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1章

  • 釋氏稽古略
  • 覺岸
  • 4544字
  • 2015-12-26 23:42:13

蘇軾謫儋州。惠州太守方子容奉敕書謂子瞻曰。室人奉淮泗大圣僧伽甚謹。前夕來別于夢中曰。送蘇子瞻過海南。今果此行數分已定。夫復何憂(宋僧史)。元符三年庚辰歲六月。軾歸自海外居常州。遨游宜興。初黃州謫所筑室東坡。因號東坡居士。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朝奉郎提舉成都府王局觀蘇軾卒于常州。

戊寅 元符元年 六月改元  大遼 壽昌四年  西夏 永安元年

己卯 元符二年  大遼 壽昌五年  西夏

錢塘高僧名道潛。以詩見知于蘇文忠公軾。公號其為參寥子。凡詩詞迭唱更和。形于翰墨。必曰參寥。及呂丞相公著為奏妙總師名之。后與簡牘。則曰妙總老師。江浙石刻具存者多矣。今略記。公離錢塘。以長短句別之曰。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記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愿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仲溫瑩禪師贊曰。噫今世之小生。于有道宗師必名呼而示其忽慢。亦安知文忠于一詩僧尚爾敬重。況道德崇重者耶。瑩嗣大慧杲禪師(普燈)。

臺州赤城崇善寺法師。名有嚴。退庵于櫨木之下。號曰樝庵。懷安養故鄉。有詩四首。凄婉感人。其一章曰。西方真凈本吾家。今憶歸程十萬賒。客路竛竮都已困。風塵孤苦最堪嗟。七重樹聳千般樂。八德池開四色華。莫怪近來歸夢切。奈何榮辱事無涯。時爭傳誦。嚴生平篤于凈業。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夏四月將終。見寶池大蓮華天樂四列而歸寂。師著大部備檢四卷箋難四卷助覽四卷或對四卷流通(釋統)。

庚辰 元符三年 正月帝崩  大遼 壽昌六年  西夏

遼帝秋七月大漸。戒孫延禧曰。南朝通好歲久。汝性剛切勿生事。又戒大臣曰。嗣君若妄動。卿等當力諫止之。帝崩在位四十六年。廟號道宗。謚天福皇帝(遼志)。

宋冬治泰陵知。登封縣樓并請因余力治嵩山少林道場。達磨初祖之居也。自監司郡縣百執事下逮士庶工賈不挽而同。一朝而具名曰面壁庵。林出芝十二本。華各異色。甘露雨于池。夜有光四起屬天合為大陳。東西數十里。后山居士陳師道記曰。子孔氏之門顏閔冉皆無傳。仲弓之后有荀卿。曾輿之后有孟軻。端本賜之后有莊休。而荀孟莊之后無聞焉。李氏之傳關尹。尹之傳復無聞焉。釋自能仁二十八世而為達磨。又六世而為曹溪。至于今又十有五世矣。而儒老子之徒欲校其源委誤矣(后山文集)。

隆興黃龍山晦堂寶覺禪師。名祖心。冬十一月十六日入寂。師生南雄鄔氏。嗣黃龍南禪師。得寶覺法道者。曰草堂惟清死心悟新太史黃山谷吳中立等(普燈)。

徽宗

諱佶。神宗第十子。初封端王。年十九即帝位。在位二十五年。六月十日為天寧節。時當承平日久。蘇杭置造作局。朱勉父子致花石綱。營良岳萬歲山。民間一花一石。亦以供御為名。而脅之受賂滿所欲方免。蔡京為太師。內侍童貫領樞密。受遼國燕人李嗣良而同歸。言遼可取。適女真來聘。約夾攻遼。金既滅遼復侵宋。帝乃禪位太子。尊帝曰太上皇。為金師擁之北去。降封天水郡王。終于五國城(續宋通鑒) 建中靖國(一)崇寧(五)大觀(四)政和(七)重和(一)宣和(七)。

辛巳 建中靖國元年  大遼乾統元年 天祚立  西夏

遼天祚立。諱延禧。道宗之孫。秦主元吉之子。自稱天祚皇帝。淫縱失道。卒至于亡國(遼志)。

女真

楊割太師是歲死子阿骨打嗣。

續燈錄 秋八月十五日汴京法云寺佛國禪師。名惟白。集禪派宗師機緣。為續燈錄三十卷進呈。帝親為制序以賜之。其文曰。昔釋迦如來之出世也受然燈佛記。生凈梵王家。分手指乎天地。而其機也已露。游門觀于老死。而幻緣也頓寂。及乎唱道雞園騰芳鷲嶺。無邊剎境遂現于一毫之端。大千經卷畢出于微塵之表。西被竺土。東流震旦。編葉而書。則一時圣教。雖傳于慶喜。拈花而笑。則正法眼藏。獨付于飲光。自達磨西來實為初祖。其傳四七二三而至于曹溪。于是雙林之道逾光。一滴之流愈廣。自南岳青原而下分為五宗。各擅門風。應機酬對雖建立不同。而會歸則一莫不箭鋒相拄鞭影齊施。接物利生啟悟多矣。源派廣迤。枝葉扶疏。而臨濟云門二宗遂獨盛于天下。朕膺天寶命。紹國大統。恭惟藝祖辟度門于綿寓。太宗闡秘義于敷天。章圣傳燈于景德。永昭廣燈于天圣。皆宏暢真風協助神化。以成無為之治者也。于皇神考尤向空宗。元豐三年。詔于大相國寺創二大禪剎。辟慧林于東序。建智海于西廡。壬戌之歲。以越國大長公主及集慶軍節度觀察留后附馬都尉張敦禮之請復建法云禪寺于國之南。于是祖席光輝。叢林鼎盛。天下襲方袍慕禪悅者云集于上都矣。今敦禮。以其寺住持僧佛國禪師惟白探最上乘了第一義。屢入中禁三登高座。宣揚妙旨良愜至懷。昔能仁說法華經。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而彌勒發問。文殊決疑。以謂日月燈明佛本光瑞如此。持是經者妙光法師。得其證者普明如來。今續燈之名。蓋燈燈相續光光相入義有在于是矣。噫圓證覺海本含裹于十方。生滅空漚遂沉淪于三有。因明立所由塵發智。識妄相仍轉入諸趣。良可悲也。若回光內照發真歸元則是錄也。直指性宗。單傳心印。可得于眉睫。可薦于言前。舉手而擎妙喜世界。彈指而現莊嚴樓閣神。通妙用真不可思議者也。嘉于有眾。締此勝緣。俱離迷津。偕之覺路。斯朕之志也。

汴京法云禪寺佛國禪師。名惟白。生靜江府冉氏。嗣圓通秀禪師。秀嗣天衣懷。懷嗣雪竇顯禪師(普燈)。

壬午 崇寧元年  大遼天祚皇帝乾統二年  女真 阿骨打初年  西夏

宋赦書一件應天下。舊來有名德僧為眾師法未曾謚名者。仰所屬勘會聞奏。謚給師號。詔天下軍州創崇寧寺。又改額曰天寧寺。至高宗改報恩寺光孝。追崇嚴薦(南渡中興小歷)。

癸未 崇寧二年  大遼 乾統三年  女真 二年  西夏

宋夏四月。敕謚杭州天竺寺慈云大師遵式號法寶大師。南屏法師梵臻謚實相法師。未興軍終南山澄照律師謚法慧大師(南屏謚碑)。

甲申 崇寧三年  大遼 乾統四年  女真 阿骨打三年  西夏

漏澤園 宋春二月。詔天下州縣置漏澤園。殯客死無歸之士(東都帝紀)。

御贊佛牙 宋夏五月五日。帝迎三朝(太宗真宗仁宗)御贊釋迦佛牙于大相國寺。入禁中供養。帝展敬。次舍利隔水晶匣出如雨點。帝贊以偈曰。大士釋迦文。虛空等一塵。有求皆赴感。無剎不分身。玉瑩千輪在。金剛百煉新。我今恭敬禮。普愿濟群倫(翻譯名義五十二篇)。

蘄州五祖山禪師。名法演。夏六月二十五日升堂辭眾入寂。師生綿州鄧氏。嗣白云端和尚。端嗣楊岐會。會嗣慈明圓禪師。臨濟下九世也。嗣師之法者。佛果勤(圜悟也)佛鑒勤佛眼遠。世呼曰三佛。遠之嗣曰黃龍牧庵忠等。忠之嗣普庵菩薩印肅等(普燈錄)。

龍門三自省 佛眼遠禪師居龍門日作之也。一曰是身壽命如駒過隙。何暇閑情妄為雜事。既隆釋種。須紹門風諦審先宗。是何標格。二曰。道業未辦去圣時遙。善友師教誠不可舍。自生勉勵念報佛恩。惟已自知大心莫退。三曰。報緣虛幻豈可強為。人世幾何隨家豐儉。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動靜寒溫自愧自悔(緇林寶訓)。

乙酉 崇寧四年  大遼 乾統五年  女真 阿骨打四年  西夏

宋秋八月鑄九鼎成作樂名曰大晟(東都事略帝紀)。

丙戌 崇寧五年  大遼 乾統六年  女真五年  西夏

丁亥 大觀元年  大遼 乾統七年  女真六年  西夏

宋詔左街十方凈因禪院禪師道楷住天寧寺。開封尹李孝壽奏賜紫衣號定照禪師。楷謝恩罷。上表辭謝。不敢竊冒寵榮。帝再遣孝壽赍璽書諭意。楷確然不回。帝怒收楷付岳。有司問。長老有疾乎有疾免罪。楷曰。生平不曾妄語。豈敢僥幸稱疾。遂受罰著縫掖編管淄州。次年放逐。便庵于芙蓉湖上。學者益親。帝賜所居額曰華嚴禪寺。師生沂州崔氏。初游京師籍名術臺寺。試華嚴經。得度得法投子山青禪師嗣之。重和元年五月十四日入寂。鄧州丹霞子淳等嗣之。淳有二弟子。曰清了(即真歇也)曰正覺(即天童宏智也)。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九月二十日。宏智出辭明越郡侯。十月十日還寺。十一日手書請育主大慧杲禪師主后事。擲筆而逝。齒發道具舍利流綴。葬全身于東谷(師隰州人碑記)。

戊子 大觀二年  大遼 乾統八年  女真七年  西夏

宋蔡京進太師。童貫加武康熙河等路宣撫。內侍建節始此。五月加貫檢校司空易鎮泰寧。貫由此恃功選置將吏。不復關朝廷矣(宋鑒)浙西湖州有邵宗益者。剖蚌中有珠現阿羅漢像。偏袒右肩矯首左顧衣紋畢具。僧俗驚喜奉之以歸城南慈感天臺教寺。寺臨苕溪。建炎間憲使楊應誠與客傳玩。不覺越檻躍入溪中。后溪涸沙明索而獲之。建閣藏焉(韻語陽秋)。

飯僧嚫金練塘居士洪慶善持江東使節。夜宿池州梅山。愚丘宗禪師迎之相與夜話。洪問。以飯僧見于何經其旨安在。宗曰。四十二章經有云。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乃至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住無作無證之者。其無修證則是正念獨脫。能飯斯人則功超諸佛。然前輩知此旨者多矣。洪曰。其為誰乎。宗曰。且以近說如秦少游藤州貶所自作挽章。有誰為飯黃緇之句。東坡既聞秦訃。以書送銀五兩。囑范元長為秦飯僧。及東坡北歸至毗陵以疾不起。太學生裒錢。于東京慧林飯僧。蘇黃門撰東坡墓志首載之。洪曰。嚫金有據乎。宗曰。公豈不見毛詩小雅鹿鳴燕群臣嘉賓也。既飲食之。又實幣帛筐篚。以將其厚意。蓋飲食不足以盡敬。而加贈遺以致殷勤也。于是為誦丁晉公齋僧疏曰。佛垂遍智。道育群生。凡欲救于傾危。必預形于景貺。謂白衣干祿叨家宰之重權。丹陛宣恩忝先皇之優渥。補仲山之袞曲盡巧心。和傅說之羹難調眾口。嘗于安寢忽夢清容。妙訓泠泠俾塵心而早悟。貢儀隱隱恨凡目以那知。蓋智永周身事乖遠害。至禍臨而莫測成災。及以非常黜向西京。感圣恩而寬宥。竄于南裔當忠憲以甘心。咎實自貽。孽非他作。念一家之散地望萬里以何歸。既為負國之臣。永絕經邦之術。程由湘土。道假靈山。正當煩惱之身。忽接清涼之眾。方知富貴難保始終。直饒鼎食之榮。豈若盂羹之美。特形歸命恭發精誠。虔施白金充修凈供。飯苾芻之高德。答懶瓚之深慈。冀保此行乞無他恙。伏愿天回南眷。澤賜下臨。免置邊夷。白日便同于鬼趣。賜歸中夏黃泉再感于天恩。虔罄丹誠永緊法力。洪曰。向讀名臣傳。只見補仲山袞知傅說羹一聯而已。今獲全聞。其精禱若此(感山云臥紀談) 衡岳寺高僧名明瓚。性懶而食殘。時曰懶殘李泌異而往謁之。撥火出芋。以其半啖必曰。領取十年宰相。

己丑 大觀三年  大遼 乾統九年  女真八年  西夏

宋十二月二十七日。四明法智下二世杭州慈辯法師從諫自元豐元祐至大觀住上竺二十四年。退居處州壽圣入寂。嗣法弟子十人。西浙擇卿齊璧其傳最盛(教行錄)。

庚寅 大觀四年  大遼 乾統十年  女真九年  西夏

宋六月。以張商英入相。時久旱。是夕大雨。御書商霖二大字賜商英。次年四月罷。宣和四年薨。號無盡居士。寓荊南日。道學自居。少見推許。圜悟艤舟謁之。劇談華嚴旨要。圜悟曰。華嚴現量境界。理事全真。初無假法。所以即一而萬。了萬為一。一復一。萬復萬。浩然莫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卷舒自在。無礙圓融。此雖極則終是無風匝匝之波。無盡于是不覺促拓。圜悟遂問曰。到此與祖師西來意為同為別。公曰同矣。圜悟曰。且得沒交涉。公色為之慍。圜悟曰。不見云門道。山河大地無絲毫過患。猶是轉句。直得不見一色。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彼德山臨濟豈非全提乎。公乃首肯。翌旦復舉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無礙法界。圜悟又問。此可說禪乎公曰正好說禪也。圜悟笑曰不然。正是法界量里在。蓋法界量未滅。若到事事無礙法界法界量滅。始好說禪。如何是佛干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凈偈曰。事事無礙如意自在。手把豬頭口誦凈戒。趁出淫坊未還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無盡公曰。美哉之論豈易得聞乎。羅湖贊曰。夫圜悟融通宗教若此。故使達者心悅而誠服。非宗說俱通安能爾耶(瑩仲溫羅湖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昌县| 洛宁县| 芷江| 雷州市| 马龙县| 曲麻莱县| 图木舒克市| 卓资县| 东台市| 宝丰县| 禹城市| 万州区| 永济市| 灵寿县| 互助| 白沙| 汉中市| 巧家县| 磐安县| 遵化市| 湄潭县| 高要市| 高尔夫| 富源县| 海安县| 民丰县| 即墨市| 富川| 祁阳县| 溧水县| 淳化县| 林周县| 沁阳市| 古蔺县| 郯城县| 大理市| 建昌县| 兴安县| 丰原市| 黄骅市| 平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