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0章

  • 釋氏稽古略
  • 覺岸
  • 4858字
  • 2015-12-26 23:42:13

衣蒲童子 是時太尉呂惠卿。字吉甫。學通內外。嘗注華嚴法界觀。及出新意解莊子。因戍邊。暇日游五臺山至中臺。忽云霧四合暴風雷雨聲振林壑。從者驚竦潛伏。斯須有物。狀若蒼虬。半出云霧間。太尉駭甚移時稍霽。外望見一童子體黑而披發(fā)。以蒲自足纏至肩。袒右膊手執(zhí)梵夾。問太尉曰。官人何見而震駭如此。太尉曰。夙有障緣遇茲惡境。童子曰。今皆滅矣。官人何求而來。太尉曰。愿見大士。童子曰。欲見菩薩何為。曰嘗覽華嚴大教旨深意廣。欲望大士發(fā)啟解心。庶幾箋釋流行世間。使幽夜頓獲光明。大心者即得開悟。童子曰。諸佛妙意善順事理簡易明白。先德注意可解。如十地一品。釋文不過數(shù)紙。今時枝蔓注近百卷。而圣意逾遠。真所謂破碎大道也。太尉曰。童子貌若此。而敢呵前輩乎。童子笑曰。官人謬矣。此間一草一木無非文殊境界。在汝日用觸事不迷。此真文殊耳。曷以凡情亂于思慮。太尉悔前言之謬即頓首下拜。才起之間。童子現(xiàn)大士形。夸獅于隱隱云中不見。太尉自爾惋恨心神恍惚。家人問故。太尉曰。吾欲竭誠悔過期再見衣蒲童子。即嚴具香火。晨夕以之。志于必見。而后已久之忽見童子于香幾上。呵曰。胡為住相貪著之甚耶。太尉曰。正欲世人咸見大士示化之真容耳。即命畫工圖之。頃刻不見(華嚴感應錄。并紫芝佛運編年)。

哲宗

煦。神宗第六子。十歲即位。宣仁太后高氏臨朝聽政。相司馬光呂公著。元祐之治盛焉。紹圣之后政不逮矣。在位十五年壽二十五 元祐(八)紹圣(四)元符(三)。

丙寅 元祐元年  大遼 咸雍二十二年  西夏

春二月。司馬光拜左相。三月程頤為崇政殿說書。一日言聞陛下宮中盥而避蟻有是乎。帝曰然深恐傷之耳。頤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圣政錄)。夏四月。呂公著拜右相。文彥博太師平章軍國重事(帝紀)。秋九月。溫國文政公司馬光薨于相位(帝紀)。

冬十月敕改衍圣公。為奉圣公。仍置教授一員。教孔氏子弟(宋鑒)。

臺州白蓮寺法真大師處咸。七月二十三日與眾言別。跏趺而逝。嗣法二弟子。曰智涌了然。曰真教智仙。仙傳圓智。上竺證悟大師也(釋統(tǒng))。

凈土 汴京有曦法師者。定中游凈土。見大蓮華光明黃色。題名其上曰宋比丘宗本之座。既而定起。往述其事。是時圓照請老歸蘇州靈巖。曦問曰。禪師何故位歸凈土。圓照曰。宗本修禪時心在極樂世界。無二相也(人天寶鑒)。

丁卯 元祐二年  大遼 咸雍二十三年  西夏 春正月宋冊李干順為夏國主

秀州崇德界有車溪。僧因唐世青鎮(zhèn)古塔建壽圣院。請法師擇卿開山住持。卿慈辯之子。南屏之孫。法智下第三世也。入寂于徽宗大觀間。塔葬院南芙蓉浦上。有嗣子。曰可觀有朋齊璧如湛善榮。燈燈相續(xù)學侶皆龍象。歲建法華三昧期懺。高宗居德壽宮。改壽圣為廣福院。吳越講宗多車溪之派系(寺記)。

戊辰 元祐三年  大遼 咸雍二十四年  西夏 四月寇塞門寨

杭州南山慧因寺法師。名凈源。生晉江楊氏。先世泉之晉水人故。學者以晉水稱師。受具參方。受華嚴于五臺承遷。學合論于橫海明覃。南還聽楞嚴圓覺起信于長水法師子璇。四方宿學推為義龍。因省親于泉。泉主請住清涼。復游吳住報恩觀音。杭守沈文通置賢首院于祥符寺以延之。遷秀州青鎮(zhèn)密印寶閣。移華亭普照之善住。左丞蒲宗孟撫杭。愍其苦志于宗。奏慧因寺以居師。高麗義天僧統(tǒng)之來也。申弟子禮以見師。初華嚴一宗疏鈔久矣散墜。因義天持來咨決逸而復得。義天之還國也。以金書華嚴三譯本一百八十卷自高麗遣使遺師。建大閣安奉之。故俗呼慧因為高麗寺。至是元祐三年十一月己酉師乃入滅。世壽七十八歲。塔舍利于寺西北隅。其宗稱為中興教主。太尉呂惠卿。字吉甫。為建行業(yè)碑。仍作華嚴閣記。蔣之奇立石(本傳)。華嚴經(jīng)(晉譯六十卷。唐譯八十卷。唐又譯后分四十卷)。

己巳 元祐四年  大遼 咸雍二十五年  西夏

靈芝律師元照。普勸道俗歸命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時龍圖閣學士知杭州蘇軾。乃以舍其母蜀郡太君程氏遺留簪珥采畫凈土佛像。以薦父母。仍作頌贊之(東坡文集) 冬十月真州長蘆院禪師宗頤。與當時名勝盛結蓮華凈土念佛社(葦江集)。

冬十一月三日。高麗國義天僧統(tǒng)遣其徒壽介至杭。祭晉水于墳塔(行業(yè)碑)。

庚午 元祐五年  大遼 咸雍二十六年  西夏

西湖 唐白侍郎居易刺杭州。浚理為勝概。至是龍圖閣學士蘇軾守杭州。奏杭有西湖猶人之有眉目。而葑生已翳。乃浚湖之舊。環(huán)三十里際山為岸。積其葑于湖旁。直通南北為長道。楊柳木芙蓉間值其上。杭人名曰蘇公堤(坡集奏議)。

辛未 元祐六年  大遼 咸雍二十七年  西夏

太史黃公諱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至是丁家艱館黃龍山。從晦堂禪師祖心游。與死心新草堂清尤篤方外契。晦堂因語次舉。孔子謂弟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請公詮釋而至于再。晦堂不然其說。公怒形于色。沉默久之。時當暑退涼生秋香滿院。晦堂曰。聞木犀香乎。公曰聞。晦堂曰。吾無隱乎爾。公欣然領解。及在黔南致書死心新曰。往日嘗蒙苦口提撕。常如醉夢。依俙在光影中。蓋疑情不盡命根不斷。故望崖而退耳。謫官在黔州道中晝臥。覺來忽然廓爾尋思。平生被天下老和尚懣了多少。惟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為也(感山瑩仲溫羅湖錄)。

秋八月。汴京法云寺禪師法秀入寂。詔杭州凈慈寺禪師善本繼席住持。賜號大通禪師。師名善本。姓董氏。漢仲舒之裔也。大父琪父溫皆官于隸。遂為隸人。甫及長博極群書。無仕宦意。仁宗嘉祐八年。與弟善思往京師地藏院試經(jīng)得度。習毗尼。東游至蘇州(今平江路)。禮圓照本禪師于瑞光。發(fā)明悟真。執(zhí)侍五年。圓照令師依圓通秀公。又盡其要。神宗元豐七年渡淮留太守巖。久之出住雙林。遷凈慈。至是詔住法云。賜大通號。師凡所住見佛菩薩像之行立者。終不敢坐。齋食以魚胾名者不食。其真誠敬事防心離過類如此。元祐七年秋。師丐老歸杭州西湖。制可。至徽宗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屈三指謂左右曰。止有三日已。而果歿。塔全身于上方。世壽七十五歲。僧臘四十五夏。師嗣圓照本禪師。世謂大小本焉。圓照嗣懷禪師(續(xù)燈)。

九月二十日。杭州龍井山辯才法師入寂。師名元凈。自仁宗嘉祐末歷治平熙寧三朝。住上天竺一十七年。道滿朝野。元豐間辭而復住又三年。晚居龍井。飲食起居之際。眉間流光。皆舍利。謂參寥子道潛曰。吾凈業(yè)已成。越七日無疾右脅而逝。門下侍郎蘇轍銘其塔。龍圖閣學士知隸州蘇軾祭之。文曰。孔老異門。儒釋分宮。又于其間禪律相攻。我見大海有南北東。江河雖殊其至則同。維大法師自戒定通。律無持破垢凈皆空。講無辯訥事理皆融。如不動山。如常撞鐘。如一月水。如萬竅風。八十一年生雖有終。遇物而應。施則無窮。我初適吳尚見五公。講有辯(海月也)臻(南屏也)禪有璉(大覺也)嵩(明教也)。后二十年獨余此翁。此又去矣。后生誰宗(東坡文集龍并碑記)。

江西隆興府(今降興路)兜率寺禪師。名從悅。生贛州熊氏。初首眾于道吾。謁云蓋智和尚。智指之見洞山文禪師。深領奧旨。出世鹿苑。至是元祐六年冬十一月辛卯。師澡浴集眾說偈曰。四十有八。圣凡盡殺。不是英雄。龍安路滑。奄然而化。領法要悟心者。無盡居士商英張公。公遣使持祭且曰。老師于祖宗門下有大道力。不可使來者無所起敬。俾塔于龍安之乳峰。后為奏謚師號。嗣真凈文禪師。與法云杲同稟。

無盡張公。蚤負禪學。猶欲尋諸宗師與之決擇。因朱給事世英語。及兜率悅禪師禪學高妙聰敏出于流類。至此元祐六年。公漕江西按部分寧。五禪住持逆于旅亭。顧問至兜率。公曰。聞師聰敏之名久矣。悅遽對曰。從悅臨濟兒孫。若以聰敏說文章。定似都運談禪。公雖壯其言而意不平。遂作偈命五禪舉揚曰。五老機緣共一方。神鋒各向袖中藏。明朝老將登壇者。便請橫矛戰(zhàn)一場。悅當其末提綱之語盡貫前者。公因喜之。乃游兜率相與夜談。及宗門事。公曰。比看傳燈錄。一千七百尊宿機緣。唯疑德山托缽話。悅曰。若疑托缽話。其余則是心思意解。何曾至大安樂境界。公憤然就榻。屢寢屢起。夜將五鼓。不覺趯翻溺器。忽大省發(fā)。甚喜。即扣悅丈室門。謂悅曰。已捉得賊了也。悅曰。贓物在甚么處。公擬議。悅曰都運且寢。翌旦公有頌曰。鼓寂鐘沈托缽回。巖頭一拶語如雷。果然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受記來。別去未幾。悅遂歸寂。公登右揆之明年。當徽宗宣和辛卯歲二月奏請悅謚號。遣使持文祭于塔祠曰。昔者仰山謂臨濟曰。子之道他日盛行于吳越間。但遇風則止。后四世而有風穴延沼。沼以讖常不懌。晚得省念而喜曰。正法眼藏今在汝躬。死無遺恨矣。念既出世首山。荒村破寺衲子才三十余輩。然其道大振天下。師于念公為六世孫。于云庵為嫡嗣。住山規(guī)范足以追媲首山。機鋒敏妙初不減風穴。余頃歲奉使江西按部西安。相識于龍安山中。抵掌夜語。盡得其末后大事正宗顯決。方以見晚為嘆。而師遽亦化去。惜其福不逮慧。故緣不勝。喜其德不可掩。故終必有后。有若疏山了常兜率慧照慈云明鑒清溪志言者。皆說法一方。有聞于時。有若羅漢慧宜楊岐子圓廣慧守真贛川智宣者。皆遁跡幽居。痛自韜晦。風穴得一省念。遂能續(xù)列祖壽命。今龍安諸子乃爾。其盛豈先師靈骨真灰燼無余耶。蓋其道行實為叢林所宗向。有光佛祖。有助化風。思有以發(fā)揮之。為特請于朝蒙恩追謚真寂大師。嗚呼余惟與師神交道契。故不敢忘外護之志。雖其死生契闊之異。而蒙被天子之殊恩則幸亦共之。仰惟覺靈只此榮福(瑩仲溫羅湖錄)。仲溫贊曰。夫蔚為儒宗而崇佛道未有如公者。然非敏手安能激發(fā)。茍非上根未易承當。至于岳立廊廟展大法施。既不忘悅之道義。而特與追榮。矢心以詞。勤勤若此。蓋所以昭示尊師重法歟(仲溫文集)。托缽因緣。雪峰義存在德山作飯頭。一日德山托缽赴堂。雪峰曰。鐘未鳴鼓未響。托缽向甚么處去。德山便歸方丈。雪峰舉似巖頭全奯。全奯曰。大小德山未會末后句在。德山聞知令侍者喚奯來前曰。汝不肯老僧那。奯密啟其意。山乃休。明日升堂。果與尋常不同。奯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頭老漢會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雖然也秖得三年活。德山后三年示寂(傳燈錄)。

壬申 元祐七年  大遼 咸雍二十八年  西夏

靈源禪師惟清。參承晦堂心禪師于黃龍。清侍者之名著聞叢林。至是元祐七年。無盡居士張公漕江西欽慕之。檄分寧邑官。同諸山勸請出世于隆興觀音。其命嚴甚。時清寓興化。不得已遂親出投偈辭免曰。無地無錐徹骨貧。利生深愧乏余珍。廛中大施門難啟。乞與青山養(yǎng)病身。黃太史魯直憂居里閭。有手帖與興化海老曰。承觀音虛席。上司甚有意于清兄。清兄確欲不行亦甚好。蟠桃三千年一熟。莫做退花杏子摘卻。此事黃龍興化。亦當作助道之緣共出一臂。莫送人上樹拔卻梯也(林間錄)。瑩仲溫羅湖錄贊曰。江西法道盛于元祐間。蓋彈壓叢林者眼高耳。況遴選之禮優(yōu)異如此。靈源以偈力辭。而太史以簡美之得非有所激而云。

癸酉 元祐八年 九月大后高氏崩  大遼 咸雍二十九年  西夏

甲戌 紹圣元年  大遼 咸雍三十年  西夏

乙亥 紹圣二年  大遼 壽昌元年 帝加尊號改元  西夏

遼道宗洪基。加號圣文神武全功大略聰仁孝惠天祐皇帝。壽昌二年。大國舅帳蕭解里四郎君善騎射。豪杰不羈。常養(yǎng)亡命數(shù)十人。從行往來游獵于遼。至東西郡間。其飲食用度。強取辦于富民。一日獲罪。遼國捕之甚峻。即嘯聚為盜。未旬日有眾二千余人。攻陷干顯等數(shù)州。諸道發(fā)兵捕討。潛率眾奔生女真界(女真之種有生熟之分。居混同江之南者謂之熟女真。阿骨打所居。乃江之北謂之生女真。亦臣于遼國)。就結楊割大師謀叛。諸軍追襲至境上不敢進。乃具以聞北樞密院。尋降宣札子付楊割一面圖之。楊割遷延數(shù)月。獨斬解里首級。遣長子阿骨打獻遼。余悉不遣紿云已誅絕矣。遼不得有二進楊割父子官爵。自是楊割父子內恃有功于遼。陰懷異志。吞并旁近部族以金珠良馬。時常賂遺權貴以通情好(契丹國志)。

六月九日。韶州南華寺禪師重辯。請龍圖閣學士蘇軾。書柳宗元所撰六祖大鑒禪師碑。軾又題其后曰。釋迦以文設教。其譯于中國。必托于儒之能言者。故大乘諸經(jīng)至楞嚴則委曲精盡勝妙獨出者。以房融筆受故也。柳宗元南遷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諸碑。妙絕古今。自唐以來頌述祖師者多矣。未有通亮簡正如宗元者。蓋推本其言與孟軻氏合。其可不使學者晝見而夜誦之。

三塔 是年南康云居山真如院祐禪師始創(chuàng)之。以葬寺之物故僧侶童行骨殖之所。諸方自爾遵有之。祐生信州上饒王氏。嗣黃龍南。南嗣慈明圓禪師(續(xù)燈錄)。

丙子 紹圣三年  大遼 壽昌二年  西夏 冬十月大舉寇宋至延州見有備乃拔去

丁丑 紹圣四年  大遼 壽昌三年  西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涡阳县| 政和县| 土默特左旗| 和静县| 民权县| 罗甸县| 色达县| 阿克陶县| 宾川县| 乐都县| 浪卡子县| 镇雄县| 同心县| 商南县| 霸州市| 杭州市| 安庆市| 沙田区| 正安县| 永定县| 玉田县| 仁化县| 沁阳市| 西乌| 上思县| 前郭尔| 英德市| 信宜市| 西平县| 新余市| 五寨县| 黔江区| 广平县| 上饶市| 武强县| 会理县| 德安县| 博兴县| 略阳县| 容城县| 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