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云:邪入于陽則狂。又云:重陽為狂。《傷寒書》以熱毒入胃,并入于心,遂使狂言妄語,大渴引飲,然此指熱甚一條而言也。夫發狂癥,內傷有痰熱、挾食、驚氣、蓄血、血虛、失精、神不守舍七者之分,今外感以表邪壅閉,里熱內結、血蓄、 毒、挾痰、食滯、陰躁七者之別,未可概以火熱治之,而犯誤下寒涼抑遏之弊也。表邪壅閉者,其人素有積熱,外冒表邪,不得發泄,內擾神明,遂使志識昏迷,但見狂妄。即有表邪,因內有積熱,不宜辛溫發散。無汗,脈浮數,先以羌活沖和湯散表,后以雙解散和解表里。邪熱內結者,六脈沉數,唇焦口渴,手足多汗,狂亂譫語,二便閉澀,當以黃連解毒湯、涼膈散、導赤各半湯清利里熱。若大便不通,有下癥者,承氣湯下之。蓄血發狂者,如狂喜忘,漱水在口,不能不咽,寸脈見芤者,血蓄上焦也,當歸桃仁湯主之。小腹硬滿,小便自利,尺脈見芤者,血蓄下焦也,桃仁承氣湯;甚者抵當湯。 毒發狂者,內伏 毒,外被風寒所束,或食生冷抑遏,或因食滯中焦, 毒不得發越,內擾神明,左脈或浮或躁者,羌活敗毒散。生冷抑遏,食滯中焦,右脈滑大者,保和散、平胃散。時氣發狂者,四時之疫氣沿門患之,當察時令所屬,應發表者,羌活敗毒散;應和解者,雙解散;應清涼者,涼膈散、黃連解毒湯。另有挾食發狂者,外感時令,內傷飲食,滯于中焦,則多譫語,癥似陽狂,但脈大不數,口不消水為異,亦宜平胃保和散等煎湯服之。又有挾痰發狂者,中脘有痰,胸膈痞滿,迷塞包絡,口出無倫語,癥似陽狂,但唇不焦,口不渴,舌有滑苔,痰在上焦,寸脈滑大,法先吐之,鹽豉湯探吐。痰在中焦,關脈洪滑,二陳湯加竹瀝、膽星;有結痰痰積者,加海石、瓦棱子。脅肋脹滿作痛,有實候者,先以導痰湯服之。有下癥者,以滾痰丸下之。陰躁發狂,另具陰癥門。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下,當先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氣湯。
太陽病,六七日,表癥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經淤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癥諦也,抵當湯主之。
三條詳注蓄血。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庵然如狂, 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并,脈緊則愈。
此條詳注身痛。
羌活沖和湯 見發熱。
發狂不用表藥,今以表邪未解,故先散表邪,然后或清熱,或消食,或消痰。
雙解散羌活 葛根 柴胡 防風 荊芥 石膏 黃芩 滑石 山梔 連翹 知母 甘草 桔梗表邪發狂,止須解表;里熱發狂,止須清里;若表里俱見之癥,以此方雙解表里。
黃連解毒湯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 石膏發狂之癥,外無表邪,里無痰食,則以此方清里熱。
涼膈散桔梗 天花粉 連翹 薄荷 黃芩 大黃 芒硝 山梔心藏神,肺藏魄,心肺為邪熱所冒,則神識昏迷,狂言譫語,故以此方清上焦心肺之熱。
承氣湯 見大便結。
狂亂系熱結在里,故大便不通而狂亂者,宜用此方。
導赤各半湯木通 生地 甘草 黃連 知母 滑石 麥冬 山梔 黃芩 犀角心為熱冒,則發譫狂,故以導赤散合瀉心湯;上清心經之火,加滑石,導心火;下通小便而出,加知母、山梔、黃芩兼清上焦肺火。以利小便,莫如清肺,清肺熱又莫如利二便也。
當歸桃仁湯當歸 桃仁 紅花 丹皮 山楂 澤蘭葉如狂喜忘之癥,血結者多,故以此方治之。不應,再加枳殼、大黃,直達大腸。
桃仁承氣湯 見蓄血。
血停上焦,用上方,兼化兼行;血蓄下焦,用此方。
抵蓄湯 見蓄血。
此方行血至重,然淤血沉結,非此不可。
羌活敗毒散 見發熱。
疫毒必從毛竅口鼻感入,故疫癥發狂見表癥者,宜先散疫毒。
保和丸山楂 麥芽 萊菔子 熟半夏 連翹 香附 枳殼熱甚加梔、連;濕郁痞滿,合平胃散、石菖蒲。
發狂癥,皆以陽火主治。亦有食滯中焦,生冷抑遏,故特補此消導法門。
二陳竹瀝膽星湯熟半夏 白茯苓 陳皮 甘草 膽星 竹瀝寒涼凝結,加生姜;內有積熱,加梔連;濕郁,合平胃散;氣結,加枳殼、香附、石菖蒲。
滾痰丸礞石 黃芩 大黃 黃柏 沉香胃實食重,熱結大腸,用承氣湯下之。表邪下早,內陷心胸,用陷胸湯下之。今熱痰膠固腸胃,以此方下之。
嘔吐
有聲無物為嘔,有物無聲為吐,有物有聲為嘔吐。仲景有干嘔條,嘔而無物之謂。嘔吐癥,以內傷論,皆在陽明胃家;以外感論,有各條分別。若惡寒發熱,脈浮而數,初起胸滿而嘔,此太陽外感風寒,胃家內有痰飲,以羌活湯散太陽表邪,合保和平胃散加干葛,消胃家痰飲食滯。若寒熱嘔而口苦,脈見弦數,此少陽經表邪嘔苦之癥,小柴胡湯治之。若初起兼有飽滿嘔吐,亦是胃家夾食,佐以保和平胃散。若目痛鼻干,先渴后嘔,無汗脈浮大,此陽明外有表邪,內有積熱,以干葛清胃法治之。若有汗脈數,嘔而消水,此燥火嘔吐也,知母石膏湯沖竹瀝蘆根汁。若嘔而不渴,身不大熱,此濕火嘔吐也,梔連半夏湯,加白豆蔻、濃樸、竹茹。若惡心嘔吐,六脈滑大不數,發熱而口反不渴,此痰飲食積嘔吐之癥也,平胃保和散、二陳導痰湯加干葛、竹茹治之。若口臭牙疼,二便赤澀,此積熱痰火嘔吐也,升麻清胃湯、二陳湯、竹茹湯、加川連、白豆蔻。若脅肋刺痛嘔吐酸水,此肝木火沖之嘔,小柴胡加梔、連、竹茹。總之,無痰涎,不嘔吐,故熱病嘔吐,皆痰飲火邪上沖,用竹茹、半夏化痰涎,梔、連清胃火。家秘以竹茹半夏湯加梔、連、白豆蔻,其吐立止。若夫時行熱病,汗出不解,足冷耳聾,煩悶咳嘔,此疫毒 癥嘔吐也,羌獨敗毒散、升麻干葛湯、升麻清胃湯。若燥邪時疫嘔吐,加知母、石膏、竹瀝、半夏,沖蘆根汁、生梨汁熱服。方書云:嘔家多服生姜,此指胃寒痰飲嘔吐而言,若胃熱者,不與川連同用寧不增病耶!惟三陰經胃寒嘔吐,乃用理中湯等溫劑。此書專為傷寒熱病,故三陰不發熱嘔吐,另具《癥因脈治》中也。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桂枝湯。
脈浮自汗,翕翕發熱,此即太陽中風癥,故解肌散表,則嘔自止。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
服桂枝而吐者,胃必熱。胃熱得桂枝后,必吐膿血。
發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太陽熱結膀胱,下部癥發表為逆,故水藥不得入口。若再發汗,必氣升而吐利不止。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癥,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即愈。
此申明太陽熱結膀胱,表里吐逆之癥,應用五苓治者。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邪已解,脅下痛,干嘔短氣,此兼懸飲,宜十棗湯治者。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
此申明寒傷營之嘔逆癥,必發熱惡寒,身體重痛,嘔逆而無汗,脈陰陽俱緊者。
傷寒二三日,心下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本言悸煩癥治,引出嘔家用藥,禁忌甘甜泥膈。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主之。
心下痞而硬,而下利者,通因通用之下癥也。尚有發熱嘔吐,止可用大柴胡湯。
傷寒六七日,發熱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癥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詳注惡寒門。太陽少陽二經,外邪未去而微嘔,故用柴胡桂枝湯。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腹中痛,言濕熱上沖嘔吐,故以黃連湯治火逆。前書皆注邪氣為寒氣,誤也。
傷寒吐后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腹脹滿雖是下癥,但吐后止可用調胃承氣湯。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癥,不可攻之。
嘔屬上焦病,即有陽明里癥,亦不可攻下。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
食谷欲嘔,似陽明胃寒。若服溫藥反劇者,乃是上焦熱邪。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若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條歷敘少陽中風,邪在半表半里,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并以小柴胡湯加減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二條皆是太陽陽明合病,但以不下利嘔者,別病在足陽明胃,以不嘔下利者,別病在手陽明大腸。故同用葛根湯,惟以加半夏,以見其和胃止嘔;以去半夏,便是升散大腸風邪內陷。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太陽與少陽合病,同自下利,以不嘔,用黃芩湯。若嘔吐,黃芩湯中加半夏、生姜。上下二章,互發嘔吐癥,半夏、生姜必用者。
太陽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滿結硬。
此條太陽經外有表熱里有寒邪而嘔利也。若誤用下法,則變胸滿結硬矣。
傷寒本自寒下利,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言傷寒則為熱病,若陰癥自寒下利,吐下之即死矣。豈尚可用芩連乎!因其人表熱里寒下利,醫者誤認挾熱,復吐下之,則寒格而食入口即吐出,故用干姜溫其寒,芩、連折其熱。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嘔吐而發熱,陽邪傳少陽,故用小柴胡湯。
羌活沖和湯 見發熱。
保和平胃散嘔吐有表邪,用前方;有食滯,用此方消導。
小柴胡湯小柴胡湯有柴胡、黃芩,無竹茹、枳實;清膽湯有竹茹、枳實,無柴胡、黃芩。加二味,則二方合之。又加藿香、濃樸,以利胃止嘔。
干葛清胃湯干葛 石膏 熟半夏 濃樸 廣皮 甘草干葛解表,石膏清里,加半夏、濃樸、廣皮化痰涎,和胃止嘔。
羌獨敗毒散 見發熱。
此方散表邪,則疫毒散而嘔吐止,故曰敗毒散。
升麻葛根湯 見發熱。
疫邪 痧,伏于陽明胃經嘔吐,用此方升散陽明,則 出吐止。
蒼樸導痰湯痰飲水濕伏于胃家,每多嘔吐,故用燥濕化痰。非外感熱病,漫用燥藥。
梔連二陳湯前方治有痰無火者,此方加川連、白豆蔻、竹茹、濃樸,治有痰有火者。
竹茹湯竹茹 干葛 陳皮 半夏 甘草 藿香嘔吐屬胃,此方以干葛、竹茹清胃,廣皮、甘草和胃。無涎不成嘔,故加半夏化痰涎。應辛散者,加生姜;應清火者,加梔、連、白豆蔻;若帶表癥,加各經表藥;若和中氣,加藿香、濃樸;若飽悶有食滯,加消導之藥。
黃連湯 見腹痛。
胃寒而吐,用理中湯、吳茱萸湯。胃熱而吐,用黃連湯。若熱痰嘔吐,梔連二陳湯。食滯熱嘔,梔連保和散。口渴熱嘔,合干葛石膏湯。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太陽少陽合病,當用桂枝柴胡黃芩湯。今見嘔吐,故加半夏、生姜。
干姜黃連黃芩湯干姜 黃連 黃芩 人參此方寒熱并用,統治誤下致嘔者。加廣皮、半夏,即合瀉心湯方法。
喘逆
喘者,促促氣急。《正傳》云: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河間云: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盛而息粗。諸經皆令人喘,而肺胃二經者多。大抵喘而作嗽者,肺也,喘而嘔惡者,胃也。《內經》論喘不一,皆雜癥之條。若《傷寒論》惟曰有邪在表而喘,有邪在里而喘,有水氣痰火而喘。若在表者,心腹不滿不痛,脈浮無汗者宜發汗。冬月西北方,麻黃三拗湯;若內有熱者,越婢湯;南方三時羌活湯。若熱邪入里而喘者,心腹脹滿,外無寒熱,手足時時汗出,法當清熱瀉心湯、涼膈散;有表邪有下癥者,大柴胡湯;有下癥無表癥者,三乙承氣選用;水氣而喘者,先渴后嘔,動而有聲,宜祛水飲,小半夏湯;水寒射肺,風寒外束而喘者,小青龍湯;痰火喘者,乍作乍止,六脈滑數,梔連二陳湯,加枳、桔、竹茹。總之,頭痛身痛,惡寒身熱而喘者,此太陽風寒表邪,宜散表。身熱多汗,煩悶喘渴,靜則多言,此暑熱喘逆,宜清暑湯調益元散。口渴身熱,面赤多汗,唇焦喘咳氣逆,此燥火喘逆,宜清燥湯、知母石膏湯、栝蔞根湯。食滯中焦,胸前飽悶,喘滿不得睡臥,平胃保和散。若喘而咳嗽者,此肺風肺熱之喘,詳注咳嗽門。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痛腰痛,惡風寒,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太陽表邪之喘,詳注頭痛發熱門。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主之。
胸滿多帶表癥,故曰不可下,宜散表。互注胸滿條。
傷寒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喘者,小青龍湯。
詳注咳嗽條。言外邪不解,內伏水飲,當散表散飲。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
發熱不渴,知心下有水氣,故以小青龍湯。今服此湯已后見渴者,此水寒已去,病欲解,不必服小青龍。詳注咳嗽。
喘家有汗,桂枝湯加濃樸杏仁湯主之。
太陽風傷衛,當服桂枝湯。今兼喘,則加濃樸理胃氣,杏仁理肺氣。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湯加濃樸杏仁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濃樸,杏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