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6章

有譯有本錄中菩薩三藏錄之二(大乘經重單合譯下) 月燈三昧經十一卷(或十卷一帙)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全本后出單重合譯) 月燈三昧經一卷(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

宋沙門釋先公譯(第二別譯)

右一經出前大月燈經第七卷異譯(第一別譯單卷者本闕) 無所希望經一卷(一名象步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象腋經一卷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第四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四譯兩譯本闕) 大凈法門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大莊嚴法門經二卷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第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三譯一譯闕本)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二卷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第一譯)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等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后出阿彌陀佛偈經一卷(與后經異本或無經字)

后漢失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亦云無量壽觀經與前后經異本)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第一譯二譯一闕) 阿彌陀經一卷(亦名無量壽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一譯第二本闕) 稱贊凈土佛攝受經一卷(亦直云稱贊凈土經)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求那跋陀羅所譯小無量壽經尋本不獲諸藏縱有即與彌彌陀文同不異)

上十一經十三卷同帙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亦云彌勒上生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單本)

右上生經雖是單譯隨成佛經次第編此 彌勒成佛經一卷(與后經異本)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彌勒來時經一卷(失譯出法上錄今附東晉錄第三譯) 彌勒下生經一卷(一名彌勒受決經初云大智舍利弗)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四譯)

(謹依長房內典二錄普云彌勒下生經初云大智舍利弗者其經先是長安沙門釋道標譯蕭齊江州沙門道政刪改今詳此說或謂不然其釋道標乃是什公門下詮義之僧元非翻譯之主縱使是標譯出文義有何不周降至齊朝政重刪改年月懸遠敘述參差彼云道政所刪難為準約經中子注乃曰秦言故是秦翻無繁惑矣什錄先載是其出焉) 彌勒下生成佛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凈譯(第六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后六譯三譯一闕) 諸法勇王經一卷

宋罽賢三藏曇摩蜜多譯(第二譯) 一切法高王經一卷(一名一切法義王經)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出序記第三譯)

(右經初序記云魏興和四年歲次壬戌季夏六月朔次乙未二十三日丁巳創譯婆羅門客瞿曇流支沙門曇林在竇太尉定昌寺譯八千四百四十九字諸錄皆云菩提留支譯者誤也今依序記為正其一切法高王經周錄為單本者誤也)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三譯一譯本闕)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出序記第一譯)

(右經初序記云魏興和四年歲次壬戌九月一日甲子翟曇流支沙門曇林于尚書令儀同高公第譯五千五百七十六字諸錄皆云菩提留支譯者誤也今依序記為正)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順權方便經二卷(一名轉女身菩薩經或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一卷(亦云轉女身菩薩問答經)

姚秦罽寶三藏曇摩耶舍譯(出經后記第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樂瓔珞莊嚴經撿尋群錄或云姚秦羅什所翻亦云宋朝法海所譯今準經后記云比丘慧法于罽賓秦寺請毗婆沙曇摩耶施譯胡為秦其罽賓秦寺未詳其處耶施譯出故應無謬群錄咸云曇摩耶舍善毗婆沙時人共號為毗婆沙故僧祐錄云舍利弗毗曇毗婆沙譯者即其人也舍之與施聲相近耳今什錄中除附耶舍之錄前后四譯兩譯闕本)

上十一部經十二卷同帙 六度集經八卷(亦名六度無極經或九卷)

吳天竺三藏康僧會譯(重單合譯) 太子須大挐經一卷(或云須達挐)

乞伏秦沙門釋圣堅譯(周錄為單今為重譯)

右一經出六度經第二卷施度中異譯 菩薩睒子經一卷(亦云孝子睒經)

僧祐錄云安公錄中失譯經(今附西晉錄第二譯) 睒子經一卷

乞伏秦沙門釋圣堅譯(第四譯)

右二經同本出六度經第二卷施度中異譯 太子慕魄經一卷

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太子沐魄經一卷(或作慕魄)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三譯拾遺編入)

右二經同本。出六度經第四卷戒度中異譯 九色鹿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出法上錄)

右一經出六度經第六卷精進度中異譯

上七經十四卷同帙(其九色鹿經周錄為單本誤也) 無字寶篋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一譯)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于西太原寺譯(出大周錄第三譯)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重譯(拾遺編入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大周錄云與大方廣寶篋經同本異譯者誤也前后四譯一譯闕本) 老女人經一卷(亦名老母經或云老女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拾遺編入第一譯) 老母經一卷

僧祐錄中失譯經(今附宋錄第二譯) 老母女六英經一卷(亦云老母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三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 月光童子經一卷(一名月明童子經或名申日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申日兒本經一卷(錄作兜本誤也或無日)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二譯拾遺編入) 德護長者經二卷(一名尸利崛多長者經)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第四譯四譯一闕)

右三經同本異譯(上之三經雖是同本而廣略全異互有增減又支謙譯中有申日經一卷云與月光童子經同本異譯今檢尋文句二經不殊父名申日子號月光約父子名以分二軸兩本既同故不雙出其申日經或在小乘藏中云出阿含其增壹阿含中雖有尸利崛多長者緣起無月光童子事編在彼中亦將誤也)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卷(一名菩提無行經亦直名菩提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一譯) 伽耶山頂經一卷(亦云伽耶頂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二譯) 象頭精舍經一卷

隋天竺沙門毗尼多流支譯(第三譯) 大乘伽耶山頂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出大周錄第四譯)

右四經同本異譯(其沙門靖邁翻經圖中別載菩提經一卷大周錄中又有菩提無行經一卷此之二經并是什公所譯文殊問菩提經之異名無繁重載) 長者子制經一卷(一名制經)

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菩薩逝經一卷(或云誓童子經或直云逝經)

西晉沙門白法祖譯(第三譯) 逝童子經一卷

西晉沙門支法度譯(第四譯五譯二闕)

右三經同本異譯(又大周錄中別載制經一卷即安高譯者異名不合重載) 犢子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出法上錄第一譯) 乳光佛經一卷(亦云乳光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廣略稍異前后四譯兩譯闕本) 無垢賢女經一卷(或名胎藏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出聶道真錄第二譯)

(右一經云與胎藏經同本俱云竺法護譯今勘二本文句全同但名有異今存一本) 腹中女聽經一卷(一名不莊校女經)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第三譯) 轉女身經一卷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二經稍略總五譯二闕)

上二十一經二十二卷同帙 無上依經二卷

梁天竺三藏真諦譯(全本第二譯出經后記)

(右此無上依經謹按長房等錄并云陳永定二年丁丑真諦三藏于南康郡凈土寺出其經后記乃云梁紹泰三年太歲丁丑九月八日三藏真諦于平固縣南康內史劉文陀請令譯出今尋諸家年歷差互不同長房年歷但至承圣五年丙子梁國即絕甄鸞及王道圭年紀至紹泰二年丙子改為太平元年太平二年丁丑改為永定元年陳霸先立號為陳國又有年紀不知何人所撰彼云承圣三年甲戌改為大定元年逮于后梁凡經八載方改年號然四家年歷并無紹泰三年四本既并不同未詳孰為正說或可梁紹泰三年丁丑即是陳初永定元年也歷中但紀后號不載前名今者且依經記為梁代譯也) 未曾有經一卷

后漢失譯(舊錄在小乘單本中誤也第一譯) 甚希有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是前無上依經初品出第一卷) 決定總經一卷(或云決定總持經亦云決總持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謗佛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一卷

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入法界體性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拾遺編入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如來師子吼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第一譯) 大方廣師子吼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周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大乘百福相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周錄第一譯)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再譯(拾遺編入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大乘四法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于東太原寺譯(出大周錄第一譯) 菩薩修行四法經一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于弘福寺譯(拾遺編入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希有希有校量功德經一卷(或直云希有校量功德經)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一譯) 最無比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廣略少異) 前世三轉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第一譯) 銀色女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阿阇世王受決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第一譯) 采蓮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華經一卷(亦直云采蓮違王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拾遺編入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從無上依經下一十九經大周錄中在單本內今勘為重譯) 正恭敬經一卷(或名正法恭敬經)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第一譯) 善敬經一卷(亦名善恭敬經一名善恭敬師經)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廣略少異) 稱贊大乘功德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一譯) 說妙法決定業障經一卷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稱贊大乘經舊為單本今為重譯)

上二十三經二十四卷同帙 諫王經一卷(亦云大小諫王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第一譯)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一卷(亦直云勝軍王經)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一卷(亦直云勝光天子經)

大唐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第三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其諫王經同在小乘錄勝軍王經在大乘錄并云單本者誤也)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一譯) 轉有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文殊師利巡行經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一譯) 文殊尸利行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三譯) 緣起圣道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六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六譯四譯闕本其緣起圣道經周錄在單本中誤也又有聞城十二因緣經一卷即與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文同不異但名別耳今存一本) 稻芉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了本生死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謙自注解三譯一闕)

右二經同本異譯(莫辯先后) 自誓三昧經一卷(題下注云獨證品第四出比丘凈行中)

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拾遺編入第一譯) 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三譯一譯闕本) 灌洗佛形像經一卷(亦云四月八日灌經亦直云灌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拾遺編入第一譯) 摩訶剎頭經一卷(亦名灌佛形像經)

乞伏秦沙門釋圣堅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造立形像福報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作佛形像經一卷(亦云優填王作佛形像經)

失譯(今在漢錄周錄在小乘單本中及云西晉沙門法炬譯者誤也)

右二經同本異譯(莫辯先后) 龍施女經一卷(或無女字)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一譯) 龍施菩薩本起經一卷(或云龍施女經亦云龍施本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廣略少異) 八吉祥神咒經一卷(或無神字)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一譯) 八陽神咒經一卷(亦直云八陽經新勘為重譯)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八吉祥經一卷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第四譯) 八佛名號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五譯)

右四經同本異譯(緣起大同佛名稍異前后五譯一譯闕本) 盂蘭盆經一卷(亦云盂蘭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報恩奉盆經一卷

失譯今附東晉錄

右二經同本異譯(莫辯先后廣略稍異) 浴像功德經一卷

大唐天竺三藏寶思惟譯(新編入錄第一譯) 浴像功德經一卷

大唐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后本稍廣) 校量數珠功德經一卷

大唐天竺三藏寶思惟譯(新編入錄第一譯) 數珠功德經一卷(內云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法)

大唐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上二十九經二十九卷同帙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三十卷三帙

大唐南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新編入錄當第四譯) 不空罥索咒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一譯) 不空罥索神咒心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是前大經序品三藏流志先譯一卷名不空罥索咒心經尋本未獲) 不空罥索陀羅尼自在王咒經三卷(亦云不空罥索心咒王經)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寶思惟譯(新編入錄第一譯) 不空罥索陀羅尼經一卷(一名普門)

大唐天后代北天竺婆羅門李無諂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此是梵本經抄非是全部與前三經同名異本)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二卷(或一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郁南县| 崇文区| 鄂托克旗| 德昌县| 仙居县| 罗平县| 博野县| 耒阳市| 北票市| 全南县| 灌阳县| 会泽县| 疏勒县| 如皋市| 罗山县| 大庆市| 南昌县| 金湖县| 黑龙江省| 普宁市| 新化县| 江北区| 旬邑县| 宾川县| 博爱县| 苍梧县| 定陶县| 临城县| 溆浦县| 海宁市| 琼结县| 莱西市| 桂阳县| 固镇县| 邛崃市| 延寿县| 连州市| 区。| 南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