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大成禮拜雜志》(之四)(5)
- 段正元文集
- 段正元
- 4953字
- 2015-12-26 23:41:31
答、孟子所言性善。是先天之先天。至純不動之性。故至善。荀子所言。是后天之后天。必流為情。故性皆惡。告子所言。先后天并而舉之。故言性有善。有不善。三說之意。其道一。其理各有所見。深淺不同。皆未言明。故君子問孟子。而孟子不言性惡。專言性善。純在先天之先天講。雖其中辨出千頭萬緒。皆不說出所以然。是孟子不傳性與天道也。亦是辟當(dāng)時楊墨之道。而不得已之言也。夫人性雖由先天而來。而先先天之性。純?nèi)晃磩右病9噬啤W詿o極動而生太極。其中就有善有不善。何也。內(nèi)含太極。中有陰陽。陰陽之中。就有善惡。其時善多惡少。由太極一變。一點(diǎn)靈光。混同父母陰陽之氣。內(nèi)中所含系之善惡。各居一半。稟父母精血而成形。又惡多而善少也。加之十月胎元圓滿。則離母腹。先天一斷。真性伏於北辰宮中。真命又伏於人身中之太極宮中。其微微有一點(diǎn)真性。在人身些子玄關(guān)中。不能作主。任憑情欲之性。橫行顛倒。故性惡也。何以知之。試看孩童下地即哭。順情則喜。足支手舞。稍有不悅。哭泣不堪。稍有知覺。即好好色。即惡惡臭。若不受良師好友之教。不能成人也。可見荀子之言性惡不謬。告子之言性有善有不善。性善者。義理之性。不善者。情欲之性也。不分善惡者。義理之性。主乎情欲之性也。自古迄今。所善者。皆是義理之性。所惡者。皆是情欲之性。義理者、先天之性也。情欲者、后天之性也。世界中人居多。故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試觀今之學(xué)子。未入學(xué)堂。心尚純良。因在家常有賢父兄循循善誘。入則孝。出則弟。一入學(xué)堂。期月之間。而義理之性去。情欲之性生。言行動靜。儼然是一般新氣象。此是人情中之當(dāng)然。列列可考者也。凡人由性惡而情多。雖存一點(diǎn)義理之性。終被情欲之性細(xì)綁。而義理之性不能作主。故告子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加之有一般學(xué)說。要開風(fēng)氣。開民智。而不講道德。講手段。講奸謀。自以為中外之英雄。皆欣欣然以造時勢為樂。因此逐末忘本。義理之性。竟自消於無何有之鄉(xiāng)。情欲之性。日深一日。六欲七情。變幻無端。又加之前生今世。冤牽相連。義理之性。埋沒深遠(yuǎn)。所謂先先天之性。退處無權(quán)。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也。人不知中。不能允執(zhí)厥中。即不能使先先天之性。仍還其本位。身雖在世。其心如死。直到殺身亡家。而不自知。荀子之言性惡。其理不辯而自明。惟聰明圣智達(dá)天德者。富貴不能動其心。貧賤不能移其志。威武不能屈其勇。如中流砥柱。和而不流。任爾千磨百折。至死不變。凡作一事。先終而后始。真是豪杰之心。圣賢之志。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見一惡、如朝衣朝冠、坐於涂炭。無事不合中庸。孟子云、人性皆善。為建中於民之君子。兼善天下。使天下皆為士君子之行而言也。(問談錄)
問、行德在智。毀德亦在智。故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答、君子之智本諸天也。故克明峻德。不明峻德。何智之有。故君子顧天之明命也。
問、大舜者大德也。逆境家庭。所以克己。上帝之大愛也。己有未克。則德有未至。茍不至德。至道不凝。至德者、一日克己也。至道凝者、天下歸仁也。克己復(fù)禮者。盡人合天也。天下歸仁者。天人合一也。天人合一。一以貫之。萬教皆歸儒也。統(tǒng)一全球也。仁者之世也。答、大德者大孝也。以其大智也。故君子可大受。而后大愛之也。
問、上仁性也。下仁命也。三十而立。性命一也。四十不惑。內(nèi)外一也。五十知命。人合天也。六十耳順。天人一也。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頭頭是道也。
答、性命一者。身內(nèi)之中也。君子謂之命。命立而道生矣。
問、智能致福。大福則仁者受之。故大智若愚。仁統(tǒng)智也。
答、有智而后有仁。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未有仁而不智者也。
問、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即未能盡人。焉能合天。未知生。焉知死。即未知儒。焉知佛耶。答、天者道也。佛者釋也。人者倫也。故曰儒而后釋。釋而后道。下學(xué)乃能上達(dá)也。
問、人倫道德研究會啟中。言倫為儒家之分。為下學(xué)。為入德之門。德為釋家之分。為入道上達(dá)之梯。道為道家之分。人倫道德含三教。此章亦含三教耶。
答、儒者三教之統(tǒng)也。故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問、然則由也升堂未入於室。即知外王為儒。而不知內(nèi)圣乃三教合源歟。
答、非不知也。未之能也。
問、忠信者。重祿之尊德行也。
答、大同之世。忠信而已矣。
問、大同者、大道之行也。忠恕尚違道不遠(yuǎn)。況忠信乎。
答、以中和之道。行忠信之實(shí)也。
問、釋迦進(jìn)化之世。何謂也。
答、以中和之道。行忠恕之實(shí)也。
問、神化之世。始行中和之道歟。
答、以清真之道。行中和之實(shí)也。(芻談錄)
第一零四禮拜天地需人孔急
民國三年四月二十三日記
問、當(dāng)時人心思亂。是天道為之耶。人事為之耶。
答、人有恒言。人心不好。天心不順。其理甚是不錯。以天演論看來。非人心不好。是氣數(shù)之使然。此說亦不謬。據(jù)我想來。論理要?dú)w罪於人、何也。人為萬物之靈。不能作乾坤之肖子。天地的功臣。何以為萬物之靈。不能旋轉(zhuǎn)乾坤。代上天宣化。挽回世道。救正人心。虛生於世。將何以對上天。對父母耶。上天不能言。賴人輔之。而人不惟不能補(bǔ)氣數(shù)之不齊。而反由氣數(shù)顛倒。助氣數(shù)之惡。使人民不安。永壞世風(fēng)。害己一身猶小可。釀成一般小人。同流合污。各懷破壞主義。使天地不安。氣數(shù)不和。天怒人怨。真是魔王撒旦。有害世風(fēng)。雖是氣數(shù)使然。抑由人事之不善也。若有大權(quán)之仁人君子。出而提倡人道。回天地之氣數(shù)。擇種留良。實(shí)行能愛人能惡人之政策。作中流砥柱。培補(bǔ)天地元?dú)狻J箰簹馔颂庫稛o權(quán)。方不愧人生於世。蓋氣數(shù)者。陰陽對待之流行也。故其中有善有不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若善。是以道心為主。則天心順。國家自然太平。常言人身難得。中土難生。大道難逢。人身難得。今已得矣。大道難逢。今已逢矣。值此大道宏開之時。只要有一分的修持。上天就有萬分的感應(yīng)。何以言之。至今天地需人孔急。正在望人扶持世道。救正人心。一人為善。可作十人之模范。十人為善。可作百人之模范。百而千。千而萬。人人如是。上天必要照臨。愛之護(hù)之。其有自作自受。招氣數(shù)之毒害者。只要略知大道一二。亦能免其苦害。不但立功立德。即能守本安分。亦是上帝的好子民。況能立功立德。為上帝之真愛子耶。故人心亂。雖是氣數(shù)之使然。我不亂者。而氣數(shù)自不亂也。譬如知毒酒而不食。毒酒何能死之。知?dú)鈹?shù)不好。而不為非。氣數(shù)何能亂之。豈不是人心一好。天心自順。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其理甚明。(問談錄)
問、有大道、必有大德。有大亂、必有大治。此大道之所以行也。吾儒之道。行將統(tǒng)一全球。協(xié)和萬邦矣。
答、君子修己安人。此其時也。悲天憫人。此其時也。
問、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服也。莊蒞者勇也。齋明盛服。非禮不動。修身之道也。君子藏器待時。智仁也。動惟厥時。勇也。
答、君子當(dāng)仁則仁。當(dāng)勇則勇。當(dāng)智則智。而道中庸矣。
問、顏?zhàn)又摺6ナе摺T蕡?zhí)厥中也。由德以感道也。由仁以受命也。性命之學(xué)也。陰陽相配也。德不孤必有鄰也。在止於至善也。至德以凝至道也。自強(qiáng)之基也。不遷怒。不貳過之由也。即所以克己也。故曰好學(xué)也。答、故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孟子曰、士尚志。尚志者、學(xué)而時習(xí)也。
問、不知惡無以為善。不能私未足與言公。公也。幸也。
答、故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問、法律之民其德薄。道德之民安而不爭。
答、故曰圣人出而萬物睹。
問、道政齊刑。為凡陽之事實(shí)。道德齊禮。為真陽之事實(shí)。道政齊刑。為諸侯之制。道德齊禮。為王者之制。道政齊刑。為國家主義。道德齊禮。為天下一家主義。道政齊刑。為治國之實(shí)事。道德齊禮。為平天下之實(shí)功。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齊刑之齊為整齊。不免強(qiáng)制。齊禮之齊為不齊。實(shí)則真齊。齊刑之齊。人物不得其平。齊禮之齊。凡有血?dú)狻N跷酢4稹⒅藙t可與言平天下矣。
問、往日之世。窮理之世也。理則散見於事物。故機(jī)變之巧。長於外人。今日之世。盡性之世也。性聚而一外。故圣道之源。發(fā)於中土。盡性之中。儒佛賅之。儒則率性。佛則盡之。至至命之實(shí)。又道家之事也。
答、道也者。包羅天地。養(yǎng)育群生。何中外之足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一家。道其不行。而外苦矣。格致學(xué)之行於外也。不亦宜乎。
問、何謂也。
答、天道之公也。其道元已鍾於中土矣。
問、然則曾子作傳。始於誠意。不首於格致者。以格致之學(xué)。散於外乎。
答、否、明於外者。外王之格致也。外王之格致。必折衷於內(nèi)圣。故曰中外合一。
問、中者佛氏之仁慈。儒氏之智謀。道氏之勇敢。當(dāng)仁則仁。當(dāng)勇則勇。當(dāng)智則智。故曰庸也。
答、中庸其至矣乎。故曰不可能也。不可能者。三教合源。一以貫之。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至矣云者。至德之謂也。無佛氏之慈悲。儒氏之言行。惡足以云至德。有至德而后凝至道。故曰盡人合天也。至道凝者。天人合一也。至道者。道氏之精靈也。合三教而一之。大德之體也。化三教而用之。大德之行也。故曰大道之行也。必有大德焉。大德必受命。天命之謂性也。上帝之代表也。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君子之中庸也。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者。惟圣者能之。依乎中庸。致萬世太平而不矜者。亦惟圣者能之。(芻談錄)
第一零五禮拜靈機(jī)從何而生
民國三年四月三十日記
問、勸善家言。不孝父母。遭雷打。今據(jù)物理學(xué)家所研究。雷是電氣。并非神也。究竟是電氣耶。抑神耶。
答、物理家研究其標(biāo)。而非其本也。雷本是陰陽二氣磨擦之聲。其表面原是電氣。故春夏方有雷聲。秋冬少聞也。說是電氣。其理不謬。但此學(xué)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凡成象成形者。皆是氣積而生。氣散而死。萬物皆然。何況雷乎。即如人先得天地陰陽之氣。后感父母精血之氣而成人。此即是氣積所生。何以言人為萬物之靈。有靈則有魂。有魂方有體。魂體兩合。方有靈魂。故人有凡體。有靈魂。設(shè)若人無靈魂。如何有靈機(jī)巧變。其靈機(jī)巧變。即人之神也。人皆有神。何況雷乎。雷本是電氣。孤陰獨(dú)陽。則無聲無臭。陰陽會合。則有聲色。做得出有形之事。或打人物。人人見其有聲有形。然內(nèi)中豈無主宰之神耶。以人物推之。凡事皆有主宰。說雷無神者。請問他身從何來。是不是父母所生。生而能言能行。營謀諸般事業(yè)。還是身所謀。抑心所謀。或腦筋所謀。設(shè)若他無靈魂。無性命。則雷就僅僅一電氣。無神主宰。可信也。設(shè)他有靈魂。有性命。雷即是天神。請他細(xì)細(xì)研究。不可妄談天道。欺天滅理。最好叫他先將一身。一絲一厘。生從何來。死從何去。靈機(jī)從何處而生。一一指出實(shí)際。再品評上帝的真是真非。今因諸公所問。不過揣情度理而答。及其至也。非至誠之人。萬難知道。諺有云。凡事信之則有。不信則無。譬如當(dāng)時所用鈔票。可算千金。彼此相信。即是千金。彼此不相信。一文不值。可見凡事重在信用。即如今之不信鬼神者。與他言鬼神。他說你是迷信。總而言之。知音要對知音談。不是知音不可言。說一最淺之事為比體。以理而論。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彼此二家相信用。可成夫婦。共枕同眠。由是你信我為夫。我信你為妻。如夫婦相信。即可興家立業(yè)。撫養(yǎng)后嗣。假如一人信。一人不信。慢說共枕同眠。即言語中。稍有支離。旁觀見之。以為不平。本人聞之。遭唾罵之辱。由此推之。雷是神不是神。可為信者道。況陰陽氣中。真有主宰耶。(問談錄)
問、賢者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萬善歸一。將如之何也。
答、君子止於至善。發(fā)育萬物。峻極於天也。
問、行政者。圣賢君子之事。非圣賢君子而行政。大道之未行也。天下之不幸也。
答、仁人在上。則天下之人。各得其正矣。仁者以人為心。一夫不獲其所而不安也。故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即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
問、君子之外王也。智謀也。有不仁焉。不可曰智。故君子之外王。本諸內(nèi)圣。智出之以仁。致中之謂也。致中即和。可行於天下。為法於后世。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知和而和。不本之以中。天地覆焉。萬物滅焉。
答、君子之道本諸身也。本諸身者本乎天也。天人合一。故君子必慎其獨(dú)也。
問、當(dāng)今萬教爭鳴。各有勢力。主張萬教歸儒。恐不能圓滿斯義。
答、儒者踏實(shí)一切。不矜奇。不好異。為匹夫匹婦之所知。即匹夫匹婦之所能行。孔子以中庸立義。盡人可行也。為大同世人人皆行大道張本。非孔子不得稱儒。儒從人從需。凡為人人所急需。萬教皆有需於人。不如孔子之多且詳。故獨(dú)以儒稱也。萬教歸儒者。即萬教徵諸實(shí)用。擇其人之所急需者而用之。萬教歸源。歸一而教。所謂有教無類之教。大同之教。大道之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