藏安法賢略前品為二卷(第二譯) 大般泥洹經二卷
吳優婆塞支謙譯序品哀嘆品為二卷(第三譯) 般泥洹經二十卷
北涼雍州沙門智猛于涼州譯(第六譯)
右兼涅槃大本及新譯后分前后七譯。三本在藏四本闕(又大周錄中指竺道祖錄云。東晉義熙十三年佛陀跋陀羅于道場寺譯大般泥洹經一卷。或云十卷。是大本前分十卷。盡大眾問品今尋諸錄及傳記等。其法顯譯。大般泥洹亦是義熙十三年于道場寺譯。其法顯所出諸經并與覺賢共譯。諸錄題注多相參涉。時處既同必非再出。今合為一更不別存)
從梵般泥洹經下四部二十六卷涅槃部中闕本 蜀普曜經八卷
失譯(似是蜀土所出在魏吳錄第一譯) 普曜經八卷(或六卷或五卷)
宋沙門智嚴共寶云譯(第三譯)
右二經與方廣莊嚴經同本。前后四譯。二存二闕 無量義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一譯)
右一經前后兩譯。一存一闕 法華三昧經六卷(一本加正字)
吳外國三藏支強良接譯(出翻經圖第一譯) 薩蕓芬陀利經六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太始年譯(第二譯。謹按長房等錄。其正法華是竺法護。太康七年譯。見聶道真錄復云太始元年譯。薩蕓芬陀利經六卷。出竺道祖錄同是一經不合再出。名目既殊本復存沒。未詳所以。或可薩蕓芬陀利是梵語。正法華是晉名。梵晉俱存。錄家誤也) 方等法華經五卷
東晉沙門支道根譯(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兼及添品前后六譯。三存三闕 佛以三車喚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右一經出法華經中異譯。應是譬喻品 古維摩詰經二卷
后漢臨淮沙門嚴佛調譯(第一譯) 異毗摩羅詰經三卷(祐云異維摩詰。或作思字或二卷)
西晉西域優婆塞竺叔蘭譯(第三譯) 維摩詰所說法門經一卷(或云維摩詰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四譯謹按僧祐錄中更有刪維摩詰經一卷。亦云竺法護譯。下注云祐意謂先出維摩繁重護刪出逸偈也。今意與前無異故不別存。又周錄中更有毗摩羅詰經二卷。亦云吳黃武年支謙譯。出長房錄撿長房錄無此經名。周錄誤也) 維摩詰經四卷
東晉西域三藏只多蜜譯(第五譯)
右四經同本。前后七譯。三存四闕(其西晉沙門支敏度。合一支兩竺三本共為五卷者以非別翻又闕其本故不存之) 大方等頂王經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二譯)
右一經前后四譯。三存一闕 閑居經十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悲華經十卷
北涼沙門釋道龔譯(第三譯)
右二經同本。前后四譯。二存二闕 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一卷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第三譯)
右一經前后三譯。二存一闕 大乘寶云經八卷
陳扶南國沙門須菩提譯(第二譯)
右一經前后三譯。二存一闕 等集三昧經一卷
西晉河內沙門帛法祖譯(第二譯)
右一經前后三譯。二存一闕 持人菩薩經三卷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第二譯)
右一經前后三譯。二存一闕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亦云示現寶藏或三卷)
西晉安息三藏安法欽譯(第二譯)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
西晉沙門支法度譯(第三譯)
右二經同本前后四譯。二存二闕 楞伽經四卷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第一譯)
右一經前后四譯。三存一闕 大方等無相經五卷(一名大方等大云經亦云大云經或四經)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第一譯)
右一經前后兩譯。一存一闕 諸法無行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二譯)
右一經前后三譯。二存一闕 阿阇世王經二卷
西晉安息三藏安法欽譯(第三譯) 更出阿阇世王經二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重譯(第四譯)
右竺法護太康七年譯晉超經。此后再翻故題更出(若準安錄。但有更出阿阇世王經。無普超三昧。對彼支讖。先譯。故云更出祐錄之中二本俱載) 阿阇世經二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五譯)
右三經同本。兼放缽經前后六譯。三存三闕 月燈三昧經一卷(出大月燈經第七)
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別譯)
右兼大本前后三譯。二存一闕 象腋經一卷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出法上錄第一譯) 無所悕望經一卷
東晉西域三藏只多蜜譯(第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