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5章

  • 瑜伽師地論略纂
  • (唐)窺基
  • 4729字
  • 2015-12-26 19:37:14

思謂思慮。即遍行思。唯意識俱。因思生慧。名為思慧。今取因思慧所成諸法。體通五蘊。為此地體。文分為二。初標列三門。后隨別釋

自性清凈者。明思慧體。簡生得善故名清凈 思擇所知者。思擇一切所應知法 思擇諸法者。思擇佛經長行。及頌諸要法義 遠離一切不思議處者。謂置記境及非己分諸地證境 能善了知黑說大說者。外道邪說及諸惡說名黑說。內道正說。及諸善說名大說 于法少分唯生信解等者。謂非己分少所知解處。名法少分。但名信解。不應謗故。若于己分少所知法。應慧觀察

第二段。思擇所知中。文分為三。初總問答體。次別略問答體。后隨別釋。分為三。初釋有法。次釋無法。后雙辨二。有法有二。初標五門。后隨別釋

自相有法。文分為三。初標列。次別釋。后結成 勝義相有。謂即真如。根本智得非安立相 相狀相有。即依他性 現在相有。唯現在世。非于去來 現在有中。要具四義。方是自相有法。謂諸假法略有三種。一聚集假。如瓶盆等。二相續假。謂于三世立一有情。于今不斷義。即是彼。三分位假。謂不相應等。今非此三故自相有 一于是處名可得者。謂依他性。后得智證。雖離名言。以名詮之。立名相順。非知真如不順于名。故名可得。簡圓成實性 事可得者。簡所執性。雖有其名無體事故 此名于此事非不決定者。簡分位假。此名唯目于此事。故如所見青等名定目彼。非如熱病見青。謂黃熱病患時。其名不定。迷亂故。然名不決定。亦如嗔等名常決定。非如忿等后轉變時。便失彼名。由彼無常。不決定故。名不決定。初不決定心分位假。后不決定。境分位假。又二不定。翻顯于定。非分位假 此名于此事無礙隨轉者。謂色等名。若聚若散。名常隨轉。非如瓶等于聚集處。其名隨轉。于離散處。名即退還。返顯名于無礙隨轉。簡聚集假 現在相有者。簡相續假。若現已生。為未來因。為過去果。方是自相有法

共相中。文亦有三。謂標釋結 種類共相者。五蘊種類。雖體各別。積聚義同。總名為蘊。蘊為共相 成所作共相者。謂三業六識思體雖殊。善有漏同皆感愛果。名成所作共相。如是等類

釋假相有法中。文分為四。初總略問答標。二問答列名。三隨別釋。四總結成 以此顯此者。以此物還周備。顯于此物 以彼顯彼者。以余物別顯于余物 遠離此彼者。謂非前二 如宅之門 以此顯此中。地之堅乃至風之動。皆于實相處轉。毀之焰等皆于假相處轉。毀者假火之別名。[火*(離-禸+貝)]熾名毀故。以彼顯彼中。佛授等。有情假。飲食等。是法假。遠離此彼中。宅之門等。宅大。門少。非周備。以此顯此自性。亦非離宅而別有門。亦非以彼更顯于彼。故是俱非 百之十十之三等。且據此數。非定唯爾。言百之五十之一等。其類皆然 眾共施說言論有六種者。此中舉識及五遍行。各別相狀。意顯共相假法不離實法。此亦各別所取自相。是實有法。六種所取共相假法。增益自相。可起言說。相狀自性名共。施設言論如瓶盆等。故唯識言。假謂增益非實有相。于六所變。各附己體真實自相。而增益故。雖別境等所取相狀。亦共可立假言。然此六種定遍境故。不說余境。眾人共施設。所起言論。必依此六相狀。非說此六相狀定是假有。然唯識說。作意能了事之總相。及余心所所取別相。此中即說通二境也。或此但舉能取總境故。說作意所取能起于識。不爾便違顯揚等論。說總取境名心。亦別名心所故。然六十五說一種假。謂若有法。待依所余。施設自相。名為假有。如待依蘊施設有我。待依色等相事。假立色等。待色香等立舍宅等。待蘊相事立生老等。乃至待諸色不轉。假立虛空。如是等。對法等說二假。謂待名言想境。或待此余相境。大品經說三假。謂名假。受假。法假。唯識亦說三假。謂聚集。相續。分位。成實論說有四假。謂因生假。相待假。相續假。緣生假。此論第一百說有六假。謂聚集假。因假。果假。所行假。分位假。觀待假。此中及顯揚十八。復說有六假。皆如對法第二疏解

流轉因中 由此種子者。業種也 由此熏習者。名言種也 由此助伴者。無明愛取也 彼法流轉者。生老死起

還滅因中 諸行還滅者。有漏三性行滅滅界也 雜染還滅者。見修煩惱斷斷界也 所有一切能寂靜道者。謂能寂靜前二還滅。諸無漏道 此無漏道。能般涅槃能趣菩提及彼資糧。即資糧道 并其方便。即加行道 能生者。謂彼道能生種 能辨者。謂能辨涅槃現行無漏道。故對法第九說。若資糧道。若加行道。見道。修道。及無學道。皆名道諦。此說還因唯攝前四 又釋。此中資糧方便。皆無漏道。是無間道。前遠近加行故。不同對法。前能寂靜道。是無間道故 若廣分別如思因果中應知其相者。決擇思慧地。說因果思議者。如有尋伺地已說。此即指前本地分。及決擇分兩處。有尋有伺地。其明染凈因果故

所觀無法中。由所余相若遠離性者。此性遠也 若非有性者。是相違 不和合性者。處時二遠也 或若遠離性者。人中無此性也。若非有性者。于人中。此人蘊性。無彼人蘊性也。不和合性者。于此人中。三性諸漏無漏法。非一剎那和合也 勝義無者。諸世俗言所說自性。依勝義諦皆非有故

第三合釋五種有無性中分二。初總標。后別釋 第四是不二相等者。生老等相。名差別相。與所依法無別體故。名不二相。雖分位假六相有故 事相等者。即前六種言論中。眾共施設言論也 如來滅后若有若無等不可宣說者。諸外道計。此解脫神我名曰如來。有三身別。若有若無。即不可說事。又前依體無。此依體妙。故名甚深 五種無性。翻五有性。如應當知

第三大段。思擇諸法。文分為二。初標。后釋 思擇素怛攬義者。素怛攬藏。依此論說十二分中。多分攝七分。除緣起自性故。譬喻。本事。本生。眷屬故。此四毗奈耶藏攝。又除論議。阿毗達磨藏攝故。依七分中。除單伽陀諷誦經余六分教。是所思擇素怛攬義 單誦伽陀是所思擇伽陀之義。此有三種 勝義伽陀者。明無我理 意趣伽陀者。釋伽陀意。如四意趣等 體義伽陀者。明伽陀中體性義理

就釋勝義伽陀中。文分為二。初舉經頌。后隨別釋。頌有四十四中。分為十二段。初有九頌。明無有情我。及作用體義諸法。二有兩頌。明在家出家雜染自性無明貪愛。三有五頌。明雜染品依因時分。四有四頌。明自共相及二諦觀。五有兩頌。明三種三法無和合義。六有一頌。明同性心所相應非異性等。七有兩頌。依二諦理明人法有無。八有一頌。明作者受者一異不可說。九有五頌。釋通疑難。十有五頌。明集生苦諦解脫等。十一有一頌。明阿賴耶識。譬如池派流。十二后七頌。顯示解了解脫遍知及縛遍知。初九頌中。文分為三。初之五頌。正明無我及作用。次三頌半。重明法無作用。后有半頌。顯法從緣生自然而滅

長行釋中。文分為二。初總釋頌意。后別牒釋之 對治增益邊執者。執有我用名為增益。撥法性無名為損減。此依三乘通境界說。不說法增及真如減

別牒釋中。若隨義科。成十二段。第一段中 如是半頌遮遣別義所分別我者。破離蘊我 諸法亦無用者。破即蘊我。諸蘊我用亦都無故 此顯不取微細多我便能對治等者。說諸蘊等多微細法。便能對治宰主等執。不依一身執有微細多實我故。成唯識云。我應如蘊非常一故

此若無者云何建立內外成就等者 次下有六云何。乘前起后問。此意問言。我若無者。云何立內外。第二問云。若一切空。云何得有能觀圣者所觀空境。第三問言。能所觀皆空。云何得圣凡差別。第四問言。凡圣若無。云何得有能教所化。彼此差別。第五問言。若無能教所化。云何得有染者凈者。此中初答法假非真。次答人法非實。后三唯答我無。第六問答法之實用 如其次第宰主作者俱無所有者。謂無任持。無主宰也 無驅役者。無作者也

第三段中。差別所依因及時分者。對法論說。謂于因時。有能引所引。于果時。有能生所生。引因位名因。熟變位名果。此二名時分故。此說言有因諸法有因眾苦。前七俱為有因故。名有因諸法。后二為眾苦。然愛取有為有因故。名有因眾苦

非內亦非外等頌中至能生雜染者。此中意顯。五頌明雜染品依同時分中。初二頌。明煩惱業生雜染。下之三頌。明依過現諸行能生雜染。不依未來而生雜染。初七句意。明未來不生雜染。后五句。依過現能生雜染。謂不依未來內根外塵。而生雜染。行未生故。于過現世。可得生行故。云有時而可得也。返顯未來無時可得 又釋未來在未來。生染不可得。未來至現在。生染有時得 設行已生即由此相無有分別者。此釋頌言設諸行已生由此故無得。謂設于過現已生行中。作前不在內外。中間不生之觀。由此觀故。尚無分別。不得生于三種雜染 未來無相故無分別者。釋頌未來無有相。謂說未來相都無有。都無分別而生雜染 如此如是當來決定不可知故者。此結未來定難知故。不生雜染 若不如是分別異類或時可得者。若不如是分別未來異過現類。或時有疑。未來有引生諸雜染可得 若于過去即可分別如此如是曾有相貌可分別故。此釋頌中過去可分別能生雜染 非唯曾更而可分別。乃至生諸雜染者。此釋頌中分別曾所更非曾亦分別。此言意顯。非唯過去曾所更境。而可分別生諸雜染。現在諸境。未曾更者。未曾更故。雖不分明。取其相貌然隨過去曾得種類。此現新境。亦可分別生諸雜染。結文可知 行雖無始然始可得者。無始時來常隨逐起。是故無始新新生起。故始非無

第四段中。有四頌。初一頌半。明自相觀 日親者。佛也。喬答摩此云日炙。故呼佛為日親。次半頌明共相觀。后兩頌明二諦觀。初三句勝義諦觀。后五句世俗諦觀。法無實用故。無有實癡。無實有情故。無有實癡者。故上三句。癡非能癡癡及癡者。亦無癡者能有其癡。名勝義諦觀也。世俗諦中。愚癡非無。非不愚者起。可說有癡及有癡者

第五段。有兩頌。釋中。說業為所隨識為能隨。果隨因故。勝義中無。又三世三業說不和合。非于一世。又一世三業無實相應。非無假法 若彼與此更互相應如福等行無和合者。更互相應說和合義。福等行三世三業決定無相應義

第六段。一頌釋中。心相應亦爾。無實相應隨轉之性。非無假法 又相應者。謂同性。不相應者。謂別性。非同性者。或不相應。非異性者。或非不相應。由此故知。無實隨轉性。釋上初二句 又非一切心或相應或不相應者。釋下二句。于相應中。又非一切定與一切相應。若此時不相應。亦非一切定不相應。于勝義諦中。無實相應不相應義故

第七段。有兩頌。依二諦理。明人法有無中。初一頌依世俗諦。明心隨轉因緣。次半頌依勝義諦。明我體無。后半頌明依世俗諦。有作受果 流謂相似。相似果續故 無斷。謂不相似相似果生故。此顯等流果。及余三有為果

第八段。有一頌。明人物一異性不可得。唯有因果差別生故

第九段。有五頌。釋通疑難中 又此因道無有斷絕頌中四句如其次第釋此四難者。一者難言。若無有我。后有應斷。初句答言因道不斷故。二有難言。果應頓俱生。答此難言。和合作用轉。非頓非俱。作用合故。三有難言。若無實我。應從一切一切得生故。次答言。從自因而生。自無他因。有不生故。四有難言。既無有我。誰攝受所作生死等作用。故此答言及攝受所作。由因不斷果生立假者。能攝受所作實我故成無。由此名為四句如次 經說色相為尋思故難說示他故不可見者。所證色自相。性離言說。以尋思境不稱自相。名為尋思難為示他

第十段。有五頌。明集生苦中 顯彼我見由集次第發生苦者。貪愛正是集自體故。即內貪境名貪愛緣。能生苦故。皆名為集。我見及苦。俱名當苦因緣。我見體亦是苦

第十一段。一頌。明阿賴耶識譬如池派流。此顯不一義。楞伽經說。如海遇風緣。境等風所擊等頌。顯不異義。故彼此文義無乖返。又此據本末義。彼據體用義。二義皆成不一異義

第十二段。有七頌。顯示解了解脫遍知及縛遍知中。文分為二 初又法行者。總釋七頌 解了縛遍知者。二別釋七頌 別釋中有二。初一頌。明解了縛遍知。余六頌。明解了解脫邊知 染污意恒時頌。唯識說第四句非曾非當有。彼依諸部頌。現在斷故。非于未來。亦非過去。薩婆多等。不許貪慢見相應故。今依大乘正頌及大眾部等說。非先亦非后。許諸煩惱俱時生故。又釋染污意。諸部不同。如唯識第四卷疏解 后六頌中。初一頌。明所解脫體。次兩頌。顯解脫性。先染污無名為解脫。非意后凈得解脫名。二乘之意。唯染污無。所凈無故。能凈意亦無。不要意凈名為解脫 次一頌。釋有余涅槃。次一頌。顯無余涅槃。后一頌。明無實數取趣生死涅槃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阳县| 临湘市| 观塘区| 博罗县| 南丹县| 大足县| 越西县| 江油市| 连平县| 六枝特区| 泽库县| 略阳县| 五指山市| 临澧县| 长沙县| 五河县| 永嘉县| 永丰县| 环江| 綦江县| 上饶市| 香河县| 玉溪市| 嘉兴市| 阳西县| 锦州市| 秭归县| 靖州| 芮城县| 察隅县| 扬州市| 格尔木市| 菏泽市| 伽师县| 南京市| 昌黎县| 泸溪县| 襄城县| 桦甸市| 象山县| 西乡县|