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 釋氏稽古略
  • 覺岸
  • 4633字
  • 2015-12-26 23:42:13

癸卯   大明七年  和平四年

甲辰   大明八年 五月庚申帝崩太子即位  和平五年

廢帝

宋太子諱子業。即皇帝位年十六歲。改元景和。又改永光。乙巳年十一月。主衣阮佃夫姜產之等弒帝(前廢帝也)。在位一年。湘東王彧即位。

太宗明帝

彧。文帝第十一子。封湘東王。壽寂之等既弒廢帝。奉王即位。在位七年。壽三十四歲 泰始(七)泰豫(一)。

乙巳 宋 泰始元年十一月改元即廢帝永光年也  魏 和平六年五月帝殂帝度僧尼三萬余人興佛教修舊寺 北史

丙午 泰始二年  顯祖獻文皇帝弘高宗長子即位年十二憑太后臨朝天安元年 六月開酒禁

湘東王既即帝位。袁顗奉表勸晉安王子勛即大位。建牙于桑尾。移檄建康。至是劉琬帥將佐上尊號。晉安王子勛即皇帝位于潯陽(江州)。改元義嘉。四方貢計皆歸潯陽。朝廷所保唯丹陽淮南等數郡。朝廷以建安王休仁都督征討諸軍事。沈攸之為潯陽太守。將兵討子勛。既而劉琬為荊州前軍長史。張悅詐而殺之。諸軍至潯陽。斬晉安王子勛。傳首建康。子勛年十一歲。

寶公大士 諱寶志。世稱寶公。尊之也。手足鷹爪。初建康東陽民朱氏之婦。聞兒[口*帚]鷹巢中。梯樹得之。舉以為子。七歲依鐘山僧儉出家。專修禪觀。至是顯跡。以剪尺拂扇掛杖頭。負之行聚落。嘗遇食鲙者。從而求食。啖者遺而薄之。志即吐水中皆成活魚。今江中回魚是也。居多神異。至梁武帝天監十三年十二月六日入滅。壽九十三歲。梁武皇帝以金二十萬易建康鐘山之獨龍岡葬之。建浮圖五級于其上。敕王筠勒碑。葬之日車駕親臨祭奠。道俗奉祀。奇瑞顯應為天下第一。凡大士所作偈句。多著南史。為學者述大乘贊十篇科頌十四篇并十二時歌。盛行于世。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帝遣使致齋鐘山。親灑制文贊敬。詔曰。自今宜顯尊異。賜號道林真覺菩薩(碑記)。法師曇宗入滅。宋武帝大明二年正旦謂宗曰。朕何罪勞卿懺。宗曰。舜稱子違爾弼。禹曰萬方有罪在予一人。陛下寧得有異。帝大悅(統紀)。

丁未 泰始三年  皇興元年

魏丁未年。憑太后還政。魏主始親國事。改元勤于為治。賞罰嚴明。拔清節黜貪污。魏國稱治。于長安北臺起永寧寺。塔七級高。三十丈。又于天宮寺作佛像。四十三尺。用銅七萬斤黃金六百斤(北史帝紀)。

戊申 泰始四年 帝造湘宮寺成  皇興二年

己酉 泰始五年  皇興三年

庚戌 宋 泰始六年  魏 皇興四年

辛亥 泰始七年  魏 高祖孝文皇帝宏獻文長子五歲受禪位 延興元年

魏辛亥年六月。顯祖獻文皇帝弘。聰慧夙成。剛毅有斷。雅好黃老浮圖之學。常有遺世之心。欲禪位于叔父中都大官京兆王子推。任城王云子推之弟也。對曰。父子相傳其來久矣。若授旁支。恐非先帝之意。乃奉皇帝璽綬。傳位于太子宏。太子生五歲。改元延興。群臣奏曰。昔漢高祖稱皇帝。尊其父為太上皇。明不統天下也。今皇帝幼沖。萬機大政猶宜陛下總之。謹上尊號曰太上皇帝。徙居崇光宮。宮在北苑中。建鹿野浮圖于苑中之西山。與僧居之時談禪理(魏書帝紀)。

壬子 泰豫元年 四月帝崩太子立方十歲  延興二年 上皇討蠕蠕破之柔然也

宋明帝。嘗造佛丈六金像。旦食常齋。日誦般若。爰感舍利。造弘普寺(六帖)。

蒼梧王

昱。明帝太子。生十歲即位。在位五年。數出游行。小有忤意。即加屠剖。一日不殺則慘然不樂。殿省憂惶食息不保。丁巳年七月戊子夜。帝令左右揚玉夫伺織女渡河。見當報我。不見將殺汝。是夕玉夫伺帝熟寢。與揚萬年弒帝。壽十五歲。右衛將軍蕭道成以皇太后令追封昱為蒼梧王。迎安成王準即皇帝位。時年九歲 元徽(五)。

癸丑 元徽元年  魏 延興三年

甲寅 元徽二年  延興四年

魏囚獄或積年。群臣頗言之。上皇曰。滯獄誠非善治。不猶愈于倉猝而濫乎。夫人憂苦則思善故。智者以囹圄為福堂。朕特苦之。欲其改悔而加矜恕耳(北史)。

乙卯 元徽三年  延興五年

丙辰 元徽四年  承明元年 二月太上皇崩馮太后復臨朝

魏顯祖獻文皇帝。云中造建明寺。四方諸寺一千余所。度僧尼七萬七千人(北史并弘明集)。

順帝

準。字仲謀。明帝第三子。封安成王。即位年九歲。以蕭道成為司空錄尚書事。在位三年。壽十二 升明(三)。

丁巳 宋 升明元年 元徽五年也七月改升明  魏 太和元年

戊午   升明二年  太和二年

升明二年。右長史王儉知蕭道成意。乃唱議使中書舍人虞整作詔。進道成假黃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傅領揚州牧。

已未年三月。以太傅蕭道成為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齊公。加九錫。四戶進爵為王。詔禪位于齊王。帝不肯出宮。王敬則勒兵殿庭。以版輿入迎帝。帝泣而禪。誓曰。愿后身世世勿復生天王家。宮中大哭。帝乘畫輪車出就東邸。司空褚淵等奉璽綬詣齋宮。勸進齊王即皇帝位于南郊。奉宋順帝為汝陰王。筑宮丹陽置兵守衛。衛士殺王以疾聞。

右宋八主合五十九年禪于齊。

齊(蕭姓都建康)

七主合二十三年

太祖高皇帝

諱道成。字紹伯。蘭陵人。漢蕭何二十四世孫。受宋禪。在位四年。壽五十六 建元(四)。

己未 齊 建元元年 宋升明三年也六月改元  魏 太和三年

庚申   建元二年  太和四年

辛酉   建元三年  太和五年

壬戌   建元四年三月帝殂  太和六年

齊帝誦持般若。書寫法華經。四月八日鑄佛金像。七月十五日普寺供僧造陟屺正觀二寺(方志并弘明集)。

世祖武帝

諱賾。字宣遠。高帝長子。壬戊年三月即位。在位十一年。壽五十四歲 永明(十一)。

癸亥 永明元年  太和七年

甲子 永明二年  太和八年

齊以竟陵王子良為護國將軍兼司徒。領兵置佐鎮西州。子良清尚傾意賓客才俊之士。篤重佛氏。每招致僧侶講論佛法。尊法之盛。江左未之有也。親為眾僧賦食行水(齊書方志)。

乙丑 齊 永明三年  魏 太和九年

丙寅   永明四年  太和十年

丁卯   永明五年  太和十一年

戊辰   永明六年  太和十二年

己巳   永明七年  太和十三年

庚午   永明八年  太和十四年

辛未   永明九年  太和十五年 文明馮太后崩帝依古禮服喪三年

壬申   永明十年  太和十六年

魏帝命群臣議行次。中書監高間議以為。帝王莫不以中原為正統。不以世數為與奪善惡為是非。故桀紂至虐不廢夏商之歷。厲惠至昏無害周晉之箓。晉承魏為金。趙承晉為水。燕承趙為木。秦承燕為火。秦之既亡。魏乃稱制玄朔。且魏之得姓出于軒轅。臣愚以為宣為土德。秘書丞李彪著作郎崔光等議。以為神元與晉武往來通好。至于桓穆。志輔晉室。是則司馬祚終于郟鄏。而拓跋受命于云代。昔秦并天下。漢猶比之共工。卒繼周為火德。況劉石符氏地褊世促魏承其弊。豈可舍晉而為土邪。司空穆亮等皆請從彪等議。于是詔承晉為水德丙子年魏太和二十年。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氏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宣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為長孫氏。逮奚氏為奚氏。乙旃氏為叔孫氏。丘穆陵氏為穆氏。步六孤氏為陸氏。賀賴氏為賀氏。獨孤氏為劉氏。賀樓氏為樓氏。勿忸于氏為于氏。尉遲氏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勝紀。至西魏恭帝廓。去年號但稱元年。復姓拓跋氏。凡九十九姓改為單者皆復其舊。甲戌年魏帝南過比干墓。祭以太牢。自為文曰。嗚呼介七胡不我臣。

癸酉 齊 永明十一年七月帝殂  魏 太和十七年帝以平城地寒六月下雪十月如鄴議遷都洛陽平城今西京路也

齊郁林王 皇太孫也。諱昭業。文惠太子之長子。癸酉年七月立。甲戌年正月改元隆昌。不親政事狂縱。西昌侯鸞諫之不從。乃欲誅鸞。七月鸞乃引兵入云龍門。弒帝于西弄。以太后令追廢為郁林王。迎文惠第二子新安王昭文即帝位。時年十五歲。改元延興。封鸞為宣城郡公。進爵太傅宣城王。十月太后令曰。太傅宣城王宜入承寶命。帝可降封海陵王十一月海陵殞。

高帝明帝

鸞。太祖兄始安真王之子。少孤高。帝撫育如己子。封西昌侯。在位五年。壽四十建武(四)永泰(一)。

甲戌 建武元年十月改元  太和十八年十一月帝至洛陽

乙亥 建武二年  太和十九年

魏帝如魯祠孔子。選孔氏宗子一人封崇圣侯。奉孔子祠幸徐州白塔寺。寺有道登法師入滅。下詔傷悼。施絹千疋齋一切僧。京城七日行道(魏書)。

丙子 建武三年  太和二十年魏改姓元氏

齊釋慧基。明皇帝兩詔不起。就于會邑龜山立寶林精舍。嘗為文宣王著法華疏義。十一月入寂。壽八十五歲(高僧傳)。

丁丑 建武四年  太和二十一年 帝立子恪為皇太子

魏西竺中印度佛陀禪師(此云覺首)志愛嵩岳。帝敕就少室山立少林寺居。師度弟子僧稠慧光(僧傳寺記)。

戌寅 永泰元年 七月帝崩  太和二十二年

齊帝在位。持齋修十善。誦法華般若二經。建歸依寺。造千金像。寫佛經(方志)。

東昏侯

寶卷。明帝第三子。建武元年十一月立為皇太子。即帝位而失德。在位二年被弒。壽十九永元(二)。

己卯 永元元年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孝文帝殂

魏帝建寺奉齋造安養寺于鄴。六宮侍女持六齋精進誦經慕道者放令出家。帝度僧尼萬四千人(北史辯正)。

庚辰 齊 永元二年十二月帝遇害  魏世宗宣武帝恪孝文第二子立 景明元年

是時崔慧景據廣陵反。荊州刺史蕭懿舉兵入援。擊斬慧景。以懿為尚書令。嬖臣茹法珍等憚懿威權譖懿。十月賜懿死。懿曰。家弟在雍。深為朝廷憂之。蕭衍刺雍州在襄陽。聞兄懿死即日建牙集眾。帝使蕭穎胃討之。穎胃乃與衍合。次年辛巳三月奉南康王即皇帝位于江陵。改元中興。加蕭衍征東大將軍都督征討諸軍事。假黃鉞直抵建康。十二月帝遇害。衍以宣德太后令廢為東昏侯。

和帝

諱寶融。明帝第八子。封南康王。出刺荊州。辛巳年春三月即皇帝位。壬午年春正月詔進大司馬蕭衍位相國總百揆。揚州牧封十郡為梁公備九錫。一月進爵為王。帝東歸至姑熟(江東太平路也)。下詔禪位于梁王即皇帝位。奉帝為巴陵王尋殺之。在位一年。壽十六歲。

辛巳 中興元年 帝三月即位明年二月禪于梁  魏 景明二年

右齊七主合二十三年禪于梁。

梁(蕭姓都建康)

高祖武帝

諱衍。字叔達。蘭陵人。仕齊封梁王。受齊禪。在位四十八年。壽八十六 天監(十八)普通(七)大通(二)中大通(六)大同(十一)中大同(一)天清(三)。

壬午 梁 天監元年 二月改元 詔寶公大士闕下行化不許禁止本傳  魏 景明三年

癸未 天監二年  景明四年

建康法云寺云光法師。凡講經天雨花如雪片。帝于含光殿焚疏講云光志公。翌日齋志公至焉。帝詔曰大士寶志。跡拘塵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淪則遁仙高者。豈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使宣化(南史又圣感傳)。

慈悲懺法 梁帝初為雍州刺史時。夫人郗氏性酷妒既亡。至是。化為巨蟒入后宮。通夢于帝求拯拔。帝閱佛經為制慈悲道場懺法十卷。請僧懺禮。夫人化為天人??罩兄x帝而去。其懺法行于世。曰梁皇懺。

甲申 天監三年  魏 正始元年

梁帝四月八日率道俗升重云殿。披露懺悔。親制愿文。奉佛三寶。于本第立光宅寺。鑄金銅佛大像奉祀(弘明集)。

乙酉 梁 天監四年  魏 正始二年

金山水陸大齋 初梁帝夢僧告之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惱。何不為作水陸大齋而救拔之。帝扣諸沙門。寶志公曰。尋經必有因緣。帝取佛經躬盲披覽。創造儀文。三年乃成。于夜捧文停燭白佛曰。若此文理協圣軌。愿拜起時此燈自明?;騼x式未詳。燈暗如故。言訖投地一禮。燈燭皆明。至是二月十五日于今鎮江金山寺依儀修設。帝臨地席。詔祐律師宣文。利洽幽明。至今遵行焉(見葦江文集)。

丙戌 天監五年 梁太子統生五歲能遍誦五經  正始三年

丁亥 天監六年  正始四年

梁帝假寶公神力見地獄苦相。問何以止之。寶公曰。唯聞鐘聲其苦暫息。于是詔天下寺院擊鐘舒徐其聲(本紀)。

戊子 天監七年  永平元年

己丑 天監八年  永平二年

魏西竺沙門菩提流支。此云覺希。詔居紫極殿譯論。魏帝于式干殿講維摩經。時魏朝專尚釋氏。洛陽中國沙門之外西域來者三千余人。帝別立永明寺。房舍千余間居之。延昌時。凡郡州佛寺一萬三千余所。僧至二百萬(北史)。

庚寅 天監九年 帝敕沙門寶唱撰名僧傳八十一卷  魏 永平三年

梁帝為太祖文皇帝鐘山建大愛敬寺。供給千僧。獻太后青溪西岸起大智度寺。諸尼師四時講誦(弘明集)。

辛卯 天監十年  永平四年

梁帝遣郝騫等。往天竺國迎佛旃檀像。其王??桃幌窀厄q。是年至建康。帝迎奉太極殿建齋度僧。大赦斷殺。帝從是蔬食斷欲(感通錄)。

壬辰 天監十一年  延昌元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平县| 常熟市| 安塞县| 曲麻莱县| 绵竹市| 秦皇岛市| 遂宁市| 泰安市| 土默特左旗| 高邑县| 巴青县| 焦作市| 吉首市| 蓬莱市| 神池县| 霞浦县| 临桂县| 南溪县| 定结县| 石河子市| 武夷山市| 林州市| 太湖县| 元阳县| 密云县| 宁武县| 安平县| 宁晋县| 承德市| 古田县| 彭州市| 霍邱县| 呼伦贝尔市| 平谷区| 连平县| 长汀县| 阿克陶县| 浏阳市| 阿城市| 石首市| 庆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