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 傷寒大白
  • 高世栻
  • 4700字
  • 2015-12-26 23:41:45

煩躁

煩躁有陰陽表里四條,按煩與躁,同一煩悶不寧也。身大熱,脈浮大,有表癥,無汗而煩,名曰煩熱,宜發汗。身不大熱,脈沉數,無表癥,汗多而煩,名曰煩躁,宜清里。另有不發熱,脈沉遲,口不消水而煩者,名曰陰躁,用溫里。夫煩熱,表癥;煩躁,里癥;陰躁,陰癥。是以煩躁,宜分表里陰陽。若太陽中風,汗出而煩躁,脈反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此太陽經營衛兩傷之煩躁,大青龍湯主之。若身痛無汗,脈浮緊,身大熱而煩,此太陽經寒傷營之煩躁也,冬月北方,用麻黃湯,三時南方,用羌活湯。若發熱有汗而煩,脈浮緩,此太陽經風傷衛之煩躁也,冬月北方,用桂枝湯,三時用防風湯。若汗出不解而煩,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此太陽經熱結膀胱之煩躁也,北方用五苓散,南方羌活木通湯。若發熱無汗而煩,目痛鼻干,脈長浮洪,此陽明表癥煩躁也,冬月葛根湯,三時升麻干葛湯。若有汗而煩,脈洪而數,口渴消水,此陽明里癥煩躁也,白虎湯。若表邪盡散,脈沉而數,有下癥而煩者,承氣湯。若寒熱嘔而口苦,脈弦而煩者,此少陽半表半里煩躁也,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

若腹脹便閉,有汗而煩躁,此少陽有下癥煩躁也,大柴胡湯下之。又有積熱內結,外不大熱,手足反冷,脈沉而數,口渴飲水,時有汗出而煩者,宜用清里。又有表邪伏于經絡,中焦凝滯,表熱不能外發,遍身反冷,脈反沉伏而煩熱,宜用升散。總之,有汗之煩躁,里癥也,宜清熱;無汗之煩躁,表癥也,宜散表;脈浮之煩躁,表癥也,宜散表;脈伏之煩躁,伏邪也,宜升提;沉數之煩躁,里熱也,宜清熱;沉遲之煩躁,里寒也,宜溫經;雜癥煩躁,另具大方條內。

太陽篇曰:傷寒欲自解者,必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此首揭傷寒表癥,若欲作汗,必先見煩熱躁悶,呻吟不寧之候。何以知之?以浮脈見煩,故知汗出而解。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太陽中風,當用桂枝解肌。今服后反煩者,太陽之邪充塞肌竅,刺風池、風府,泄其所郁之熱,再與桂枝,則愈矣。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癥,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多服暖水,汗出愈。

此條即太陽熱結膀胱之煩。詳注發熱。

太陽脈浮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短氣躁煩,心中懊 ,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此條言表邪未解,誤下變結胸,當用結胸法。

結胸癥具煩躁者,即死。

結胸癥見煩躁,則內水將竭矣,下之則死,不下亦死。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發汗后,只解得半日許,又復煩,脈又浮數,不可更行麻黃,用桂枝湯解肌發汗。傷寒下后,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濃樸湯主之。

煩而腹不滿,表癥也;腹滿不煩,里癥也。既煩且滿,雖經下后,邪在半表半里,故以梔子去煩,濃樸泄滿。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

大下,過下也,腸胃因寒,用梔子去煩,加干姜以暖中。

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癥,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晝夜煩躁,乃是陽癥。今以汗下后,夜則安靜,且不嘔不渴,外無表癥,脈又沉微,身無大熱,此本是陽癥,因汗下太過,故用溫中之藥。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太陽中風癥,又見浮緊傷寒脈,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煩躁之傷寒癥,故用大青龍湯,雙解營衛之邪。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癥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主之一句,在當發其汗下看,從前諸注,皆誤也。詳注衄血條內。

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二條詳注口渴。重在煩,故用白虎。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此條詳注大便硬。

病患不大便六七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一派下癥,不立下法,而大承氣湯在矣。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癥,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微和之,令小安,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脈不浮緊,非表脈,無太陽少陽表癥,見煩躁心下硬,明表解而為里熱煩躁矣。詳注大便結內。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言陽明病,無太陽少陽表癥,不吐不下,未曾傷其腸胃。若有心煩,是里熱,調胃承氣湯可與。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煩躁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六七日傳里之時,身無大熱,表邪已解,其人反煩躁,則陽邪傳入于里,宜用清里之法。

梔子干姜湯梔子 干姜陽癥煩躁用梔子,陰癥發躁用干姜。今因本是陽癥,宜清不宜下,反誤下之,身熱不去而微煩,故以二味合用。仲景常以一味解表藥,一味清里藥,和解表里之邪。今以化出一味寒藥,一味熱藥,和解冷熱不調誤下后之身熱心煩,極開化方用藥之妙悟。

梔子濃樸湯 即清氣湯。

梔子 濃樸 枳實 小便不利,加木通,大便結,有下癥,加大黃。

梔子豆豉湯,治心煩懊 ,腹不滿,重在懊 ,此方去豆豉,加濃樸、枳實,治心煩、腹滿,不懊 ,重在腹滿。觀此二方加減治煩,全在懊 腹滿二癥上分別,因此悟得仲景治寒傷營,無汗煩躁,用麻黃湯,風傷衛,有汗煩躁,用桂枝湯,營衛兩傷之煩躁,用大青龍湯;熱結膀胱,小便不利之煩躁,用五苓散;膈內拒痛,結胸煩躁,用大陷胸湯;大汗出煩渴,背惡寒,用白虎湯;無表癥煩躁,心下硬,用大承氣;陽癥誤下變陰,身熱不去之微煩,用冷熱各半之梔子干姜湯;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夜則安靜,身無熱之亡陽癥,用干姜附子湯。要知表癥煩躁,當汗之;里癥煩躁,當清之;邪在半表半里,當和解之,有表復有里當雙解之;陰躁致煩,溫之灸之。推而廣之,凡治病當如是也。

大青龍湯麻黃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姜 石膏 大棗桂枝湯,治風傷衛之輕癥,仲景之輕方也。麻黃湯,治寒傷營之重癥,仲景之重方。其大青龍湯,恐麻黃湯太峻,故加大棗、生姜,補養胃氣;加石膏,制麻、桂辛溫。以煩躁之癥,忌用溫熱,此變麻黃湯重方,而為稍輕之劑,后代皆注此方太峻,似乎反重于麻黃湯,千古差謬。

桂枝湯 見惡寒。

羌活湯 見發熱。

防風湯 見身痛。

五苓散 見小便不利。

羌獨木通湯 見發熱。

葛根湯 見似瘧。

升麻干葛湯升麻 干葛 白芍藥 甘草陽明表邪煩躁,難用原方葛根湯辛溫,以此方治之。若無汗惡寒,加羌活、防風,去白芍;胸前飽悶,加枳殼、桔梗;煩渴消水,加知母、石膏。

白虎湯 見潮熱。

承氣湯 見潮熱。

譫語

譫語者,語言狂妄也。陽明熱極,上乘心肺,則神志不清。輕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語。

經云:譫語、獨語、語言不休,與夫狂言言亂等癥,由其病之輕重而立名也。今分別表熱譫語,心熱譫語,胃熱譫語,肺熱譫語,食滯譫語,燥屎譫語,痰熱譫語,蓄血譫語,八條分別,表熱譫語者,身雖大熱,兩足獨冷,或 痧內伏,或風濕相搏,一身盡痛,邪不外泄,內攻譫妄。病在太陽,羌活湯;病在陽明,升麻葛根湯,在少陽,柴胡湯。心熱譫語者,動則狂驚,靜則自笑,舌苔黑刺,時時昏沉,無一刻清爽,左寸脈數,導赤各半湯。胃熱譫語者,時或狂妄,時而清爽,唇焦口渴,舌生黃苔,右關脈數,清胃湯、三黃巨勝湯。手足多汗,表邪未解,下癥急者,大柴胡、大干葛湯選用。肺熱譫語者,肺主藏魄,肺受火傷,則魂魄不寧,時或悲泣,時或咳嚏,涼膈散主之。食滯譫語者,外冒風寒,內傷飲食,邪食膠固,則發譫語。惟以唇不焦,舌不干,渴不消水,與里熱譫語為異。治宜保和散,倍加枳實、石菖蒲、山楂、萊菔子。食滯初起,須用探吐之法,隨用消化之藥。若早用寒涼凝滯,則譫語益甚。若下早,則胸前結聚,而成結胸。即有便閉脹痛應下之癥,亦止宜用芒硝玄明粉,以硝消堅,行而不滯,切忌用大黃重濁凝滯之味。燥屎譫語者,胸中有邪熱,腹中有燥屎,熱結在里,下不得泄,上熏心肺,唇焦口燥,臍腹脹滿,大便不通,手足時時多汗,此下癥譫語也。三承氣湯選用。痰熱譫語者,心胃有痰火,攻沖胞絡,則君主不寧,而多譫語。此癥口亦不渴,舌上滑苔,若服寒涼,則譫語愈甚,宜導痰湯。大便結者,指迷丸。吳氏以竹瀝一盞,生栝蔞根,打爛絞汁一盞溫服,滌痰清熱,下順大便,不比寒凝食滯不語之癥,忌用寒涼清潤之藥。蓄血譫語者,漱水在口,不得下咽,身目發黃,言語若狂,此上焦血也;小腹脹滿,小便反利,下焦血也。在上者,犀角地黃湯,加紅花、當歸;在下者,桃仁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一盞,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盞。若不轉矢氣者,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氣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

詳注潮熱條。自此以下四章,詳別譫語,用承氣法。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

詳注潮熱條。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勿更服。

詳注自汗條。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必過經乃可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熱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此章以表虛里熱三句在須下之下者,千古錯解。詳注自汗條,須互相查考。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實邪譫語,狂妄不一;正氣不足,只將一語反復言之也。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視譫語,惡候也,又見喘滿,其死必矣。若見下利,亦必死。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和者,則不死。

陽實譫語,邪亂神明,尚為可治;亡陽譫說,神魂無主,故脈短者死;脈和者尚可不死。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里虛實,久則譫語。

脈沉為邪在里,今反發其汗,則津液越出,腸胃干涸,大便為難。仲景雖不立方,然微和胃氣,躍然言內。

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吐下后不解,又不大便,獨語如見鬼狀,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尚有生理,脈澀者死。若脈微,但發熱譫語,無以上惡候,可與承氣湯。若一服而大便利,即不可再服。

羌活湯 升麻葛根湯 柴胡湯 三方見惡寒。

導赤各半湯川連 甘草 生地 木通 知母 滑石 麥冬 山梔 黃芩 犀角心熱譫語,宜清心經之熱。欲清心熱,莫如先利小便。

清胃湯川連 升麻 生地 山梔 甘草譫語清心熱,一法也。亦有胃熱譫語宜先清胃者,故先立導赤各半湯,又立清胃湯也。

三黃巨勝湯黃芩 黃連 大黃 山梔 石膏此因三陽經皆熱,故以三黃湯兼清三陽,加石膏、山梔,則功力巨大。

大干葛湯 見頭痛。

譫語有下癥者,理宜承氣湯。若尚帶陽明表邪,家秘以干葛、石膏,加大黃、枳殼,雙解陽明表里。此從大柴胡雙解少陽表里法中化立此方。要知清胃湯,清足陽明胃熱者,大干葛湯,清手陽明大腸熱者。

涼膈散桔梗 黃芩 山梔 連翹 玄參 天花粉 薄荷 甘草 黃連 玄明粉心熱胃熱譫語,人所知之;至于肺熱,人多不知。上焦熱甚,則神魂迷蕩,故涼膈清神,持治譫妄。

枳石平胃散熱蒼術 濃樸 廣皮 甘草 枳實 石菖蒲 山楂肉 萊菔子食滯胃家,外冒表邪,寒凝抑遏,皆發譫語,故立平胃保和散,倍加枳實、菖蒲、萊菔子。

導痰湯半夏 南星 枳實 赤茯苓 橘紅 石菖蒲 甘草 海石有熱加黃連。

食滯譫語,用平胃消導;若痰結中脘,又當消痰。

指迷丸半夏 陳皮 甘草 白茯苓 枳實 玄明粉痰結胃家,用導痰方法;熱痰下結大腸,當用指迷丸。

犀角地黃湯 見身痛、衄血。

譫語如狂,亦有血癥諦者,以此方出入加減。

桃仁承氣湯 見蓄血。

大承氣湯 見便結。

發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城市| 江都市| 高阳县| 临洮县| 西宁市| 宕昌县| 民乐县| 阿克| 藁城市| 四子王旗| 长白| 武威市| 吴旗县| 宝坻区| 岑溪市| 砀山县| 文安县| 育儿| 贵南县| 马龙县| 革吉县| 隆回县| 九江县| 高雄市| 汕尾市| 武安市| 阳朔县| 彰武县| 龙门县| 崇信县| 县级市| 胶州市| 大同市| 绍兴市| 潍坊市| 开远市| 噶尔县| 巴中市| 永仁县| 峨眉山市| 泽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