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書名: 傷寒大白作者名: 高世栻本章字數: 4805字更新時間: 2015-12-26 23:41:45
太陽病誤下之,表邪不解而喘,用桂枝湯,當加平肺胃之藥,故曰喘家用桂枝加濃樸、杏仁乃佳。
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發汗后,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上半節,言發汗后不可再行桂枝;下半節,言下后不可再行桂枝湯。汗下雖殊,同是表邪未盡,同是汗出而喘,身無大熱,故以此方雙解太陽。此從太陽熱結膀胱,用桂枝五苓散雙解下焦表里法中,化出雙解太陽上焦熱結之法也。詳注自汗條,宜互看。
太陽病,桂枝癥,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
此條誤下太陽,不成結胸,而成挾熱下利,喘而汗出。詳注自汗門。
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麻黃湯主之。
發熱惡寒,脈浮而緊,尚是太陽表邪。若誤下之,則腹滿而小便難。麻黃湯主之句,在脈浮而緊之下。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而愈,宜麻黃湯。
脈浮無汗而喘,即從太陽表邪而治,不必拘執陽明病,故曰發汗則愈。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白虎湯,五苓散。
上條言脈浮而緊,當散表;此言咽燥口苦,腹滿,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又當用白虎湯治咽燥,五苓散治脈浮而緊,腹滿身重。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里虛實,久則譫語。
脈沉而喘,宜清里熱,反發其汗,津液外亡。大便枯滯,此表無邪里有熱,故久則譫語。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仲景每以小便利,驗屎定硬。今又以小便不利,以定下法。小便利,驗屎已定硬,故可下。小便不利,驗熱已入里,故可下。大便乍難乍易,大腸有火之征。故可下。時有微熱,潮熱互詞,故可下。喘冒不得臥,陽明胃實,故可下。
傷寒吐下后,不大便,潮熱。若劇,則不識人,循衣摸床,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
癥急,惟以脈定生死。脈弦,陰未絕,故生;脈澀,陰已竭,故死。
羌活湯 見惡寒。
羌活沖和湯太陽純表邪見喘,則用前方;若有表邪,又有里熱,則用此方。
瀉心湯 見譫語。
涼膈散 見發狂。
里熱作喘當分肺胃心三經主治。前方瀉心下之熱,此方兼肺胃治之。
大柴胡湯 見潮熱。
三承氣湯 見大便結。
小半夏湯熟半夏 廣皮 生姜喘逆,有痰火、水飲之分,此方治水飲喘逆而無火者。
小青龍湯 見咳逆。
此方治內伏水飲,外冒風寒而喘者。詳注咳逆條。
梔連二陳湯梔子 川連 半夏 廣皮 白茯苓 甘草前小半夏湯,治無火之痰,此方治有火之痰。
清暑湯川連 香薷 濃樸 甘草香薷性溫,世傳清暑,不知與黃連同用,一冷一熱,故能清暑邪。例如服六一散,必用滾水泡服,方能散暑邪而宣腠理。
清燥湯桑葉 石膏 人參 麥門冬 枇杷葉 杏仁 阿膠 黃芩 知母天花粉此方以石膏、黃芩、知母、花粉,清潤上焦,桑葉、杏仁、引入肺中;人參、門冬、阿膠,潤肺生津。同一治熱,治濕熱,用苦燥;治燥熱,用涼潤。按燥濕分于二分,然春分應濕而未濕,至谷雨而始濕;秋分應燥而未燥,至霜降而始燥。故曰逢霜始燥,逢雨始濕,此言時令之正也。亦有濕時反燥,燥時反濕,又當從權變而治也。
知母石膏湯知母 石膏 半夏 竹葉 麥門冬 甘草火喘無痰者,用石膏、知母;火喘有痰,又要加半夏。夫石膏寒涼,同半夏亦能辛散痰涎;半夏辛熱,同石膏亦能清熱和胃。此潤燥方中,化出辛散痰涎定喘之法,兼可化治痰火嘔吐、痰火咳嗽等癥。
栝蔞根湯栝蔞根 半夏 竹茹 枳殼 桔梗前清燥湯,治肺燥喘逆者,知母石膏湯,治胃熱喘逆者;栝蔞根湯,治肺胃二經痰多喘逆者。
平胃保和散 見胸滿。
此治食滯中焦,喘滿不得臥者,用枳殼湯調下。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四味。
此方因汗下后,汗出而喘,身無大熱,表癥已減,桂枝湯不可用,故以麻黃加入杏仁石膏清肺湯中,雙解上焦之余邪,而治喘逆。
干葛黃芩黃連湯 三味。
仲景喘而汗出有三條。其一,以太陽汗后,喘而汗出,身無大熱;其二,以太陽下后,喘而汗出,身無大熱。汗下不同。而同禁桂枝,同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其三,以桂枝湯癥,反用承氣誤下,遂利不止,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則用葛根、芩、連主治。按第一、第二條,汗下不同,以其病癥同在太陽上焦,故同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其第二與第三條,同是下后,同是喘而汗出,反不同方主治者,以其病在陽明下焦,協熱下利,故用干葛芩連湯。
身重
傷寒門,有身痛,有身重;中寒門,有身痛,無身重。可知身重皆是陽邪為患,非虛寒之謂。按身重有風濕、有風溫、有風寒、有火逆、有中 。如風濕相持,身體疼痛。不能轉側,羌活勝濕湯重加防風。如風溫身熱,發汗猶灼熱,身重多眠,防葛石膏湯。如風寒身重者,即作傷寒施治。若無汗脈浮,惡寒發熱,手足或冷,即是表邪,急宜汗之,羌活湯、敗毒散、羌活勝濕湯。若表邪已解,里有結熱,惡熱不惡寒,脈沉而數,口渴便赤,宜清里石膏湯。邪在半表半里,宜和解,小柴胡湯。如火邪身重者,表汗未出,誤用火;熏腰下重痹者,宜解火邪。如中 發熱,身重身痛,手足常冷,時時汗出,口渴齒燥,宜人參白虎湯。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此條詳注惡寒。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脈浮,宜發汗解肌者,失解表,誤以火灸,兩陽相熏灼,邪無從泄,腰以下必火閉無汗,故必重痹,名曰火逆。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甚重,不能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下后變癥,仲景立小柴胡湯,加桂枝治身重;加大黃治譫語;又加龍骨牡蠣,斂神收攝,制使大黃清里熱而不下脫,制柴胡、桂枝散表邪而不外越,以下后危癥,外越不脫,又所當慎。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言但重、乍有輕時,的是太陽表邪攻注癥。乍重者,寒傷營也;乍輕者,風傷衛也。言無少陰癥,以明太陽癥也,故用大青龍湯。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而汗出,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若汗多,微發熱惡寒,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
此章詳注潮熱。泛視之,似乎身重之癥,治宜攻里。細玩之,深言身重,宜發汗,未可攻里。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湯主之。此條詳注自汗。
羌活勝濕湯羌活 防風 蒼術 黃柏 澤瀉 茯苓 廣皮 甘草身重風濕居多,此方用三味以祛風,又以澤瀉,茯苓利小便去濕。風濕兼寒,去黃柏,加桂枝。
防風葛根石膏湯防風 干葛 知母 石膏 甘草陽明風濕身重。家秘用此方。
羌活敗毒散 見惡寒。
石膏湯石膏 白芍藥 柴胡 升麻 黃芩 甘草 白術 茯苓 附子此治陽虛寒濕之眩暈。
苓桂白術甘草湯桂枝 茯苓 白術 甘草此治上虛不能制水,水飲上沖眩暈之癥。
天麻四君子湯 即四君子湯加天麻。
此治氣虛眩暈者,有火加梔連;有痰,加半夏、廣皮;有寒,加炮姜、肉桂。
天麻四物湯 即四物湯加天麻。
身癢
內傷身癢,有實有虛;外感身癢,悉是表汗未出。故太陽癥有身癢之條,陽明病有身如蟲行,皆是表邪無從而出,故身癢但坐以汗出不徹之故。夫表有風寒,則身痛;表有風熱,則身癢。總之,陽邪怫郁于肌表不得汗出,則皮膚作癢。太陽身癢,羌獨敗毒散。若陽明身癢,干葛防風湯。少陽身癢,柴胡防風湯。《原病式》謂腠理閉密,陽氣郁結,不得散越,則發癢。故仲景用麻黃桂枝各半湯,辛散表邪。陽明篇曰,此久虛故也。言元氣久虛,津液不足之人,又冒外邪,因久虛之故,不能作汗逐邪,當散表邪,非言久虛而用補藥。《活人》妄以術附湯、黃 建中湯治,最為遺禍。
太陽得之八九日,如瘧疾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愈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癥八九日,言如瘧狀,必其人不嘔清便、脈微緩者,有欲愈之機,若面反有赤色,尚是表邪未散,身必癢,故用發散表邪。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久虛故也。
陽明病,本多汗,今反無汗,則外邪攻注皮中如蟲行之狀,乃是元氣素虛,不能作汗逐邪故也。不立方,然散表補元,躍躍言外。
羌獨敗毒散 見發熱。
干葛防風湯干葛 防風 荊芥 甘草太陽身癢,不用麻桂各半湯,而用羌獨敗毒散,陽明身癢,不用干葛湯原方,而用此方,以表邪火郁故耳。
柴胡防風湯柴胡 防風 荊芥 甘草太陽陽明身癢,用前二方,若少陽身癢,則此方治之;若三陽合病身癢,當以三方合用。
桂枝麻黃各半湯 見發熱。
頭眩
傷寒頭眩,言睡在床褥,亦覺頭眩眼花,非言坐起而覺也。夫外感風寒之癥,坐起時,皆頭眩也。方書頭眩,皆以陽虛立論,愚以為久病后、汗下吐后,方可言陽虛。若暴病及未曾汗下吐者,則風寒邪熱,痰火積飲,皆能眩暈。吳氏書以太陽中風頭眩,頭搖。脈浮弦而急者,羌活神術湯,加防風、天麻,此治太陽陽明外感風寒也。又云寒熱嘔而口苦,頭眩,脈弦數,小柴胡湯,加川芎、天麻,此治少陽頭眩也。余今酌定初起暴病,有表癥而頭眩,無汗脈浮者,發散表邪為主,在太陽用羌活湯,在陽明用干葛防風湯,在少陽用柴胡湯。以上惡寒者,多加羌活,有風者,多加防風;有火者,加酒炒黃芩連。若表癥已解,里有結熱,又宜清里熱,如桔梗湯、涼膈散。大凡眩暈之癥,一見嘔吐,即為痰飲食滯,急用保和平胃二陳湯。里有積熱者,加山梔、黃連,最忌凝滯補劑。惟汗吐下及久病后見頭眩者,當用溫中扶元,如建中湯、真武湯、苓桂白術甘草湯。若氣虛者,四君子湯加天麻;氣虛有火,加梔連;虛而有痰者,六君子湯,血虛者,四物湯加天麻;血虛而有火者,加山梔、黃連;若陰火上沖,知柏四物湯。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太陽病,誤用麻黃以發汗,是以頭眩身 動,一派陽虛之癥,故用真武湯。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言若吐若下后,久病胃虛,不能運化,虛邪搏飲上沖,故頭眩。脈沉緊,非汗脈,強發汗則振振身動,故用苓術甘桂湯,助中州化水飲。
傷寒吐下后,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此與上條同是吐下后,因此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似火似實,又見眩冒經脈動惕之虛候,攻補兩難,故曰久則成痿。
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此條詳注項強。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陽明病,脈遲,胃寒也,飽則微煩頭眩。胃寒不能消水,谷停留腸胃,則小便難。而作谷疽。雖下之,腹滿如故。何以知其然者?以脈遲。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不痛。
陽明病,不惡寒,又能食,胃熱也。咳主于肺,胃熱上沖,則肺熱而咳,咽喉痛。設不咳,則肺無火咽亦不痛。
少陽之病,口苦咽干目眩。
目眩口苦,膽經所主,故名少陽之病。
羌活神術湯羌活 蒼術 石膏 防風 天麻此治太陽風濕發熱眩暈之癥。若兼陽明,加干葛,白芷;兼少陽,加柴胡、川芎;兼飽悶惡心,加半夏、神曲。
小柴胡湯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川芎 天麻 半夏此治少陽寒熱眩暈癥。若惡寒,加羌活防風,有火,加梔連。
羌活湯 見惡寒。
此治太陽惡寒發熱眩暈者。若胸前飽悶,合平胃保和散。嘔吐,加半夏、天麻。
干葛湯 見似瘧。
此治陽明表邪眩暈者。若嘔吐飽滿,加半夏、濃樸;惡寒無汗,加羌活、防風。
桔梗湯桔梗 半夏 陳皮 枳實此治痰結飽悶眩暈者。若惡寒發熱,加羌活、防風;里有積熱,加梔連;陽明見癥,加白芷、天麻;少陽見癥,加柴胡、川芎。
涼膈散 見發狂。
平胃二陳湯 即蒼樸二陳湯。
此治痰飲食積眩暈之癥。胸前飽悶,合保和散,加砂仁、豆蔻、胃寒,加干姜,胃熱,加梔連。
建中湯白芍藥 桂枝 甘草此治陽虛眩暈之癥。氣虛,加人參、白術;血虛,加當歸、黃 。
真武湯
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