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總持寺沙門釋智通譯(拾遺編入第一譯)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一卷(或云千臂千眼)
大唐南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初譯本貝葉交錯文少失次)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拾遺編單本)
右此心經雖是單本隨前身經編之于此 觀世音菩薩秘密藏神咒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入錄第一譯) 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天竺三藏寶思惟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上九經十二卷同帙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一卷
大唐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第三譯) 如意輪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新編入錄第四譯)
右四經同本異譯(上四本經雖有廣略據其梵本并譯未盡義凈出者共法最略) 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一卷(亦名一字咒王經)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寶思惟譯(新編入錄第一譯) 曼殊室利菩薩咒藏中一字咒王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十二佛名神咒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一譯) 稱贊如來功德神咒經一卷
大唐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五千五百佛名經第一卷初十二佛號與前十二佛名同而不別又十二佛名經舊錄為單本新勘為重譯) 孔雀王咒經一卷(亦名大金色孔雀王經并結界場法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四譯) 大金色孔雀王咒經一卷
失譯(今附秦錄拾遺編入第五譯) 佛說大金色孔雀王咒經一卷
失譯(亦附秦錄拾遺編入第六譯) 孔雀王咒經二卷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第七譯) 大孔雀咒王經三卷
大唐三藏義凈于東都內道場譯(新編入錄第八譯)
右五經同本異譯(新舊八譯五存三闕前六文略后二稍廣)
上十一經十四卷同帙 陀羅尼集經十二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譯(出大周錄單重合譯)
右出金剛大道場經大明咒藏之少分也。撮要而譯(此集之中大般若咒經等有別行者錄不具顯人多生疑恐非正典今為除疑故別條末列之如后) 第一卷佛部卷上(大神力陀羅尼釋迦佛頂三昧陀羅尼品) 第二卷佛部卷下(初畫一切佛頂像法次有二十六印并咒諸佛咒印法第三阿彌陀佛大思惟經序分咒印法并說持誦得往生事及數珠法第四大金輪陀羅尼第五拔折啰功能法相品) 第三卷(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在舍衛國說大般若理趣中咒及般若心咒皆在此中于中第十二印并咒名般若無盡藏注云是一印咒筏梨耶思蠅伽法師譯卷末復有大輪金剛陀羅尼若誦此咒即當入壇及得用印不成盜法) 第四卷觀世音卷上(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 第五卷觀世音卷中(初有二印及咒千囀觀世音菩薩咒次有六印及咒觀世音雜咒印第三十二臂觀世音菩薩一印并咒第四不空罥索觀世音四印并咒第五畫觀世音像法第六觀世音毗俱知菩薩三昧法印咒品也) 第六卷觀世音等諸菩薩卷下(初阿耶揭唎婆觀世音菩薩法印咒唐云馬頭第二諸大菩薩法會印咒品大勢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虛空藏菩薩等并有印咒法) 第七卷金剛部卷上(初金剛藏大威神力三昧法印咒品第二金剛藏眷屬法印咒品諸眷屬金剛說咒并印) 第八卷金剛部卷中(初金剛阿蜜哩多軍茶利菩薩自在神力咒印品第二拔折羅吒呵娑印咒法唐云大笑金剛) 第九卷金剛部卷下(初金剛烏樞沙摩法印咒品唐云不凈潔金剛即火頭金剛是第二天青面金剛咒法) 第十卷諸天卷上(初摩利支天經第二功德天法中天竺國菩提寺僧阿難律木叉師迦葉師等于法行寺翻流行于唐國) 第十一卷諸天卷下(諸天等獻佛助成三昧法印咒品大梵摩天帝釋摩醯首羅四天王日天月天星宿天地天火天閻羅天一切龍王咒印并祈雨法那羅延天乾闥婆緊那羅摩[口*互]啰伽孔雀王師子王伽嚕荼大辯天神王焰摩檀陀水天風天阿修羅王遮文茶天法一切毗那夜迦法一切藥叉法一切羅剎法 右大梵摩天等皆獻咒印) 第十二卷(諸佛大陀羅尼都會道場印咒品是灌頂普集會壇法) 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一卷(周宇文氏天竺三藏耶舍崛多等譯第一譯) 十一面神咒心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右二經。與前陀羅尼集經第四卷。十一面神咒經。同本異譯(而集經中印法稍廣) 摩利支天經一卷(或加小字)
失譯(今附梁錄拾遺編入)
右一經是集經第十卷初摩利支天經少分異譯 咒五首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翻經圖單重合譯)
咒五首者(能滅諸罪千囀陀羅尼咒一六字陀羅尼咒二七俱胝佛所說神咒三隨一切如來意神咒四觀自在菩薩隨心咒五其千囀咒亦有別寫以為一經既在此中故不別出大周錄中分為五經者非也) 千囀陀羅尼觀世音菩薩咒經一卷
大唐總持寺沙門釋智通譯(拾遺編入第二譯)
右千囀咒二首。與上集經第五卷初千囀觀世音咒。及雜咒中千囀陀羅尼。同本異譯 六字神咒經一卷(或云六字咒法)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新編入錄第四譯)
右一經。與上集經第六卷中文殊師利菩薩咒法。及咒五首經六字陀羅尼。并雜咒中六字陀羅尼咒。同本異譯 七俱胝佛大心準提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周錄第一譯) 七俱胝佛母準泥大明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南天竺三藏金剛智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比于舊經新者稍廣然據梵文譯仍未盡咒五首中及雜咒內惟獨譯咒更無余法)
上九經二十卷二帙(上帙七卷下帙十三) 觀自在菩薩隨心咒經一卷(亦云多唎心經)
大唐總持寺沙門釋智通譯(新編入錄)
右此觀自在隨心咒。前咒五首經。及雜咒經中觀世音初隨心咒。并集經第五。并先譯出故編于此 種種雜咒經一卷(或無經字)
周宇文氏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譯(拾遺編入單重合譯)
雜咒總二十三首(法華經內咒六首旋塔滅罪陀羅尼一禮拜滅罪命終諸佛來迎咒一供養三寶咒一觀世音懺悔咒一金剛咒蛇咒一生禪安隱咒一咒腫咒一金剛咒治惡鬼病一千囀陀羅尼一觀世音隨心咒四首七俱胝佛神咒一隨一切如來意神咒一與咒五首中者同本六字陀羅尼咒一歸依三寶咒一)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朝散郎杜行顗奉制譯(出大周錄第一譯)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拾遺編入第二譯)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罽賓沙門佛陀波利譯(出大周錄第三譯) 最勝佛頂陀羅尼凈除業障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于東都再譯(拾遺編入第四譯)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或加咒字)
大唐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第五譯)
右五經同本異譯 無量門微密持經一卷(一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一譯) 出生無量門持經一卷(或云新微密持經)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第五譯) 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經一卷(或云出無量門持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拾遺編入第六譯) 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一卷(或直云破魔陀羅尼經)
宋西域沙門功德直共玄暢譯(第七譯) 阿難陀目佉尼訶離陀鄰尼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第八譯) 舍利弗陀羅尼經一卷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第九譯) 一向出生菩薩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十譯)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新編入錄第十一譯)
右八經同本異譯(長房等錄中覺賢經數更有新微密持經一卷即是出生無量門持經是功德賢經數復有出無量門持經一卷即是阿難陀目佉尼訶離陀經是既是重載故不別存新舊十一譯三譯闕本)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一譯) 妙臂印幢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勝幢臂印經舊錄為單本新勘為重譯)
上十七經十七卷同帙 無崖際持法門經一卷(一名無際經)
乞伏秦沙門釋圣堅譯(第一譯) 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無量門陀羅尼經一卷
高齊居士萬天懿譯(第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三譯一譯闕本) 金剛上味陀羅尼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第一譯) 金剛場陀羅尼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師子奮迅菩薩所問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華聚陀羅尼咒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華積陀羅尼神咒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周錄在單本中誤也)
右三經同本異譯(莫辯先后) 六字咒王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第一譯) 六字神咒王經一卷
失譯(拾遺編入今附梁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虛空藏菩薩問佛經一卷(亦云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咒經)
失譯(今附梁錄第一譯拾遺編入) 如來方便善巧咒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如來方便經舊錄為單本新勘為重譯) 持句神咒經一卷(亦云陀羅尼句)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拾遺編入第一譯) 陀鄰尼缽經一卷(亦云陀鄰缽咒)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拾遺編入第三譯)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出內典錄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二本略后經稍廣前后四譯三存一闕其最勝燈王經舊錄為單本新勘為重譯) 善法方便陀羅尼咒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金剛秘密善門陀羅尼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護命法門神咒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出大周錄第三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之二經莫辯先后其護命法門經周錄在單本中誤也) 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西域沙門彌陀山等譯(新編入錄第二譯又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初譯名離垢凈光陀羅尼經尋本未獲故闕之耳)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一卷(亦直云請觀世音經)
東晉外國居士竺難提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上十九經十九卷同帙 內藏百寶經一卷(亦云內藏百品經)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溫室洗浴眾僧經一卷(亦直云溫室經)
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拾遺編入第一譯前后兩譯一本闕) 須賴經一卷
前涼月支優婆塞支施侖譯(出經后記第三譯前后四譯三本闕) 私訶昧經一卷(一名菩薩道樹經亦名道樹三昧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菩薩生地經一卷(一名差摩竭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周為單本誤第一譯前后兩譯一本闕) 四不可得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梵女首意經一卷(一名首意女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成具光明定意經一卷(或云成具光明三昧或直云成具光明經)
后漢西域三藏支曜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寶網經一卷(亦云寶網童子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菩薩修行經一卷(亦名威施長者問觀身行經)
西晉河內沙門帛法祖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諸德福田經一卷(或云諸福田經或直云福田經)
西晉沙門法立法炬共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第三譯三譯二闕) 佛語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金色王經一卷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演道俗業經一卷
乞伏秦沙門釋圣堅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百佛名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上十七經十七卷同帙 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一名集諸佛華或四卷)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第三譯三譯二闕) 須真天子經三卷(亦云問四事經或二卷)
西晉沙門竺法護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摩訶摩耶經一卷(亦直云摩耶經或二卷)
蕭齊沙門釋曇景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除恐災患經一卷
乞伏秦沙門釋圣堅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孛經一卷(或云孛經鈔)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拾遺編入第二譯前后三譯兩本闕) 觀世音菩薩受記經一卷(一名觀世音受決經)
宋黃龍沙門釋曇無竭譯(第三譯三譯二闕)
上六經十卷同帙 海龍王經四卷(或三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首楞嚴三昧經三卷(亦直云首楞嚴經或二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九譯九譯八闕)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云出深功德經中亦云普賢觀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第三譯三譯二闕)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一卷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不思議光菩薩所問經一卷(亦云所說)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上五經十卷同帙 十住斷結經十卷(或云十地斷結經或十一卷或十四)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諸佛要集經二卷(亦直云要集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未曾有因緣經二卷(亦直云未曾有經)
蕭齊沙門釋曇景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上三經十四卷二帙 菩薩瓔珞經十二卷(或十四卷或十六卷)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超日明三昧經二卷(或無三昧字或三卷)
西晉清信士聶承遠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上二經十四卷二帙 賢劫經十三卷(亦名颰陀劫三昧經或七或十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兩譯一闕)
(從無垢凈光陀羅尼經下三十六經雖云重譯但一本存余皆遺失尋求不獲)
大乘經單譯(一百三十一部二百九十三卷二十四帙) 大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二帙)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 大威德陀羅尼經二十卷(二帙)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 佛名經十二卷(或十三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三劫三千佛名經三卷(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卷上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卷中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卷下失譯拾遺編入今附梁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