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三經同本異譯(共善思童子經周錄在單本中誤也前后四譯第二本闕) 大悲分陀利經八卷(亦云大乘悲)
失譯(今附秦錄第二譯)
上二經十卷同帙 悲華經十卷(一帙)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于姑臧譯(第四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四譯兩譯闕本) 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一帙)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第五譯) 金光明經八卷(二十四品)
隋大興善寺沙門寶貴合出當第四本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序略云而金光明見有三本初在涼世有曇無讖譯為四卷止十八品其次周世阇那崛多譯為五卷成二十品后逮梁世真諦三藏于建康譯三身分別業障滅陀羅尼最凈地依空滿愿等四品足前出沒為二十三品寶貴每嘆此經秘奧后分如何竟無囑累舊雖三譯本疑未周長想梵文愿言逢遇大隋馭寓新經即來帝敕所司相續翻譯至開皇十七年法席小間因勸請北天竺揵達國三藏法師此云志德重尋后本果有囑累品復得銀主陀羅尼品在京大興善寺即為翻譯并前先出合二十四品寫為八卷學士成都費長房筆受通梵沙門日嚴寺釋彥琮校諫撰錄者曰此合部經文義備足其無讖四卷真諦七卷崛多五卷并皆有闕故此三經無繁重載謹按長房等錄周武帝代天竺三藏那舍崛多譯出一本名金光明經更廣壽量大辯陀羅尼經五卷成部今詳此名乃非全譯但于無讖四卷經中續演二品其壽量品更續其文大辯品中更廣咒法余品之中亦有續者故云更廣壽量大辯陀羅尼經故六卷合經序云壽量大辯又補其闕以此證知但是續闕非是別翻又經序云阇那崛多譯為五卷房等諸錄乃云耶舍崛多者此二三藏乃是同師當時共翻互載皆得其合部經有六卷本與此八卷明同異者其六卷經一品顛倒比校新經八卷者是又二經囑累文意全別六卷囑累乃與法華囑累大咒相似未詳所以今勘八卷之者亦與新經扶同二本少殊不可雙載故存八卷為正編之入藏后尋覽者幸無惑焉兼此合經總成五譯兩本在藏三本入刪繁錄) 伅真陀羅所問經二卷(或三卷)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
上二經十卷同帙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四卷(亦名說不可思議品)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二卷(亦名佛升忉利天品經或三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四卷(一名合道神足經或二卷或三卷)
西晉安息三藏安法欽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三譯第三本闕)
上三經十卷同帙 寶雨經十卷(一帙)
大唐天后代南印度三藏達摩流支等譯(出大周錄第三譯) 寶云經七卷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第一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新舊三譯第二本闕) 阿惟越致遮經三卷(或無遮字或四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上二經十卷同帙 不退轉法輪經四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二譯) 廣博嚴凈不退轉輪經四卷(或六卷)
宋涼州沙門智嚴共寶云譯(第三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其阿惟越致遮經周錄在單本中誤也)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一卷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出序記第一譯右經初序記云魏興和四年歲次降婁月建在戌朔次甲子壬午之日瞿曇流支沙門曇林于尚書令儀同高公第譯九千一百九十三字諸錄皆云菩提留支譯者誤也今依序記為正) 入定不定印經一卷
大唐天后代三藏義凈譯(新編入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舊譯經周錄為單本新勘為重譯)
上四經十卷同帙 等集眾德三昧經三卷(或二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三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出真寂寺錄第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三譯一譯本闕) 持心梵天經四卷(一名莊嚴佛法經又名等御諸法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或六卷十七品第一譯)
上三經十卷同帙(按姚秦釋僧睿思益序云恭明前譯頗麗其辭迷其旨今按群錄吳時月支國優婆塞支謙字恭明翻譯眾經而無思益同本之者其持心經與思益同乃是西晉竺法護譯睿云恭明先譯失之者誤) 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或直云思益經祐云思益義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二譯)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二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其勝思惟經有釋論四卷)
上二經十卷同帙 持人菩薩經四卷(有加所問二字或三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持世經四卷(一名法印經或三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三譯第二本闕) 濟諸方等學經一卷(或無學字)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或無乘字)
隋天竺三藏毗尼多流支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周錄為單本新勘為重譯)
上四經十卷同帙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三卷(或直云寶藏經或二卷第一譯)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大方廣寶篋經三卷(或二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四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四譯兩譯闕本) 大乘同性經二卷(亦名一切佛行入智毗盧遮那藏說經或四卷)
周宇文氏天竺三藏阇那耶舍等譯(第一譯) 證契大乘經二卷(亦名入一切佛境智陪廬遮那藏)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周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上四經十卷同帙 深密解脫經五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今本初譯) 解深密經五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今本再譯)
上二經十卷同帙 解節經一卷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右一經是解深密經初五品異譯(出第一卷)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亦名解脫了義亦云相續解脫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右一經是解深密經后二品異譯出四五二卷
右四經同本異譯(二是全本二是初譯)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二卷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出內典錄第一譯)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二譯)
上五經十卷同帙 入楞伽經十卷(一帙)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或三譯) 大乘入楞伽經七卷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新編入錄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新舊四譯一譯闕本)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三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一譯)
上二經十卷同帙 大薩遮尼干子所說經十卷(或七卷或八卷一帙)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一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大方等大云經六卷(亦名大方等無相經或四卷或五卷)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大云輪請雨經一卷(內題云大云經請雨品第六十四)
周宇文氏天竺三藏阇那耶舍等譯(第一譯) 大云輪請雨經二卷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第二譯) 大方等大云謂雨經一卷(內題云大方等大云經請雨品第六十四)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出內典錄第三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
上四經十卷同帙 諸法無行經二卷(或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第一譯) 諸法本無經三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前后三譯一譯闕本) 無極寶三昧經一卷(或直云無極寶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寶如來三昧經二卷(一名無極寶三昧經或一卷)
東晉西域三藏只多密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慧印三昧經一卷(一名寶田慧印三昧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一譯) 如來智印經一卷(一名諸佛法身)
僧祐錄中失譯經(今附宋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
上六經十卷同帙 大灌頂經十二卷(一帙或無大字錄云九卷未詳)
東晉西域三藏帛尸梨密多羅譯(單重合譯)
右卷別各是一經具列如左
(第一卷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第二卷灌頂七萬二千神王護比丘咒經第三卷灌頂十二萬神王護比丘尼咒經第四卷灌頂百結神王護身咒經第五卷灌頂宮宅神王守鎮左右咒經第六卷灌頂冢墓因緣四方神咒經第七卷灌頂伏魔封印大神咒經第八卷灌頂摩尼稟大神咒經第九卷灌頂召五方龍攝疫毒神咒經第十卷灌頂梵天神策經第十一卷) 灌頂隋愿往生十方凈土經(或云普廣品第十一即別行隨愿往生經是) 第十二卷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即是舊藥師經佛游維耶離者此為第一譯) 藥師如來本愿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三譯)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經二卷
大唐三藏義凈于大內佛光殿譯(新編入錄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與前灌頂第十二卷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同本其三藏義凈所譯二卷者更加六佛本愿及咒余文大同奘法師譯者其舊藥師經群錄皆云宋時鹿野寺沙門慧簡所譯尋檢其文即是灌頂第十二卷析出別行更無異本其隨愿往生經群錄或云吳時支謙或云西晉竺護譯其見流行者即是大灌頂經第十一卷普廣品更無別本此之二經既在大部之中其別生流行者刪之不錄) 阿阇世王經二卷(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 普超三昧經三卷(或上加文殊師利字或四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放缽經一卷(是普超經舉缽品異譯出第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錄中失譯經(安公云出方等部今附西晉錄)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后六譯三譯闕本)上六經十卷同帙
開元釋教錄卷第十一(別錄之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六十帙唐三藏玄奘于玉華宮寺譯出翻經圖)
右此經。梵本都有二十萬頌。總四處十六會。唐言譯之成六百卷。重單合譯具列如左 第一會王舍城鷲峰山說(四百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一十三萬二千六百頌。唐譯成四百卷七十九品。從第一卷至四百卷 第二重會王舍城鷲峰山說(七十八卷第四譯)
右新譯重本。梵文二萬五千頌。唐譯成七十八卷八十五品。與舊大品放光光贊般若同本異譯。從四百一卷至四百七十八。比于舊經闕無常啼等品。余意大同 第三重會王舍城鷲峰山說(五十九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一萬八千頌。譯成五十九卷三十一品。從四百七十九卷至五百三十七卷 第四重會王舍城鷲峰山說(一十八卷第八譯)
右新譯重本。梵文八千頌譯成一十八卷二十九品。與舊道行小品明度長安品等同本異譯。從五百三十八卷至五百五十五。比于舊經亦闕常啼等品。余意不殊 第五重會王舍城鷲峰山說(十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四千頌譯成十卷二十四品。從五百五十六卷至五百六十五卷 第六重會王舍城鷲峰山說(八卷第二譯)
右新譯重本。梵文二千五百頌。譯成八卷一十七品。與舊勝天王般若同本異譯。從五百六十六卷至百七十三卷 第七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曼殊室利分(二卷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梵文八百頌。譯成二卷。無品。與舊兩譯文殊般若同本異譯。當第五百七十四至五百七十五卷 第八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那伽室利分(一卷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梵文四百頌。譯成一卷。無品。與舊軟首菩薩分衛經等同本異譯。當第五百七十六卷 第九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能斷金剛分(一卷第四譯)
右新譯重本。梵文三百頌。譯成一卷。無品。與新舊四譯金剛般若同本異譯。當第五百七十七卷 第十會他化自在天王宮說般若理趣分(一卷第一譯)
右新譯重本。梵文三百頌。譯成一卷。無品。與后譯實相般若同本異譯。當第五百七十八卷 第十一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布施波羅蜜多分(五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二千頌譯五卷。無品。從五百七十九卷至五百八十三卷 第十二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凈戒波羅蜜多分(五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二千頌。譯成五卷。無品。從五百八十四卷至五百八十八卷 第十三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安忍波羅蜜多分(一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四百頌。譯成一卷。無品。當第五百八十九卷 十四重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精進波羅蜜多分(一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四百頌。譯成一卷。無品。當第五百九十卷 第十五重會王舍城鷲峰山說靜慮波羅蜜多分(二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八百頌。譯成二卷。無品。當第五百九十一至九十二卷 第十六會王舍城竹林園中白鷺池側說般若波羅蜜多分(八卷)
右新譯單本。梵文二千五百頌。譯成八卷。無品。從五百九十三卷至第六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