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章第一
宜令儒臣撰《蒙師鐸》、《小學必自》二書。《蒙師鐸》宜寥寥數章,極瑣極要,不可入空闊語。《小學必自》宜采古今名人平止通達、切實明顯語,及中外地圖情形略說、西國各種新學大意。亦以簡為妙,不得過三萬字。頒行天下。
每縣城各設延師公所一區。經費派捐,縣貧者暫借神廟。著本縣議院紳生[議院別章]公舉品學兼優者:大縣五人、中縣三人、小縣二人為師童。欲為蒙師者.無論土著、流寓,著向公所報名,候師董按期面試史論一首、律詩一首,文理謬者不取。取者分四等,榜之公所,差其脩額;欲延蒙師者著向公所指延。師董分別著購《蒙師鐸》、《小學必自》二書。該師到館后,如有顯背《蒙師鐸》中語,及不以《小學必自》教學徒確情,許該東告董逐師,公所摘出其名。如公所無名之人敢行私教十六歲以內子弟,倘有與該東及學徒口角相毆等情到官,但取凡判,不以師論。其品學特著,人所共知,不來報試者,師董徑列其名。
大學章第二
各處書院師宜改由本處議院紳生公延,無論大紳、布衣聽擇,不歸官延。
官師課題,改分經、史,西、律四門。經趣出諸《十三經》及《內經》、《水經》;史題出諸周秦以后編年、紀傳各史,及國朝掌故、外國記載;西題出諸近譯西國天文、地理、光聲化電各書;律題出諸《大清律例》、《洗冤錄》、通商條約、萬國公法。四門輪月課士,文體不拘駢、散。
舉、貢、生童及有職銜者均許應課,統稱院生。院師許用公文與督撫以下、州縣以上相往來,不分尊卑,彼此俱稱“照會”。
院生中如有四門連課八次上二名、三門連課十二次上二名、二門連課十八次上二名、一門連課二十四次上二名者,由院師開單照會督撫、學政:童生升作附生,一體鄉試;附增生升作廩生,監生升作貢生。如系省城及口岸大書院,則貢、監、廩、增附均升作舉人,一體會試;舉人升作進士,一體殿試。有職銜者升半品,再登照會,依此遞升。膏火獎賞,聽各地自酌多寡之數,不通定。所謂連課幾次上二名,皆專就師課起算。
西文章第三
今京師及通商大埠雖有教習西文之館,而各處人士頗多愿學甚切而為境所縛,其勢萬不能游學京師及通商大埠,又無力延師于遠地,遂至廢然者。
今宜令各督撫通飭屬府知府:立即擇董籌捐,于各府城建西文館一區,內分英文、法文兩齋,限二年內辦竣;取各知府請驗切結,即由各督撫委員查驗。倘限滿不具結申院,或以捐項難籌等假仁義語稟請緩辦,即將該府記大過一次,摘頂留任,仍勒限催辦;其已具結申院而驗屬虛誣者參革。
師徒之數,聽各知府與本地人視捐項多寡而酌定之。延師自以西人為妙;惟西師脩價極昂,捐項不多者,可暫延華師。至荒僻瘴癘府分,西師、華師均不肯來者,著將延師錢項分給愿學人士自行游學。
每縣創置西文生.歸提學考取入學,一律應歲科考、鄉試。目前無可考之縣分多,先就有可考之縣分示考;有可取則取,無則否,暫緩立額。既入學,欲應歲科考、鄉試者,著認應經、史、西、律一門,與附生、武生一體補增、廩,充貢、舉,不另分場榜。[互見下生員章]
村學章第四
西國識字人多,中國識字人少,一切病根,大半在此。
今宜敕纂《康熙字典約編》一書,取切用者三、四千字,每字下除音切外略注淺顯數語,頒行各省,以課農民。
每保由保正諭眾公擇一人為保師。倘保內無其人,或有其人而不愿為保師,聽向別保擇延。每保擇一公所為村學館,或即設保師家。保師脩金,按戶派捐。
民年六歲至十三歲,除紳衿、童生戶及不在本保、或自延師者外,每歲定須到館二百日,不者罰其家長。初入館者,著先購《字典約編》習之;習畢,再習《小學必自》。十三歲以外者,到館不到館聽便。鄉正不時查訪,倘有保師系保正私人,非真公擇,不稱其職者,將保正革職,諭眾改擇。[保甲別章]
女學章第五
西國女人皆識字,中國則絕少。人之生也得母氣居多,其幼也在母側居多;故使女人皆讀書明理,則人才、風俗必大有轉機。
今宜每保設女學館一區,公擇識字女人為師,一切如村學法,惟到館以百日為限。中國惑于“無才便是德”之謬說.女人不重識字,風氣已數千年。窮鄉僻壤,除紳宦大家外.往往數百千里求一粗通文字者而不可得。舉創女學,若必求女師,勢將十席九虛,宜暫行通融辦理。果求女師不得.準歸保師兼攝,或另延一男師;惟系男師之館,不許十三歲以外女人到學。[纏足之風,盛于近代.非但古時所無,實亦顯背國制。殘苦女人,莫此為甚!體殘氣傷,生子自弱,士夫奄奄,此實其源。今宜以變通之年為始,永禁纏足.敢私纏者,重懲家長。舊纏女人,年未滿十六者悉勒解;十六以外者聽便,不勒解。]
生員章第六
文童姑照舊試《四書》文、六韻詩,但禁試官命搭截題;武童姑照舊試弓箭刀石,但增洋槍;入學仍稱附生。增置西文生一門,無定額;[互見西文章],-體由提學考試入學。歲科考、鄉試,照舊舉行。惟三門入學生員并歸一宗考試.附生不用《四書》文及詩,武生不用弓箭等,西文生亦不用西文,一律由各該生認應經、史、西、律一門[詳見上大學章],一體補增、廩,充貢、舉。不能于該四門認應一門者,聽其以一衿列學。[宜除娼、優、隸、卒等家不準應試之例]
舉貢章第七
鄉試照舊舉行三場,惟并三門生員[詳見上生員章],分經、史、西、律命題。[詳見上大學章]四科取中之孰多孰寡視應四科者之孰多孰寡,總數則依舊額。除糊名易書法。中式者之三場文字宜由監臨悉行發刊印布,不許遺落一首。不中式者取主考、分校批尾刊布,亦不許遺落一批。除考差法:提學、主考改由四品以上京官及各省督、撫、布、按疏薦,與被薦多者。主考每省四人,分閱四科卷。[有能兼閱者,不必滿四]除調簾法[外簾仍調],分校改由監臨禮請通人。優拔貢除朝考外,改與舉人一體會試。
進士章第八
會試總裁及分校亦宜改由疏薦、禮請,[禮請歸知貢舉]一如鄉試;余亦悉依鄉試新法[詳見上舉貢章]。榜后復試,用英、法文試譯,洋槍試放,不能者停殿試一科。[行此法以變通后五年為始]
殿試一甲三名改由四品以上京官各就新進士中疏薦所知,與被薦多者。二甲、三甲照舊分點,惟宜痛除崇尚小楷之積習,專以文理為差。
至授職舊法,尤不可不改:一甲第一名,宜以道員即選;第二、三名,宜以知府即選;二甲五十名,上十名以大縣知縣用,中二十名以中縣知縣用,下二十名以小縣知縣用[詳見下知縣章];余列三甲,分以主事、內閣中書用。
翰林章第九
宜改翰林院大小職名為清華之虛銜以寵賜京外各官之治行優異者,不設實員。所有該院列辦事宜,概歸內閣。以變通之年為始,進士分七等用[詳見上進士章];不復授修撰、編修及選庶吉士。其現居翰林者,照舊分別課散授,改內升外放,惟永罷考差[詳見上舉貢章]。館課改用時務策、史論、史論。[京外大小冗員.均宜逐漸量裁。]
知縣章第十
審分各省縣為大、中、小三等。定大縣知縣正五品,中縣從五品,小縣正六品。直隸廳州之大者升為府,小者降為縣,與屬縣分屬近府。散廳州概改為縣,一城二三縣者悉并為一。分天下為東、西、南.北、中五路[詳見下督撫章];知縣必用本路人,但避本府。其在變通之前,南人以知縣分發北路,東人以知縣分發西路,如是等者,照舊任職候補。
凡縣缺出,無論補署均由院司先開合例人員或十名、或五六七八名,照會、諭令該縣議院紳、生指請補署[代理定歸本縣縣丞]。
除民間盡習官話縣分外,所有土話與官話歧異縣分,知縣到任,著延方言師一人;由議院公舉,每日從學土話二點鐘,成而止。
除本管上司外,一切過境人員,無論大小文武,送迎之事一律歸驛曹長,不許知縣親出。來拜者雖系尊戚.亦不許親答拜;違者降為驛曹長,撤任候舉。[互見下曹長章]
每逢寅、午、戌年,著天下知縣,無分實、署,各行疏陳本縣利病,或言職外事,或薦山林隱逸,無疏者革職。
直隸散州既廢,其知州分別改歸知府、同知、知縣班[同知升.與知府同品.縣丞視本縣知縣低半品]。
曹長章第十一
縣胥之首,改為職官,名曰“曹長”。分戶、農、禮、樂、工、商、兵、刑、驛、外十曹,各設長一,列品正八。[驛曹長掌送往迎來,外曹長掌與外國人來往、議辦交涉事宜:縣分無外國人,不必設]由議院紳生公舉本縣舉、貢、生員充補;供職有功,分別升用。在任候補.仍許應試。曹屬聽其長自擇平民,如今胥吏;其舉、貢、生員愿充者聽。
曹長之俸及曹屬工食,由議院就地酌籌。各縣既設曹長,所有主簿、典史等職概裁;其人員除優升、劣革外,分別改武職,及以曹長、鄉保正候舉。
保甲章第十二
鄉設一正,列品正八[鄉之戶數因地制其多寡.大約每縣分鄉多不過八],由本鄉公舉舉、貢、生員充補。百家為保,保設一正,列品正九,由本保公舉賢者充補;不拘舉、貢、生員,本鄉保無其人,聽求之外鄉保。十家為甲,甲設一首,由保正自擇本甲平民;其舉、貢、生員愿充者聽。
曹長、鄉保正皆許坐堂決事。民間爭訟先控于保正,保長不受理,或判不公允,乃控于鄉正;鄉正不受、不公,乃控于曹長;曹長不受、不公,乃控于知縣。
曹長、鄉保正許議院察糾。曹長、鄉正公文往來稱“移”,于知縣以上稱“申”,于保正稱“札”;保正于鄉正以上稱“申”;甲首于保正以上稱“稟”;保正以上于甲首稱“諭”。保正之俸及甲首工食由本鄉保甲酌籌。
議院章第十三
每縣置議院一區,略籌公費存院應用。令本縣舉戶公舉議紳、議生[先摘出游惰、無正業之盧,其安分有正業之戶名為“舉戶”,得舉議紳生]。大縣議紳八名、議生十五名;中縣議紳六名、議生十名;小縣議紳四名、議生六名。有職銜者稱議紳,無職銜者、舉貢生員皆稱議生。
縣中一切事件,或先由知縣照諭集議,或先由議紳生照稟知縣。議紳生有所爭于知縣,不聽,許通照、通稟大憲。若被控系小訟牽連,地方官徑行摘出不問;即事情重大,亦不得遽行傳提,須先令闔縣紳衿查復:直之者過半,不問;曲之者過半,然后除其議紳生之名,依常傳提、審究。議紳生不紿薪水,令開報館、賣新聞紙。[目前無項建院者,聽先置紳生,緩圖建院]
狀師章第十四
西國官聽民訟,許兩造各請狀師到堂,實為良法。蓋險佞者理雖曲而往往言之動聽,拙怯者理雖直而往往詞不達意。問官非圣人,雖甚明察,能無誤斷。至邊省僻縣,土音殊異,鄉愚供詞,問官不解,率憑供房譯通。供胥往往陰受賄囑,變亂供詞以誤問官,其弊甚大。
今宜略效西法:令民不能自作呈狀者,準請士人代作,于狀上填明狀師某;大小各官聽訟,準本狀師到堂助剖,不到者聽,問官不得傳提;曲直既判,曲者得何罪狀,狀師同罪。其雖不曾到堂,而代人作狀滿十件俱曲者,紳衿詳革,枷號一月;無衣頂者杖一百,枷號一月。滿五十件俱直者,知縣榜其門,曰“義戶”;一百件者,知府榜其門,三百件者道員榜其門,五百件者兩司榜其門,一千件者巡撫榜其門,二千件者總督榜其門,三千件者請旨旌之。旌榜后,犯代人作狀滿十件俱曲者,每十件削旌榜一級,削盡復犯,依常懲之。
懲罪章第十五
每縣置懲罪所,男、女各一區。男所用男吏役,女所用女吏役。凡不孝不悌、酷姑戾媳、暴夫毒妻、后父后母虐非所生、訟棍地惡肆無忌憚,眾所共指,如是等類者,著甲首以上遞行稟申到縣,查實分別提治,后責取悔過自新切結,釋回交甲首嚴加管束。倘該釋犯仍前不悛,難以管束.該甲首等即復遞行稟申到縣,查實判發懲罪所,或永錮,或數年數十年;每日官紿鹽粥一頓、水一壺,督作苦工,嚴其程限;不完及茍且塞責者,許監率吏役任意鞭撻,但不得致死。每月朔日許親人送錢米等物到所一晤,余日不許;向受該犯毒虐深者,許于朔日進所毆辱,以快積忿,但不得致死。[原件有人眉批:此條卻未可。]有病許親人延醫診治,在旁料理湯藥。如無親人照應,官不施醫藥,聽其愈否。
縣祿章第十六
裁知縣俸廉,令議院清核歷年錢糧、稅契、雜項、陋規之入數,肥缺減舊三之一,瘠缺減舊四之一[大數準此.不必過泥]。明以予之,正其名曰“縣祿”。
民納糧稅及縣祿,均以錢計枚起算。米納折色縣分,折價由議院議定。變通之后,知縣有敢于縣祿之外巧立名目浮征、勒折者,錢五百千、米五百石以內,革職發懲罪所五年。[即發該犯服官縣分懲罪所]過此數者,斬立決,家產悉充公。
勸植章第十七
西國最講種植,以其益甚大也。今宜加道員職名三字,曰“某道勸植使”,以勸植為正責而兼及其余。
變通之始,各道先令屬縣議院會議應多植何樹,復飭各縣立辦。道員以變通后五年為始.每年親巡屬縣一次,沿官路點核樹株,每十里以一千株為至少之限;不滿者,知縣及農曹長均革職。倘有風折、水漂、盜燒或伐事情,須議院報上;其有一望蔚然、林木尤盛者,知縣及農曹長均議敘;倘道員不勤不公,許議員徑達督撫查劾。
文武章第十八
文武分職,前明之失,我朝因而未改。武職久為世所輕,茍非行軍之時,雖有才志,無可稍展,位至提、鎮,猶被文員奴視,非所以鼓舞其精神也。
今縱未能盡去文武之名,宜改提、鎮、協、參為文職,雜用文武出身人員;改提督官名為兵政使,游擊以下姑仍為武職。
督撫章第十九
分天下為東、西、南、北、中五路,設總督五:東路轄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六省,西路轄山西、陜西、甘肅、新疆四省,南路轄江西、湖南、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六省,北路轄直隸、奉天、吉林、黑龍江四省,中路轄河南、湖北、四川、西藏四省;各駐本路適中沖要之地,不與巡撫同城,舊缺概裁。其舊設總督無巡撫及舊有巡撫今以總督兼管者,悉改為巡撫缺:增巡撫缺四.罷奉、吉、黑龍江將軍及駐藏大臣等改設[互見下籌邊章]。
巡撫理民政,提督理兵政,各專奏,不會同總督。藩、臬、鎮、協以下,公事不申總督。總督取有威望者,坐鎮一路,掌察撫、提之稱職與否;每五年一巡轄省,注各撫、提考語入奏;非巡年亦許薦劾。藩、臬、鎮、協以下,分歸撫、提注考、薦劾。撫、提以下,除近在千里以內者外,不許離任遠見新總督。總督每逢寅、午、戌年,各行特薦山林隱逸之士一名;[薦不止一,聽;非寅、午、戌年而薦,聽;撫、提以下薦所知.聽]無者,記大過一次。登薦者系某省人,發該省各縣議院復奏;不與過半者,作罷論;與之過半者,天子仿古法,行特征禮起之。不肯起者,欽賜“先生”、“處士”名號,得與京外極品官抗禮。所在知縣,每月朔日親拜其門,免其賦役,刊其著述。總督、撫、提相往來,仍用敵體禮。
正名章第二十
省、府、縣之名皆應切附其境內山川,或古國號、或先哲姓字、或今時物產,使學者、官者察名而曉險要、明水利、慕圣賢、知物產;挈領提綱,由略考詳,正名之益,殆不勝言。
今切附者甚少。姑以省言之:如吉林應改名長白,直隸應改河北,安徽應改上江,江蘇應改下江,江西應改彭廬,湖北應改江漢,湖南應改衡湘,廣西應改湘南,廣東應改嶺南,貴州應改黔中,云南應改滇中,福建應改閩中,甘肅應改隴西,新疆應改天山,臺灣應刪“福建”二字。[新疆、臺灣業已設省,今公文仍牽連“甘肅、福建”二字,甚無謂也]至各府、縣之名,除奉天、順天二府自應特異外,其余浮泛不切及承訛踵謬者,皆應改正。
宜令各處議院紳生以山川、古國、先哲、物產四法按核舊名,分別應仍、應改;其應改者,切附擬上,依改。姑以江浙言之:如江寧府應改名鍾山,安慶應改古皖,南昌應改彭南,蘇州應改古吳,杭州應改宋都,江寧、上元二縣名應并改為秦淮,吳、元和、長洲三縣名應廢吳、元而仍長,仁和、錢塘二縣名應廢仁而仍錢。[互見上知縣章。此條看似極紛繁,實乃極簡便;看似無關政治.實乃大有關系]
譯義章第二十一
東三省、新疆、內外蒙古等處地名、旗名、山水名,舊多譯音不譯義,閱者苦于難記;即能記亦絕無領悟之益;宜著各處通人悉行譯出漢義。倘有難于譯義,或譯出而詞不雅馴,于命名四法無當者[詳見上正名章],著改擬、依用。余諸流土地名、山水名,有于漢義無當者,一律辦理。
籌邊章第二十二
東三省宜設巡撫一員,兼轄于北路總督;西藏宜改為省,設巡撫一員,兼轄于中路總督;依內地法,一律設府縣。青海歸西路總督轄;內外諸蒙古,歸北路、西路總督遙轄;五歲一巡其境,便宜行事[互見上督撫章]。
賢館章第二十三
各省城及通商大埠,宜置禮賢館一區。司其事者名曰“察客”,由闔省議院公舉本省人員充當;專取學識,不論階品。
凡懷奇負異而不得志之士,許其到館上書,自陳所長。察客先行閱書,如有可觀,即行面試;屬實.送該管督撫再行面試;將該賢兩次試卷并察客批尾刊印,發千里內屬縣議員紳生,令各以己意評點,填明“應取”、“不應取”字樣,除路程外,限一月繳還。該督撫檢各批尾,填“不應取”過半者,謝遣之;填“應取”過半者,分別疏薦于朝,禮延于幕,或轉薦于樞垣、總督及封疆大臣。無論取與不取,均將兩次試卷本、察客及各議紳生批尾概發屬縣議院,令其登諸日報。[互見上議院章]
察客送賢督撫,每歲每署至多以五名為限;如無可送之人,不得濫送。倘本年送限已滿,而復有人求試,仍許察客收試。屬實,留館候選,欲去聽去,仍將試卷、批尾呈督撫刊印,發議院,批繳。倘卷優,而查系察客作弊,非出本人者,將察客革職。候試、候批者,亦令居賢館。凡居館者,飲食一切,由館供給,不致空囊。同時居館以十人為限。
賜階章第二十四
宜永停大小職銜暨貢、監生捐例。所有現在京外文職人員,無論何途出身、已未得缺得差,宜欽派大臣分行調集,面試史論五首、判五通[大臣宜依總裁主考法:由四品以上京官及各省督撫、布接疏薦,用被薦事者]。其文理太不通者,系軍功、洋務出身,改武職;系捐納出身,以原品勒休;系場屋出身,革職。所有現在貢、監生非原系廩、增、附者,不準鄉試;令以貢、監與文童一體應提學童試,一體取入學做附生。
永停捐例之后,惟采秦漢賜爵遺意:懸一品至九品大夫、郎等階號,聽民報捐,分別授封,而重其捐數。得之者衣頂榮身,不列仕籍,惟許本縣舉充議院紳;欲入仕者,除充議紳十年、依原階改職外,余原系舉貢、生員、平民,仍令與舉貢、生員、平民一體從場屋、書院、鄉官、賢館等途出身[捐例既停.宜暫仿西國法,開局售票.以助要需]。
工商章第二十五
宜仿西國勸工之法:令民有能殫精極巧、創造機器用物為中外向所未有而極便好者,許呈總署或各省督撫;試實,以異常勞績保獎。一面給與執照,許三十年獨專其利;三十年內如有仿造出售者,許該家指名稟官,即提仿造人及買主從重懲罰。其能造東西各國所已有而中國所未有之器物者,給十五年專利執照。
勸商之法:宜令民有能自備輪船、每歲開往西洋各國五次以上者,經五年,以尋常勞績保獎。[須令每次先于開行之日呈請本埠官驗看,再于到彼之日呈請公使及領事驗看]后依此遞保。
市井壞風,莫甚于東倒西張以詐人財,宜嚴加整頓。
水利章第二十六
令民有能自備經費、仿東法或西法開成自涌井五十口以上者,以尋常勞績保獎;二百口以上者,以異常勞績保獎。欲任開者,著呈請該省督撫批就官地試開,不成不問;成,則除保獎外,所開之井許其專賣水之利三十年,然后歸官。不滿五十口者.亦依此例,惟不保獎。其自就業地開成者,亦依官地例保獎。
凡官水道應開者,由官擬定深、廣、長之大數,出示招民:自備經費任開,不成不問;成則酌行保獎。該水道給與收船、網等租三十年,惟不許私塞作田。
宜選通知古今、精于測算之士,給資游歷,分纂《今水經》;務極詳明,頒行天下,令學者無不熟于水道。水道熟而經濟之宜思過半矣。
口外水名不雅馴者,宜悉行譯義改定.以便誦記[互見上譯義章]。又江、河乃二水之名,今南北諸水多稱某江某河,非但欠通,且病繁亂;宜悉行改稱某水,雙名者悉改單名,以歸簡晰:如吳淞江宜改稱淞水,錢塘江宜改稱浙水,余依此。
官煙章第二十七
鴉片目前難行禁絕,宜暫立官煙局。民欲開張煙館者,令其到局計燈報捐,由局給帖開張。于帖內填明燈數,開張后按燈收月捐;敢有私增燈數,及月捐遲繳十日者,封館入官;無帖私開者,除封館入官外,發懲罪所三年。
現任、候選補京外文武各官,進士、舉貢、生員,旗、綠、防營兵勇,不準吸煙。其成癮在變通以前者,著聲明愿戒,以一年為限,限滿不能斷癮者,著自首:現任官勒休,候選補官永停選補,進士、舉貢、生員永停殿、會、鄉試,朝、歲,科考,亦不許充議院紳生及書院師生;兵勇除名;均聽與平民一體報捐明吸。若有癮而不聲明、限滿而詭稱已斷,及私吸成癮在變通以后者,查實均行革盡。枷號一月,發懲罪所三年。犯上四條諸色人等,無論幾年后能戒斷者,準升官開復。至罷官至鄉及捐階者[捐階詳上賜階章],不禁吸;惟吸者不得充議紳及書院師生。
凡欲吸煙者,著到局計口報捐,由局給執照,準到煙館或在家吸;于執照內填明吸口姓名,不許余口私吸。給照后。按口收月捐。無執照私吸者,系半民,杖一百,枷號一月,發懲罪所三年;系鄉紳,革為平民,家產均籍沒;煙館私納無執照之人,封入官。
每縣就本縣較貧富,分戶為九等;客戶另編為九等。[客戶少者,不必分九]民來局欲領館帖、吸照者,檢冊查戶,以為捐數多寡之則。[何等戶開館吸煙,應捐帖照月銀幾,先令議院議定,由戶曹長注冊.局事即以戶曹長司之,臨時檢查甚便]先責取本人及甲首“并無父母妻子異言”等情切結.復行查實,然后收捐,給帖、照。
瘴癘極重縣分,準外來之官、士、兵勇吸煙;移往非瘴重處,仍不準吸;土著仍依官煙法辦理。
孤客無籍者,不準開館;欲吸者,臨時酌其捐數多寡。
官博章第二十八
每省城準五家于正、八兩月開場聚博,號曰“官博家”。[通商大埠亦準五家,府城三家,縣城二家,鄉一家]欲充者著先同甲首到戶曹報捐,面具“并無父母妻子異言”等情切結,由曹長查實,依官煙檢戶法收捐,給帖準開。每逢正、八月,量收月捐;[檢博家博冊,視其進數之多寡以為月捐之多寡。每逢準開月分,由戶曹長派人分坐博家,登記進數,號曰“博冊”]非正、八月私開者,許他人搶場奪錢。若事發到官,系紳、衿、兵,革[議院紳生、書院師生,不準充博家];系平民,杖一百,枷號一月,發懲罪所半年;無帖私開者,依此辦理,惟發所三年。
民欲博者,依博家法:先同甲首到戶曹,具結報銷;由曹長檢戶收捐,給執照,準入博家。無執照私入博家者,著該博家嚴拒;不肯去者即行送官,紳、衿、兵,革;平民,發懲罪所三年;有執照入私博家者,依此辦理。非準升月分入官博家者,依官博家非準開月分私開例辦理;官博家私納無執照之人,依無帖私開例辦理。[煙館、博家帖,三年一換;煙口、博徒照,每年一換;每次換給,均著依前數報捐,舊帖照繳官。其不愿再開、再吸、博者.亦著于換給期聲繳帖、照]
女閭章第二十九
《管子》“女閭”之設,大有深意;儒者非之,殆勿思也。蓋天地之氣不能有清而無濁,即世界男女不能有貞而無淫;天地之氣清少而濁多,即世間男女貞少而淫多。化之未易遽化,誅之不可勝誅;惟有先行抑淫以扶貞、別淫以全貞之法,而后可冀淫之風漸衰、貞之風漸盛也。
今律嚴禁娼妓,然窮鄉僻壤,無處無之,通都大邑尤繁有徒。其故由于無明者則暗者必不能禁絕;既知必不能禁絕,遂相與置之;于是士大夫以娼門為勝地,而群相護持,是陽抑而陰扶也。
今若嚴申律令,必期禁絕,無論萬萬不能;即作能禁絕論,彼淫者之野心能遽化乎?不能遽化,則傷風亂倫之事必且益多,是貞者益難自全也。
今通商口岸及內地,向多妓寮之處。開寮者率皆惡棍、毒嫗,倚門者大半貧苦良女,幼遭騙賣,陷落火坑,逼學善媚,強令應客,稍不如指,非法用刑。至南方所謂“半開門”者,多系父母逼其女、翁姑逼其媳、夫逼其妻、兄弟逼其姊妹,一切強惡尊長逼其卑幼、強惡卑幼逼其尊長為娼。民之無告,于斯為極.又忍坐視乎!
今宜于妓寮多處,設女閭局:令開寮者同甲首到局,計口報捐,由局員親往驗實;嚴諭該寮主:“嗣后不許收買十四歲以內幼女入寮,十四歲以外婦女許收買,惟須先同甲首帶本婦女到局,問取甘結。不許非法用刑;欲從良者,止許索還原價,不許浮勒分文。”當面責取切結,給帖開寮,按月計口收捐。局員不時密查.如有前項情弊,無論寮主是男是女,均杖一百.枷號三月,發懲罪所十年,封寮招開。
半開門娼家,亦令該家長帶同本婦女到戶曹出首報捐,由曹長問取本婦女甘結,給帖,許其為娼,按月收捐,禁止諸色人等索擾。無帖私開娼寮,及為半開門之家長者,無論男女,均杖一百,枷號三月,發懲罪所十年,封寮籍產,該婦女由官分別處置。
若系力不能制本婦女為娼之家長,著聲官;查實無罪,該婦女由官送入娼寮。若娼寮主及半開門家長敢行威逼婦女到官,具為娼甘結,實非本婦女所甘者,杖一百,枷號三月,發懲罪所永錮,封寮籍產,該婦女由官分別處置。
其婦女自欲為娼,而制于家長者,許同甲首聲官,由官送入娼寮,愿報捐領帖自居者聽,不許家長及甲首阻撓。
凡欲游娼者,著同甲首到官.計日報捐,[孤客,著同館東、房鋪東到官_報捐]具“并無父母妻子異言”等情切結,由官收捐,給執照往游。無執照私游者,許該寮、該家中人殺死,無罪;若送官者,官、紳、衿、兵,俱革;平民,杖五十,枷號一月。如娼寮家私納無執照之人,杖一百,枷號三月,發懲罪所三年。
凡帖、月照捐,均以貧富為多寡之數,依官煙檢戶法亦理;帖三年一換,依官煙、官博法;照,填明年月日,過限作廢紙。
孤客無眷屬者,不準開寮;欲游者,臨時酌其捐數多寡。[官煙、官博、女閭之捐既行,可以漸減關卡、鹽之稅、厘課;然足國之源則仍在乎留意商政、大興礦學也。]
婚嫁章第三十
男女年未十六,不許家長訂婚;犯者,官、紳、衿、兵俱革,平民杖二百,毀其婚書,離其男女。[民間有所謂“童養媳”者,往往被舅強污、被姑毒虐,處境之苦.耳不忍聞,尤宜懸為厲禁]
及年訂婚,婚書須本男女親填甘結;如本男女不能作字,許家長或親戚代填,令本男女畫押。無兩邊甘結,及有甘結而無押之婚書,倘涉訟呈官,以廢紙論;該家長以誣指訂婚論。若家長背行代填、代押,非真出本男女者,依未及年訂婚例懲治,毀書離婚。
男女許自相擇偶:己倆屬意者,家長不得阻撓、另訂;違者,許本男女狀求保正、甲首反復開導。不聽者,保正徑為本男女主婚,勒令出婚嫁貲;不肯出者,依未及年訂婚例懲治;系保正家事及保正力不能制者,歸鄉正辦理;系鄉正以上家事及曹長力不能制者,歸知縣自行辦理。倘因阻撓、另訂而致斃其女者,該家長依未及年訂婚例懲治外,發懲罪所十年。若系伯叔為家長而致斃其侄女,兄弟為家長而致斃其姊妹者,無論官、紳、衿、兵、平民,均斬立決。[凡阻撓致斃之事,須先經收過本男女狀詞者乃論]
至古人于妻有七出之禮,所定條目,實未皆協于情理之公。然自出禮廢,而夫婦之倫始多苦矣!今宜改定三出禮:舅姑不合,出;夫不合,出;前妻男女不合,出;皆由夫作主。欲出妻者,備禮致詞,送回母家,請其改適,不許下貶語。另設五去禮:其三與“三出”同,其二則一為妻妾不和,一為父母無子,歸養,皆由妻妾作主。欲去者,向該舅姑、該夫禮辭而去。蓋不設“五去禮”,則為婦女者,不幸而遇盜賊、滅倫之夫,惟有身與之俱死、名與之俱臭,斯乃數千年來第一慘政也,豈宜仍行于盛世哉!
凡欲出、欲去者,著本人先行狀白保正;保正收狀,即行判允;嚴諭該父母、該舅姑、該夫、該妻妾等,不許阻撓,一面著甲首到該家議給本婦出貲、去貲,監催速行。出、去之禮,該父母等敢有阻撓者,除分別革、杖外,均發懲罪所十年。
然近世婦人太偏重節,欲行此條,必須與“停旌”條并舉;[詳見下停旌章]令被出者、自去者易于改適,如館師、署友、店夥然,適者不以為恥,娶者不以為賤;[古人實是如此,故曾子、孟子皆以小故出妻:若如今之重節,則曾、孟之舉,不情已極,稍有仁心者所不忍為,而況圣賢乎?]然后可免輕生自盡之多耳。[嫁女隨奩,夸多斗靡,薄力勉為.往往力困.溺女之風,緣此而起。今宜令各縣戶、禮二曹長會同議院.就本縣分戶九等,限定其數.務從簡省;敢逾限者.將該家長分別懲治。惟止限外件飾觀之數,不限內件金玉、產業之數。]
婢妾章第三十一
嚴禁買賣婢妾、勒寫“不許女親來往”之契券。改買賣之名為“永雇”,改買價之名為“永雇錢”。蓋彼特不幸而為貧家之女,何忍賤而等諸動、植之物,辱而加以“買賣”之名,且責以獸道,而斷其父母兄弟天性之恩愛也!又往往遭主人、主母毒虐,欲去不能,惟有待死,可悲實甚!
今宜改行著令:自大臣至平民,所有婢妾,無分長幼,但未生子,及雖生子而子年未滿十六、或不及十六而亡者,該家長應以雇工相待,該婢妾亦應以雇工自處,去留兩便;[謂不用“三出”“五去”禮]有事涉官,以雇工論。至已生子而子年已滿十六者,無分其子是男是女,公私文字均著改稱“側妻”,有事涉官,一切與“正妻”同等論。其夫有官而正妻得封者,側妻亦行例封,惟降正妻一品。
停旌章第三十二
今俗:已字未嫁,夫亡不字者稱“貞女”,自盡者稱“烈女”。已嫁,夫亡不再適者稱“節婦”,自盡者稱“烈婦”,例得旌表。然此風盛于宋、元以后,實則用情太過,不合禮經,未嫁“貞”“烈”,尤為無謂。蓋其初不過一二人情好特深,感激為此,等于士夫之俠行,雖非中庸,要自獨絕。自儒者專以“貞”、“節”、“烈”責婦女,于是號稱“貞者”、“節者”、“烈者”,多非其本心,而劫于名議,而為婦女者,人人有不聊生之勢矣。
今南方大族,為之長者,往往逼死其族中夫亡無子之幼婦,以希冀仰邀旌表為一族榮。富貴之家.夫亡不適,久成鐵例,閨房之流,豈盡賢圣?于是不能遏欲者,內則亂倫,外則通仆,潰決極于烝報,偶合反于異類.適則不適也,而人理或幾乎滅矣!
夫真貞、真節、真烈者.感激情好,原不為名。若曰“彼雖不為名,而有國家者宜以名寵之”,則如今之紛紛開報,珠目難分,使鬼而有知,彼真者必無樂乎大書、深刻于坊,而類聚群登于志矣!
今宜永停旌表夫亡守志貞女、節婦、夫亡自盡烈女、婦例,并除再適婦不行封贈例,以救婦女之窮,而復三代之治。若慮驟變駭俗,則可先停旌表貞烈女、烈婦例,除不封贈再適例;其節婦暫且照舊旌表。至民間女子有愿不嫁以永侍父母者,女婦拒強暴死者,自當以孝烈旌表。
勒分章第三十三
古者一夫授田百畝,余夫二十五畝。今西國子壯則必析其產,蓋不使惰者病勤者、奢者病儉者、惡者病善者、強者病弱者,法至良,意至美也。
自漢后議論:以親在別籍異財為薄,數世同居為厚。于是家庭之內,大抵惡強者隋且奢而樂,善弱者勤且儉而苦。老父寡母制于子婦,孤姪孀嫂制于伯叔,弱兄制于強弟,善弟制于惡兄。同居一門,苦樂天壤,率天下之人而趨惡強者,陋儒之罪也。
今宜令民男女已訂婚嫁者,限三月內,著該家長具已行析產切結,并抄析產字據呈地方官存案;無產者,亦著呈家常物件析據,妻死續娶,而前妻有男女者,依此。
凡人家男正長死,無論親子孫接管家務、伯叔兄弟代管家務,除接管者之子孫外,余人無論尊卑長幼,均著該接管、代管家長依此具結呈據。凡析據到官,無論如何析法,該地方官但行收閱存案,不許批行差查,違者革職。其有析產不公者,許本人或親戚狀求保正查判;逾限未呈析據者,由保正出票嚴催;系保正本家,由鄉正票催;系鄉正或曹長本家,由知縣票催;三催不遵者,無論家長系官、紳、衿、兵、平民,除分別革、杖外,均發懲罪所五年,著該家另推家長。
除慘章第三十四
國朝初起東方,制刑寬簡,大辟之外,惟有鞭笞。及世祖撫有中原,命大臣定律,當時議、纂諸臣,學識淺陋,未能仰體圣皇仁隱,因仍故明慘法,遂至斬之上有凌遲、斬之次有絞。凌遲極刑,非唐虞三代所有,豈宜行于盛世?絞之苦聞甚于斬.則名輕而實反重矣!
聞西國決犯有擊腦、閉氣諸法:擊腦者,用電正對腦擊,可以立斃;閉氣者,閉之小室,令新養氣不得入,可以漸斃,皆遠異斬、絞之慘。
今宜除凌遲律,犯此者,改為斬決;除絞律,犯此者,改用西國擊腦、閉氣法決之;并除父母兄弟妻子連坐律,以仰體列圣仁慈之隱,繼其未及改定之志,則三代后未有之仁政自我朝開之,億萬年不拔之基在是矣!
至今法審犯,必取其招供為憑,致問官動用非刑逼招.痛昏之下,何求不得?若已確知其情,又焉用招?宜除取招供法,無論輕重案件,但令問官詳查細審,求情定罪;除笞、杖、枷及責掌嘴之件外,其余一切刑具及各衙門自制私刑,著悉行燒毀,示永永不復用。京外掌刑官及非掌刑官,敢有私藏舊刑具及私制新刑具者,斬立決。此亦除慘之一大端也。
重醫章第三十五
醫之為道,關系于民生甚巨。西國最重醫,故治其術者日精。而民生其間,大受福利。中國則以醫為小道,業此者.非市井粗識之無之徒,即學八股文而不成之輩,否則才士久困場屋,垂暮奄奄,迫于生計者也,又何怪術之不精.民生之無幸乎!
今除以黃帝《內經》列于經科中,正經試士外,宜令每縣公舉醫師一人[本縣無可舉者,聽舉別縣人],每年甄別合縣醫生一次。甄別之法:就中、西醫書中命題,令作論,或由該師擬一病問,令各行立案開方;鎖門分號,限一日交卷,由該師閱定,分一、二、三等及不取,出榜示眾。列等者,月課一次,如甄別法;筆資、輿馬費依本年甄別所定之等差其多寡,由各縣戶曹長會同議院就本縣情形酌定,不許多勒。
又宜令精醫而通西文之中人,或精醫而通中文之西人遍譯西國醫書:又宜令通化學者用化分法遍行化驗中土藥物,得其真性,定著一書,命曰《本草求是經》,以救承訛踵謬之禍。[凡關系醫政者.戶曹長司之]
禮拜章第三十六
西國七日一禮拜之法,最有深意;蓋所以使民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今中國號稱尊儒教,然各處孔廟荒草沒庭,徒有一二無聊教官坐臥其中,即間有號能舉職者,不過導諸生以科舉之學,于世道人心毫無裨益。
今宜重教官之任,改用本縣人,歸議院紳生公舉;依西國禮拜期,集諸生禮拜孔子,歌詩講學。諸生除客游者外,在城者不許曠禮拜,在鄉者分班輪到;農工商諸色人等欲隨同諸生禮拜、歌講者,聽。
又宜勸民多創禮拜堂,奉孔子神主,按七期禮拜、歌講,如官廟法。
樂教章第三十七
今之演戲,其鋪寫忠孝節義,感人最速,入人最深,蓋即古樂教之遺也。惟無行文士每好虛構男女淫亂情事,作為傳奇,傷風敗俗,莫此為甚!
今宜令各縣樂曹長各就本縣舊演傳奇本,選其大指不詭于正者,刪改疵累,命曰《樂部官書》.撮舉要領為目錄,命曰《樂部官書目錄》,刊印,發各保正收存.準演。[欲演新傳奇,須先將該本呈樂曹長核閱,登官書乃得演]除優伶不準應試例。[京外狎優惡習宜厲禁]民欲掌戲班者,著先同叫甲首到樂曹.具“不敢私演淫戲”切結,由曹長給帖.并令買領《樂部官書》,準其掌班赴演;敢有私演《官書》所無之本者,該掌班與開演處甲首,每犯一本均杖一百.枷號一月;犯滿十本者,發懲罪所三年;無帖私行掌班赴演者.該掌班與開演處甲首,犯一本即發懲罪所三年.仍先行杖,枷:其不演戲而賣唱者.依此辦理。[大概依此,不能過泥]
各處大小學,均令置備琴瑟、鐘鼓等樂器,朝夕習之。小學目前無力全備者,聽;但不準全不置,不準以俗樂器充數;置西國樂器者,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