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大成禮拜雜志》(之四)(6)
- 段正元文集
- 段正元
- 4786字
- 2015-12-26 23:41:31
問、障者考也。陰陽之判。進止上下之關。非禮之禮障大禮。非義之義障大義。非善之善障至善。非真之真障至真。情障性。私障公。英雄於此決成敗。豪杰於此分大小。圣賢於此別至未。知機君子。當知所以用中矣。
答、是故明明德之君子。未有不智謀踴躍也。君子之德行也。智之為貴。
問、至圣者。無障也。佛祖者。純陽也。道祖者。元始也。元則陽之祖。始則陰陽之生。
答、名者象也。君子顧名思義。則知所動矣。
問、天人合一曰內圣。見於事物曰外王。是內圣曰中。外王曰和也。
答、此三教合源之內圣為然也。
問、欲執厥中。先知所止。有止而后有中。有中而后可執。
答、止者、命也。命立而衷降焉。此中之大用也。
問、玄妙者。先天地或外天地而言也。神妙者。有天地或內天地而言也。妙則對無而揣。神則對形之謂。妙則不可思議也。
答、是一說也。
問、紅塵者、氣至雜而數至擾。上帝有慈平之心。而無齊平之法。惟化圣賢仙佛。以立言宣教。然亦有補於精神。無裨於事實。必侯元午中天。大道公行。而后三元一貫。上下相安。同歸極樂也。
答、傲命之君子。則不然矣。
問、克己者。洗清歷劫之陰凝。鎮服性天之疏忽。復禮者、還其元大本初之性。合一無無之大道。始能大一己而主天地。故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者。鎮服還元之功耳。視聽言動俱禮者。乃可洗清歷劫陰凝。合一無無大道。期月不違。有立卓爾。三年之久。乃有成效。成則立矣。本立而道生。中和學堂者。其天下之大本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
答、君子之為道也。命立而道生焉。何待三年。故君子之道也。本諸身。徵諸庶民。庶民從。是之謂大同。
問、智識不充。重其表而已。重其表者。不識其里也。
答、一分智。一分福也。知人則哲。君子之道也。孔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非君子其何足語於此。
問、凡民之智。囿而不明。錮而難變。
答、孔子不云乎。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芻談錄)
第一零六禮拜卦之生化妙用
民國三年五月初七日記
問、人同是天地所生。如何有君子小人。是天道使然耶。亦人之行為自召耶。
答、以人情而論。君子小人。是由人自召。以大道而論。是天地之自然。上天極其公道。即如本是菜子種。只要仁在。到來年天道仍還他是菜子。如此生生不已。不能變為胡麻彎豆。此是天道之公溥可知。即如君子與小人。同是人也。何以分出君子小人。即是行為自召也。如人而有仁。世世生生。大道還生他成人。小人因在人世之中。所作所為。皆是情欲之私。自失其仁。不但成了小人。并且要成禽獸。因人有靈性。不如物之渾樸。所作背了天道。即感了天地惡氣。非天道不使人成人。由人自召也。故君子有仁。朝日完全其仁。豈但是君子。而成圣人。亦未可量。君子與小人之分。非上帝愛君子。而不愛小人。因人自作。栽者培之。傾者覆之也。書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豈欺語哉。
問、天道極公。又有上帝主宰。何以由人自造。上帝都無主宰乎。
答、上帝者、主宰天地萬物之始也。人物之變遷。是五行八卦之氣數使然也。吾上年亦將此事研究。終不能明其所以然。后遇道然子。才與我講卦爻。上古伏羲。得河圖洛書。故今日才有易經論卦之事。我今亦不過記問之學。由一生出二。二生出三。有此三劃。成為乾卦。故曰乾三連。乾乃陽也。因有三連。變出坤卦。故曰坤六斷。天地有乾坤。生出一萬二千正卦。一萬二千正卦之中。化出十萬八千副卦。其中就生生化化。無窮的妙用。譬如生男。得一劃而成。直到十六。一斤之數而精滿。女子得二劃而成。到十四。一斤之數滿。而天癸至。此是卦數。各有所得也。故乾卦到南方。南方有離卦。而所生之人。其中又有不同。如乾卦到北方。北方有坎卦與之會合。其生人又不同。同是人種。同是一卦之中所生。分出東西南北中央。各地不同。故有青黃赤黑白。分為五種。皆是一卦所化。在方向有不同。而卦各有變爻。同是人體。各人之皮毛眼目不同。由卦之分化也。即如坤卦。化之於四海之中。水生物。而物各有不同。同是卦之所化。而卦之配合。其中有變遷。故有魚、蝦、龜、鱉。譬如震卦所化的飛禽。各地不同。各性不同。同是一卦化生。其不同者。亦由卦之配合也。巽卦在天之星斗。亦有大小明暗。巡繞快慢。唯有卦爻之事。萬事萬物。皆由一劃而成卦。故曰一本散為萬殊。又如天地有定位。四時有分派。萬物有主宰。皆是卦也。中國四大圣人。將一個一字。合而成卦。即離婁之明。亦不失其卦。孔子刪書之能。亦不外乎卦。今之物理算學。凡造出機器。能活動自如者。非他能巧奪天工。不過暗暗之中。合天道之氣化流行。即八卦之分配變化。卦之用。豈不大哉。(問談錄)
問、佛家之慈悲。儒家之言行。君子之至德耶。
答、有至德而后凝至道。此三教之所以合源。大道之所以行也。
問、君子之智。出之以仁。仁出之以智。智所以行仁。無仁之智則非智。先仁而后智。智而后仁。仁而后勇。勇而后仁。此德行之君子為然也。
答、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德而不行者。未之有也。有不行焉。君子自責也。
問、道法弘開。道者、所以治人之心。安人心也。法者、所以治人之身。安人身也。君子修己以治人。修己以安人。即道法并行。元午當中之時也。
答、法者、君子之所以成人。亦將以克己。
問、人皆曰儒門不言先天后天。信乎。
答、道者與時俱見。正天地而育萬物者。故曰時中。易不云乎。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禮曰、先天主天。而后天主日。何不云之有。(芻談錄)
第一零七禮拜大學萬教綱領
民國三年五月十四日記
問、大學、究竟是何人所作。三字經有云。作大學。乃曾子。信乎。
答、吾幼時亦是如此說。后遇龍元祖。才知大學非曾子所作。乃是上天之元氣生成。
問、上天之元氣。都能生大學之書乎。此言更難信矣。請釋其詳。
答、上天豈但能生書。上天者。即是上帝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何況生大學。天之星斗。地之山川。人之五臟六腑。物之羽皮鱗介。宇宙間形形色色。皆是上帝化生。自然而成。其大學亦然。何言難信乎。古之大學。至則近道矣止。字雖五十八。內中先天后天。內圣外王。外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而希賢、希圣、希天。道法并行。性命雙修。立命了命。成道之本。為萬教之綱領。包羅天地之大象。通天地人一氣之理。貫古今中外。含一切玄機道妙。淵淵浩浩。應時而出。孔子問禮於老聃。老子以大學告之。大學之道一句。大學者、無極也。道者、太極也。明明德者。陰陽也。在親民者。天人合一也。在止於至善者。頭頭是道也。大學者。成己成人之學也。道者、上天之大路也。明明德者。用功夫之次第也。親民者。親親而仁民也。在止於至善者。人道盡。天道隨之也。大學者。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道也者。四十而不惑。明明德者。五十而知天命。親民者。六十而耳順。在止於至善者。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大學者。前之所學。皆是人倫中之事。今已完全。道者、性與天道也。希天之下手功夫也。在明明德者。行住坐臥。喜怒哀樂之謂中也。在親民者。視聽言動。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也。在止於至善者。致中和也。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以上、上智完全大學先天之道者。有上智、即有中人。大學者。中人學君子。我今入大學。方知道行道也。道者、將從前惡念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后種種。改過日新。即如今日生。在明明德者。君子不器。自強不息。不重則不威。在親民者。以己之心。度人之心。知己知彼。愛人如己。在止於至善者。天下為一家。中外為一人。大學之道。是人人共由之路。在明明德。凡事明而復明。德者、大路之正也。在親民。道德自由。與人同樂。在止於至善。問心無愧。仰不愧天。大學之道。由小學而入大學也。道者、辨明是非。擇善而從之。在明明德。恐己未明。問之於他人。合理者德也。在親民。無愧於身心。凡事可以對人言也。在止於至善。三思而行。毫無損人利己之心。頭頭是道也。
又曰。大學者、凡事要求其實。無一毫虛假。道也。在明明德。明而再求明。思之思之。執兩用中。中、為德之起點。合中即是明明德。德、又為中之起點。在親民。中與德一氣相貫。在止於至善。中庸之道。至當恰好無遺。
以上是中人完全大學之道。了先天之性也。有了先天。自可了性。而后天猶須了命。了命之學。知止而后有定。有先天之實事。明了大學之真。知止、后天了凡命之法也。知止者、要知人身中之太極也。知生之來路。復命歸根。故知止而后有定。定者、性命合一也。定而后能靜。能定即能靜。靜者、萬緣皆了。萬事皆空。故曰靜。靜而后能安。靜極生明。故曰安。安者、無人無我。還我本來的面目。安而后能慮。安極、則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不思而慮。慮而后能得。慮極、道即是我。我即是道。一得永得。道家謂之長生不死。佛家謂之不生不滅。儒家謂之至誠無息。至誠如神。故孔子云。未見蹈仁而死者。即是大學之道。物有本末。本者、先天之大道也。末者、后天之道法也。事有終始。先天完善即是終。后天性命合一即是始。凡學問有始有終。惟大學先終而后始。故知所先后。先后者、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則近道矣。近者、無處非道也。有生而知之。有學而知之。有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孔子聞大學以后。清夜自思我前日之學。以為倫常日用。為人道之至。別無加矣。今聞大學。方知有先天后天。有人道性道。大學之道。恐后世人。無幾可以完全其道法也。故贊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成道以后。才將大學明明德三字推之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自古至今。明明德於天下者有幾人。后孔子將一貫之傳。授於曾子。曾子才作傳。以泄大學之馀緒。曾子何能作大學。試將大學之字義思之。五十八字。包含先天后天。天道人道。萬教萬法。一切在其中。其筆法之古老。其字句之穩當。可想而知。三在字。即把先天之性道包完。定、靜、安、慮、得、五個字。把后天性命雙修。道法并行。成身了道。一掃而完全。其修齊治平者在其中。諸公皆是書箱。舍大學而外。別有此著作乎。請看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一節。其文之翻駁流通。一筆分開。一筆收攏。真是至圣才能作。以后之筆。平平淡淡。可知道大學非一人之筆墨。即可知非曾子所作也。開口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句。是人事中之事。亦天道中之事。到了至善。是無以加矣。朱子解釋大學。於在親民之親字。用下千般思想。以為我新。又要使民新。故將親字讀作新字。甚是不可解。此是朱子未聞這三句書。是先天之性道。作為后天之文章解之。在止於至善。至當恰好。是以文章解之。知止而后有定。已經至當恰好。何以又來定靜安。其學問既明。而又作暗事。知大學又行小學。任他百般的解釋。前后總難一貫。人有恒言。任你聰明過顏閔。不遇明師莫強猜。朱子那時不知道大學中之玄妙。不知者無足怪。他解親字為新字。亦是朱子的苦心。我何以知此章書之義。因遇龍元祖所解釋。我前之心。與朱子之心同。今天各位先生。問及此章書之義。我亦不過藉口相傳。但此章書。我今不過說萬分之一。常言說若要治國平天下。大學中庸仔細觀。斯言也。可為知者道。天欲廣大道之傳。自有人實行大學之道。明明德於天下。使天下后世。皆知大學一書。為天地之經。萬教之典。非儒門獨擅而有也。(問談錄)
第一零八禮拜知行并用之中庸
民國三年五月二十一日記
問、聞先生所講的論語大學。皆是溫故知新。真是新舊合一。行之可以統一全球。可以共和世界。惟中庸未嘗有聞。請將中庸解釋一二。我等愿一聞焉。
答、在成都興禮拜問談。今已三載。共記禮拜百馀。其中所講。不過因時制宜。由問而答。為現在的同人順其意向。引人為善耳。若夫圣道。吾亦不過知其皮毛。解其一二。但其中若能切思。亦不失民國的分子。草野中之好人。承各位先生過獎。敝會原無勢力。何云及此。真要新舊合一。全球混一。共和世界。非政府提倡不可。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當今斯民憔悴。猶解倒懸也。吾等草野鄙夫。每日雖千言萬語。當不得有權勢之人。一言一笑。亦不過盡民國一分子之職耳。
問、先生滿腔的血性。其心何嘗不好。其事未必能行。而今皆是嗜利之徒。談及道德二字。其誰聽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