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瘧
似瘧者,發作有時而準也。按似瘧與潮熱,皆不失時候。但熱不寒者,名潮熱;先寒后熱者,名似瘧。故曰似瘧,表癥也。發于晝,邪在陽分氣分者輕;發于夜,邪在陰分血分者重。若發于寅卯二時,少陽癥也,柴胡湯主之。寒多者,加羌活、防風;熱多者,加黃芩、山梔。若發于辰巳午三時,或一日一發者,太陽癥也,加減羌活湯主之。寒多,倍加羌活、防風;熱多,加黃芩、山梔。發于未申二時,或間日一發者,陽明癥也,干葛湯主之。若寅卯先見煩躁煩熱,至未申而熱甚者,陽明而兼少陽也,重加柴胡黃芩。若發時寒多,加羌活、防風;熱多,加知母、石膏。此以時候分各經主治之法也。又有一日一發,惡寒頭痛,脈浮而數,為太陽經,即以前方羌活湯。若間日發作,熱多寒少,脈長而大,煩渴消水者,為陽明經,即以前方干葛湯加減主之。若寒熱口苦,脈弦而數者,為少陽經,即以前方小柴胡湯加減服之。此又據癥據脈,分各經主治之法也。寒熱發在午前者,表癥也,宜發表。寒熱發在午后者,邪在半表半里,一半散表,一半清里。若但熱不寒,發在午后者,癉陽癥,宜清里為急。大凡似瘧,發作不愆其期者,則非虛熱,不論日數,悉作邪治。有表邪惡寒,失散表邪,內伏變癥。有里邪,失治,里邪病必不愈。若發時手足皆冷,甚至麻木,此積熱從內發外,風寒束其外,里熱不得發越,是以手足反冷,宜先散表邪,后清積熱。積熱先感,伏于內,未曾發病。風寒后感,束于外,其病乃發。后感之風,寒在外而近,故先寒。先感之積熱,在內而遠,故后熱。積熱本病,表寒標病,近者先治,故凡病先散表,后清里也。若發時胸前或滿,或嘔,或熱,或嘈,或痛,或惡心,此痰飲內伏,故嘔吐也,宜以二陳導痰湯。熱令有火,加山梔、川連、沖竹瀝熱服。若胸前飽悶,嘔吐不食,此食滯胃家,宜以平胃保和散、青皮檳榔散、草果飲,加白豆蔻、川連。若內有積熱,忌辛燥者,沖蘿卜汁。以似瘧癥必夾痰食而起者,故曰瘧家中脘,多蓄黃水,腸胃有痰飲積食,至其時則發作上潮,宜先用吐法,隨用導痰湯、草果飲、保和散消盡痰積,重加檳榔、楂肉,則無瘧母癖塊之患。
大凡痰飲食積似瘧癥,若在熱令發作,雖忌辛溫燥味,又忌生冷抑遏,以此癥最易變重。夫瘧疾間日而發,發后清爽,仍能行走飲食。若一日一發,發后身雖涼,不能起身飲食,乃太陽經先寒后熱之寒熱病,非真瘧也。初起先寒后熱,宛似瘧癥,失忌風寒飲食,一熱不涼矣。
此癥如發熱汗多,表邪不解,久病不愈。直待汗少,方是熱減可愈之機。若一起從來無汗,或汗向少,尚有惡寒表癥。直待汗多,方是表邪表散之征。故曰無汗惡寒,表癥也,欲其有汗,散表為先。有汗潮熱,里癥也,欲其無汗,清里為急。如初起胸前飽悶,惡寒發熱,不思飲食,此胃家有滯。直待胸前寬適,飲食能進,方有愈期。若胃強能食,發熱不止,此陽明有熱,必減其飲食,則谷氣不助熱邪而熱自減,故云日暮微煩,減谷即愈。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一日一發,先寒后熱,如瘧狀,若其人不嘔,清便,則里無邪,當自可。若一日二三度發,則是邪散,變輕而無準期,脈又見微緩,則為自愈。若仍見惡寒表癥而脈微,當知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若見面熱赤色,此其表邪未解,未得小汗出,身必發癢,仍當發汗,冬月北方用麻桂各半湯。南方三時用羌活,防風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桂枝湯汗大出,病不解,脈反洪大,又與桂枝湯。又見形如瘧,若一日兩發,此是表邪欲解之象。因桂枝止治風邪,寒邪終不得散,故加麻黃一半,以散寒邪,則汗出而必解。
可見太陽似瘧,皆主散表,不比陽明似瘧有汗下兩條者。
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虛浮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太陽如瘧,皆表邪。今日晡發熱,此陽明似瘧之癥。故分脈沉而實,宜下之以大承氣。脈若不實而浮,尚是太陽似瘧,而以桂枝發汗也。
少陽篇曰: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此條專言女科熱入血室似瘧癥。小柴胡湯兼治少陽、厥陰,再加引入血分之味。
小柴胡湯 見寒熱頭眩二門。
按似瘧癥,若發寅卯二時,又見弦數之脈,以此方主治。若惡寒身痛,加羌活;無汗,加防風;胸前飽悶,加枳殼、濃樸、草果、白豆蔻;口渴,加知母、石膏、干葛;嘔惡,加竹茹,倍半夏。
加減羌活湯 見惡寒。
似瘧發于午前,見惡寒身痛,伸欠拘禁,為太陽癥,故以此方發表。
升麻干葛湯升麻 干葛 白芍藥 甘草此治陽明經有汗惡寒之瘧。若無汗,去白芍藥,加防風,惡寒身痛,加羌活;嘔惡,加半夏、濃樸;口渴消水,加干葛、石膏;胸前飽悶,加草果、白豆蔻。
白虎加桂枝湯似瘧癥,表有寒邪,忌白虎,里有積熱,忌桂枝。今以石膏之清涼同桂枝,亦能散表。桂枝辛熱同石膏,亦化清涼。桂枝治先惡寒;石膏治后發熱。
二陳導痰湯半夏 南星 枳實 赤茯苓 橘紅 甘草 石菖蒲胸前飽悶,又見寒熱似瘧,此因痰成瘧,故立此方。外感表邪,加羌活、柴胡、干葛。里有積熱,加山梔、黃連、白豆蔻、濃樸。
平胃散 見譫語。
腸胃濕熱,恒發似瘧。若發時胸前飽悶,悉以食積主治。兼冒寒邪,加羌活、柴胡、葛根、防風;內兼積熱,加山梔、黃連、枳殼,食積重者,加楂肉一兩,青皮三錢,嘔吐,加竹茹、半夏、白豆蔻。
草果飲草果仁 青皮 白芷 甘草 紫蘇 白豆蔻 山楂 萊菔子人冒外邪,但發寒熱,不成瘧癥。若腸胃先有食積痰涎,后又外感風寒,則發似瘧,故家秘以此消痰積。若發時惡寒身痛,此后感之表邪急也,加羌活、柴胡、升麻;口渴唇焦,先感之積熱重也,加梔、連。
不思飲食,似瘧不愈,消其飲食,不助熱邪,而熱自除。能食而似瘧不愈,禁其飲食,不助邪熱,而熱自減。以似瘧之癥,皆因內有痰飲積熱故耳。
家秘截瘧飲羌活 柴胡 升麻 半夏 濃樸 檳榔 青皮 枳殼 木通 楂肉
潮熱
潮熱者,如潮水之有準,而不失其時。但熱不寒,不若似瘧,先寒后熱,尚有表癥者。發作有時,不若發熱壯熱煩熱常熱不休者。雜癥潮熱,有實有虛。外感潮熱,惟以陽明腸胃,積熱燥屎所致。故潮熱多用清、下二法,以里癥多也。然又有分別,發于寅卯二時,先有微寒而熱者,此少陽潮熱。無汗脈浮,柴胡防風湯;有汗脈弦,小柴胡湯;大便秘有下癥者,大柴胡湯,虛人,柴胡引子。發于巳午二時,或一日一發者,此太陽潮熱。脈浮無汗,羌活沖和湯;熱結膀胱,導赤各半湯,重加羌活。發于申未二時,或間日發作者,此是陽明腸胃積熱,宜川連枳殼湯;然脈浮無汗,尚宜干葛解肌湯;有汗脈大,口渴,用葛根白虎湯;若胸前飽悶,右脈弦滑,保和散,重加消導;若大便結有下癥者,大干葛湯下之;若腹脹滿作痛,欲大便不得,便手足 多汗,用三乙承氣湯。潮熱不用發表之方者,以潮熱無表癥耳。若表邪未散者,仍用發散。是以潮熱,亦有用雙解散、小柴胡湯和解而愈者。未可徒恃清、下二法者。
總之,自汗脈沉數,無表邪之潮熱,宜清里,不必解表。無汗脈浮大,有表癥之潮熱,宜解表。即有里邪,亦只宜雙解表里,未可單清里熱,反礙表邪。即表邪盡解,里癥潮熱,如無下癥者,未可即下。以上言有表有里之潮熱也。又有外不常熱,每至五更,即覺煩熱,至辰巳或午未申,則內火上沖,或嘔或脹,或作痛,或胸前脅肋一片,每至其時,發熱如火,一日一發,不愆其期,此積熱痰火,內伏作患,從里發外之潮熱也。宜升麻清胃湯合枳殼川連湯、梔連二陳湯,加海石、栝蔞,清積熱,化痰涎。甚至腹作痛,有下癥者,導痰湯加大黃、玄明粉下之。若食滯未消,忌寒涼抑遏者,宜保和平胃散消食積。若痰食皆消,惟存積熱不解,家秘用干葛而熱從表解,川連同枳殼而泄大便,川連同木通而清小便,得內外分消之法。此言里有積熱之潮熱也。又有熱病后,每至申酉,微有潮熱,此名日暮微煩,陽明腸胃積熱未清,二便未滑,又食谷太早。仲景云:損谷即愈。此言戒谷食,并用寒涼,微下大腸,損其腹中之谷食,兼清其余熱,宜用枳殼、木通、川連、大黃、黃芩、山梔以治之;或梔子豆豉湯加枳實、大黃,同食復主治亦可。
太陽病,重發汗,復下之,不大便,舌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大陷胸湯。
此條不治潮熱,但治結胸,故詳注結胸癥。
陽明潮熱,大便硬,可與承氣湯。若不轉失氣,此但初頭硬,后必溏,攻之必脹滿不食。
此申明用承氣法,必以轉失臭氣為糞定硬。若不轉臭氣,其糞初頭一段雖硬,后即是溏糞。
若誤攻,腹必脹滿不食。
陽明病,脈遲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矣。
手足汗出者,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若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如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
陽明病脈不浮大,而遲緩汗出不惡寒,且腹滿潮熱,手足汗出,大便已硬,可攻里矣。若尚見發熱惡寒,又無潮熱里癥,未可用承氣湯。即令腹大滿,大便不通,只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下。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糞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大承氣湯主之。
此以不能食,別有燥屎。以能食,別無燥屎。言陽明熱本能食,今反不能食,此腸胃中填實,無余地納谷,即大實大滿互詞,故斷其必有燥屎五六枚,宜大承氣湯主之。若能食者,但硬大便,未必有干結燥屎,未可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與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升。
不轉矢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氣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陽明病,譫語潮熱,脈沉數,方是下脈。今脈滑疾,尚是浮動表邪之脈,且以小承氣湯服之,察其若轉矢氣,仍以小承氣湯更服一劑。若不轉矢氣,勿更服。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則里氣已虛,不可更投承氣湯,故曰難治。
二陽并病,太陽癥罷,但發潮熱,手足 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大承氣湯主之。
太陽癥罷,但發潮熱,已無表證矣。汗出大便難而譫語,皆下癥,故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陽明病中,復申脈浮而緊,即潮熱發作有時者,亦不可早下,仍用太陽施治。發作有時,非發作定期,乃言發作時,必現太陽時候。例如辰巳潮熱,屬太陽之時;上半日潮熱,屬表邪之時。即脈但浮不緊,表邪輕者,亦見盜汗出,尚是柴胡癥也。此示人不拘脈與癥,但見表邪起影,即當從表治之。
柴胡防風湯柴胡 防風 干葛 甘草此散少陽陽明表邪之方。若惡寒身痛,加羌活。飽悶,加枳殼、濃樸;嘔吐,加半夏、濃樸。
小柴胡湯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半夏 人參此方和解少陽。若見惡寒身痛,仍加羌活,防風;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飽悶,去人參,加枳殼、濃樸;小便不利,加木通。
大柴胡湯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半夏 大黃少陽表癥未解,里癥又急,用此方雙解表里。口燥渴,去半夏;腹中脹,加枳殼;小便澀,加木通。
柴胡飲子此即小柴胡湯加大黃,大柴胡湯加人參,家秘治潮熱便閉,本元虛者。去半夏,加當歸、白芍,治血虛潮熱,大便閉結。
羌活沖和湯 見發熱。
導赤各半湯 見腹痛。
白虎湯 見口渴。
用此方,第一要分別有汗無汗,消水不消水,唇口焦與不焦,乃下手要訣也。
大干葛湯此從大柴胡湯雙解少陽表里法中,化立此湯,雙解陽明表邪未解,又見陽明里熱有下癥者。
三乙承氣湯枳殼 濃樸 大黃 芒硝 甘草潮熱,里癥也。故一見下癥,即用下法。
大陷胸湯 此方詳注結胸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